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鎖定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湖北咸豐縣、湖南省永順縣、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吊腳樓立於平地,吊腳半邊樓建於傾斜度較大的山坡上,後半邊靠巖着地,前半邊以木柱支撐,樓屋用當地盛產的木材建成。坡面開成上下兩級屋基,下級豎較長柱,上級豎較短柱,使前面半間樓板與後面半間地面平行,形成半邊樓。木柱木牆木樓板,樓皆建於數米高的石保坎上,房架高6—7米。每排柱的最外一根自上而下截齊上屋基處,形成吊腳柱,“吊腳樓”因此得名。 [1] 
2011年5月23日,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Ⅷ-211。 [1] 
中文名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申報地區
湖北、湖南,重慶
遺產編號
Ⅷ-211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歷史淵源

咸豐吊腳樓
土家族吊腳樓 土家族吊腳樓
在春秋戰國以前,為了躲避野獸危害,咸豐土家先民在樹上用樹藤和枝葉組建起了原始的“樹屋”。這種“樹屋”是最原始的吊腳樓。
戰國時期,咸豐地區屬於楚國的領地,受荊楚文化影響深遠,沿用了楚國幹欄式體系。土家族的吊腳樓形式開始進入發展。
元代,咸豐縣土家族人在建築建造上延續了南方流行的幹欄式建築,同時吸收到了漢族的井院式建築。因而構成了井院式木構吊腳樓。
在明清時期,咸豐縣土家吊腳樓以發展到了高峯,尤其是當地土司貴族吊腳樓的裝飾藝術,在絲檐、欄杆、柱礎、門窗等構件上裝飾精美。
民國時期,咸豐縣土家族有錢人家已經相當講究,修建豪宅不再是權貴的特權。一般平民也能修建木瓦的吊腳樓。其屋脊常常裝飾有“品”字形的瓦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除了少數土家族人保留傳統居住形式,大部分人已經建造磚混結構的房屋。 [2] 
永順吊腳樓
湖南省永順縣土家族吊腳樓的建造,源於春秋戰國,興盛於唐宋,彭氏政權統治湘西后,轉角樓開始全面發展。
清雍正年間解除樑柱、蓋瓦之禁,轉角樓又廣泛流佈。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居住條件有較大發展,轉角樓的建造技藝達到頂峯。 [1] 
石柱吊腳樓
土家族吊腳樓 土家族吊腳樓
重慶石柱吊腳樓營造技藝,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東漢以前,多數修建於南宋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 [1] 
春秋戰國後期,楚人大量遷入四川,受楚文化影響, 重慶弔腳樓在建築形態上出現了“層台累榭”和“重屋累居”之風格,屋頂覆蓋物也有了變化,不光有竹篾茅草,也出現了用泥坯燒製的板瓦和筒瓦覆蓋房頂。
元朝末年,大量荊楚移民再次進入重慶地區。巴、楚人口融合、文化交融, 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對重慶弔腳樓的運用及興盛產生了巨大影響。
明朝天順年間, 重慶人口數量為西南之最,城區也日漸擴大,尤其是沿江一帶的商業性用房已是櫛次鱗比,突破了城牆的限制,形成城內八坊、城外附廓兩廂的城市規模, 城內城外民居多為吊腳樓。“夔州府城白帝城西, 家家樓閣層層梯, 冬雪下來不到地,春水生時與樹齊”。這是明代詩人楊慎在《竹枝歌》裏描寫的重慶奉節吊腳樓的情景,形象地刻畫了明代奉節吊腳樓規模之大, 景色之美。 [3]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工藝特徵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咸豐吊腳樓

湖北省咸豐縣土家族吊腳樓的建造,從選擇屋基、備料、立屋,一直到裝飾完畢,都有完備的程序和不同的技法。特別是“高杆”定位的發明,“穿鬥式”房屋構架,“沖天炮”立柱的建造,十分巧妙地解決了線面、角度、承重等建築中空修造的吊腳樓,解放了地面,克服了山地民居建造與狹窄空間地貌的突出矛盾;“翹角挑”的採檐,“龕子”(走廊)的配置,則使吊腳樓的外觀形式產生根本變化,打上了鮮明的地域烙印。 [1]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永順吊腳樓

湖南省永順縣吊腳樓的建造技藝工序很多,主要有:備料、加工、排扇、上樑。土家族轉角樓多為木質結構,幹欄式建築,飛檐翹角,四面均有走廊,懸出的木質欄杆上雕有萬字格、亞字格、四方格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懸柱有八稜形、六稜形、四方形,底部雕刻有繡球、金瓜等各種圖案;窗欞刻有雙鳳朝陽、喜鵲嗓枝、獅子滾繡球以及牡丹、菊花等各種花草,古樸雅秀,美觀實用,具有鮮明的個性和手工技藝的特色。 [1]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石柱吊腳樓

