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圩集

鎖定
圩集始於元朝時期,主要有縣城的仙苑、依新區的榜頭等。
中文名
圩集
時    期
元朝時縣內已有圩集
主要圩集
縣城的仙苑、依新區的榜頭等
簡    介
隨着時間不斷髮展

圩集基本簡介

舊志記載元朝時縣內已有圩集。每旬三圩:或一、四、七,或二、五、八,或三、六、九,各圩自成慣例。許多地方自春社至春耕結束前還專設牛圩。農業集體化後,牛圩漸廢。70年代中期,又一度取消一般圩集,連幾個主要市鎮也規定每半月上市一次,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80年代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私養耕牛,牛圩復興。多數鄉鎮每旬三圩也相繼恢復。
康熙四十六年(1707),“鄉有日中為市”。至乾隆二十二年“自城至鄉,致民聚貨”“好言相商,交易而退”。
民國22年(1933),主要圩集有:縣城的仙苑、依新區的榜頭、龍門,興善區的蓬萊、金谷、魁鬥,來感區的湖頭,長坑區的長坑,新崇區的仙景、西坪等10個。民國26年,除仙苑、湖頭有列商成市外,其餘以集圩為市,圩期5天一圩或5天二圩。至民國34年全縣圩集達32個,即仙苑圩、官橋圩、龍門圩、蓬萊圩、科名圩、尚卿圩、龍山圩、長坑圩、多卿圩、感德圩、由義圩、大格圩、桃舟圩、珊屏圩、下地圩、福春圩、藍進圩、進德圩、西坪圩、堯陽圩、新康圩、金榜圩、卓元圩、大坪圩、羅巖圩、三洋圩、新浦圩、仙珠下洋圩、舉溪寶山圩、赤水圩和湖頭市。除湖頭每日為市外,其餘按5天一圩或5天二圩。

圩集發展歷史

1949年圩集僅有藍溪沿岸的城關、仙苑、魁鬥、魁尾、金谷、三元、湖頭等處貨物集散地和官橋、龍門、西坪、蓬萊、長坑、下長泰等圩場進行小宗雜貨交易。
1952年,恢復城關、官橋、西坪等21個圩場,恢復歷史趕集時間。
1953年1月,城關改為逢公曆一、六為圩期,湖頭設柴炭、石灰交易所,官橋、西坪、龍門設立糧食、牲畜交易所。
1954年,集市發展為33個。即湖頭、城關、長坑、官橋、蓬萊、龍門、仙苑、下洋、西坪、金榜、大坪、龍居、科名、尚卿、虎邱、舉溪、羅巖、感德、桃舟、藍田、珊屏、祥華、赤嶺、金谷、三元、美濱、後垵、魁鬥、參內、三鄉、劍鬥、榜頭、南鬥。
1957年,圩場改為29個,即城關、仙苑、蓬萊、龍居、科名、由義、長坑、藍田、桃舟、感德、祥華、珊屏、福春、美西、仙景、舉溪、三洋、西坪、金榜、大坪、羅巖、三鄉、赤水、虎邱、尚卿、官橋、龍門、榜頭、湖頭(天天圩)。
1958年,集市無形封閉。
1961年,恢復集圩貿易。原卓元、榜頭、大格、福春、堯陽、赤水圩場自然消失,新形成的圩場有赤嶺、劍鬥、東溪。有座商經營,沒形成圩集的有虎邱、金谷、三元、美溪、後垵、魁鬥、參內、南鬥等地。
1965年全縣圩場達28個,13個豬苗交易所。
1970年3月廢除舊圩期,規定全縣統一圩期,1971年1月規定,全縣統一10天為一圩。
1979年1月,規定全縣逢陽曆一、六為統一圩期,恢復5天一圩。
1987年,全縣圩集為28個,牛圩3個、交易所29個,圩期穿插進行。城關圩(逢陽曆一、六),官橋圩(包括牛圩,逢農曆二、七),赤嶺(天天圩),龍門圩(逢農曆三、五、八),金榜圩(農曆一、三、六、八),羅巖圩(農曆四、九),大坪圩(農曆四、九),龍涓圩(農曆五、十),舉溪圩(農曆三、八),三鄉圩(農曆一、六),尚卿圩(農曆三、八),西坪圩(包括牛圩,農曆四、九),三洋圩(農曆三、八),科名圩(農曆二、七),長坑圩(包括牛圩,農曆五、十),祥華圩(農曆四、九),多卿圩(農曆一、六),珊屏圩(農曆一、六),藍田圩(農曆四、九),進德圩(農曆一、六),感德圩(農曆一、六),桃舟圩(農曆二、七),劍鬥圩(天天圩),湖頭市場(天天圩),蓬萊圩(農曆二、四、七、九),龍居圩(農曆三、八),東溪圩(陽曆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