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家族哭嫁歌

鎖定
土家族哭嫁歌,湖南省土家族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 
聚居在湘鄂渝黔邊區的土家族,是一個古老文明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習俗,在婚俗方面保留着濃郁的民族特色。土家族哭嫁歌是由待嫁新娘及其女親友們演唱的抒情性歌謠。它是在特定歷史時期女性出嫁時宣泄心中真情實感的一種演唱形式,也是新娘為了表達離別之情,被譽為“中國式的詠歎調”。 [1] 
2011年5月23日,湖南省永順縣古丈縣聯合申報的“土家族哭嫁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I-112。 [2] 
中文名
土家族哭嫁歌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型
民間文學
遺產編號
I-112
保護單位
古丈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永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土家族哭嫁歌歷史淵源

根據南宋時進士周去非《岑外代答》卷四《風土門·送老》,其中記載:“嶺南嫁女之日,新人盛飾廟坐,少女亦盛飾夾輔之,迭相歌和,含情悽婉,各致殷勤,名曰‘送老’,言將別年少之伴,送之偕老也。其歌也,靜江人倚《蘇幕遮》為聲,欽人倚《人月圓》,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凡送老皆在深夜,鄉黨男子羣往觀之,或於稠人中發歌,以調女伴,女伴知其謂誰,亦歌以答之,頗窮中其家之隱匿,往往以此致爭,亦或以此心許。”土家族屬於嶺南的少數民族之一,記載的內容也與土家族哭嫁婚俗完全吻合,這或許正是對土家族哭嫁婚俗的記載。
到了清代,土家族的哭嫁習俗有了明確的記載。清乾隆時期鄂西土家詩人彭秋潭(1748 ~1808)的《秋潭詩集》中就有記述土家哭嫁歌的《竹枝詞》:“十姊妹歌歌太悲,別娘頓足淚沾衣。寧鄉地近巫山峽,猶似巴娘唱竹枝。"詩人還註解説:“戀親恩,傷別離,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其詞有曰:‘長大成人要別離,別娘一去幾時歸;別娘縱有歸來日,能得歸來住幾時?妹妹去,哥也傷心嫂傷心。門前一道清江水,妹來看娘莫怕深……”清代的土家詩人田讓升也作有描述土家族哭嫁的竹枝詞:“桃夭時節卜佳期,無限傷心敍別離。呼娘呼嫂呼姐妹,情意綿纏淚如絲。”土家詩人王偉也作有描述土家族哭嫁的竹枝詞:“一家女兒新嫁郎,十家女兒陪新妝。紅燈四壁雲垂地,徹夜笙歌漏正長。”
清代的一些地方誌中也記載了土家族的哭嫁習俗。如嘉慶年間湖南的《寧遠縣誌》卷二,記下了該省南部五個州縣哭嫁歌的流行情況:“寧俗,於嫁女前一夕,具酒遐,集婦女歌唱。歌闋,母女及諸故伯姊,環向而哭,循疊相繼,達曙乃止。此風不知始於何時,而道、寧、永、江、新五州,如出一轍。”清《嘉禾縣誌》也有記載:“嫁女前夕,具酒餓,集婦女歌唱。歌闋,母女及村姑伯姨,相向而哭,循疊相繼,達曙乃止”。利川、恩施、建始、巴東、鶴峯、咸豐、宣恩,來鳳等地的地方誌也有類似記載,但普遍不稱“哭嫁歌”,而稱為“十姊妹歌”。
從哭嫁歌文本內容來看,涉及封建社會生活較多,再綜合前述,可以推測土家族的哭嫁習俗興起於唐、宋時期,盛行於明清時期。改土歸流至民國末年,哭嫁之俗尤甚,有“不哭不發,越哭越發”之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舊的婚姻家庭制度大變革,哭嫁習俗失去生存的土壤,漸趨消亡。但是,土家族聚居區處在長江上游與長江中游的交接地帶,“連山疊嶺和險峽急流,地僻民貧,易守難攻,歷史的節拍比外圍地區舒緩。北起大巴山,中經巫山,南過武陵山,止於南嶺,是一條文化沉積帶。古代的許多文化事象,在其他地方已經絕跡或瀕臨絕跡了,在這個地方卻尚有遺蹤可尋。”哭嫁歌便是其中一例,八十年代在該地許多地方仍然流行“陪十姊妹"風俗。直至當代,在偏遠的山區(如渝鄂交界的七曜山土家族聚居區),也還有姑娘在出嫁時哭嫁。只不過表達的情感僅僅是與父母親人的離愁別緒,沒有對婚姻不滿的宣泄。
雖然哭嫁之俗在石柱曾盛行,至今尚存哭嫁遺俗,但有關石柱土家族哭嫁歌的文獻材料卻很少見。究其原因,一是石柱土家族在改土歸流以前文教不興,沒有任何典籍留存於世。二是編修於乾隆時期的《石硅廳志》(是已發現的石柱最早的典籍)重文不重經,重人不重事,對風俗的記載極為簡略和偏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首輪《石柱縣誌》對石柱的哭嫁習俗有了明確的記載。
雖然石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的典籍未記載哭嫁習俗,但在民間不僅哭嫁之風盛行,而且還流傳着“哭嫁歌”的手抄本。 [7] 

