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團葉鱗始蕨

(中藥)

鎖定
團葉鱗始蕨,中藥名。為鱗始蕨科鱗始蕨屬植物團葉鱗始蕨Lindsaea orbiculata (Lam.) Mett.全草。植物團葉鱗始蕨,分佈於我國台灣、福建(武夷山以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四川東南部到達雲南南部,熱帶亞洲各地及澳洲都有分佈。具有清熱解毒,止血之功效。主治痢疾,瘡疥,槍彈傷。
中文學名
團葉鱗始蕨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蕨綱
真蕨目
陵齒蕨科
陵齒蕨屬
團葉鱗始蕨
採收時間
夏、秋季
用    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
貯    藏
曬乾置於乾燥通風處

團葉鱗始蕨別名

圓葉陵齒蕨、魚眼蕨、螺蜆蕨、七星劍《廣西藥用植物名錄》。月影草(廣東),田螺掩、高腳假鐵線草、金錢草(廣西)。

團葉鱗始蕨入藥部位

植物團葉鱗始蕨的全草。

團葉鱗始蕨性味

味苦,性涼。

團葉鱗始蕨歸經

入肝經。

團葉鱗始蕨功效

清熱解毒,止血。

團葉鱗始蕨主治

痢疾,瘡疥,槍彈傷。

團葉鱗始蕨相關配伍

1、治痢疾,團葉鱗始蕨30g,馬齒莧15g。煎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2、治槍彈傷,團葉鱗始藏鮮草搗爛外敷。(《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團葉鱗始蕨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團葉鱗始蕨炮製

團葉鱗始蕨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全草,洗淨,鮮用或曬乾。

團葉鱗始蕨鑑別

團葉鱗始蕨藥材性狀

根狀莖圓柱形,表面密生紅棕色狹小的鱗片,其下着生眾多灰褐色鬚根。葉柄長5~11㎝,慄褐色,上面有溝,下面稍圓。光滑;葉片長條狀披針形,長15~20㎝,1.5~2㎝,一至二回羽狀,紙質,灰綠色;葉軸禾稈色,有四稜,羽片有短柄,團扇形,基部內緣凹入,下緣平直,外緣圓而有不整齊的尖牙齒,葉脈多回二叉,扇形;孢子囊羣生於小脈頂端的連接脈上。靠近葉緣,連續分佈;孢子囊蓋線形、棕色,有細齒牙。質韌,氣微,味淡、微苦。

團葉鱗始蕨形態特徵

植物團葉鱗始蕨,別名團葉陵齒蕨《中國植物誌》。為植株高達30釐米。根狀莖短而橫走,先端密被紅棕色的狹小鱗片。葉近生;葉柄長5~11釐米,栗色,基部近慄褐色,上部色澤漸淡,上面有溝,下面稍圓,光滑;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5~20釐米,寬1.8~2釐米,一回羽狀,下部往往二回羽狀;羽片20~28對,下部各對羽片對生,遠離,中上部的互生而接近,開展,有短柄;對開式,近圓形或腎圓形,長9毫米,寬約6毫米,基部廣楔形,先端圓,下緣及內緣凹入或多少平直,外緣圓形,在着生孢子囊羣的邊緣有不整齊的齒牙,在不育的羽片有尖齒牙;在二回羽狀植株上,其基部一對或數對羽片伸出成線形,長可達5釐米,一回羽狀,其小羽片與上部各羽片相似而較小。葉脈二又分枝,小脈20條左右,緊密,下面稍明顯,上面不顯。葉草質,幹後灰緣色,葉軸禾稈色至棕栗色,有四稜。孢子囊羣連續不斷成長線形,或偶為缺刻所中斷;囊羣蓋線形,狹,棕色,膜質,有細齒牙,幾達葉緣。

團葉鱗始蕨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1100米的溪邊林下或石上。

團葉鱗始蕨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苦、性涼。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及鎮痛的功能。用於槍彈傷、痢疾、瘡疥等。”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3.    冉先德.《中華藥海 下》: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