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地報酬

鎖定
土地報酬亦稱“土地分紅”。土地作為資本投資而獲得的經濟利益。土地作為勞動對象而獲得的經濟效益,主要指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勞動和資金後所取得的產量收益。土地報酬可以用土地的總收益或純收益來表示。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土地利用有效與否,主要以純收益的大小來衡量,純收益多,則土地利用效益大。土地的純收益決定於土地的受容力、生產效率和生產力。 [1] 
中文名
土地報酬
別    名
土地收益
所屬制度
土地私有制
類    型
直接收益和間接收益
名詞解釋
不論哪種收益,都是通過土地利用而實現了它的使用價值。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土地利用有效與否,只計算其純收益的多少。純收益多,則土地利用效益大。土地的純收益,取決於土地的受容力、生產效率和生產力。土地受容力即在一定經濟狀況和技術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勞動與資金達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適合度)時,土地吸收勞動、資金的數量。吸收量大,即受容量大,反之則小。土地生產效率,指最佳比例時,勞動或資金與其所取得報酬的比率。土地生產力,為生產效率與受容力之積。如一塊土地可容投資(受容力)100元,每元投資可得產品3元。則該地生產力為3×100=300元,即以總收益表示的土地報酬為300元。純收益等於總收益減去生產費用(已投入的可容投資量100元),即300-100=200元。各塊土地丰度不同,土地利用的目的及其技術水平和經濟狀況也有不同。因此,不同土地的受容力、生產效率也不同,土地總收益(生產力)和純收益,也即土地報酬就有高低。
參考資料
  • 1.    何盛明. 財經大辭典: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