土家族哭嫁歌文化特徵

土家族哭嫁歌基本組成

土家族哭嫁歌主要由兩個層次組成,即哭嫁哭嫁歌
所謂哭嫁,亦稱“哭出嫁”“哭嫁囡”“哭轎”“開嘆情”“啼慘切”,是土家族新娘出嫁時履行的一種用歌聲來訴説土家族婦女在封建買辦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運和對自己親人的眷戀不捨之情的哭唱儀式活動。
哭嫁歌就是在哭嫁這一哭唱儀式上所唱的抒情歌謠;是哭嫁儀式活動所構成的固定曲牌及固定詞章。其音調大都來源於土家族山歌,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種。哭聲低沉、短促、嗚嗚咽咽,氣氛哀怨、悲切、憂傷;聲調舒緩、昂揚,接近於朗誦調;也有漢語哭唱和土家語哭唱兩種。 哭嫁一般在晚上,屆時和新娘要好的姐妹和親鄰少女婦嫗邀約待婚姑娘家的住處陪哭,一直哭到娶親之夜。 [3] 

土家族哭嫁歌表現流程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婚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也有前一個月甚至三個月就已揭開了哭唱的序幕。先是在閨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請鄰中的未婚姑娘9人,連新娘共10人依次圍席而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越臨近婚期哭聲越悲,往往通宵達旦,直哭得聲音嘶啞仍不停哭。 到了出嫁前一天(當地稱為“戴花”日)的晚上,是哭嫁的高潮。新娘的爹孃邀請親通宵歌唱,故稱“陪十姊妹歌”,也是土家族哭嫁的獨特形式。這段時間的哭唱內容相當豐富,但必須按着傳統禮儀進行,不能亂哭。順序一般為:哭爹孃、哭哥嫂、哭姐、哭叔伯、哭姑舅、哭陪客、哭媒人、哭苦情、哭扯眉毛、哭花、哭梳頭、哭辭祖宗、哭離娘席、哭出菜、哭撒筷子、哭包露水帕、哭穿露水衣、哭穿露水鞋、哭打傘、哭踩鬥、哭出門、哭上轎等。
“陪十姊妹歌”在三峽地區又稱“姊妹歌”“伴女歌”,是一種只唱不哭的長詩結構形式的哭嫁歌,有成套禮儀形式,不能任意顛倒,專家稱為歌堂哭嫁歌。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邀請未婚女子九人,圍桌打廂而坐,新娘頭搭絲帕,行至堂前三拜九叩祖宗後,居中而坐,由新娘或最會唱的姑娘唱開台歌,接着是“坐歌堂”“數花”“盤歌”,最後是“送歌堂”。由新娘兄弟酌酒,依次傳杯輪唱或對唱,勝者享受糖食,負者罰酒,直至夜深始散。十姊妹歌多為一人領唱,眾女伴用同樣的曲調以襯詞伴和。唱到高潮處,在座的賓客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合唱。歌詞有回顧也有祝願,多為表達姑娘感懷父母養育之恩和出嫁前的離情別意,也有很大部分是關於孝順公婆、敬夫教子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希望。曲詞優雅,場面井然。歡樂時,輕快的節奏、跳蕩的旋律伴合着美麗的同句,生動地表達了姑娘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抒懷時,或高亢悠揚,或深情委婉,徐緩的節奏和柔美的音調中,藴藏着姑娘深沉的情。 [3] 
