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地廟廟會

鎖定
土地廟廟會是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土地廟在北京宣武門外下斜街,南口內路西,再早叫槐樹斜街,《京師壇巷志稿》説,俗稱土地廟斜街。據記載始建於元朝。原有大殿三層和幾間配殿以及一些附屬用房,山門向東。從有廟會起,只剩前面一層殿,內供土地爺、土地奶奶。前清舊曆每月逢三開廟,民國後改為陽曆每旬三日有廟市。
中文名
土地廟廟會
地    區
北京宣武門外下斜街
出    處
《六街花事》
出現時間
前清舊曆每月逢三開廟

土地廟廟會地理位置

土地廟 [1]  地處南城,周圍居住的多是各行各業的勞動人民。往西不遠出廣安門就是農村,多菜農,以種植蔬菜為主;往南出右安門數里,即著名的花鄉--豐台十八村,這裏的鮮花早已譽滿京師。到土地廟趕廟會的多是市民和菜農、花農。為適應這種情況,在土地廟上,很少看到珍珠翠鑽、文玩書畫等有錢人喜歡的東西,而多為一般市民使用的日用器皿、鍋碗瓢盆、滕竹木製傢俱等,農民需要的中小農具、種子苗木等,手工業工人需要的工具、原料等。土地廟與花鄉是毗鄰,因此土地廟廟會的鮮花,遠勝其廟會。《六街花事》:“豐台種花人,都中目為花兒匠。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車載雜草至槐樹斜街市之”。“桃有白者,梨有紅者,杏有千葉者,索價恆浮十倍,日昳則雖不得善價亦售矣”。品種很多,奼紫嫣紅,五彩繽紛,非常招人喜愛,買花人很多。元代張憲玉世事笥集大都即事詩,有“小海春如畫,斜街曉賣花”之句。清代康熙時詩人查慎行就住在槐樹斜街,與土地廟很近,不但逛過土地廟,還買過花。一次詩人買了兩盆梅花和水仙,而且對這兩盆花很喜愛,特作七絕兩首以紀其事。

土地廟廟會廟會鮮花

豐台的鮮花為土地廟廟會增了光彩,受到逛廟會者的歡迎。《同治都門雜詠》:“柳鬥荊筐廟外陳,布棚看過少奇珍。緣何遊人多高興,眼底名花最可人。”《金台遊學草》説得更明白:“眾物那及東西廟,好花真冠南北城。”説東廟隆福寺,西廟護國寺,説東西廟會上有文玩古董,綾羅綢緞,而土地廟會上沒有,但鮮花則特別多。土地廟廟會上,除鮮花之外還有一種商品數量特別多,就是雞毛撣子。《燕京雜記》:“月這逢三日,聚於南城土地廟,凡人傢俱用等物,靡不畢具,而最多者,雞毛帚子,短者尺餘,高者丈餘,望之如長林茂竹。”舊時各家的堂屋正中靠後牆都擺一個條案,又叫架兒案,案前放一張八仙桌,桌左右各放一把太師椅。那時家家,甚至每個屋子裏都有兩個雞毛撣子,既是打掃塵土的工具,又是室內不可少的擺設,需要量很大,這裏廟會上最多。
土地廟廟會上商販擺攤的位置,二三十年代大致是這樣:廟裏院內,多是花素布匹、日用小百貨、針頭線腦、木梳髮網、鞋裏鞋面、花樣子等。山門外以南以北是鮮花攤,街對面是賣鍋、碗、瓢、盆、笸籮、簸箕和雞毛撣子。下斜街南口及廣安門大街西側是賣小農具、以及棚鋪搭棚、扎花障用的各種規格的蘆蓆、蘆葦、粗細竹竿、麻繩、彎針等,供籠屜鋪製作籠屜用的小片圓形蘆蓆、柳木籮圈料、籐條等,供紙紮鋪用的秫秸杆等,供農民和建築工人用的鎬把、鍬把、扁擔、荊筐等。廟西的空地上,即現今的宣武醫院一帶,是文藝演出的場地,拉洋片的、耍傀儡子的、説評書的、唱大鼓的、變戲法的也頗熱鬧。
解放初廟會還興旺過一個時期。以後由於修建宣武醫院把廟西的空地佔用了,下斜街和廣安門大街又都是交通要道,不宜擺攤,廟會自然就取消了。現今土地廟建築還在,但早已成為居民的大雜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