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綱

鎖定
土類以上的高級分類單元,主要依據成土過程的類型或診斷層的類同性劃分或歸納.如美國的氧化土綱與灰化土綱,分別具有氧化與灰化診斷層等。我國的土壤系列與土綱的意義相似,但劃分依據是主要成土條件.過程與屬性的綜合特徵,故並不等同。 [1] 
中文名
土綱
外文名
Soil Order
提出時間
1975年
分類依據
土壤生成的過程
提出地點
美國
所屬系統
土壤分類系統

土綱歷史背景

依據美國農部(USDA)於1975 年建立新的土壤分類系統 (Soil Toxonomy),此分類系統系由六個分類綱目 (Category) 所組成,最高級綱目為土綱 (Soil Order)。土綱是依造土壤生成的過程來區分的,例如主要的診斷化育曾或化育層。

土綱美國土綱特性

現行作為世界土壤分類重要依據的美國十二土綱,是美國農業部於1975年所建立新的土壤分類系統(美國舊土壤分類系統中則有灰壤、紅壤、黃壤等稱呼),並且為美洲與部分歐亞國家所主要實行的土壤分類系統。美國土壤系統分類中土壤是按照土綱(Soil order)、亞綱(Suborder)、土類(大土類,Great group)、亞類(Subgroup)、土族(Families)、土系(Series)等六個級別依序去做各級別屬性的分類。以下簡述其特性如下:
有機質土(Histosols)
在深度 10 公分以上有大於 20% 以上之有機物(或大於 12% 以上之有機碳含量)之土壤,主要分佈於高山湖泊中或其旁邊之土壤。
淋澱土(Spodosols)
有一條由有機物與鐵、鋁結合之物質被水由上層土壤帶至下層所形成之淋澱化育層者,大都在砂質地之高山平坦地區,有強烈的淋洗作用。
灰燼土(或火山灰土,Andisols)
含有火山灰特性之土壤(如土壤很輕,無定型性質很多,對磷吸附力很強等特性),主要生成於世界各重要之火山地形。
氧化物土(Oxisols)
一種老年的土壤,土壤已經化育很久(幾十萬年以上),除石英外,大多數礦物皆受極度風化而成為高嶺土與遊離氧化物,黏粒部份僅具有甚低活性土壤中僅剩餘氧化鐵、鋁等性質者,土壤肥力很低,B 層有一氧化物層生成者,大都在紅土台地上。如世界上主要熱帶雨林區之紅土。
膨轉土(Vertisols)
在土層一公尺內含有 30% 以上之粘粒(直徑小於 0.002mm 者之土粒),會隨水分多寡而呈膨脹、收縮之特性者,濕時地面突起,干時龜裂者。
旱境土(Aridisols)
多分佈於沙漠及乾燥地區,鹽分頗高。
極育土(Ultisols)
在高温多雨情況下生成的土壤,在 B層中有一粘粒洗入聚積的層次(黏聚層),因此特別粘,由於強烈淋洗,故肥力低。
黑沃土(Mollisols)
顧名思義,此種土壤是又黑又肥沃,土層較淺,肥力高。
淋溶土(Alfisols)
又可翻做淋餘土。此類土壤與極育土性質類似,但淋洗程度較極育土弱。淋溶土與極育土相較,系屬高鹽基森林土。成土過程的標誌,為有層狀結晶格子黏粒移位,鹽基不過分缺乏,常見之層序組合為具有一淡色或黑癠披被層覆蓋在一黏聚層之上。氣候環境多屬温暖,且在植物生長季節常有3個月以上能供給中性植物有效水分。
弱育土(Inceptisols)
為一種化育頗弱的土壤,此種土壤為由母質弱度化育生成之土壤,有明顯之土壤構造與顏色轉變,因此稱為"構造 B 層",常為沖積平原之土壤。
新成土(Entisols)
由母質化育生成之最年輕土壤,大都分佈於高山陡峭地、河流沖積三角洲河口、新沖積平原等地,通常土層很淺或整層無變化。
冰凍土(Gelisols)
生成於永遠凍結之地帶,其定義為土壤表層下100公分為永凍狀態;或是在表層100公分內含有永凍物質,而200公分以下處於永凍狀態。