按習俗,婚禮前後哭嫁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過禮哭、娶親哭和發親哭,謂之“新娘三哭”:
過禮哭
就是在結婚的前一天,男方請媒人和掌禮先生(俗稱路總管)領着新娘及幫忙的人帶上早已準備好的禮物,包括新娘的衣物、首飾,給女方家的全豬全羊或一方一肘(一塊條肉、一個長豬蹄)以及其他的物資到女方家過禮。當過禮的隊伍即將到達女方家,在聽到鞭炮、嗩吶起鳴時,新娘及陪哭的姐妹們便開始第一次哭嫁。這時哭的內容多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對親人們難捨難分之情誼的哭訴。諸如:“我的爹呀我的娘。辛辛苦苦養一場,剛剛長到十七八,就要離娘到婆家,爹孃恩情怎報答。”“我的姐呀我的妹,姐妹從小同牀睡,明日就要兩分離,幾時有才到一起”。 [3] 
娶親哭
是指迎親的隊伍和花轎等到來時,新娘和陪哭的人一起哭。這時除了哭父母的恩德、教誨和親情外,也有哭嫁妝、哭媒人、怨親人的。如“我的老子我的爹,家裏家外勞累些,女兒就要出嫁走,嫁妝多少由你給,給的多了把不起,給的少了別人説,難為爹媽受搓磨”。體現了一個懂事的姑娘對父母的體諒和關愛。“女兒離家把嫁出,今日出嫁心不服,一恨媒人心刮毒,貪杯貪財吃魚肉;二怨爹媽心太粗,專聽媒人説好處,女兒愛的(你)偏不嫁,不看兒郎看家屋;三怨哥哥不做主,不念妹妹親骨肉,好花不栽向陽地,專栽砂岩背隱土。”這是對舊社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制度的控訴。其言詞之尖刻、比喻之形象,充分表現了土家姑娘的聰明才智和一個弱女子對不合理制度的不滿卻無奈的心情。 [3] 
發親哭
是指娶親的人在新娘家吃畢酒宴,經雙方總管協商一致,準備迎新娘上轎,正式發親(即迎娶新娘)前的一場哭,也是三哭中最隆重,最壯觀的哭嫁。骨肉之情、別離之痛,縱有千言語萬語言也難以言表,親人們便以內容豐富的哭嫁來表達。這時哭的人員處新娘外,有母親、伯母、嬸孃、姑媽、舅娘、姐、妹、嫂子等一起哭,前來賀喜的滿堂客人無不為之動情。哭嫁歌“十月懷胎”是哭訴母親懷胎之苦、養育之艱辛的,其感情之真摯,聽了令人潸然淚下;“新娘十哭”更是一首歷數父、母、兄、嫂、弟、妹、叔、伯、舅娘等情誼的好歌。“一哭我的媽把我養大,女大就要到婆家;二哭我的爹當家勞累些,嫁妝多少由你給;三哭我的哥,兄妹也不多,正頭七月要接我;四哭我的嫂,待妹實在好,上敬老來下敬小;五哭我的妹,從小一頭睡,不知幾時能相會…….九哭天哭亮,聲聲哭爹孃,哭乾眼淚痛斷腸。十哭天已明,含淚別親人,吹吹打打轎出門。”此外還有“十勸姐”“五更寒”等內容。
發親哭在眾人的勸導下,適可而止。而後,在總管的“發親”的一聲令下,伴着長號、大鑼和嗩吶的奏鳴(不興擊鼓、放鞭炮),在眾人的簇擁下由兄長揹着新娘送上花轎,哭嫁便圓滿結束。親友們目送抬有新娘的花轎和好好蕩蕩的娶親隊伍漸漸遠區。
哭嫁時,哭者、陪者都可以盡情的抒發感情,一字一淚,非哭斷肝腸不可遏止。內容主要哭訴自己的身世和難捨親人的離情別緒,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和親友善待之情,其中也含有對親人的抱怨。還有哭罵媒人和勉勵新娘的內容。 [3] 

