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團(拼音:tuá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團有“團”“糰”兩個繁體,字義各不相同。“團”始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從囗(wéi)、專(專)聲。本義指圓或者圓形物。與“團”有關的詞都有“圓”的意義。後又引申為抽象意義上的團圓、聚合、團體等義。還可以指軍隊編制單位。“糰”是“團”加義符“米”構成的新字,專門表示用米或粉製成的球形類物品。“團”和“糰”後來都簡化為“團”。 [3] 
中文名
拼    音
tuán
繁    體
團(團扇,團結,團隊)、糰(飯糰、湯糰)
部    首
五    筆
IFTE(86、98) [1] 
倉    頡
WDH [1] 
鄭    碼
JDDM [1] 
筆    順
豎、橫折、橫、豎鈎、撇、橫
字    級
一級(編號:0425) [2] 
平水韻
上平聲·十四寒 [4] 
總筆畫
3+3
四角號碼
6024₀ [1] 
統一碼
56E2 [1]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全包圍結構
注音字母
ㄊㄨㄢˊ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團有“團”“糰”兩個繁體字。其中“團”最早見於西周金文,作圖1,外部的框為“囗”,讀wéi;內部是“專”字的繁體形式。“囗”是形旁,表義;“專(專)”是聲旁,表示讀音。“囗”意思是“圍”。凡是從“囗”的字都和圍繞、圓圈、迴環等意義有關。小篆將“專(專)”下部的“又”增添一筆寫作“寸”,形體雖異,但構字之意並無不同。
《説文解字》解釋道:“團,圜也”“圜,天體也”“圓。圜全也。”古人相信天圓地方,以為天是個渾圓之體,就用表示圓形天體的“圜”來解釋“團(團)”和“圓”。所以“團(團)”的本義也就是“圓”。現代漢語仍將圓臉稱作“團臉”,圓形的扇子稱作“團扇”,甲魚(鱉)因為是圓形的,又叫“團魚”。 [16]  [17] 
圓形的東西有聚集一起的外貌,所以親友們聚集一堂就叫“團聚”或“團圓”。球形的東西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既是圓的,又是團聚的,所以“團”又用來泛指球形的東西,如;麪糰,粉團,紙團,湯糰,線團,油炸糰子,等等。計算成團的東西的單位量詞也叫“團”,如:一團面,兩團線,三團廢紙,等等。球形的東西渾然一體,所以一團“往往用來形容渾然一體、沒有兩樣、清一色的樣子,如:一團漆黑,一團和氣,一團糟。 [16] 
團還對應另一個繁體字“糰”,指米或粉做成的圓球形食物。“糰”未見於《説文解字》,當是後起字。《集韻·桓韻》:“糰,粉餌,或從團。”此用例説明“糰”也作“團”。唐·白居易《寒食日過棗團店》:“寒食棗糰店,春低楊柳枝。”《官場現形記》第八回:“其時新嫂嫂正坐在客堂窗下梳頭,陶子堯坐在旁邊,坐着吃湯糰。”可見“糰”相當於湯圓一類的食品,為形聲兼會意字,“米”表意,“團”亦聲。“糰”是“團”加義符“米”分化出的新字。 [3]  [17] 
簡化字“團”最早見於《龍龕手鑑》,本讀qiú。收錄“團”的字書寥寥無幾,意義的解釋也不統一,古籍中也缺乏對“團”的直接註釋,有些文獻包含“團”字的卻是“困”“因”等字的誤寫,無法確切地得知“團”的原義。依據文獻推測,“團”的讀音和“團”是有明顯區別的。新中國成立後,將“團”確定為“團”的簡化字。由於“糰”和“團”意義有聯繫,所以《簡化字總表》把“糰”和“團”合併簡化為“團”。 [3]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圓形的。
round;
circular;
roundish
南朝梁·吳均《八公山賦》:“桂皎月而長團,雲望空而自布。”
宋·王安石《題扇》詩:“玉斧修成寶月團,月邊仍有女乘鸞。”
團扇
名詞
米或粉等製成的球形食品。
唐·白居易《寒食日過棗團店》詩:“寒食棗團店,春低楊柳枝。”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端午》:“端午節物……粽子,白團,紫蘇、菖蒲、木瓜。”
湯糰;麻團;糰子
球形或圓形的物品。
ball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諸色雜賣》:“供香餅子,炭團。”
線團;紙團;蒲團;花團錦簇
軍隊編制單位。一般隸屬於師,下轄若干營。
《新唐書‧兵志》:“士以三百人為團,團有校尉。”
古代地方行政單位名。
《資治通鑑‧後周世宗顯德五年》:“詔諸州並鄉村,率以百户為團,團置耆長三人。”
商店聚集的市場。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諸行》:“又有名為團者,如城南之花團,泥路之青果團,江干之鮝團,後市街之柑子團是也。”
青少年的政治性組織,如兒童團、青年團等。在中國特指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團員;團徽;入團
從事某種工作或活動的集體。
劇團;旅遊團;代表團
舊時某些地區鄉一級的政權機構或武裝組織。
團練;民團
(Tuán)姓氏用字。
動詞
聚集;會合在一起。
gather
南朝宋·鮑照《傷逝賦》:“露團秋槿,風捲寒蘿。”
宋·梅堯臣《再和》詩:“廉纖小雨破花寒,野雀爭巢鬥作團。”
《醒世恆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那眾員外便商量來請張員外同去出郊,一則團社,二則賞春。”
環繞;圍繞。
enclose
唐·李賀《屏風曲》:“團回六曲抱膏蘭,將鬟鏡上擲金蟬。”
明·王貴一《九月六日夜雨作》詩:“野菊團江舍,孤燈闇壁蘿。”
團團轉
把散碎的東西搓揉成球形。也作“摶”。
roll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造神曲並酒》:“團曲之人,皆是童子小兒。”
魏巍《東方》第一部第四章:“我不是把信團成蛋兒吃了嗎?”
哄;籠絡。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六:“等我團熟了他,牽與師父,包你像意。”
猜度;估量。
surmise
唐·韓愈《南山詩》:“團辭試提挈,掛一念萬漏。”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我團着,這妮子做破大手腳。”
量詞
用於團狀的物體。
宋·陸游《歲暮》詩:“啖飯着衣常苦懶,為誰欲理一團絲。”
用於某些抽象事物(泛指事物的全部,含誇張色彩,數詞限用“一”)
《水滸傳》第十九回:“王頭領待人接物一團和氣,如何心地倒恁窄狹?”
一團糟;一團和氣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5]  《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六】【囗部】團(團)度官切(tuán)
圜也,從囗專(專)聲。 [8] 

