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團結遺址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境內遺址)

鎖定
團結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哈克鎮團結村東約150米的平地上,西距海拉爾區約20公里,北距海拉爾河2公里,南距濱洲鐵路3公里。遺址北、東、西三面平坦開闊,現已開闢成農田,南側地勢略高,現為牧場,局部草場被破壞,由於多年風蝕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沙坑。
中文名
團結遺址
外文名
United site
位    置
內蒙古呼倫貝爾
範    圍
50平方米
發掘文物數量
20餘
遺址年代
新石器時代
距今時間
6000--5500年

團結遺址發現過程

該遺址於1985年文物普查時首次發現,當時曾在地表暴露出的沙坑內採集到石鏃、石葉、石核以及少量陶片。1999年8月,團結村一農民主動將翻地時出土的幾件玉器和石器上繳給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根據這一線索,博物館曾先後三次派人到團結村周圍進行調查,找到了出土玉器和石器的準確位置,並採集到一批石鏃、石葉、陶片及1件玉環,還發現有人骨殘塊。鑑於這批出土遺物所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1999年10月下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與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聯合對團結遺址進行了第四次調查。在農田中部近50平方米的範圍內採集到石鏃、石葉、刮削器等石器20餘件,還發現了1件兩端均有刃的小玉錛,從採集的陶片中首次發現了彩陶。這些遺物大多出自耕土層內,分佈範圍相對集中,且同時有人骨,推斷原來應為墓葬,但被擾動,墓葬數量不明。耕土層呈黑色,砂性較強;其下為黃灰色沙土層,較純淨。以下分類介紹採集遺物,並與相關考古資料加以比較,闡明團結遺址的文化性質、年代及發現的意義。
一、採集遺物
採集遺物根據質地的不同,可分為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牙器五大類,以下分類述之。
勾形刀刃
(一)石器
採集數量最多,共151件。從加工方法看,以壓削石器為主,打製石器和磨製石器數量很少。主要器類有石斧、鏟、鐮、刀、刀形器、錐形器、鏃、尖狀器、刮削器、管、石葉等,還發現有石料和顏料石。
(二)玉器
共7件。器表多呈淺綠、深綠、黃綠、青綠或乳白色,多數通體拋光。主要器類有斧、錛、璧、環、珠。
(三)陶器
陶器均夾砂,胎體略薄,質地較硬。器表多呈黃褐色或紅色,少量呈灰褐色。皆手製,採用泥圈套接法成器。部分陶器表面裝飾有各種紋飾,主要有窩點紋,平行短斜線紋、內填平行短斜線的菱形格紋、橫人字形紋、細泥條附加堆紋等。還發現有少量彩陶,均為紅地黑彩,以三角形、窄道波折形和寬帶形紋樣為主。另有部分陶器素面,器類僅見罐、缽兩種。
(四)骨器
數量較少,僅有骨刀、骨梗兩類。
(五)牙器
僅1件。系將野豬獠牙沿縱向劈開後製成,琺琅質面略外弧,局部磨光,兩端均殘。
各類遺物分佈範圍比較集中,且同出有人骨,可以肯定這些遺物多數應為墓葬中的隨葬品。與以往調查時從沙坑中採集到的遺物相比,這些具有共存關係的遺物更有助於準確推斷團結遺址的文化性質與年代。
