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在孟溪那邊

鎖定
《在孟溪那邊》是當代作家胡桑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17年10月。 [1] 
該書是胡桑的江南憶舊與童年記事集,兩個主題在所選的文字中並行不悖、水乳交融地進行。它既是對自己童年歲月的追憶,亦是對遠離的故鄉的一次最長情的回顧與告別。該書文筆質樸、純真、流動而自然,是一幅優美的江南水鄉畫卷,亦是一曲悠遠的童聲謠。作者獨特的童年經歷,令人印象深刻,作者描述的童年故鄉的風土人情畫卷,更是讓人追慕。 [1] 
作品名稱
在孟溪那邊
作    者
胡桑
文學體裁
散文集
首版時間
2017年10月
字    數
100000

在孟溪那邊內容簡介

《在孟溪那邊》是詩人、學者胡桑的個人自傳性散文。他用一種綿密、緊湊又縱橫交錯的行文方式描摹、追憶、還原甚至重構了一個故鄉,一個位於江南腹地的村莊,一個正在消逝的村莊。胡桑以對事物的極度熟悉以及近乎宇宙論的雄心提供了一部關於八十年代江南鄉村的全景圖,但是,他對內心的迷戀、對幻覺的執着,又展現出一幅通常意義上的鄉村並不具備的心靈圖景,以詩人的筆觸在時間的進程中凝視這個村莊,開掘出一個內心深處的源初故鄉。 [2] 

在孟溪那邊作品目錄

自序:索引故鄉的異鄉人
隱逸的江南
夜晚的修辭
雪:一個世界的逝去
瘋子、乞丐和商販
水不是一種液體
桑樹地:記憶的灘塗
事物三部曲
地理學
天文學
植物學 [2] 

在孟溪那邊作品鑑賞

這本流溢着詩性的散文集《在孟溪那邊》,碾走出一條隱秘幽微的返鄉之軌。胡桑是一位詩人,他自然注重語詞的朦朧多義性。“桑樹在我內心深處已改變了我對待世界的方式”,事實上,桑樹內部與周邊蜿蜒的空地,共同環繞出胡桑的生活、思維和情感的結構性空間。桑樹裏隱藏着巨大的洞穴,寫作的人穿梭其間,像是帶着探秘的使命,感受為萬物命名的樂趣,也獨享揭示生命秘密的深邃。桑樹與桑樹之間,被水田區隔,桑葉誘惑着知識的採摘者往返其間,運送着且儲存住那些奇特的命名,漸漸成為日後寫作時最熟悉的語詞。站在桑樹下,仰面望去,桑樹又通往更縱深而高遠的空際,他像是一粒渺小的種子幻想着無法企及的樹尖,又以營養液滋養着幼小的身體款款成長。如果説“桑樹之前”是兒時最無慮而單純的時光,那麼“桑樹之後”就指向另一個地域,更意味着新的開端。離開桑樹地,去另一個小鎮讀書後,他求知、感受與創造,用語詞編織出一幅幅想象的地圖。
意象同樣備受胡桑的青睞,以至於客觀物境裹雜着主觀情緒,成為孟溪那邊最迷人的風景。《夜晚的修辭》一篇裏,風物與文字建立起奇妙的關聯,“魚和煙花是引發我狂野性格的物質,他們就像這個世界一對美麗的乳房”。大概是生於水鄉卻怕水的緣故,胡桑豔羨魚兒暢遊水中的靈動、自在與輕盈。像是一種靈物,遍佈水池的魚兒種類繁多、特性各不相同,它們隨性翻轉身姿,探索着奇妙的水底世界,顯得神秘莫測。煙花的種類也格外豐富,可以在天空變幻出無窮的色彩和形狀,是孤獨的人最期待的奇妙景觀,因為“焰火可以改變夜晚的形式”。非同尋常的感受與想象力,使得魚和煙花或是作為觸覺器官,或是攜其同遊於水底天空,最終替代他完成勘探之旅。
然而,涉及這片土地上的風物,胡桑卻沒有賦予其植物學的意義。他不擅長以觀光者的姿態抒寫自然風景,也沒有文人賞玩的雅趣,亦無心鋪陳歷史文化或逸聞趣事,而是更在意個人化的表達。他狀寫浩瀚肅靜的雪景、芳香四溢的夜來香、柏樹下陰森的墳墓,都報以回望的感傷情緒。他的筆觸顯得異常柔軟,聯動着個性化的情緒。這種感性化的書寫,既衝破了空間的隔閡,又引起異鄉人的共鳴,還喚起80後的集體記憶。然,他眼見着“時間塗抹着世界,事物記憶人們逐漸地面目全非”,深知感傷是最無力的情緒。他以為,故鄉雖然失去了原初的模樣,但憑藉想象,從碎片裏撿拾磚瓦,足以建構出一座創造性的故鄉。從這個角度而言,所謂的追憶,可視為心理補償;無用的感傷,則釀製着規避甚至是抗拒現實的情緒。
除了寫物,胡桑也聚焦於故鄉里的人。從選擇的對象來看,令他感到最熱情親切的,不是喋喋不休的鄰里,而是那些沉默、簡單而聚集着巨大能量的人們:“我也寫過人,卻是瘋子、乞丐和商販,他們或者和我一樣語言混亂,或者只要幾個簡單的詞就可以完成交流。”從寫作的特色來看,他沒有化身小説家描摹外貌和刻畫性格,而是透過詩化的處理方式點亮細節。對於聲音記憶尤其敏感,譬如喚一聲“生鐵補鍋子”、再聽到“吱吱聲和一團水汽”,便喚醒了補鍋匠的記憶;譬如雜貨販的笛聲和紹興乞丐的蓮花落,是童年記憶深處最迷戀的兩種音樂形式;譬如乞丐生硬的外地口音,總是激起他的好奇心;譬如瘋子壽昆吹着桑樹皮喇叭唱花鼓戲、編排着一串串謎語歌謠,像是回到了口耳相傳的古老時代。隨着時間的流逝,這些孟溪水鄉的人們雖然形象模糊了,但聲音依舊清晰可辨,連綴出看似卑微卻始終無法遺忘的生命傳奇。
胡桑筆下的孟溪已不是一處地景,是搭建個人與傳統之間的詩學地理。全書充斥着個人經驗,逐漸顯影的家族圖譜,世代承襲的日常生活,夾雜着傳統方言,浸潤、豐滿並牽繫着他的過去與未來。飽滿的空間裏,同樣密佈着讀寫紋路,包括他最珍視的核心寫作——詩歌。《在孟溪那邊》的可讀性不言而喻,娓娓道來的文字恰如胡桑其人,質樸、多思之外,又難得流露出感性的一面。無論是文學地理學的精微測繪,還是寫作發生學的追述,又或者創作心理的反觀自視,都全面拓出新的散文風景。 [3] 

