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圭

鎖定
土圭(tǔ guī),是一種古老的測量日影長短的工具。土圭構造簡單,就是垂直於地面立一根杆,通過觀察記錄它正午時影子的長短變化來確定季節的變化。出處是《周禮·地官·大司徒》。
中文名
土圭
類    型
測量日影長短的工具
拼    音
tǔ guī
出    處
周禮·地官·大司徒》

土圭工具簡介

土圭 土圭
土圭(tǔ guī)是一種古老的測量日影長短的工具。這種測日影長短的工具構造簡單,就是垂直於地面立一根杆,通過觀察記錄它正午時影子的長短變化來確定季節的變化。《尚書·堯典》中説土圭始於帝時期,即公元前2357—公元前2258年,史學界認為“堯典”不是堯時寫的,是後世史官根據傳聞編寫,後經儒家陸續補訂而成。早在公元前20世紀,陶寺遺址時期,我國中原地區已使用圭表測影法,通過觀察記錄它正午時影子的長短變化來確定季節的變化。到了漢時期,學者還採用圭表日影長度確定“二十四節氣”,採用圭表測影法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這天作為冬至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將冬至到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時間段分割為24段(每段15日),每兩個節氣之間的天數平均。古人把這種方法叫“平氣法”(又稱“平均時間法”)。測定冬至日因為冬至時影子最長,其相鄰幾天的影長變化最為明顯,更利於觀測記錄。 [1] 

土圭土圭測影

土圭 土圭
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最低,影子最長;在天文上,因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所以影子最長。而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最高,影子最短;因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太陽光直射北迴歸線;我國位於北半球,北迴歸線穿過我國境內,夏至日在北迴歸線上“立竿無影”。經過長期的反覆觀測記錄正午日影,確定一年中影子最長與最短的位置,因此可確立冬至與夏至。
土圭 土圭
早在公元前20世紀,我國中原地區就開始使用“圭表”測影了。土圭是一種測日影長短的工具。使用“圭表”測影,通過測量土圭顯示的日影長短,求得冬至日。因為冬至時影子最長,其相鄰幾天的影長變化最為明顯,更利於觀測記錄。“圭表”的構造很簡單,主要包含了“表”和“圭”兩部分。據説周人所用的尺子一尺約為23.1cm。所立的圭表,表高八尺(185cm),在太陽光照射下,表的影子會落在圭上,而且不同的時間點,影子的長度也會不同。表的“影子”最長(一丈三尺五寸)的一天定為“冬至”。而“影子”最短為一尺五寸(35cm),這一天被命名為“夏至”。 [1] 

土圭歷史文獻

九畿。《周禮》以土圭測日影,在地中建王城,既是哲學寓意的需要,也是“體國經野”的需要。《周禮》中展示了一個完善的國家典制,國中的一切都井然有序,富於哲理。三讀之後,令人頓生“治天下如指之掌中”的感覺。例如,國家的行政規劃有以下表述:國都。《周禮》國都地點的選擇,是通過“土圭”來確定的。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又《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時日月,封國則以土地。”《周禮·大宗伯》雲: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
周禮》中説的所謂“測土深”,是指通過測量土圭顯示的日影長短,求得不東、不西、不南、不北之地,也就是“地中”。夏至之日,此地土圭的影長為一尺五寸。之所以作如此選擇,是因為“地中”是天地、四時、風雨、陰陽的交會之處,也就是宇宙間陰陽沖和之中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