土家族哭嫁歌表現類型

1.哭唱結合
土家族哭嫁的方式是一邊流淚哭泣,一邊唱哭嫁歌,一泣一唱,悲慼悽愴,曲調低沉,蕩氣迴腸,哀婉動人,抒情性強,被譽為“中國式的詠歎調”。新娘的“哭”,不是灰心喪氣的軟弱嘆息,也不是絕望無力的痛苦哀鳴,而是愛、憎、怨、怒、悲、憤等多種感情的複雜交織,新娘時而痛苦沉思,時而憤怒斥責,時而委婉陳述,時而悲聲吶喊,舊時代土家勞動婦女的心路歷程與哭嫁歌反封建的主題,通過主人公的“哭”,得到了痛快淋漓的充分體現,使聽者必然要認真思考是誰製造了這一幕幕悲劇,藝術效果極其強烈。這種以歌代訴、以哭伴歌、一泣一訴、抑揚頓挫的演唱形式,是一門獨特的唱哭結合的藝術。
2.多種組合
土家哭嫁,有一人單哭,兩人對哭,多人輪哭等演唱組合。又或新娘哭一段,母親、姑婆,姨母、姐妹、長嫂也相應地哭一段。清代土家詩人田讓升作有一首“竹枝詞”,描述了土家姑娘出嫁時母女對哭的情景:“養儂長大又陪裝,養女由來也自傷。最是哭聲聽不得,一聲女兒一聲娘。”土家詩人向曉甫作有一首“竹枝詞”,描述了土家姑娘出嫁時與母親、姑母、姨母、長嫂等人對哭的情景:“儂今上轎哭聲哀,父母深恩分不開。姑嬸齊聲低低勸,阿門都是次中來”。
在“哭十姊妹”時,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開哭,“安席”接腔,依次哭去,“收席"結尾。寨裏的親友每晚都要來陪哭,非親非友的少女們也互相邀約,成羣結隊來“打坡”(土家語,即參加學哭嫁)有- -首詩:“傳説鄰家嫁女娘,邀呼同伴來商量,三三五五團團坐,你哭一場我一場。這首詩描述的就是多人輪唱的情景。哭嫁歌與其他民歌的區別在於:對唱時,除了少部分時候是一人先唱,唱畢再由另外-人接唱之外,大部分的對唱都是輪唱方式。
3.演唱方式
“唱”者一般為女聲 ,無伴奏。歌唱姿勢多為坐唱,“唱”時手帕除了揩眼淚外,有時還用手揮動,當做道具,藉以抒情。眾“陪唱"者擁擠着圍坐一圈,低頭或相視而“唱”。唱時經常出現互拍背部和腿部這種動作,不僅是感情上的需要,以便相互傳情,更是起到暗示演唱的起止和調控節奏、速度力度的作用。 [7] 

