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

鎖定
《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是瑞典經濟學家戈特哈德·貝蒂·俄林編著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33年。 [1] 
《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共五章,作者在書中主要分析和探討了以下幾個問題:(1)證實國際貿易理論僅僅是資源佈局理論的一部分,而價格形成在空間佈局方面應予充分考慮;(2)放棄古典的勞動價值論,代之以相互依存理論;(3)分析國內國際生產要素的流動,特別是它們與商品流動的關係;(4)描述國際貿易的交換機制。 [2] 
作品名稱
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
外文名
The Problem of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作    者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
類    別
經濟學
首版時間
1933年
字    數
274000

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內容簡介

《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共分五編22章,另有附錄及序言。第一編4章,講區域貿易的條件、後果及變化;第二編3章,講生產要素的國際間比較及其與商品需求之間的關係;第三編5章,講地區間商品流動與要素流動的關係、運費及其形成、一般佈局理論與區域貿易理論包括地區內運費與要素流動、勞力與資本供給的地區差別;第四編4章,講國際貿易的方方面面,進口税的影響及國際資本與勞動的流動;第五編6章,講國際貿易的平衡、國際價格的變化及其與進口税的關係,國內國際資本流動的機制。在附錄中,作者表達了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看法。 [1] 

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作品目錄

修訂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導言
第一編 簡化的區域貿易
第一章 區域貿易的條件
1.簡述
2.生產要素秉賦的地區間差別
3.作為貿易條件,相對的商品和生產要素價格上的差異
4.孤立地區和貿易地區的價格體系
5.區域貿易的特性
6.匯率和地區差價
7.舉例説明
8.摘要
9.早期作家著作中相似觀點的評述
第二章 關於區域貿易的某些後果
1.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的趨勢
2.沒有完全的均等化
3.區域貿易的利益
4.就商品而言,對生產要素價格的影響
5.建立在古典的比較成本規律上一個觀點的普遍化
6.摘要
第三章 區域貿易的另一條件
1.微觀價格理論的修正
2.缺乏可分性
3.大規模經濟是進行貿易的一個原因
4.由於大規模生產的節約所產生的貿易影響
第四章 區域貿易的變化
1.需求變化後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和貿易條件
2.生產要素供給的各種反作用
第二編 簡化的國際貿易
第五章 生產要素的國際間比較
1.導言
2.不同的勞動組
3.不同的自然資源
4.不同的資本要素
5.非熟練勞力的國際比較
6.其他勞動質量的國際比較
7.資本要素和自然資源方面的比較
8.生產情況的穩定與風險的國際差別
第六章 國際貿易的某些基本原理
1.第一編中某些結論的摘要
2.在相同的次級要素中質量差異的影響
3.商品和勞務的質量差異
4.貿易使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這一論點的限定條件
5.進一步的限定
6.規律的例外
7.貿易作為生產成本的一種均等因素
8.貿易和大規模生產的節約
9.經濟條件穩定性的差異
10.税收和其他生產的社會情況對貿易的影響
11.摘要
第七章 商品需求和生產要素供給的反作用
1.嗜好的反作用
2.要素供給的反作用
3.貿易造成的生產要素供給的國際差別的加大
4.貿易造成的資本和勞動要素質量的變化
5.國際貿易的今後趨勢
6.摘要
7.來自國際貿易的利益
8.關於佈局
第三編 商品和要素流動
第八章 地區間商品轉運費用
1.導言
2.對地區間商品流動障礙影響的初步分析
3.距離和貿易特點
4.原料和成品轉運費的關係
