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壤動物

鎖定
土壤動物是土壤中和落葉下生存着的各種動物的總稱,土壤動物作為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的重要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積極同化各種有用物質以建造其自身,另一方面又將其排泄產物歸還到環境中不斷改造環境。
所謂土壤動物,是指一段時間內定期在土壤中度過,而對土壤具有一定影響的動物。
土壤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是一個生態共同體。 [5] 
中文名
土壤動物
外文名
soil animal
角    色
消費者
常見動物
蚯蚓、螞蟻、鼴鼠、變形蟲
學    科
動物資源學
分    類
土壤原生動物、後生動物
作    用
製造養分、參與物質循環

土壤動物分類方式

土壤動物根據類羣分類

土壤動物主要包括:原生動物門扁形動物門線形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環節動物門節肢動物門、脊椎動物門等。 [1] 

土壤動物根據滯留時間的長短分類

土壤動物可分為:全期土壤動物,週期土壤動物,部分土壤動物,暫時土壤動物,過渡土壤動物和交替土壤動物。

土壤動物根據軀體大小分類

小型土壤動物、中型土壤動物、大型土壤動物、巨型土壤動物。
小型土壤動物區系(體寬2~100um)(microfauna)包括線蟲、原生動物等,生活於充滿水的孔隙中及土壤基質的水膜裏,它們代表了不同的營養羣,其中食真菌的、食細菌的和植食性的種類最豐富。
中型土壤動物區系(體寬100um~2mm)(mesofauna)包括部分跳蟲、蟎類及線蚓,大多出現在充滿空氣的孔隙中,也是不同營養關係的種類的混合。
大型土壤動物區系(體寬2~20mm)(marcofauna)包括部分等足目、倍足類、蠅類幼蟲、甲蟲、陸生貝類及蚯蚓等,體型較大,它們的取食或掘土活動常能破壞土壤的物理結構。 [1] 

土壤動物土壤動物類羣

土壤動物土壤原生動物

原生動物是一類單細胞動物,結構簡單,數量多,分佈廣形態差異大,大小範圍由幾微米到1cm以上。可以無性繁殖,也可行有性繁殖。在不良條件下形成孢囊,抵禦不良環境因子。原生動物對能量的轉化效率很高,在運動和代謝方面消耗的能量很少,而將大多數能量用於生長。大多數原生動物以細菌為食,受到土壤團聚體水膜的限制。
各類土壤中都有原生動物,不同地區和不同類型的土壤中原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有差異。土壤中原生動物的總數一般為104~105個/g,表土中數量最多,下層土壤中很少。
土壤常見的原生動物有:
一、變形蟲。
屬於原生動物門肉足綱(Sarcodina),因體型能不斷變化而得名。在運動時,體表任何部位形成的臨時性細胞質突起稱為偽足,是變形蟲的臨時運動器,同時也具有攝食作用。
變形蟲和其他土壤動物一樣需要和利用能量進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通過體表進行。
變形蟲結構簡單,容易培養,是研究生命科學的理想材料,如研究細胞核與細胞質的關係問題,形態發生與核的關係問題等。
二、纖毛蟲。
纖毛蟲屬於原生動物門纖毛綱(Ciliata),因全身長滿縱行排列的纖毛而得名。纖毛的結構與鞭毛相同,每一根纖毛是由位於表膜下的一個基體發出來的。呼吸作用主要通過體表進行。生殖方式有兩種: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無性生殖橫二分裂,有性生殖為接合生殖
原生動物在土壤生態系統中一般具有3方面的作用:
(1)調節細菌數量;
(2)增進某些土壤生物的活性;
(3)參與土壤中有機殘體的分解,促進營養元素的轉化。