土家族哭嫁歌歌詞內容

土家族哭嫁歌歌詞短小精煉,內容充滿生活氣息,語意淺顯易懂,每句歌詞既有獨立意義,又可連串一起,成為一首長歌。通常唱的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時與親人、父母分離的悲傷之情,是土家族婦女生活感受的現實反映。哭嫁是一門難度很大的哭唱結合的藝術,最初是用土家語哭唱,即興而唱,語意具有口語化,地方風味十足。但近代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多改用漢語演唱。歌詞往往有固定的結構,每段歌詞的首句必稱呼對方,然後在引申句子的內容。歌詞內容添加“嗡”“蠻”“啊呀呀”等語氣詞,一泣—訴,哀惋動人,最後以感懷的語句結束。同時,哭嫁歌也常用固定的襯詞,及諧音、誇張、比興、雙關、對偶等表現手法。它可分為四部分:
一是反對包辦婚姻的怨憤
如:哭父母
我的頭髮還沒有生根,我的牙齒還沒有長齊呀!
織麻紡紗做不起,背柴挑水做不起,
你們就狠心地把我推出門,
做人媳婦活受罪,做不會也要做了。
我的肩膀壓腫了 ,還滿不了人家的意。
十八指頭磨爛了,還順不了人家的心。
這日子怎麼過呀? 早曉得這一天,
剛把我生下來時,為什麼不把我往泥潭裏泡了呢?
早曉得這一天 ,剛把我生下來時,
為什麼不把我往巖壩上丟了呢?
丟在泥潭裏,還要起個水泡泡哩,
丟在巖壩下,還能長一蓬草草哩。
又如:
我的父母,眼力好來志量寬,把我放到茅草山。
茅草山上草不張,盡長牛毛氈。
我的父母,聽媒講來聽媒音,把我坑害一平生。
先前我在大地方坐,現在卻不得在大地方過……
歌中怨訴了父母只聽媒人言,而不考慮女兒的想法,自作主張將女兒嫁了。女兒在哭的過程中即對父母作了委婉的控訴,也唱出了無奈與絕望。
對包辦婚姻的控訴,出嫁女子抱怨的對象不直接是父母,而是包辦婚姻的始作俑者---媒人,就成了出嫁女子控訴的罪魁禍手,往往把一腔怨恨潑在媒人身上。
罵媒人:
韭菜開花一二台,背時的媒人天天來。
蠶豆開花綠茵茵,背時的媒人嚼舌根。
豌豆開花夾對夾,背時的媒人想鞋襪。
板栗開花球對球,背時的媒人想豬頭。
你做媒人想飲酒,山上的猴子騙得走。
説活我的爹和娘,媒人死後變馬牛羊。
二是與親情道別,感謝父母養育之恩
隨着時代的進步,包辦婚姻逐漸減少,於是,傾訴親人間的骨肉分離便在土家族哭嫁歌中被表現的淋漓盡致,其淒涼哀婉,催人淚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如:哭哥嫂:
哭一聲哥來叫一聲嫂,難捨難分骨肉同胞。
兄嫂待妹千般好,為妹費心又操勞。
這大恩大德還未報,又得拜託二年高。
爹孃前代妹多行孝……
如:哭家人:
我的嬸孃我的叔,往時兄妹情義深。
我今搭了露水帕,今朝多了我一人。
人家老少都敢罵,送給人家當賤人。
我今穿了露水衣,難捨歌妹離別情。
人家老少都敢欺,哥呀妹呀兄弟呀。
我的哥呀我的妹,往日喊我喊的甜。
捱到哥哥十八年,如今竹子已砍斷。
哥哥不再有負擔,牽着手兒不覺得。
哭父母
在娘三年懷中滾,頭髮白了多少根。
青布裙來白圍腰,背兒過了多少山坳坳。
布裙從長背到短,這山背到那山轉。
風也吹來雨也打,爹孃把我拉扯大。
爹背曬成糊鍋巴,我娘瘦得象個風箏架。
……。
只道父母團圓坐,誰知今日兩離分。
哭聲爹來刀割膽,哭聲娘來箭穿心。
哭父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為我苦費心,
爹的恩情説不盡,提起話頭言難盡。
一怕我們受飢餓,二怕我們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醜,披星戴月費苦心。
四怕我們無文化,送進學堂把書念,
把你女兒養成人,花錢費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盤,只差拿來口中銜;
艱苦歲月費時日,挨凍受餓費心腸!
女兒錯為菜子命,枉自父母費苦心;
我今離別父母去,內心難過淚淋淋!
為女不得孝雙親,難把父母到終身;
水裏點燈燈不明,空來世間枉為人。
又如哭爺孃:
娘啊娘,我要走了吶,再幫娘啊梳把頭。
曾記鬢髮野花豔,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
搖籃還在耳邊響,娘為女兒熬白了頭。
燕子齊毛離窩去,我的娘唉,
銜泥何時得回頭? ……
哭同伴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巖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長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燈過;
織麻同麻籃啊,磨坊同巖磨……
三是對未知生活的隱憂,惶惑
出嫁,意味着生活脱離父母的庇廕而獨立支撐往後的日子。對“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不可知”的出嫁女子,於未知的新生活充滿了惶惑,迷茫。因此,哭嫁歌的內容就充滿了依戀,矯情的特色。
如:開聲哭父母:
太陽起來三重樓,我慢洗臉來慢梳頭。
隨到自己的父母住,父母雙手煮來單手遞。
吃完早飯碗一丟,想到哪去到哪去。
雞剛叫來天剛亮,我快洗臉來快梳頭。
隨到別個的父母住,急忙把飯煮好遞攏去。
筷子落地有人撿,孃兒分離無人留。
今後心想來望你,二姓父母不放口。
四是親人用哭對新娘表示祝福和勸解
親人對即將出嫁的女子用“哭”來表達出不捨之餘時,還對她們的未來生活充滿憧憬,希望他們美滿幸福,同時也給他們講述一些做人的道理。
如:娘哭女:
我的女兒我的心,你到婆家要小心。
只能牆上加得土,不能雪上再加霜。
婆家人可大聲講,你的話卻要輕聲。
金盆打水清又清,你的脾氣娘知情。
銅盆打水黃又黃,你的脾氣要改光。
親生爹孃不要緊,公婆面前要小心。
十月一滿臨盆降,我娘分身在一旁。
牙齒咬得鐵打斷,雙腳踩得地皮穿。
醒來一看兒的身,是女是男娘傷心。 [4] 

