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壤微形態

鎖定
土壤微形態(soil micromor-phology)研究土壤顯微形態特徵的學科。 用顯微鏡方法鑑定的肉眼所不能分辨的土壤形態特徵。研究時通常以未經攪動的原狀土作為對象,製備成厚約30微米的土壤薄片,在偏光顯微鏡下進行多方面的觀察和鑑定,如:土壤中顆粒的大小、形狀、組成和排列,土壤基質的類型和特徵,土壤礦物的組成、數量及其風化狀況,土壤結構和孔隙的形狀、大小和數量,土壤中植物殘體的分解和腐殖化程度,腐殖質的存在形態和數量,土壤中生物活動的蹤跡及其對土壤的影響,土壤中硅的生物學積累作用──植物蛋白質、硅藻骨骼、海綿骨針的種類和數量,土壤中粘粒和其他物質的移動和澱積特徵,土壤中各種新生體的形態、數量和分佈等。
中文名
土壤微形態
外文名
soil micromor-phology
內    容
研究土壤顯微形態特徵的學科
提出者
奧地利土壤學家W.庫比納
土壤微形態研究是由奧地利土壤學家W.庫比納倡導的。他在30年代初利用顯微鏡直接在土壤剖面上和在實驗室內對土壤生物、土壤礦物、土壤新生體、土壤壘結和土壤微化學現象等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並於1938年出版了專著《微土壤學》。50年代前後,土壤微形態研究工作有了較大進展。特別是1964年澳大利亞土壤微形態學家R.布魯爾所著《土壤的礦物分析和壘結分析》一書的問世,進一步充實了土壤微形態學的體系和內容。
現土壤微形態研究已滲入到土壤學的各個領域,包括土壤發生、土壤分類、古土壤、土壤礦物、土壤生物、土壤肥力特性、土壤侵蝕、土壤結構和水分物理特性、土壤耕作和土壤改良等;它也已成為研究第四紀地質、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沉積學和考古學的一種重要手段。60年代末以來,電鏡、電子探針等已被應用於土壤微形態的研究。一個統一的土壤微形態特徵的命名系統和描述標準尚待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