重慶土家族吊腳樓營造工藝科學、構思巧妙、佈局合理。營造時充分利用當地石、木材料,飛檐翹角,穿枓勾心,牢固防震。土家族木匠用他們的智慧,利用手中的斧子、鋸子、墨斗和鑿子等工具,精心打造,將分散的木柱、木方和木板組合為牢固的樓屋。吊腳樓有堂屋、廂房或地正屋、廚房和火塘,樓上是住房,吊腳柱下邊是圈舍和柴房。 [1]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工藝流程

工藝流程
工藝流程(11張)
備齊木料,土家人稱“伐青山”,一般都選用椿樹或紫樹,椿樹、紫樹因諧音“春”、“子”而吉祥,意為春常大、子孫旺。
加工大梁及柱料,稱為“架大碼”,在樑上還一定要畫上八卦、太極圖、荷花蓮籽等圖案。在八卦中繪有太極的圖案,兩邊則分別包含了“乾”、“坤”圖形,而且八卦一定要掛於正門房樑上的正中。
“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樑柱接上榫頭,排成木扇;
立屋豎柱,先選好黃道吉日,再請眾多的鄉鄰來幫忙,上樑之前一定要先進行祭梁,然後眾人齊心協力將一排排木扇豎起,這時,鞭炮齊鳴,左鄰右舍送禮物祝賀。立屋豎柱之後便是釘椽角、蓋瓦、裝板壁。二樓的陽台也全是採用木結構的幹欄式建築。 [4]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主要流派

湖北咸豐縣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中,“看風水”、“拜山神”、“祭魯”、“砍梁木”、“説福事”等眾多民俗事項在吊腳樓建造中的大量出現,充分展示了土家族濃郁的鄉風民俗;還有廓欄、門窗、柱礎、挑方上的花紋圖案,無不生動彰顯着咸豐土家族地區豐厚的文化底藴。 [1] 
湖南省永順縣土家族吊腳樓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單吊式轉角樓、雙吊式轉角樓、四合水式轉角樓等,具有無坎不成樓、無瓜不成趣、不轉不成樓等建築特徵。結構獨特,形式活潑。 [1] 
重慶石柱土家族吊腳樓分佈十分廣泛,特別是在七曜山區、方斗山區和河谷老街最為典型,當地又稱之為“幹欄”、“千柱落地式”或“轉角樓”。它是民族建築工藝的奇葩,是優秀的土家民族文化遺產。 [1]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傳承保護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傳承價值

土家族吊腳樓 土家族吊腳樓
湖北咸豐吊腳樓建造技藝是隨土家族的歷史發展逐步豐富併成熟的,見證了土家族的發展歷史,凝聚着土家族人民的聰明智慧,它是十分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理應得到有效保護和良好傳承。 [1] 
湖南省永順縣土家族吊腳樓(又稱“轉角樓”)建造技藝是土家族人民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創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手工技藝,被專家學者稱為古建築的“活化石”,是集建築、繪畫和雕刻等藝術為一體的珍貴的民間藝術結晶,也是中國建築藝術史上代表。 [1] 
重慶石柱土家族是吊腳樓建造技藝是重慶先民巴人的偉大創造,是巴渝民居的代表,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鄉土建築。吊腳樓是非常適宜山地、丘陵地區的一種建築形式,體現了人類在與自然相處中的智慧和技巧。 [5]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傳承現狀

隨着社會進程的加快,吊腳樓逐漸被現代建築所取代,傳承區域及傳承人嚴重萎縮,當前,這一傳統建築僅分佈在永順縣澤家、石堤、車坪、顆砂、芙蓉等少數鄉鎮,傳承人減少且後繼乏人,傳承活動難以為繼。 [1] 
隨着社會發展和人們居住理念的改變,以及重慶地區舊城改造,重慶弔腳樓建築技藝文化的延續和實物保護都面臨着極其嚴峻的挑戰。 [1]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傳承人物

萬桃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申報,申報項目: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6] 
彭善堯,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申報,申報項目: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7] 
劉成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申報,申報項目: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8]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保護措施

土家吊腳樓
土家吊腳樓(10張)
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成立了專門的保護項目組,建立了石柱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民間藝人信息檔案和吊腳樓營造技藝傳承基地,詳細記載保存了營造技藝的流程,並通過組織觀摩培訓和舉辦技藝比賽等方式,讓更多人瞭解土家文化。 [9] 
2018年12月26日,湖北咸豐縣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一批湖北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湖北咸豐縣制定了針對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保護的第十二、十三個五年保護規劃,並出台了相應的保護措施予以保護。 [10]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咸豐縣文化館、永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1]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項目保護單位永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12]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咸豐縣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3]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保護與傳承行動被省文化廳授予“湖北省2015年度十佳非遺保護行動”榮譽稱號。 [10] 
重要展示
2013年12月20日至12月29日,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吊腳樓營造技藝傳承人冉隆海造了一幢土家吊腳樓模型,亮相於“2013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周”。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