土壤動物土壤後生動物

一、線蟲
線蟲又稱圓蟲、絲線蟲或髮狀蟲,是原腔動物中的一個重要類羣,在土壤中廣泛存在,數量極大。
植食性線蟲以細菌、單細胞藻類、真菌、植物根及腐敗有機物為食,肉食性線蟲以原生動物、輪蟲及其他線蟲為食,可寄生在植物、動物的各種器官中。土壤線蟲體型很小,最小體長只有2mm,線蟲一般生活在土壤的大孔隙中。寄生線蟲較大。 [2] 
線蟲是土壤後生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類,每平方米可達幾百萬個,許多種寄生於高等植物和動物體上,常常引起多種植物根部的線蟲病。食真菌線蟲在取食真菌原生質體過程中,可將空菌絲細胞壁中的養分釋放出來。線蟲影響秸稈分解和養分釋放的方式主要有機械破碎作用適度取食刺激微生物活動I傳播真菌和細菌的繁殖體選擇取食改變微生物羣體的組成。
二、蟎蟲
蟎蟲是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蜱蟎目動物。體小,通常只有0.5~2.0mm,圓形或橢圓形,全身不分節,頭胸部和腹部相互癒合。地球上現存的蟎類可能有50萬種之多。陸地上的蟎類以棲息於土壤中的為最多,由於肉眼不易發現,不為人們所注意。土壤蟎類的食性與蚯蚓一樣,也是分解植物殘體的重要成員,對土壤腐殖質化及土壤物質、能量的轉化起着重要作用。農業上多為作物害蟲,如紅葉蟎(紅蜘蛛),為害多種作物、果樹和森林。
蟎類是很好的土壤指示動物,土壤污染常常可以通過蟎類的變化表現出來,如受銅、鋅、汞污染的土壤中蟎類數量明顯減少。其中,甲蟎是土壤蟎類中最主要的類羣,數量大、分佈廣,對環境變化十分敏感,是指示環境變化的合適物種。
三、蚯蚓
蚯蚓是温帶土壤中生物量最大的無脊椎動物,每天通過其腸道的土壤可達其體重的3~20倍。蚯蚓取食富含有機物的土壤顆粒,通過挖掘和排泄活動,將有機物質運往下層土壤,而蚯蚓排泄物中無機氮的濃度遠遠高於周圍土壤。通過蚯蚓腸道後有機殘體破碎度增大,影響微生物活性。蚯蚓糞中有機碳和全氮含量一般高於周圍土壤,尤其在含碳較低的土壤中,這種富集作用增加了土壤有機質的空間變異性。蚯蚓是食腐質者,但同時它們也取食相當數量的真菌及真菌代謝物。 [3] 

土壤動物土壤動物的作用

土壤動物土壤養分的製造者

數量眾多的土壤動物將落到地面上的枯枝落葉和埋於地下的植物根莖以及各類動物的糞便、屍體等進行粉碎,然後與微生物共同將各類碎片進二步分解,成為可被利用的營養物質,與土壤混合後形成肥沃的腐殖土。在温帶,蚯蚓、跳蟲和蟎類對植物殘體的粉碎與分解起主要作用在亞熱帶,除蚯蚓外,等足類動物起重要作用到了熱帶,白蟻和螞蟻代替蚯蚓起主要作用。 [4] 

土壤動物參與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

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原動力主要來源於眾多的土壤生物,有實驗證明原生動物、線蟲、蟎類、跳蟲、蚯蚓和一些大型節肢動物直接參與氮(N)的循環而生活在熱帶林區的白蟻與共生的菌類和原生動物一起能夠分解纖維素和木質素,參與碳(C)的循環。而且以傳播接種微生物等方式來加速營養物質的分解和還原,不但促進植物的生長,也加速土壤的發育,以及增進土壤團粒的形成,增強土壤的通氣、持水、保肥和抗侵蝕的能力。
土壤動物可通過直接和間接途徑影響有機物質的分解過程。其中,直接途徑是指土壤動物通過分泌物向土壤環境礦化出養分的過程,這一過程作用比較小。間接途徑包括取食微生物進而影響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的速率,破產有機物質,增加表面積,利於微生物定殖混合土壤基質和有機質,為新鮮有機殘體引入微生物。 [1] 
參考資料
  • 1.    呂貽忠等.土壤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 2.    段玉璽.植物線蟲病害防治: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2-01-01
  • 3.    王建國.蚯蚓、黃粉蟲、蠅蛆養殖: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09
  • 4.    尹文英.土壤動物的功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0-01
  • 5.    求解農田變良田的生態答卷——中國生態文明實踐觀察 -  .自貢網 - 在這裏,讀懂鹽都[引用日期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