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下出版物

鎖定
地下出版物原為英國輿論界術語。即激進的或其它性質的“非法”出版物;常指那些反對上層勢力,部分或完全反對當時的政治文化傳統,時常發表被當局認為有威脅性的消息或觀點而容易招致檢查的報紙和刊物。英國19世紀在日益掌握文化的工人階級中獲得讀者的所謂“貧民報刊”常常受到政府的嚴厲壓制。象威廉·科貝特、亨利·赫瑟林頓、威廉·舍温和理查德·卡萊爾一類的編輯們,對於拘捕、坐獄和關閉報社等職業風險已經習以為常。伍勒的《黑矮星》因批評當局製造彼得盧大屠殺(1819)而激怒了政府。伍勒本人避開了誹謗罪的訴訟,辯護理由為,他只付排而未着一筆的文章不能説成是他寫的。科貝特的《每週政治紀事》儘管要在每份週報上強行增加1先令半便士的沉重的印花税,仍有很大的銷售量。卡萊爾的《共和主義者》既主張共和論,又主張無神論。憲章派的《理性的聖言》招致辱罵性的檢舉,而佈雷德洛的《國家改革者》竟宣稱自己是“無視陛下政府的出版物”。激進的報紙容易贏得輿論,儘管遇到檢舉也能辦好。這些報紙概由與工人階級有密切關係的人負責編輯;他們反映了工人階級運動先驅的主要觀點,並且致力於增強報紙的政治性。 [1] 
中文名
地下出版物
類    型
英國輿論界術語
然而,地下報刊能否辦下去取決於它能否支付全部發行工作的費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版費用和對廣告的依賴已證明是激進的或其它性質的地下報刊的嚴重障礙。60年代中,各類地下報刊大大增加,各從不同角度引起當局的不滿。銷售問題也證明是小型激進報刊的另一個困難。在英國實際存在着W·H·史密斯和孟席斯兩家公司壟斷的局面,而他們為激進報刊提供銷路猶豫不決,與其説是考慮思想意識原因,倒不如説由於激進報刊的生意難做。在現代,地下出版物的概念在世界各國流行,在英國最好前途似乎是作為地區性或者地方性的刊物;在70年代和80年代中陸續出現了幾種致力於地方政治的值得注意的刊物,其中有威爾士的報紙《麗貝卡》(“普通人的戰士”)、伯裏的《地鐵新聞》和《倫敦東區新聞》等。
參考資料
  • 1.    劉建明,王泰玄等.宣傳輿論學大辭典: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