從石器的加工方法看,打製石器和磨製石器的數量較少,壓削石器佔主流。石鏃的數量最多,形制多樣。石葉的數量僅次於石鏃,器體有寬、窄之別。A型石葉器體扁薄,較寬,選料及加工均較精緻,側刃鋒利,此類石葉集中出土的現象在呼倫貝爾草原其他遺址中少見。B型石葉在其他遺址中罕見,石刀的數量較多,形制多樣。方柱形石斧在東北地區史前遺址中少見。此外,還有較多的刮削器以及少量的顏料石、石核等。從石器的使用功能看,生產工具佔絕大多數,日用裝飾品數量較少。石鏃是典型的狩獵工具,石鏟和石鐮分別為掘土和收割工具,石葉應嵌粘在骨梗之上作為複合工具使用。石管應是通過穿繩等方式佩戴的裝飾品。這裏需要説明,石鏟、石鐮、A型石斧等器類刃部留有明顯的使用痕跡,無疑應為實用器;而A、B型石鏃、A、B型石葉、B型石斧等器類加工精美,刃部沒有使用痕跡,推斷應為特製的隨葬品。
從玉器的雕琢工藝看,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切割、拋光、鑽孔等技術,器表均光素無紋,同類玉器的造型富於變化。從玉器的造型及功能看,工具類玉器有玉斧2件、玉錛1件、禮器類玉器有玉璧2件、裝飾類玉器有玉環和玉珠各1件。值得注意的是,玉斧和玉錛的刃部均無明顯的使用痕跡,應與石質同類器的功能有別,可能為墓主生前舉行祭祀活動中使用的法器,死後用來隨葬。
從陶器的類別看,僅見罐、缽兩種,均為夾砂質,胎體略薄,採用泥圈套接成器。以黃褐陶為主,紅陶次之,灰褐陶較少。多數陶器表面飾紋,多集中於頸部及器腹偏上部位,紋樣種類主要有橫排窩點紋、平行短斜線紋、內填平行短斜線的菱形格紋、凹弦紋、細泥條附加堆紋等。同時發現有彩陶,系紅地黑彩,以三角形和窄道波折形圖案為主。部分陶器素面。
骨器和牙器的數量較少,僅見骨刀1件、殘骨梗2件,牙器僅有1件。
以上對團結遺址各類出土遺物的特徵做了具體分析,從中不難看出,團結遺址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既有呼倫貝爾草原濃郁的地方特色,又與周鄰地區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往關係。以團結遺址A、B型石鏃和A、B型石葉為標誌,呼倫貝爾草原的細石器工藝水平明顯高於周鄰地區。彩陶的發現在呼倫貝爾草原尚屬首次,應視為受遼西地區乃至中原地區同期文化影響的實證。成組玉器的發現構成了團結遺址的又一個重要的文化特徵,這也是目前所知呼倫貝爾草原出土史前玉器數量最多的一個地點。陶器特徵突出,紋樣種類比較豐富,內填平行短斜線的菱形格紋在呼倫貝爾草原其他遺址中未見。綜合各方面因素看,團結遺址應是呼倫貝爾草原新發現的一種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團結遺址年代分析

由於團結遺址的資料均系調查所獲,缺乏準確的地層學依據,加之呼倫貝爾草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的基礎工作很薄弱,年代缺環較多,在分析團結遺址的年代時,必須從不同的角度與本地區及相鄰地區年代明確的相關考古遺存加以比較,以使所得結論更加符合實際。
(一)與東烏珠爾墓葬出土遺物的比較
1985年,呼倫貝爾盟文物管理站在陳巴爾虎旗東烏珠爾清理了1座墓葬〖ZW(1)〗〖HT5”K〗王成:《呼倫貝爾東烏珠爾細石器墓清理簡報》,《遼海文物學刊》1988年第1期。〖ZW〗。出土遺物可分為石、玉、骨、牙器四大類,共計277件。石鏃的出土數量最多,共有175件,可分為五型。其中有四型與團結遺址出土的石鏃相近,另一型在團結遺址中未見。石葉共13件,體較窄,加工不規整,與團結遺址出土的石葉有別。石斧僅1件,與團結遺址A、B型石斧明顯不同,錐形器l件,與團結遺址的同類器相近。此外,東烏珠爾墓葬中出土的網墜及打製的大型片狀石刀在團結遺址中未見。玉器較少,僅有1件玉璧,與團結遺址A型玉璧的造型一致。骨器的數量較多,共計55件。其中骨刀5件、骨梗3件,與團結遺址出土的同類器形制相近。另外還有骨鏃、匕、錐、兩端尖狀器等在團結遺址中未見。牙器共10件,器體上鑽孔的有7件。
經放射性碳素測定墓葬內出土人骨標本,其年代為距今3 900±80年(未經校正)。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團結遺址和東烏珠爾墓葬中出土的遺物既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着明顯的差異,初步推斷兩者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文化繼承和發展關係。考慮到兩者分佈地域及古生態環境相近等因素,其間的差異可能系年代早晚不同所致。由於東烏珠爾墓葬內沒有隨葬陶器,有關文化性質方面的深入比較難以展開。
