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在黑暗中被風吹散

鎖定
《在黑暗中被風吹散》是李尚朝在2002年8月8日創作的詩歌,作品出自《李尚朝詩歌品鑑》。
中文名
在黑暗中被風吹散
所屬專輯
李尚朝詩歌品鑑
歌曲原唱
李尚朝
發行時間
2002年8月

在黑暗中被風吹散作品原文

在黑暗中被風吹散
夜晚總是要來,而星光不怕等待
星光就是在遠處望我的那個人
她在黑暗中閃亮,卻又將
被黑夜趕走//
黑夜不會顧及我們
孤獨的風,一再穿透我們的血肉
從東邊進去,西邊出來
我抓不住任何一點實物//
而將被風吹散的
還有我的骨頭

在黑暗中被風吹散作品賞析

愛倫·坡認為,文學的目的不是別的,就是達到一種效果,即作家通過一種藝術創造使讀者得到某種刺激。由此我們來解讀李尚朝的這首《在黑暗中被風吹散》,可以體驗到詩中所隱含的詩人靈魂深處的顫慄與苦痛。
詩人在世俗生活中見證了太多的虛華與浮躁,它們像無邊的暗夜那樣向詩人 一陣陣襲來,其力量巨大,無可抗拒。但詩人仍在孤獨中恪守着寂寞清高的人格。“夜晚總是要來的,而星光不怕等待/星光就是在遠處那個望我的那個人/她在黑暗中閃亮,卻又將/被黑夜趕走”。由此可見詩人對與暗夜的到來也是無奈無助,這夜晚象徵着當代社會中人性的晦暗與沉淪,而照亮詩人靈魂的那點微弱星光在暗夜不住的吞噬之下漸漸泯滅。最後也隨着黑夜的風一道被吹散,飄向沒有着落的地方,詩人的靈魂在暗夜中最後的掙扎也被潮水般的暗夜淹沒。
詩的第二節繼續強化了這種效果,“黑夜不會顧及我們/孤獨的風,一再穿透我們的血肉/從東邊進去,從西邊出來/我抓不住任何一點實物”。每個人包括詩人也一樣在人生的某個低谷都可能產生類似絕望的感受,而此時更能凸顯人性中的單薄與脆弱。人的內心是靠靈魂支撐的,在古代原始社會中,靈魂的本質乃是力量,人的內心若沒有靈魂的支點便會走向虛無,同時擔當諸多的苦難,特別是進入物質化社會以來,人與自然的遠離,異化感的加劇,精神世界的頹廢,無助、空虛、無聊、焦慮更加劇了人的受苦。包括生理上、 心理上乃至情緒上。“而將被風吹散的/還有我的骨頭”,詩的最後一節表達了詩人自身極度的絕望與虛無,然而這並非僅僅是詩人獨自的感受,恐怕是當代人共同的體驗。詩人具有敏感多思的心靈,能夠捕捉到人類共通的感受。詩人所能體驗到的各種痛苦感覺,如心理的緊張、虛無、絕望,雖然是個體性的,但是這些感受卻滲透了社會性的內涵,具有普遍的適應性,社會上每個人都能體驗到。然而一味的絕望與虛無並非人類所追求的終極,如何超越絕望與虛無從而達致一種理想的人生狀態應該是詩人思索的問題,大詩人荷爾德林説:在一個黑暗的時代真正的詩人應該去追尋那遠去諸神的蹤跡。被無邊暗夜困擾的詩人也恰似歌德筆下的浮士德被魔鬼菲斯陀纏繞一樣,然而通過魔性力量的刺激,浮士德掙脱了本於生活之渴望而又因其矛盾而絕望的虛無和否定。因此我們希望詩人在暗夜中體驗到極度的絕望與虛無之後會重歸本真的生活,重新知覺到自己才能使自己變得真實起來。由此我們想到古希臘神話中的西緒弗,雖然他為那塊永遠下滑的石頭煩惱,但他卻是真實的生活者,而不至於成為一個沒有煩惱的潛在空虛者和病態者。因此要想獲得本真的生活方式唯一的途徑是自我拯救。(馮月季賞析)

在黑暗中被風吹散作者簡介

作者李尚朝 作者李尚朝
李尚朝,本名李尚晁,中國當代著名詩人,重慶文學院簽約作家,出版有詩集《天堂中的女孩》、《風原色》、《大三峽那光》三部,散文集《那流光一幻》、《時光之羽》等,著名詩評家蔣登科主編有學術專著《李尚朝詩歌品鑑》對其詩歌作了系統鑑賞。詩歌《月上中天》入編大學中文專業教材《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作品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