5.地區間價格
6.地區間價格(續)
7.價格指數的困難
8.不同地區生產要素的價格
9.要素供給和價格方面的差別
10.磨擦和地區間價格
11.摘要
第九章 地區間要素流動及其同商品流動的關係
1.作為代替貿易的要素流動
2.生產要素流動對貿易量和性質的影響
3.要素流動對貿易的影響(續)
4.轉運條件變化對要素流動的影響
5.作為替換的商品和要素流動的各種結合
6.要素流動及其與貿易關係的某些動態方面
第十章 地區內轉運費用和要素流動:一般佈局理論的幾個方面
1.杜能實例
2.簡單情況下的原料和成品的相對流動性
3.複雜情況下的相對流動性
4.原料生產佈局
5.消費者市場的佈局
6.地方運輸能力和運輸條件的差別
7.地方運輸能力和運輸條件的差別(續)
8.運輸的規模經濟和運輸勞務的價格
9.勞力和資本的地區分佈
10.工業規模經濟
11.佈局的回顧
12.與運輸費用不同的轉運費用
第十一章 勞力和資本供給方面的地方差別:佈局理論(續)
1.均衡工資
2.工資均衡的影響
3.實際工資差別
4.利息差別
5.勞力和資本供給的地區差別的影響
6.要素和商品流動的相互作用
7.例證
第十二章 同佈局理論同樣的區域貿易理論
1.導言
2.價格形成的概觀
3.地區概念的重要意義
4.所謂價格基本因素的反作用
5.企業選址的專斷因素
6.專斷的地方價差
第四編 國際貿易與生產要素移動
第十三章 國際貿易
1.導言
2.對國際間商品流通的障礙
3.本國市場分割
4.各階段生產的貨物的相對移動性
5.轉運便利程序的地區差異
6.轉運便利條件、生產要素供給以及工業性質
7.作為經濟發展產物的佈局問題
8.美國的對外貿易
9.國際貿易的效應和利益的意義
10.國際貿易中運輸成本降低後的效應及利益
第十四章 國際價格關係
1.商品價格
2.工資、利率、租金
3.各國工資不同的原因
4.美國物價水平比歐洲高的原因
5.對李嘉圖和悉尼爾的評述
6.國內物價差價
第十五章 徵收進口税的影響
1.關於關税及工業佈局
2.關於進口與出口
3.關於國民收入
4.關於利益分配
5.關於生產要素的供給問題
6.關於國內工業佈局問題
第十六章 國際資本與勞力的流動
1.鼓勵和阻力
2.經濟的原因
3.國際生產要素流動與國際貿易的關係
4.資本移動對貿易和收入的影響
5.國際移民
6.資本與勞力的移動
7.對“局外國”的影響
8.各種類型國際生產要素移動之間的聯繫
9.國際生產要素移動和國際貿易兩者對已改變的商品流動的反應
10.勞力移動對勞工素質的影響
11.國內生產要素供應的反應
12.幾個特殊方面
第五編 國際貿易變動和資本流動的機制
第十七章 國際貿易的平衡
1.決定性因素
2.外匯問題
3.國際收支中各種因素的相互聯繫
4.短期的國際資本流動
5.國際間的黃金流動
6.信用額和購買力的反應
7.對黃金流動作用的正統觀點的批判
第十八章 國內資本流動的機制
1.簡單的例子
2.相對的價格變動
3.勞動和資本設備的流動性
4.舉例説明
第十九章 國際資本流動的機制
1.購買力的轉移
2.國際資本移動的性質
3.貨幣機制
4.貿易條件的初步分析
5.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
6.商品的價格水平和貿易條件
7.資本輸出國的情勢
8.一個爭論之點
第二十章 國際資本流動的機制(續)
1.購買力變動的大小
2.貿易條件
3.關税的影響
4.運輸成本
5.資本流動數額的變化
第二十一章 進口税的價格調整
1.進口税對相對價格的影響
2.保護關税
3.貿易條件
4.貨幣機制
5.關税作為更好地利用生產能力的手段
第二十二章 國際價格的變化
1.貨幣的變化
2.外匯匯率的決定
附錄Ⅰ貿易地區確定價格的簡單數字闡明
1.一個孤立的地區
2.貿易地區
3.一定的貿易條件
4.一個概括
附錄Ⅱ對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看法
譯名對照表 [3] 

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創作背景

俄林作為赫克歇爾的學生,繼承和發展了赫克歇爾的貿易思想。在1922年博士資格預選論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國際貿易理論初步大綱,成為後來關於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他1924年的博土論文及答辯中,較完整地闡述了關於區際和國際分工貿易理論體系。1931年,他把自己的貿易理論體系進一步加以充實、修改和提高,完成了《地區間的貿易與國際貿易》( The Problem of 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對要素稟賦論進行了全面研究和系統論證。 [4] 

