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下長城

鎖定
地下長城位於亳州市老城內主要街道下,曹操運兵道,以大隅首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別通達城外。整個地道經緯交織,縱橫交錯;佈局奧妙,變化多樣;立體分佈,結構複雜;規模宏偉,工程浩大;長達四千餘米。
地下長城是迄今發現歷史最早、規模最大的地下軍事戰道。
中文名
地下長城
類    型
古建築
地    位
迄今發現歷史最早、規模最大戰道
位    置
亳州市老城內主要街道下

地下長城簡介

亳州老城區地下,被譽為“地下長城”。您若身臨其境,彷彿探尋一個千年奧秘,莫不為之驚歎。它遠遠超過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價值,被譽為“地下長城”。2001年7月17日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始建於東漢末年,由曹操組織修建,是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地下要塞。
地下長城 地下長城

地下長城背景介紹

地下長城 地下長城
曹操地下運兵道,以大隅首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別通達城外。整個地道縱橫交錯,佈局奧妙,立體分佈,結構複雜,工程浩大。運兵道長達四千餘米,是迄今發現歷史最早、規模最大的地下軍事戰道。1986年7月被省政府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書載:曹操多次運用地道戰術取得戰爭勝利,亳州古地下道,就是曹操當年在家鄉修築的地下軍事防禦戰道,他把數量不多的士兵從地道內暗暗送出城外,再從城外開進城內,反覆多次,迷惑敵人,出奇制勝。

地下長城結構

現存古地道,有土木結構、磚土結構、磚結構三種類型,有單行道、轉彎道、平行雙道、上下兩層道四種形式。地道距地面一般有二至四米,最深七米,道內高度1.8米左右,道寬0.7米,涎內轉彎處為“T”字形。並行雙道之兩道相距2-3.5米,中間砌有方形傳話孔,幽深蜿延、曲折不定,高有貓兒洞、掩體、障礙券、障礙牆、絆腿板、陷阱等軍事設施,還有通氣孔、傳話孔、燈龕等附屬設施。
道內出土有彈丸、戰刀、戰燈、銅鏡、陶器、瓷器、硯台等漢、唐、宋各代的文物,它對研究中國古代軍事建築、軍事戰術以曹操軍事思想有重要意義。

地下長城各地景點

地下長城邊關地下長城

碩龍“邊關地下長城”,原為地下防炮工事,後改名為“邊關地下長城”,位於著名的景點德天瀑布東面約12公里的大新縣碩龍鎮碩龍街上。“邊關地下長城”建造於上世紀70年代後期,全部用鋼筋混凝土澆鑄而成,深藏於碩龍街周圍數米深的地下。工程設計科學、佈局合理,地道縱橫交錯,並與四周的山峯、泥嶺界河,民房貫通,具有防空、防炮、躲避戰亂的功能。整個工程動用了數千民工,挖地道,鑿山洞,日夜奮戰,歷時數年才得以竣工。
走進碩龍街後山左邊山腳的地下長城入口處,地道呈拱形,高約2米,寬約1.5米,地道壁部堅固、光滑、乾燥。往裏走約20米,見一石階,拾級而上,登到山的最高處,是地道的瞭望台,此處視野極為開闊,由此遠眺,歸春河對面異國進入碩龍街的條條大小道路都盡收眼底,碩龍街四周的各個角落也都在視線範圍內,倘若有入侵之敵,將完全暴露無遺,只管他有來無回。
沿着彎彎曲曲的地道繼續向前走,就可以看見一個個相隔不遠就通向地面的地道哨兵崗,星星點點,錯落有致,非常隱蔽。在裏邊可以清晰的觀察外面的情況,從外面卻很難發現這些入口。再往前走是一間間“歷代戍邊禦敵圖片展覽室”。沿此前行,是武器彈藥庫、軍用物資供應室、戰時地下醫院等設施,還有一間比較寬敞的戰時居民室,是專為當地居民躲避戰亂的安全場所。更為巧妙的是,有的地道居民室與地面的房間相連,戰時進地道,戰後上房屋,靈活機動,安全快捷,地道的出口四通八達,有的在山腳嶺地,有的在街頭巷尾,十分隱秘。

地下長城廣西地下長城

地下長城 地下長城
平崗嶺地下長城始建於1889年,是清末廣西邊防提督蘇元春督辦廣西邊防軍務時所修建的軍事防禦體系,它依據中越界河-平而河的地形環境,在平崗嶺上建造了南北兩個炮台,分別安有德國克虜伯大炮各一門,小炮數門。北台大炮已在民國9年(1921年)被廣西軍閥陸榮廷移至南寧的“鎮寧炮台”。南北炮台之間由宏偉的地下通道相連接,且直通中越界河邊,全長1000多米,故稱為“地下長城”。平崗嶺炮台在抗法戰爭、解放戰爭、援越抗美中都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1950年2月,人民解放軍45軍134師在平崗嶺和平而關一帶阻擊國民黨殘餘部隊,經過2晝夜激戰,全殲白崇禧桂西殘部和國民黨100軍、19師、197師共6715人,這是解放戰爭中廣西南疆的最後一次戰役,此役史稱平而關戰役

