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在(拼音:zài)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草木剛萌發於地面。“在”和“才”最早為同一字,金文加上“土”旁成為“在”。“在”表示生存,泛指存在,引申指停留或處於某個地點,又引申指居於某職位或處於某狀態。“在”虛化為介詞,指行為的時間、處所、範圍等。“在”字虛化後也可作副詞,表示動作、事情正處於進行狀態。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zài
部    首
五    筆
DHFD(86、98全碼);D (一級字碼)
倉    頡
KLG
鄭    碼
GDIB
筆    順
橫—撇—豎—橫—豎—橫
字    級
一級(0388) [1] 
平水韻
上聲十賄、去聲十一隊 [5] 
注音字母
ㄗㄞˋ
總筆畫
3+3
筆順編號
132121
四角號碼
4021₄
造字法
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異體字
抂、扗、𡉄、𥩴、𡉠、𡉈
統一碼
5728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上古文字裏,“在”作“才”,“才”“在”本為同一字。甲骨文的“才(在)”(圖1)一説像草木從地面鑽出的樣子,借用草木初生表示存在;一説像支撐房屋屋頂的支架,假借表示存在。西周文字仍如此,且中間填實,如字形2,但也產生了從土才聲的形聲字,如字形3。因為“在”的本義是“所在之地”“存在”“居於”,而“土”者,“地”也。宋代楊萬里的“新晴在在野花香”句,這“在在”所表示的,便是“處處”“地地”的含義。所以“在”字以“土”為意符。也有人認為“土”是由“王”字演變而來的,可備一説。
戰國以後聲符“才”的寫法分化為兩種:一種寫法為三筆,即字形5、7、8一系,此係發展成為現代漢字;另一種寫法只有兩筆,似𠂇字,即字形6、9、10、11一系。
“在”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頻率很高,除了“生存”“存在”“居於”“處於”這些本義之外,後來又派生出“在於”“決定於”(如“事在人為”)“正在”(如“他在看書”)等義。還用作介詞,與別的詞組成介詞結構用來表示句子成分(如“在回家後”“在樓上”)。 [2]  [6-8]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ài
動詞
存在;生存。
exist
《論語·學而》:“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王維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是的,那時先帝還在,陛下還沒有繼承大位。”
在世;健在
指保存。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見威王》:“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

(人或事物)處於某個位置。
at;on
《易·乾卦》:“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蘇軾《題西林壁》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在場
擔任;留在。
at
杜甫《江亭》詩:“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在位;在事;在職
參加(某團體);屬於(某團體)。

孫犁《鄉里舊聞》三:“又過了不久,傳説菜虎一家在了教。”
在黨
終,終結。

《左傳·昭公十二年》:“同福之不受,將何以在?”

察知;審察。
inspect
《尚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左傳·文公十二年》:“趙有側室曰穿,晉君之婿也,有寵而弱,不在軍事。”

善於;擅長。

《墨子·大取》:“聖人不為其室臧之,故在於臧。”

存問;慰問。
greet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二三子皆使寡人聞衞國之言,吾子獨不在寡人。”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存往者,在來者。”

在乎;看重。

無名氏《馮玉蘭》第四摺:“我那在這些酒食。”

聽憑;由。

《醒世姻緣傳》第七五回:“這都在不得我,你還合童奶奶那頭商議去。”
《史記·蘇秦列傳》:“大王誠能聽臣,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以承大王之明詔,委社稷,奉宗廟,練士厲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通“載”。承載。

《國語·周語上》:“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

介詞
由於;取決於。表示事物的原因和目的。
depend on;
rest with
《尚書·湯誥》:“其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
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八章:“打上打不上,那就在你了。”

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處所、時間、範圍或事物存在的位置,有時表示與事物的性質、狀態有關的方面。
in;on;at
《尚書·洛誥》:“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陳毅《讀時下雜文因憶魯迅》詩:“成績與缺點,樣樣計在內。”

副詞
表示行為、動作或狀態處在進行中或持續中。

巴金《探索集·“思想複雜”》:“一切都會變,一切都在變。我也在變。”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九章:“同志們有的在抽煙,有的在吃乾糧。”
在讀
助詞
用在動詞後面表示可能,相當於“得”。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表示一定的語氣。

王安石《華嚴院此君亭》:“煩君惜此根株在,乞與伶倫學鳳凰。”

相當於“着”。

高明 《琵琶記·寺中遺像》:“料想雙親像,他每留在。”

名詞
處所。

陶潛《飲酒》詩之一:“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遼史·營衞志上》:“無日不營,無在不衞。”

-
“在”和“所”連用,表示強調,其下多連“不”、“難”等否定詞。

張天翼《兒女們》:“為了大家的生命財產,公司倒了也在所不惜。”
在所不辭;在所難免
cái
副詞
通“才(才)”。表示數量少。

《漢書·賈誼傳》:“長沙迺在二萬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非獨性異人也,亦形勢然也。”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9]  《現代漢語詞典》 [10]  《漢語大字典》 [1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三】【土部】昨代切(zài)
存也。從土才聲。 [12] 

説文解字注

存也。存,恤問也。《釋詁》:“徂、在,存也。在、存,察也。”按,《虞夏書》在訓察,謂在與伺音同,即存問之義也。在之義,古訓為存問,今義但訓為存亡之存。
從土,才聲。昨代切,一部。 [13] 
(説明:粗體字為《説文解字》原文,其餘為段玉裁註文)