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作品思想

一、簡化的區域貿易
作者首先研究地區間不存在生產要素移動,也不存在區域邊界對商品移動的障礙的簡單情形。他指出,空間在經濟生活中十分重要。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生產要素稟賦,而同一地區的生產要素基本上相似,地區之間,用於生產各種物品的便利條件如生產要素的供應、所具有的生產要素的比例等方面是不同的。然而一個地區不可能在生產一切商品方面都優於其它地區。在地區相互隔離的情況下,每一地區有一個與消費情況、技術水平、所有權、生產要素稟賦等密切相關的價格制度,這樣便出現了商品價格與生產要素價格的差異,於是出現了地區貿易。所有地區的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影響相互之間的需求,因而區域貿易會影響每一地區的價格體系和貿易。由於可分性假設,價格機制總是處於均衡狀態,在此基礎上匯率可以決定商品的進口和出口。匯率一旦確定,產品的價格和成本就可以直接比較,貿易的首要條件是某些商品在一地區生產要比在別一地區生產便宜。這裏的便宜與否必然依匯率的情況而定,匯率不僅取決於隔離狀態下生產要素的相對稀缺系列,而且還取決於進行貿易的地區間貨物的需求。
貿易的直接後果是各地商品價格趨於一致,生產要素的價格也趨於一致(生產要素的相對稀缺性減少了),但差異仍將存在。因每一地區生產和出口的商品需要相對大量的、在該地區較便宜的生產要素,這些生產要素在該地區相對豐裕,所以商品的流動在某種情況下補償了地區間生產要素流動的缺乏,因而生產要素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同樣地起到了增加生產總量的作用。隨着貿易和地區分工的展開,需求增大,生產要素相對稀缺性增大,所有生產要素的全部價值在一切地區都將上升,這意味着每一地區必將得到一些利益。俄林認為,地區間貿易的價格機制的本質基本上與一個市場理論相同,但結構決定實際價格的關係不同,只有研究整個價格體系才能解釋地區分工或形成價格的其它現象。單純的價格機制對於需求變化的反應是這樣的。 [5] 
二、簡化的國際貿易
在研究簡化的區域貿易之後,俄林討論了邊界對商品移動無任何障礙,不考慮來自國際貨幣機制的複雜情況的簡化國際貿易情況。他首先指出,同種生產要素存在着相對穩定的利益關係組。他把勞動分為非熟練工、熟練工和技術工三個生產要素。自然資源則按各種不同產業的活動,分為農林業、漁業狩獵業、礦產業、水利發電業、運輸業五類。對資本要素用一個貨幣額來表示,這個貨幣額代表着現存資本貨物的再生產成本。非熟練勞力的效率在國際間的差別,可能足以從根本上影響工業佈局和國際貿易過程;熟練工人的效率在國際間的差別要比非熟練工人小;屬高級勞動的技術勞動可以看作是相同的。資本要素可分為“長”“短”期資本,又可分為“安全”和“風險”的投資資本。前一分類在國際間比較是簡單的,但生產要素配備和社會生產條件對“風險”投資的影響則是很重要的。自然資源的國際比較與非熟練勞力相似,所有生產要素間的質量差異被認為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前邊所説的貿易的傾向是在國際上平衡要素價格,由於這裏已述的原因必須予以修正。不同國家生產要素之間質的差異,使用完全不同技術程序的可能性,大規模生產的節約,以及經濟穩定性和税收的差異,不僅使上述分析的一般結論模糊不清,而且使整個國際貿易在多大程度上能使要素價格平衡也變得不確定。俄林認為,國際貿易對各國生產資源的影響將會增大未來的貿易數量。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年輕工業國的成長,經受技術培養的人數不斷增加,古老工業國的優勢會減弱或消失,國際貿易可能會有助於引起這樣的發展。處於發展不同階段的國家之間的貿易和處於同一階段的國家之間的貿易是不同的,落後國家原先出口原料和農產品,換回工業製成品。當這些國家開始生產和出口那些技術要求不高的製成品時,它們就會進口高級的製成品、半成品和機械設備,而製造業發達的國家則出口高度專業化的產品。
俄林指出,國際貿易、生產要素的供給以及商品需求是相互影響的,價格和貿易是實際需求和供給條件的結果。工業佈局則是受價格和貿易作用影響的產物。他認為,對於國際工業佈局的分析類似於商人決定在哪裏建廠以前的調查研究,生活水平、社會條件、習俗、以及其它影響勞動力供給的基本要素是決定國際生產力佈局的重要因素。發明的不同分佈也造成生產的不同佈局,但這種機會的影響受到嚴格的限制,一地區製造業的佈局很大程度上是受早期建立的勞動和資本供給狀況限制的。 [5] 
三、商品和要素流動
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俄林考察了商品和要素流動。他指出,地區間轉運費用(關税、運輸費用)高,減少了區域貿易,這就影響到很多產業,也限制了市場和生產規模。反過來,貿易量也極大地影響着轉運費用,貿易聯繫越密切、大量交換商品的地區間貿易運輸費用越便宜。從長遠的觀點看,相互作用的價格體系彼此聯繫更密切。
與商品的流動不同,勞動和資本的轉運費用無法確切地計算。由於商品的流動在某種程度上代替了要素的流動,因而使要素的流動有時就不必要了。但商品交換並不能促使要素價格完全均衡。當差別大到足以引起要素的流動時,不同地區的要素價格就逐漸接近了,貿易量也就隨之減少。商品流動和要素流動的這種相互替代、相互影響,進一步推動了地區間的價格均衡。這裏,要素和商品流動表明地區商品供應適應於需求條件,要素流動主要反映了生產條件對轉運和需求條件的適應,也表明對轉運條件和地區需求分配的適應。