地下長城河北地下長城

張家口市境內存有戰國、秦、漢、北魏、北齊、唐、金、明等朝代的長城1476公里,是全國保存長城最多的省轄市,素有“長城博物館”之稱。更為珍貴的是,在張家口市區北端還有一條與明代長城同樣走向的地下長城,成為塞外山城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地下長城 地下長城
地下長城是指張家口市區北端東起大境門,西至萬全縣境,全長10餘公里,與西太平山上明代長城同一走向的人防工程。這項工程是在上世紀70年代在“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形勢下修建的。它與地上長城一樣,也是一種軍事防禦工程。人防工程是國防
工程的一部分,依託人防工程開展國防旅遊,是一條新穎的思路,不僅為張家口市的旅遊業增加了新的亮點,也有利於對人防工程的維護。
地下長城為山體坑道工程,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工程主要有:
大境門影院。位於明德北街的牌坊西側的山根地下,距街面近30米,總面積為1968.8平方米,主體工程長82米,寬14米,工程部分採用了噴漿做法進行了加固,其他均為毛洞。屬三級人防工程。西北可通往西太平山北側大境門外12號口,南可至市第一指揮所,西可至翠屏庵。具有較高的開發利用價值。
元寶山糧庫。位於大境門外元寶山刺兒溝,建築面積為5150平方米,出入口有3個,屬於戰時糧油儲備庫,可存糧750萬公斤,工程內設有柴油發電機組與通風設備。工程等級為三級。被省人防列為華北之最。已具備開發利用條件。
西太平山疏散幹道工程。貫穿西太平山主山脈,東至朝陽洞,西至翠屏庵,全長10814米,建築面積30659平方米,使用面積22840平方米,共有12個出入口,坑道寬2米,高2.5米,全部採用磚混結構被覆。工程等級為三級。尤其是翠屏庵7號口至8號口,工程內部大部分採用了噴漿做法,充分體現了山洞的原有本色,搞特色旅遊觀光最為理想。
市政府有關部門對開發、利用大境門地下人防工程十分重視,作出了規劃,並認真落實。將在水母宮桃花映翠石處修建石條路,直達地下長城洞口。地下長城入口處修建長城樣門洞。洞口大孤石上鐫刻地下長城簡介。洞口上方懸崖上鐫刻“地下長城”4個大字。地下長城分為遊覽區、休閒區、探險區。遊覽區重點介紹我市的軍事戰略地位以及大境門戰役、新保安戰役、802軍事大演習等重大事件,並全面介紹我市的其他旅遊景點。
京西第一地下長城從1999年開始接待遊客,受到羣眾的青睞,已有上萬人遊覽了地下長城,還吸引了部分國際友人遊覽。大家遊覽參觀後都稱讚地下長城的雄偉壯觀,對張家口人民的勤勞與智慧表示深深的敬佩。
神秘的地下長城
《中國國防報》在相關報道中曾寫道,“這裏只有如白晝一般的燈光和永遠只是迷彩一般的顏色。這裏就是第二炮兵某工程部隊正在施工的某導彈陣地,人們常常稱這裏為‘地下長城’”。緊接着,該報直接引用外電的報道稱,曾有西方專家推算,中國二炮導彈陣地十分堅固,“如果用鑽地核彈頭對中國的導彈陣地進行攻擊的話,將需要數枚幾十萬噸當量的核彈頭連續擊中同一點方可擊穿,而要將其徹底摧毀,則需要更多的核彈頭”等等。
地下長城 地下長城
一名香港軍事專家稱,這篇報道出現在美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談判(START-II)未果之際,令外界對中國核力量的現狀更加關注。
而《亞太防務》雜誌的署名文章中,也介紹了中國二炮地下陣地的狀況。文章稱,中國早期的中程彈道導彈都採用永久式地面陣地部署方式,而第一種洲際導彈———東風-5則採用加固的發射井部署。中國在1979年開始部署東風-5型導彈時,其真假髮射井共計24個,但這些保護措施在越來越精密的偵察衞星和越來越精確的防區外導彈攻擊面前顯得不再有效。如果加固發射井不能確保導彈安全,那麼將整個發射陣地完全埋入數百米的地下,顯然被二炮認為是可行的方案。《亞太防務》雜誌稱,早在1995年夏,《解放軍報》一則不顯眼的消息就提到,數萬名二炮官兵經過10多年浴血奮戰,終於完成某項重大國防工程。2008年3月24日,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的“軍事紀實”節目將這一地下核反擊工程部分曝光,被外界稱為“長城工程”。

地下長城交通情況

從京珠高速到達景區分兩條線路:一是從桃林站下高速,沿S301線直行約10公里,按標誌進入景區岔道,三十座以下的旅遊大巴可以通行;二是從臨湘站下高速,經過桃礦(漁潭),進入江南大漠景區,後經過7公里路程,到達6501景區,這是40至50座旅遊大巴必選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