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壤調查

鎖定
土壤調查,是野外研究土壤的一種基本方法。它以土壤地理學理論為指導,通過對土壤剖面形態及其周圍環境的觀察、描述記載和綜合分析比較,對土壤的發生演變、分類分佈、肥力變化和利用改良狀況進行研究、判斷。
中文名
土壤調查
外文名
soil survey
性    質
野外調查方法
提出者
Β.Β.多庫恰耶夫
學    科
地理學

土壤調查內容簡介

土壤調查是用於描述某一地區的土壤特徵,並根據標準的土壤分類系統進行土壤分類,繪製土壤圖,最終預測土壤行為。 [1]  是對一定地區的土壤類別及其成分因素進行實地勘查、描述、分類和製圖的全過程。是認識和研究土壤的一項基礎工作和手段。通過調查瞭解土壤的一般形態、形成和演變過程,查明土壤類型及其分佈規律。查清土壤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為研究土壤發生分類、合理規劃、利用、改良、保護和管理土壤資源提供科學依據。按土壤調查目的和要求,通常分為詳查與概查。土壤詳查指在一定區域範圍用大比例尺地形圖(≥1/25000)為底圖的土壤調查,特點是調查範圍較小、成圖精度要求高,通常採用
航空圖片結合地形圖的方法進行。土壤概查是在縣以上區域或中小河流域範圍內,以中、小比例尺地形圖(≤1/50000)為底圖的土壤調查,具有區域範圍廣、工作流動性大、綜合性強等特點,多采用衞星圖片結合地形圖的方法進行。

土壤調查發展概況

應用地理綜合比較方法進行土壤調查是由俄國學者Β.Β.多庫恰耶夫倡導的。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多庫恰耶夫的理論和方法傳入西歐、美國,繼而在世界許多國家中得到廣泛應用。1937年,美國出版全國統一的《土壤調查手冊》。以後,許多國家都擬訂了本國的土壤調查方法。 [2] 
中國的土壤調查研究始於30年代初期。當時主要是進行了一些地區的土壤詳查、概查和路線約查,並編制了地區性和全國性的土壤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陸續開展了大規模的區域性土壤調查和專門性的綜合科學考察。1958~1959年和1979年,先後進行了兩次全國性土壤普查和大比例尺土壤製圖。進入80年代以來,由於調查過程中較多地應用了航片技術和編制了界級系列成果圖件,調查的質量得到提高,為查明土壤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以及進行縣級農業區劃提供了可靠的基礎資料。通過各種比例尺的土壤調查和製圖,現已確立了若干新的土壤類型,編寫和編制了許多調查報告和全國性或區域性的土壤圖,填補了若干土壤調查空白區。 [3] 

土壤調查調查類型

根據調查目的、調查區自然條件(指地形、母質、土被等)的複雜程度和農業生產特點以及調查區面積的大小,土壤調查可分3種類型。
大比例尺
是在小面積範圍內對土種或土壤變種為主的土壤基層單元所進行的性狀、肥力變化和微域分佈規律的調查。成圖比例尺大於1:50000,通常為1:10000或1:25000。此類調查對土壤分類和製圖的詳度和精度要求較高,調查內容具體而全面,可用於全面查清調查區內土壤的種類、性質、分佈和麪積,具體指導農業生產單位進行合理的生產佈局。中國已進行的兩次土壤普查,均屬此類。在某些特殊農業區或經濟林作區試驗區內進行的更大比例尺(1:500、1:2000或1:5000)的土壤詳測製圖亦屬此類。 [1] 
中比例尺
是在較大面積範圍內(大農業地區、荒地區或流域規劃地區)着重對土屬或土種的類型變化及其中域分佈規律進行的區域性土壤概查。成圖比例尺一般為 1:50000~1:500000。調查時常選擇一定數量的路線進行重點觀察,同時結合典型樣區進行詳測。路線調查要沿線控制填圖,即在目力所能觀察到的範圍內儘量在作業現場勾繪土壤路線草圖的界線,然後通過對各路線控制範圍內的土壤類型進行評比和統一拼、接圖幅,即可完成一幅完整的土壤圖。在已進行過大比例尺土壤調查並有圖件資料的地區,則可按統一的製圖標準直接縮編為中比例尺土壤圖。 [1] 
小比例尺
指對省級、大自然區以至全國範圍內的土類和亞類為主的土壤資源分佈進行的調查。成圖比例尺多為小於1:500000至 1:1000000或更小。調查方法以路線約測為主,即在對有關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在調查區內選定少數代表性的路線和典型自然地理單元進行重點調查。小比例尺土壤調查所取得的資料概括性極強。此類土壤概圖和約圖也可藉助若干調查區已有的土壤圖件和其他有關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方面的圖件、資料,或藉助衞星象片編制。 [1] 
隨着航空攝影和航天資源衞星遙感技術的發展,許多國家已採用航片判讀進行土壤調查。還有一些國家應用假彩色影象增強衞星遙感數字圖象處理等新技術,藉助衞星象片解譯進行土壤調查的研究。這些對於加速調查進度和提高土壤圖的精度,都有較好效果。