説文解字注

圜也。《鄭風》;“霝露團兮。”《周禮》假專為團。《大司徒》注曰:“專,圜也。”
從囗,專(專)聲。度官切,十四部。 [9] 

康熙字典

【備考】【醜集】【囗部】團;康熙筆畫:6;部外筆畫:3
《龍龕》音囚。 [10] 
【醜集上】【囗部】 團;康熙筆畫:14;部外筆畫:11
(tuán)《唐韻》度官切。《集韻》《韻會》《正韻》徒官切,並音摶。《説文》:圓也。班婕妤詩: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張衡《思玄賦》:志團團以應懸兮,誠心固其如結。
又黃團,瓜蔞名。韓愈《城南聯句》:紅皺曬檐瓦,黃團系門衡。
又通作摶。《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小首而長,摶身而鴻。注:摶徒丸反。圓也。
又通作專。《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民專而長。注:專,圓也。徒丸反。《前漢·五行志》:蜺再重赤而專。
又宋玉《九辯》:意專專之不可化兮。卽團團也。
又通作敦。《詩·豳風》:有敦瓜苦。疏:蔓生專專然。音團。
又通作顓。賈捐之《棄珠崖議》:顓顓獨居一海之中。注:顓顓,圓貌。
又通作慱。《詩·檜風》:勞心慱慱兮。傳:言憂思團結不解。與團同。
又與園同。見園字注。
(chuán)又《集韻》淳沿切,音輇。義同。亦作槫。
(shuàn)又豎兗切,音踹。與槫同。載柩車也。
又葉徒年切,音田。白居易《悟真寺詩》:悠悠白雲過,決開露青天。西北日落時,夕暉紅團團。 [10] 
【未集上】【米部】 糰;康熙筆畫:20;部外筆畫:14
(tuán)《集韻》徒官切,音團。粉餌。《武林舊事》:元夕前食所尚,宜利少,澄沙糰子。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囗”從四面包圍“才”。“囗”,左右兩豎平行,右豎稍長。“才”,橫筆在橫中線上方,亅(豎鈎)在豎中線上,撇收筆高於亅(豎鈎)底部。 [18]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團(團)
高本漢系統

wɑn
王力系統
d
uan
董同龢系統
uɑn
周法高系統
d
wan
李方桂系統
d
u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寒桓刪

wɑn
北魏後期北齊
寒桓刪

wɑn
齊梁陳北周隋
寒桓

wɑ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uɑn
擬音/王力系統

d
uɑn
擬音/董同龢系統

uɑn
擬音/周法高系統

d
uɑn
擬音/李方桂系統

d
uâ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團(團)
團(團)
平聲
上平二十六桓

合口呼
全濁
度官切
dʰuɑn
集韻
團(團、糰)
團(團)
平聲
上平二十六桓
合口呼
全濁
徒官切
duɑn
團(團)
平聲
下平二𠑗
船/常
合口呼
全濁
淳沿切
ʥiuæn
團(團)
上聲
二十八𤣗
船/常
合口呼
全濁
豎兗切
ʥiuæn
禮部韻略
團(團)

平聲





徒官切

增韻
團(團)

平聲





徒官切

中原音韻
團(團)
團(團)

陽平
桓歡

合口呼

次清

tʼuɔn
中州音韻
團(團)

平聲
桓歡





徒欒切

洪武正韻
團(團)
團(團)

平聲
九寒


全濁
徒官切
d‘uon
分韻撮要
團(團)
陽平
第十三鴛婉怨乙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14]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02]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1-10]
  • 3.    黨懷興,王輝主編.漢字基礎與常見使用問題辨析[M]: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9.01:238-239
  • 4.    平水韻 十四寒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1-10]
  •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660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328-1329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0.04:780;3372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43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953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52-153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875
  • 12.    團(團)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10]
  • 13.    團(糰)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10]
  • 14.    團(團)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10]
  • 15.    團(團)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10]
  • 16.    丁義誠,張國慶,崔重慶.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1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196-197
  • 17.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267-269
  • 18.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4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