如果要進一步考察轉運費用和要素流動,則必須進入到生產力佈局理論的研究中。俄林認為,企業往往以下列三個方面作為生產力地區佈局的標準:(1)通往市場和原料產地的轉運沒施;(2)特有的自然資源;(3)大規模的經濟,其中,自然資源的吸引力與以下三種因素成正比;①用這種資源製成的產品很重要,但是難於運輸或減輕重量;②勞力和資本的使用集約;②靠近其它自然資源產出,或者運輸便利。同樣,地方工資的均衡水平、利息之間的差別也影響生產力佈局。一個地方的任何商品或生產要素的價格或多或少直接取決於本地區的價格水平,也取決於其它所有地區的價格,價格體系中全部基本因素不僅支配價格,也支配企業佈局。流動性及流動費用在這裏有重要的影響,需注意的還有,工業傾向於留在首次佈局的地方,俄林還指出,類似的理論也同樣地適合於國內外貿易。主要區別就是在研究經濟變化結果時,在存在勞力和資本自由流動的情況下,更應注意要素的反作用。 [5] 
四、國際貿易和生產要素移動
國家疆界是國際貿易的障礙。關税壁壘的影響,國與國之間其它境況方面的差別,都會使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困難。國際間設置障礙之大甚至可使國際貿易無利可圖。俄林分析道,各種貨物可以分為:國際貨物,參加國際貿易;競爭性本國市場貨物,或多或少參加國際貨物競爭;非競爭性的本國市場貨物。具有競爭性的本國市場貨物可與進口貨物或出口物相競爭,但競爭不能只靠價格差別,成功的一部分原因是由於貨物質量上的差別。農礦產品通常只有價格上漲,供應數量才會增加,那是因為它的成本內佔大量成分的是自然資源的地租。生產要素和市場在全世界範圍內分佈以及轉運能力和轉運便利的地區差別,在生產的佈局和對外貿易中都是很重要的。
關税起着限制貿易妁作用,它使一國的生產不能太專門化而更加多樣化,並減弱了國際間貿易價格的均衡趨勢。這個問題影響着國內和國際間的工業佈局。保護政策會使生產要素的相對稀缺性有所改變,保護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改變生產要素的供應,但這種反應需要相當的時間。保護政策也可能影響勞動力和資本的分佈。關税和其它國際貿易障礙一樣,勢必減少國民收入。但有時貿易條件因關税而變為對保護國有利,其所得足以抵償上述的損失。不過並非任何國家這樣做都能得到較多的收益,保護關税給小國造成的損失相對來説更大,那是因為小國創辦一項足夠規模的工業是很困難的。
在任何情況下,生產要素的移動都意味着經濟的適應性的強化,從而使得世界收入有了增加。然而要素的移動還有各種障礙。例如,人們為了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從低工資國向高工資國移居。各國就會對移民實行政治與文化制度的限制、居民的經濟狀況,商業循環等,都對移民問題有重要的影響。同樣,刺激資本出入境的最重要因素是利率差別,此外還包括政治、環境、管理方法、税收、商業循環、心理等因素。 [5] 
五、國際貿易變動和資本流動機制
對於國際貿易變動的機制,俄林首先明確指出,總貨幣收入是一定時期內生產要素所有者的貨幣總量加上利潤,購買力意味着一定時期內總的貨幣收入和流動資本的收入。總貨幣收入的減少會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工業交易總數的減少。任何時候,如果沒有借貸關係,那麼貨物和服務的進口和出口應當完全相等。國際資本交易會打破進出口之間的平衡,其差額等於這個時期資本轉移的數量。那麼,外匯市場上的平衡是如何維持的呢?假如對外匯的需求超過了供給,這將使匯率提高,國外流動存款餘額流入這個國家,使外匯市場上的供需達到平衡。利率上升還以另外一種方式導致資本的轉移,就是用際間短期資本流動,中央銀行可通過貼現率對它進行控制。國際間黃金流動是使外匯市場得到平衡的機制的一部分,但它們通常是在後期才發生作用。外匯的增加傾向於抑阻進口和刺激出口以及各種國際間短期資本的交易。當這些交易不足時,輸金點就達到上限,黃金的流動造成利息的更大差異。同時外匯投機的風險減少了,資本流動增加了。所有這些反應包含了信用和購買力的數額變化,因而進口受到限制,出口在某種範圍內有所增加。
對於國際資本流動機制,俄林指出,國內資本和國際資本移動的主要不同在於貨幣機制方面,購買力和信用如果不從一種貨幣體系,轉移到另一種貨幣體系,就不能轉移,而這種轉變會引起一些複雜的情況,不論是否要超過國界,資本只能以商品或勞務的形式運動,兩者都是不能在地理上自由流動的。要理解國際資本流動的真正特徵,重要的是要記往,在多數情況下,貨幣的轉移先於實物的轉移和價格的變動,貨幣轉移包括作為借款行為和貸款行為直接結果的購買力變化,購買力的變化直接影響國際收支,此時使資本的實際轉移成為可能。這一趨向將改變貿易條件。但是,由於關税阻礙着國際間的資本移動,總的購買力的變化對貿易收支的直接影響減小了,兩國國內價格體系之間的聯繫減弱了,兩國之間的購買力和貨物的轉移變得更困難。從長遠看,資本流動是原因,貿易收支的情況是後果。
一國對一種重要商品徵進口税,則會降低對該產品的需求,同時會增加對其它的貨物的需求。從整體看,這將增加這國的貨物和生產要素同所有其它國外貨物和生產要素相比的稀缺性,從而使相對價格發生變化,進出口水平打亂了。外國對一國產品的需求越是迫切,而這個國家自己對外國產晶的需求越不迫切,則貿易條件對這個國家變得有利的機會就越大。由於進口税一方面引起價格的變動,另一方面導致購買力的變化,結果如何還取決於供給。如果徵收的是保護性關税,並且國內的產量是可以增加的,那麼税收會提高一般生產要素的貨幣價格,從而也提高由這些要素新生產的所有商品的平均價格水平。沒有一個國家有很多機會通過進口税的方式來使貿易條件變得有利於自己。況且關税壁壘通常是互相針對的。保護主義國家在同自由貿易國家競爭中將喪失有利的地位,但是利息支付增加了債權國通過進口税改變貿易條件使之於自己有利的機會。
俄林同時認為,關税是可以更好地利用生產能力的手段,這有可能增加貨幣收入,從而增加對外國貨物的需求。如果關税是暫時性的,通貨緊縮確實一定要發生。他還指出,貨幣政策的變化,如同其它變化一樣,改變了外匯市場上的供給和需求,從而也改變了外匯,商品價格自然也被改變了。但是貿易收支、國際資本移動或價格水平是否首先受到影響並不能肯定,貨款數量的變化對進口數量和資本轉移規模的影響,常常比對國內市場價格高低的影響要快得多。 [5] 