廣韻

昨宰切,上海從 ‖才聲之部(zài)
在,居也。存也。昨宰切。一。
昨代切,去代從 ‖才聲之部(zài)
在,所在。 [14] 

康熙字典

【醜集中】【土部】 𡉈
《唐韻》昨宰切。《集韻》《韻會》《正韻》盡亥切。竝裁上聲。《爾雅·釋訓》:居也。《易·乾傳》:在下位而不憂。
又察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禮·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
又存也。《論語》:父母在。
又所在也。《前漢·武帝紀》:徵詣行在。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為家,謂所居為行在所。
又姓。晉汝南太守在育。
又脾神曰常在,見《黃庭經》。
又昨代切,音載。義同。
又葉雌氏切。音此。善也。《詩·小雅》:不屬於毛,不離於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又葉才裏切。示上聲。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乗雲兮,求虙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 從土從才。本作𡉈,今作在。《正字通》:在,本昨代切,舊本泥韻書先才上聲訓居,次轉去聲訓所,不知所即居,非上聲者訓居,去聲者訓所也。○按,在有上、去二聲。字書韻書皆然。《禮韻》:原許通押,《字彙》:分訓,似泥。《正字通》:不從上轉去,亦非。

近義辨析

正、在
“正”和“在”都表示動作進行或狀態持續,但是“正”着重指時間,“在”着重指狀態,如現在正上着課呢|時代在前進。“在”可以表示反覆進行或長期持續,“正”不能這樣用,如經常在考慮、一直在探索。 [15] 
當(dāng)、在。
1.表示時間,“當”不能跟單獨的時間詞組合,“在”不受這個限制,如:在2000年(不能説“當2000年”)、在以前(不能説“當以前”)。2.表示處所,“當”只能跟少數名詞組合,不能跟處所詞、方位詞組合;“在”正相反,只能跟處所詞、方位詞組合,不能跟一般名詞組合:當頭潑冷水(不能説“當頭上潑冷水”)、在頭上潑冷水(不能説“在頭潑冷水”)。 [16]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𠂇”從上、左包圍“土”,底部“土”高。“𠂇”,首筆橫居上居中,長撇從豎中線上端起筆,撇至左下格;第三筆豎與第二筆撇相接於橫中線。“土”,兩橫上短下長,都從左下格起筆寫在橫中線下方;豎筆從橫中線上方起筆, 寫在豎中線右側。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匯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zʰ
əɡ
王力系統
dz
ə
董同龢系統
dzʰ
ə̂ɡ
周法高系統
dz
əɣ
李方桂系統
dz
əgx
西漢



東漢





əї


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皆灰咍廢

əi
北魏後期北齊
皆灰咍廢

əi
齊梁陳北周隋
灰咍廢

ə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dzʰ
ɑ̆i
擬音/王力系統

dz
ɒi
擬音/董同龢系統

dzʰ
Ai
擬音/周法高系統

dz
əi
擬音/李方桂系統

dz
ậi
擬音/陳新雄系統

dzʰ
əi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7] 

韻書集成

韻書名稱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四呼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十五海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昨宰切
dzʰAi
去聲
十九代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昨代切
dzʰAi
集韻
上聲
十五海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盡亥切
dzɒi
去聲
十九代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晬(昨)代切
dzɒi
禮部韻略


上聲





盡亥切



去聲





昨代切

增修互注禮部韻略


上聲





盡亥切



去聲





昨代切

中原音韻

去聲
皆來

開口呼

全清

tsai
中州音韻


去聲
皆來





臧賽切



去聲
皆來





葉才去聲

洪武正韻

上聲
六解


全濁
盡亥切
dz‘ai

去聲
六泰


全濁
昨代切
dz‘ai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十九栽宰載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7]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sai
51
去聲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ai
51
去聲
口語讀音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ai
35
陽平
口語讀音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ai
55
陰平
俗讀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sɛ
21
去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sɛ
55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55
上聲
口語讀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sæ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ai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ai
35
去聲
口語讀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ai
13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ai
13
去聲
口語讀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sᴇ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ɛ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sai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zᴇ
31
陽去

吳語
上海
zᴇ
113
陽去

吳語
温州
ze
34
陽上
文讀
吳語
温州
zɿ
34
陽上
白讀
湘語
長沙
tsai
45
陰去
文讀
湘語
長沙
tsai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長沙
tai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dze
33
陽去

湘語
雙峯
de
33
陽去
口語讀音
贛語
南昌
tsʰai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tsʰai
52
去聲
文讀
客家話
梅縣
tsʰɔi
44
陰平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hɔi
44
陰平
口語讀音
粵語
廣州
tʃɔi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tʃɔi
54
陽去
文讀
粵語
陽江
tʃʰɔi
54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ai
33
陽去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ʰai
33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i
33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ai
35
陽上
文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o
35
陽上
白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sai
242
陽去
文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øy
242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ai
42
陽入
文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o
44
陽去
白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7]  、《漢語方音字彙》 [18]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16]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85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37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25]
  • 5.    平水韻 十賄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6-16]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334
  • 7.    俞紹宏.説“才”[J].巢湖學院學報,2007,(第1期):162-164
  • 8.    夏淥著. 評康殷文字學[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1.07:341-344.
  • 9.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008.
  •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19
  • 1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8.01:220.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961.
  • 13.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268.
  • 14.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74;391.
  • 15.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918
  • 16.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多功能字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12:136.
  • 17.    “在”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16]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4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