在孟溪那邊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7年12月10日,《在孟溪那邊》入圍深圳商報月度好書榜。 [4] 
2017年12月13日,《在孟溪那邊》入圍鳳凰好書榜11月榜。 [5] 
2017年12月,《在孟溪那邊》入選東方出版社“人文社科類十大好書”。 [6] 
2018年5月16日,《在孟溪那邊》入選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 [7] 
2018年11月,《在孟溪那邊》入圍2018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百本書單。 [8] 

在孟溪那邊作品評價

詩人深情,哲人宏觀,因此我們能在書中看到這樣一個豐盛而又闊大的江南紀事,從而意識到江南不僅僅是淫逸山水的世外桃源,它更是真實的歷史,參與到中華文明沿襲演變的每一個重要階段。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不斷地指向江南,胡桑的考據不僅是在追尋他自己的故鄉,更深遠地來看,也是追尋我們這一代人的故鄉。從現代文明起始,世界打碎穩定的根基走向動盪,人們就踏上了尋根的旅途,故鄉母題歷久彌新。我們在追尋什麼?對胡桑而言,“孟溪那邊”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標的,更是起源意義上的故鄉。所以,當他構建一個逝去的故鄉,樹立起來的形象只是一株“剃頭大伯家的桃樹”、家裏祖墳邊遍佈的桑樹林、雨水氾濫季節逆流而上的魚羣、出現在童年生活中的桃花紙或者雪花膏……在胡桑的方言裏,“孟溪那邊”意味着遙遠。作者似乎有意模糊掉故鄉的地理意義,為了告訴我們追尋故鄉並不為了棲止於此,而全部意義只在建構一個精神起源。(《深圳商報》評) [4] 
這是一部自傳性散文集。胡桑用一種綿密、緊湊又縱橫交錯的行文方式展現了一幅少年心靈的豐盛圖景。有人説,他描摹、追憶、還原甚至重構了一個故鄉,一個位於江南腹地、正在消逝的村莊。但胡桑自己説,這本散文集並不是在寫故鄉,而是在寫他自己的一種認識,因為少時對世界認知的遲緩,所以他想在文學中加速認識這個世界。這個叫做孟溪的鄉村,被胡桑寫成了一個陌生的現代事物。他沒有用鄉土文學的語調去寫,而是借鑑現代詩人寫都市的疏離的方式,將曼德爾施塔姆對彼得堡的體驗、本雅明對柏林的體驗、普魯斯特對巴黎的體驗轉化成了一個小男孩對中國南方一個村莊的體驗。通過這樣的書寫,胡桑創造了自己與過去重新相遇的機會。(《新京報》評) [9] 

在孟溪那邊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在孟溪那邊》
2017年10月
東方出版社
978-7-5060-9826-7 [1] 

在孟溪那邊作者簡介

胡桑,1981年生於浙江省北部德清縣新市鎮。2007年至2008年任教於泰國宋卡王子大學。2012年至2013年在德國波恩大學任訪問學者。2014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2015年參加太平洋國際詩歌節。著有詩集《賦形者》(2014)、詩學論文集《隔淵望着人們》(2016)。譯著有《我曾這樣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詩選》(2014)、《鮑勃·迪倫詩歌集》(2017,合譯)、《染匠之手》(奧登散文集)等。現任教於同濟大學中文系。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