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作品影響

《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對國際經濟學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作者在書中提出並闡明瞭生產要素稟賦學説的國際貿易理論,這一理論後來成為西方現代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作者在書中把佈局理論和貿易結合在一起,對佈局理論和區域經濟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 

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出版信息

該書原為瑞典文,1933年初版,1967年修訂再版。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英文本,中譯本由王繼祖等根據英文版譯出,商務印書館1986年出版。 [5] 

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作者簡介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1899—1979),瑞典經濟學家、政治活動家,斯德哥爾摩學派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俄林於1919年獲斯德哥爾摩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22年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24年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25—1930年在丹麥的哥本哈根大學任經濟學教授,1930—1965年任斯德哥爾摩經濟學和商業學院教授,1977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主要著作有:《貿易理論》(1924年),《世界經濟蕭條的過程與階段》(1931年,1972年),《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1933年,1967年),《就業穩定》(1949年,1977年)等。 [6] 
參考資料
  • 1.    李殿富主編. 經濟學科經典著作導讀[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1999.01.第172-173頁
  • 2.    《讀書辭典》編委會編. 讀書辭典[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89.11.第195頁
  • 3.    (瑞典)奧林(Ohlin,B.)著;王繼祖等譯校. 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6.10.目錄頁
  • 4.    石良平,張曉娣,王晶晶,國際貿易學國際理論前沿,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7.05,第35頁
  • 5.    楊建文主編. 20世紀外國經濟學名著概覽[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05.第260-267頁
  • 6.    欒博主編. 西方經濟思想庫 第1卷 微觀·宏觀篇[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7.02.第489-4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