土壤調查調查方法

土壤調查方法可以分為:傳統的土壤調查方法、航片土壤調查方法和衞片土壤調查方法。
傳統的土壤調查方法是完全依靠人力挖坑打鑽、以地形圖為工作底圖的土壤調查方法,它需要的人工多、週期長、耗費很大。航片土壤調查方法指的是以航空像片為工作底圖,藉助於野外有代表性的典型區域建立起來的航片判讀標誌,在室內進行航片判讀勾圖,再到野外實地進行核查的土壤調查方法。這種方法不僅耗費小,而且成圖快,精度高。衞片土壤調查方法與航片土壤調查方法大同小異,它是以衞星影像為工作底圖,先建立衞片的解譯標誌,然後在室內解譯勾圖,再出去核對。
第一次土壤調查受制於當時理論、技術條件的限制,對現代土壤調查研究意義不大。1979年第二次土壤調查由於當時的投入少、歷時時間長,但在調查中總結出的良好實用的經驗,還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通過內外業結合的思想,將土壤調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內業前期資料準備。收集相關的圖件、資料,選擇符合標準的化學儀器。
(2)外業核查調查和採樣。根據各個地區土壤特點,對採樣點進行佈設,並通過野外進行核查,判讀圖像,更新圖斑邊界,對土壤分類。
(3)通過對外業採樣土壤的理化分析,提供土壤類別信息、土壤有機成分信息及其它相關土壤信息。
(4)通過進一步的補測及數據糾正,提供滿足標準的土壤信息數據。 [1] 

土壤調查調查步驟

全過程一般可分3個階段:
準備階段
主要的工作包括:①路線踏查,統一調查技術,確定土壤調查的填圖單元。②收集並閲讀調查區內各種有關自然、社會經濟、農業和土壤的資料和圖件。③準備供調查填圖時用的底圖,通常選用大於成圖比例尺的符合精度要求的地形圖(或地形-地塊圖);也可用航片或衞片判讀方法進行。④準備調查用的裝備、工具和化學分析設備等。
野外作業階段
按統一的調查技術要求進行以下工作:①依照技術規程要求,在規定的面積範圍內挖掘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進行觀察、描述、記載和比較,並採集供各種用途的土壤標本。②根據土壤剖面形態特徵,確定土壤變異的界線和勾繪土壤草圖。③研究調查區內土壤的特性、分佈與成土因素、人為因素之間的關係,以揭示土壤類型的差異及其自然分佈規律。④根據成土條件和土壤特性提出土壤合理利用的途徑。
室內整理資料階段
主要的工作包括:①將野外各種資料和化學分析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和系統化;②根據經整理的資料制訂土壤分類系統和製圖單元系統;③繪製土壤圖和其他有關圖件;④編寫土壤調查報告和有關圖件的説明書等。
調查資料的應用
土壤調查資料(土壤圖、調查報告以及其他有關的各種圖件或文字説明)可以作為全國性或區域性的綜合自然區劃、農業區劃以及國土整治規劃的依據之一,也是農業生產單位(鄉、村及農、林、牧場)進行生產規劃和制訂改土培肥措施的重要根據。某些專門性的土壤調查,如荒地資源調查、工程土壤調查、低產土壤調查、侵蝕土壤調查、污染土壤調查、自然保護區土壤調查以及軍事土壤調查等,其目的性和服務對象更為明確,應用性更強。

土壤調查調查意義

土壤資源調查是治理日益加劇的土壤污染的要求。隨着現代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廢水、廢氣、廢渣和城鎮生活垃圾的排放急劇增加,導致重金屬、農藥、抗生素、持久性有毒有機物、放射性物質和病原菌等造成的土壤污染越來越嚴重。一方面造成土壤理化性質惡化,耕地質量降低;另一方面也嚴重地影響食品安全,直接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要實現有效的土壤污染風險評估以及受污染土壤的修復與治理,詳細的瞭解土壤屬性信息及其土壤變化是達到這些目標的基本要求。
土壤資源調查是提高環境變化模擬精度的要求,人類正面臨着全球環境變化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挑戰,全球環境的惡化已經對人類造成巨大的影響。採用環境模型來模擬未來環境變化已經成為預測環境變化趨勢的重要方法,而詳細、準確的土壤信息是些環境模型所需的基本參數。 [4] 
參考資料
  • 1.    胡曉斌. 3S技術在土壤調查中的應用[D]. 西安科技大學, 2010.
  • 2.    登特 D, 倪紹祥譯 . 土壤調查與土地評價 [M]. 北京:農業出版社 ,1988.3-5.
  • 3.    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 . 中國土壤普查技術 [M]. 北京 : 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2.8-10.
  • 4.    Zhu A X, Mackay, 2001.Effects of spatial detail of soil information on watershed modeling[J]. Journal of Hydrology,248:2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