土家族哭嫁歌音樂結構

1.哭嫁歌的調式
哭嫁歌的曲調取自於土家族的山歌和小調,氣氛悲切、哀怨憂傷,以簡短的樂句為核心,用變化重複的方式加以發展和延伸,構成一部曲式。一首哭嫁歌總是由一個或兩個樂句開始,加上數個變化重複的樂句,不斷循環反覆填詞“歌唱”而成,曲式結構相對平穩,有規律,句式相近。哭嫁歌的調式多采用民族五聲羽調式,該調式含有西洋小調式的表現特性,色彩暗淡,利於歌者抒發悲慼的情感,且注重突出調式音列的色彩音,尤其是主音、屬音和中音之間上、下小三度和純五度的運用,貫穿於歌曲的始終,從而形成士家族“哭嫁歌”最顯著的調式特點。
2.哭嫁歌的節拍
哭嫁歌節拍較為規整、嚴密,多用2/4和3/4拍子,有時.也採用3/4和2/4的變換拍子;節奏有規律,較為疏鬆,二分、四分、八分時值運用較多,全音符和十六分時值較少出現;一般多出現前緊後松的結構。
3.哭嫁歌的旋律
哭嫁歌的旋律變化由歌詞推動,一句樂句即一句歌詞, 樂句的長短與旋律起伏,均緊隨歌詞發展,每一句樂句和歌詞的開始部分是呼喊親人的音樂和內容,發展部分乃是訴説唱者心情,而結束部分必為哭嘆音樂詞。在同一結構下,音樂隨歌詞重複而變化,故每段音樂可有多句樂句,但主題基本不變。另用五度和三度音程來支撐旋律主線也是哭嫁歌的一大特色,純五度和小三度音程的運用,不僅能體現哭嫁歌中陳述和拖腔的特點,同時也保持了哭嫁歌必須具有的小調式的表現特性。哭嫁歌雖有旋律,但由於其“哭腔”的特徵,所以許多時候音樂與語言混在一起,旋律並不太清晰,尤其是當唱者愈來愈激動時,旋律的起伏愈接近日常聲調的高低,完全是直白訴説,歌近於訴,這也是哭嫁歌鮮明的特性。
4.哭嫁歌的音樂結構
哭嫁歌的音樂結構屬“聯曲體”結構,是一個較長的樂段多次反覆,在反覆哭泣的過程中,由於唱詞變化,旋律也隨之略有變化,但旋律的基音及終止音保持不變,每句旋律均由高音下降,旋律中裝飾音運用較多,在句尾時常加進嗚咽與抽泣聲,以表現悲痛壓抑的情緒。 [7] 

土家族哭嫁歌傳承保護

土家族哭嫁歌傳承意義

土家族哭嫁是湘西土家族聚居區獨具特色的婚俗活動之一,哭嫁歌作為這種婚嫁習俗的核心內容,貫穿於整個活動始終,它主要分佈在湘西西水流域的永順縣、龍山縣、保靖縣和古丈縣土家族聚居區,是湘西土家族民族民間文學中的瑰寶,是土家族遺留至今的原生態文化佳作,反映了中國土家族政治、經濟和人文狀況。 [8] 

土家族哭嫁歌傳承人物

嚴水花,女,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土家族哭嫁歌。 [9] 

土家族哭嫁歌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古丈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永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土家族哭嫁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6]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土家族哭嫁歌項目評估合格,永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1] 

土家族哭嫁歌社會影響

2018年12月27日,“土家族哭嫁歌”國家級傳承人嚴水花參與錄製的素樂團“搖滾+非遺”歌曲《綠肥紅瘦》首播。 [5] 
2019年6月8日,在中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芙蓉鎮,永順縣組織30多名國家、省、州、縣級非遺傳承人帶着120餘名弟子進行非遺展示展演。非遺鬧端午,傳承文化根脈,助推當地旅遊發展。其中,國家級傳承人嚴水花帶領弟子展演土家族哭嫁歌。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