土綱中國現狀

中國土綱與其沿革
中國土壤分類系統中的土綱與美國有些微差異,自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分類系統修改中,有鑑於早期土壤分類的方法與系統參雜美國、俄國等不同國家的土壤分類系統,加上部分中國農業界自己的分類習慣,因此在分類上頗需要重新建立一套合理而統一的土壤分類系統。
自1958年到1960年,中國曾進行第一次土壤普查,之後1978年中國土壤學會提出《全國土壤分類暫行草案》,在此基礎上進行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1987年《中國土壤》第二版、《中國農業土壤概論》等書籍大致沿用這一分類系統。爾後又進行了數次科研觀點上的調整,並與美國、歐洲等土壤學者做過合作性的調查與研究。
由於國際土壤學會(ISSS)下設的國際參比基礎(IRB)組織,在聯合國的支持下,正在通過修訂1974年的FAO/UNESCO1:500萬世界土壤圖圖例系統,並設法建立統一的圖例系統。而美國土壤分類系統由於其內容詳盡加上分類描述與界定範圍清楚等,在國際上的土壤分類體系已具備相當大的影響力。中國在此一學術界發展的新局下,也期許能建立一套既能適用於中國農業生態、具備中國特色,又能與其它國家土壤分類系統銜接的土壤分類系統。
經過一系列的改制,於2001年修訂的中國土壤系統分類(第三版)中主要參照美國土壤系統分類的思想原則、方法和部分概念,並結合過去西歐、原蘇聯土壤分類架構中的經驗,針對中國土壤而設計的,以土壤本身性質為分類標準的定量化分類系統,屬於診斷分類體系。
中國土綱的界定標準
現行中國土壤系統中,共計有十四個土綱,以下為其界定標準:
有機土(Histosols):含有下列性質有機土壤物質者(土壤有機碳含量≧180 g/ kg 或≧[ 120g/ kg + (粘粒含量g/ kg ×0. 1) ]。
⒉ 人為土(Anthrosols):土壤剖面中具有水耕表層和水耕氧化還原層;或肥熟表層與磷質耕作澱積層;或灌淤表層;或堆墊表層。
⒊灰土(Spodosols):土壤在土表下100cm範圍內有灰化澱積層
⒋火山灰土(Andosols):土壤在土表至60cm或至更淺的石質接觸面範圍內60 %或更厚的土層中具有火山灰特性。
⒌鐵鋁土(Ferralosols):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50cm範圍內的鐵鋁層。
變性土(Vertosols):土壤中土表至50cm範圍內粘粒≧30 %,且無石質或準石質接觸面,土壤乾燥時有寬度> 0. 5cm之裂縫,和土表至100cm 範圍內有滑擦面或自吞特徵。
⒎乾旱土(Aridosols):土壤有乾旱表層和上界在土表至100cm 範圍內的下列任一診斷層:鹽積層、超鹽積層、鹽盤、石膏層、超石膏層、鈣積層、超鈣積層、鈣盤、粘化層或雛形層。
⒏ 鹽成土(Halosols):土壤中土表至30cm範圍內具有鹽積層,或土表至75cm範圍內具有鹼積層。
⒐潛育土(Gleyosols):土壤中土表到50cm範圍內有一土層厚度≧10cm 有潛育特徵。
⒑ 均腐土(Isohumosols):土壤中有暗沃表層和均腐殖質特性,且礦質土表下180cm 或至更淺的石質或準石質接觸面範圍內鹽基飽和度≧50 %。
富鐵土(Ferrosols):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範圍內的低活性富鐵層。
⒓ 淋溶土(Argosols):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範圍內的黏化層或黏盤。
雛形土(Cambosols):土壤中有雛形層;或礦質土表至100cm 範圍內有如下任一診斷層:漂白層、鈣積層、超鈣積層、鈣盤、石膏層、超石膏層、;或礦質土表下20 - 50cm 範圍內有一土層(≧10cm 厚) 的n 值< 0. 7 ;或粘粒含量< 80g/ kg,並有有機表層;或暗沃表層;或暗瘠表層;或有永凍層和礦質土表至50cm 範圍內有滯水土壤水分狀況。
⒕新成土(Primosols):覆於火山物質之上和/ 或填充其間,且石質或準石質接觸面直接位於火山物質之下; 或土表至50cm 範圍內,其總厚度≧40cm(含火山物質) ; 或其厚度≧2/ 3 的土表至石質或準石質接觸面總厚度,且礦質土層總厚度≦10cm; 或經常被水飽和,且上界在土表至40cm 範圍內,其厚度≧40cm(高腐或半腐物質,或苔蘚纖維< 3/ 4) 或≧60cm(苔蘚纖維≧3/ 4)。
以上十四個土綱的分類系統有別於舊土綱分類系統(1998),但舊土綱分類系統學術界仍有人在使用它,並時常作為農業生產上的參考依據,它將土壤大致分為淋溶土、半淋溶土、鐵鋁土、鈣層土、乾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鹽鹼土、人為土、高山土等十二個土綱。
參考資料
  • 1.    本社.地理學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