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不制水

鎖定
基礎理論名詞。既為證名,又屬病機。指脾土虛弱不能運化、制約水濕,致濕濁停滯,氾濫為患,出現痰飲、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病症。
中文名
土不制水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目錄

土不制水概念

指脾土虛弱不能運化、制約水濕,致濕濁停滯,氾濫為患,出現痰飲、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病症。

土不制水解讀

脾屬土,腎主水。根據五行的資生制約關係,在正常情況下,脾土製約水液,使其正常運化,不使氾濫成病。若脾土虛弱不能運化、制約水濕,致濕濁停滯,氾濫為患,出現痰飲、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病症,稱為土不制水。

土不制水中醫應用

中醫可以用培土製水法對土不制水所致病證進行治療。即用健脾利水以治療水濕停聚病證的治法,又稱為敦土利水法。適用於脾虛不運,水濕氾濫而致水腫脹滿之證。
臨牀上脾虛土不制水而致水濕內停的病證常有3種類型
一是素體脾陽虛衰,或過食生冷,寒邪直中脾胃,損及脾陽,脾失運化,水濕停聚而為病,治療原則以健脾利濕消腫為主。正如張秉成所説:“脾有健運之能,土旺則自可制水。”如五皮散所治脾虛濕盛之皮水。
二是脾陽虛損,不能充養腎陽,脾虛不能制水,腎虛氣化不利,開合失度,水濕內停而為病。治療以温補脾土為主,佐以温腎助陽之品,正如張秉成所説:“陰水者,純是陽虛土敗,土不制水然。濕盛則地泥,則知治水當以實脾為首務也。”如實脾散所治之陰水。
三是腎陽虛衰,不能温煦脾陽,脾腎陽虛則腎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濕不化而為病,治當温腎為主,兼顧健脾,温腎以助腎化氣行水,健脾則取土旺水制之意,如真武湯所治之脾腎陽虛、水氣內停之證。
[1-4] 
參考資料
  • 1.    袁鍾、圖婭、彭澤幫、艾景錄.《中醫辭海》: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年
  • 2.    《中醫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醫大辭典》:人民衞生出版社,1995年
  • 3.    鄒積隆、叢林、楊振寧.《簡明中醫病證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
  • 4.    培土製水之管見,《河北中醫》,王慶水著,2005年10月,第27卷第10期,7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