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族盤繡

鎖定
土族盤繡,青海省互助縣土族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土族盤繡藝術主要流傳在青海互助縣東溝、東山、五十、松多、丹麻等鄉鎮。在青海省都蘭縣發掘的土族先祖吐谷渾墓葬中,就出土有類似盤繡的繡品,由此可知,4世紀左右盤繡工藝已經出現。盤繡用料考究,加工精細,以黑色純棉布做底料,再選面料貼上。盤繡是絲線繡,有紅、黃、綠、藍、桂紅、紫、白等七色繡線,繡時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協調,鮮豔奪目。 [1] 
2006年5月20日,土族盤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24。 [2] 
中文名
土族盤繡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申報地區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遺產編號
Ⅶ-24
遺產級別
國家級

土族盤繡歷史源流

據考古發現,在青海省都蘭縣發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渾墓葬中就有類似盤繡的刺繡品,由此可以推知,在公元4世紀左右,盤繡工藝已經發軔。 [3] 
土族盤繡作品

土族盤繡文化特徵

土族盤繡圖案

盤繡的圖案構思巧妙,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包括法輪(土語稱為“擴日洛”)、太極圖、五瓣梅神仙魁子、雲紋、菱形、雀兒頭、富貴不斷頭,人物、佛像等幾十種樣式。土族盤繡對綵線的運用,顏色的搭配,都有鮮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胸花”一般用盤線繡太極圖、八卦圖等顏色嬌嫩、鮮活,栩栩如生。衣領一般修飾邊沿,用金線盤繡“富貴不斷頭”、各種花卉等。姑娘們結婚用的“達博布",是比較大的服飾刺繡,有一丈二尺長,一般為墨綠棉布。帶子兩頭都繡花,一頭最小的為三個眼子,大的有四個、五個眼子的。各個眼子都用不同的圖案組成,有太極圖、八卦圖、喜鵲登梅、孔雀棲牡丹等等,色彩繽紛,層次鮮明,而且帶子兩頭的圖案都要對稱,和諧。一付“達博帶”,就是一件刺繡藝術珍品。這是土族婦女做姑娘時必須要做的。因為工作量大,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心血。 [3] 
最常見的圖案有“八寶”“雲氣”“太極圖”“富貴不斷頭”“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老鼠拉葡萄”“寒雀探梅”“石榴花“以及十二生肖等。運針細密均勻,圖案緊湊大方、生動形象、疏密得當、融疊自然色澤鮮明流暢平整幹練,十分優美。每件繡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具有較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古老的土族婚俗中的“擺針線”儀式,就是親朋好友對新娘子盤繡工藝的一次大觀賞。如果技藝超羣,會讓婆家覺得娶來的巧媳婦是全家的好福氣。土族盤繡無論在土族人的平常生活中,還是在重大人生禮儀上,都表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大場土族盤繡在中華刺繡百花園中是一枝獨秀,其技法針法獨特,用料考究、工序複雜針法嚴整,圖案精美,繡而飽滿,一件盤繡品雖然費工、費料、費時、費心,但業完工,一塊厚實華麗、層次分明,經久耐用的刺繡珍品,可以幾年甚至幾十年不褪色,不松線,長久保持着獨有的魅力和神韻。 [3] 

土族盤繡色彩

土族盤繡透露出土族對色彩、對美的追求,繽紛的色彩奪人眼目,逼真的圖案或隱藏着古老文化的神秘,或傳達着山間林中的鳥語花香,或寄託着美好的祈盼,用心用情繡出的盤繡品在形、色、質、意等方面都體現出了較高的審美價值。盤繡是絲線繡,有紅、黃綠、藍,紅、紫、白七色繡線,繡時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協調,鮮豔奪目。 [3] 

土族盤繡工藝特徵

土族盤繡做工精細,針針見功底,線線出效果。繡品講究整體關係,以盤繡為主體,以密集的繡法為基調,以大面積盤繡為特色。 [3] 

土族盤繡製作工序

盤繡用料考究,加工精細,以黑色純棉布做底料,再選面料貼上。 [3] 
盤繡的針法十分獨特,操作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盤繡不用棚架,直接用雙手操作,繡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針,作盤線的那根線掛在右胸,作縫線的那根線穿在針眼上。上針盤,下針縫,一針二線,雖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久耐用。 [3] 

土族盤繡題材作品

土族刺繡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其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繡法多樣。主要表現在對服飾的精心裝飾上,土族人的頭飾、衣領,衣胸、辮筒、鞋襪以及枕巾、針扎、荷包、煙袋、揹包等都有刺繡。 [3] 

土族盤繡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有着千年歷史的土族盤繡一直傳承到當下,其文化與藝術的價值不可低估。土族盤繡色彩繽紛,圖案逼真,在形、色、質、意等方面體現出本民族的審美態度和價值判斷,為民族學、美學等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材料。 [1] 
傳承狀況
1949年以後,特別是近二十幾年來,雖然各級政府部門和有關人員對土族盤繡做了一些發掘、搶救、保護工作,但這一古老的民族技藝當下仍面臨着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當下老一輩的盤繡能手大多年事已高,還有不少人已經謝世,一些絕技得不到傳承就已悄然消亡,而年輕婦女多熱衷於較簡單的刺繡技術,如剁繡、機扎等,這些狀況造成盤繡藝術後繼乏人,瀕臨滅絕,急需調動各方面力量加以搶救、保護。 [1] 
2022年11月,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舉辦的“千行百品就業行”勞務品牌大型融媒體雲推介活動正式啓動,青海土族盤繡繡娘勞務品牌也將作為推介項目亮相全國 [9] 
傳承人物
李發秀,土族,1959年生,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土族盤繡,申報地區為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4]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互助土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土族盤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土族盤繡”項目保護單位互助土族自治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0] 
2024年3月20日,文化和旅遊部公佈《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名單》,依託土族盤繡項目的互助金盤繡土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被認定為“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11] 

土族盤繡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李發秀在青海文化部門推薦下參加了民間藝術品“中國故事”展,此後盤繡這種傳承着土族母女之間情感的“非遺之花”獲得中國織繡精品大展金獎等多項榮譽,並在聯合國婦女大會操作表演。 [6] 
2013年,土族盤繡參加了由文化部、四川省政府、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7] 
2017年12月11日,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福建泉州開幕,現場展示“海絲”路上的精彩“非遺”瑰寶主要有青海的土族盤繡等。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