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族輪子秋

鎖定
土族輪子秋,流行於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傳統體育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土族輪子秋,土族語稱為“卜日熱”,意為旋轉,即轉輪輪。每年正月農忙過後,土族青年們將大板車改裝成融鞦韆、轉盤為一體的吊車,兩名身着彩裝的姑娘在上面飛旋起舞。為求一年神清氣爽,男女老幼在“輪子秋”上轉一轉已成習俗,技藝高超者還能做出高難度的雜技動作。 [3] 
2008年6月7日,土族輪子秋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Ⅵ-45。 [2] 
中文名
土族輪子秋
外文名
The autumn of the Turkish wheel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遺產編號
Ⅵ-45
申報地區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遺產類別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非遺級別
國家級

土族輪子秋歷史淵源

土族輪子秋
土族輪子秋(5張)
關於輪子秋的起源,有一則美麗神奇的傳説。相傳土族先民先後用青龍和野牛犁地,都不成功;最後用黃牛耕地,獲得了豐收。人們製作木車運送莊稼,最後一車青稞捆運上場時,車子翻倒,兩個淨肚娃娃在朝天的那扇車輪上飛舞,口唱豐收曲《楊格嘍》。從此,每年冬季碾完場後,人們便在平整寬闊的麥場或者寬敞的地場上把卸掉車棚的大板車車軸連同車輪一道豎立起來,穩固住重心,朝上的一扇車輪上平綁一架長木梯,梯子兩端牢繫上皮繩或麻繩挽成的繩圈。兩人相向推動木梯,使之旋轉,然後乘着慣性分別坐或站在繩圈內,快速轉動起來,同時表演出各種令人瞠目結舌的驚險動作。圍觀者則不時地幫推木梯,使之加速旋轉。有時,一大羣服裝豔麗的男女青年在旁邊圍成圓圈載歌載舞,勢如眾星簇月。 [1] 
20世紀80年代後,原來的車軲轆改為鋼製輪盤,復套以滾珠軸承,使之更加結實和美觀,而後再以各色彩旗裝飾。活動逐漸由民間走向正規體育場,為高原上的漢、藏、回等更多的民族所熟悉和接受。 [1] 

土族輪子秋運動特色

土族的輪子秋動作豐富,一般參與者往往並不侷限於簡單的招式,而是發揮自己身體優勢,創造出多種多樣形式的優美動作。這些動作不僅是技能的一種體現,運動的本身也增強了全身的運動能力。旋轉過程中,鍛鍊了運動者的平衡能力和心肺功能。 [6] 
土族輪子秋動作,有簡單,也有複雜。不同的人羣,可以選擇不同的動作。羣眾參加輪子秋活動,一般都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自行調節,沒有硬性的規定,但大多數都會盡力去完成更高難的動作,體現了土族人不怕困難、勇於向上的精神。 [6] 
土族輪子秋的各種動作,基本都屬於有氧運動的範疇。對於人的負荷承受能力來説,沒有太多的限制。這也正是土族輪子秋廣泛發展的重要因素。 [6] 

土族輪子秋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土族輪子秋是在長期的歷史積澱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是土族民俗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開發這一民俗事項,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也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一條必由之路。 [6] 
傳承狀況
土族輪子秋作,是土族先民禮讚山川神的恩惠,歌頌先民的業績,祝福土鄉人民五穀豐登、牛羊肥壯、民族團結和睦等的活動。無論男女老少,都把它視為他們美好生活的一種寄託。因此,他們都會在農閒季節主動、自覺的開展這種運動,並且也帶動了其他民族活動的開展。不但傳揚了本民族的文化,也起到了自覺鍛鍊身體的作用。 [6] 
傳承人物
胡宗顯,男,土族,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土族輪子秋,申報地區為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4-5]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互助土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土族輪子秋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9]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土族輪子秋項目保護單位互助土族自治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0] 

土族輪子秋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土族輪子秋,多次參加全國民運會表演項目並連獲金獎。 [7] 
2008年8月8日,青海土族傳統娛樂項目“輪子秋”是奧運會開幕式前的表演節目。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