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夫子

鎖定
土夫子是湖南一帶對於盜墓者的稱呼。 [2] 
本    名
土夫子
別    名
摸金校尉
別    名
盜墓賊
屬    性
湖南一帶對於盜墓者的稱呼 [2] 
拼    音
tǔ fū zǐ

土夫子簡介

“土夫子”本來是對長沙賣黃泥為生者的俗稱,因為在當時湖南長沙城裏,以燒煤炭為主,而煤炭裏面又要放上黃泥巴,以此來增加耐燒延時,故而對黃泥巴的需求極大,於是就誕生了以拖着板車以賣黃泥巴為生的一種職業——土夫子,多以男性壯勞力為主,取土地點也多在城邊緣附近。

土夫子基本介紹

土夫子出身貧賤,沒有文化。但也行行出狀元。黃泥中的上品——“糯米泥”是長沙唐宋土坑墓葬裏的回填土(放棺時挖出,後又填入坑中的土)。為此,很多“土夫子”就去墓葬所在地挖取黃泥土。最初偶然挖到了一些唐宋墓葬中的隨葬品,賣給古董商,換幾升米,幾個小錢。但偶爾有一些古器可以賣一個好價錢。土夫子們見有利可圖,於是就以盜掘古墓為職業。慢慢地也開始不去賣黃泥巴,乾脆以盜墓為生。

土夫子歷史資料

商承祚先生《長沙發掘小記》:“解放前,長沙盜墓甚熾。”長沙古墓葬“經土夫子盜掘,破壞無法統計”。據考察,有的戰國墓葬竟然“前後被盜過六次”,“其破壞之甚,實令人髮指。”長沙的“土夫子”曾經結成團伙,各有自己的盜掘範圍,他們與古董商之間,也保持着比較密切的關係。這些“土夫子”在長沙憑藉自己的“本領”發了一些小財,但同時也造成了文物的損壞和流失。著名的長沙子彈庫楚帛書,就是1942年由長沙“土夫子”盜掘出土,後被美國人柯克斯騙走,至今仍流落在美國。(現在美國亞洲美術館藏)
據《瀟湘絮語》一書載:“土夫子”本來是民國長沙對賣黃泥土為生者的俗稱。因為在當時的湖南長沙城裏,老百姓都是以燒煤炭為主,而煤炭裏面需要放上黃泥土,以此來增加耐燒度,故而對黃泥土的需求極大,於是就誕生了以拖着板車賣黃泥土為生的一種職業“土夫子”。這種行業多以男性壯勞力為主,他們出身貧賤,經常到郊區附近的山丘挖取黃泥土,賣給市區的酒家或居民。做煤用的黃泥需要純淨的黏土,俗稱糯米泥,是黃泥土中的上品;一般的老土俗稱朱甲土,缺乏粘性不適用。而這種純淨的粘土以古墓墓坑的回填土為最佳,很多“土夫子”就去墓葬所在地挖取黃泥土。最初由於偶然的機會,有人在山丘下坡的唐宋時期墓坑內挖黃泥,意外地挖到一些釉陶器或白瓷碗、碟等隨葬物,就帶回家中洗淨作為用具,但不知道是哪個朝代的文物 [1] 

土夫子其他

土夫子們多年挖黃泥巴生涯,漸成土層專家,哪個地方有沒有墓,他們稍作分析即可得出結論。“土夫子”識別古墓是根據古墓封土(堆築墳堆的土)和墓葬的回填土的成色、夯層、含水濕度來判斷的。也就是“一看二挖”。湖南考古所就有一位胡姓高人,對於土層的瞭解和分析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記得在常德一考古工地, 胡老先生指着一低平窪地説,這裏有一戰國墓,一北大考古系畢業的高才生不信,與之打賭,結果幾鋤下去,果然是一座小型的墓葬。原來這位胡老先生就是土夫子出身!
新中國成立後,鑑於這些“土夫子”精湛的技術,當時的文管會就聘請了當中個別優秀者當了發掘工人。他們的“土”辦法,對考古發掘工作帶來了很大方便。被稱之為“土專家”。觀察樣土判斷古墓的深淺和年代,是“土夫子”的特長之一。尤其是在長沙漢墓的科學發掘中,他們指路引線,免去了諸多不便,因為這些漢墓是十墓九空,許多就是他們乾的。這一回算是將功補過。據説馬王堆漢墓發掘時其千年女屍在棺內難以取出,“土夫子”們出主意用五塊木板斜插進去,將棺側起,謹慎將女屍取出,因此而得以保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