(二)與赤峯西水泉紅山文化遺址出土遺物的比較
西水泉遺址南距赤峯市約9公里,是一處文化內涵比較單純的紅山文化遺址,出土和採集遺物十分豐富。西水泉遺址和團結遺址相距較遠,文化內涵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當屬不同的考古學文化。這裏重點比較兩個遺址出土遺物之間存在的共性,以期探明團結遺址的年代及與紅山文化的關係。
西水泉遺址共發表石器278件。細石器、石核和石片總計221件,其他打製和磨製石器57件。刮削器共27件,其中有一類與團結遺址A型石刀相同。石鏃共14件,與團結遺址D型石鏃相近;另一類底部略呈弧狀內凹,與團結遺址B型石鏃底部加工風格相同。錐形器共20件,前端尖部突出,有的略偏向一側,頂部稍寬,但頂部和身部並沒有明顯分開,這一點與團結遺址的錐形器略有不同。石管2件,與團結遺址出土的B型石管相同。西水泉遺址沒有出土玉器,但有1件窄長體石鑿,兩端均有刃,與團結遺址出土的兩端刃玉錛造型風格相近。西水泉遺址的陶器分為泥質陶與夾砂陶兩類,主要器類有罐、缽、盆、甕、器蓋等,主要紋飾為壓印之字形紋和各種壓劃線紋,彩陶僅見於泥質紅陶之上,以黑彩居多,紅彩較少。彩陶紋樣較多,團結遺址所見的寬道形、三角形和窄道波折形黑彩亦為西水泉彩陶中的典型紋樣,此外還有弧線勾連形黑彩等。寬道黑彩多按縱向排列,三角形黑彩有橫排、豎排或對接排列等,窄道波折形黑彩多成組排列。西水泉遺址的彩陶無論從紋樣的種類、數量及表現手法上都顯得更加成熟,相比而言,團結遺址的彩陶略顯稚拙。
紅山文化主體分佈在西遼河及大、小淩河流域,其年代為距今6 500??~5 000年,目前可大體分成早、中、晚三期。早期以興隆窪遺址F133為代表,中期以西水泉、蜘蛛山等遺址為代表,晚期以牛河梁、東山嘴等遺址為代表。西水泉遺址的年代被推定為距今5 500年左右。紅山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受到東北平原諸多原始文化及中原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尤以後者最重,彩陶的大量發現便是實證。團結遺址的彩陶與西水泉遺址的彩陶在紋樣方面具有顯著的共性,同時在某些石器的造型及加工方面也存在諸多的相同之處,可以推斷,團結遺址的彩陶應是受紅山文化彩陶影響的結果,團結遺址的年代與西水泉遺址應大體相當。
(三)與其他相關考古遺存的比較
黑龍江省博物館20世紀60年代初調查昂昂溪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時採集到150件石鏃。其中一類鏃與團結遺址B型石鏃相近;另一類鏃與團結遺址C型石鏃類似;還有一類帶鋌石鏃,在團結遺址中未見。尖狀器共120件,形態多樣,其中有一類與團結遺址錐形器相近。由於調查地點較多,所採集的遺物之間缺乏明確的共存關係,難以準確判斷這批遺物的年代。上述比較表明,團結遺址與昂昂溪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在細石器加工傳統方面比較相近。黑龍江尚志市亞布力遺址〖ZW(5〗〖HT5”K〗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龍江尚志縣亞布力新石器時代遺址清理簡報》,《北方文物》1988年第1期。〖ZW)〗出土l件兩端刃玉鑿,一端稍寬,另一端略窄,兩側斜直,橫截面呈橢圓形,與團結遺址兩端刃玉錛略有差異。經初步推斷,亞布力遺址的年代與興隆窪文化晚期和趙寶溝文化早期相當,距今7400~7200年。
吉林長嶺縣腰井子遺址出土的石鏃較多,一類與團結遺址B型石鏃相當;另一類與團結遺址C型石鏃相近;還有一類與團結遺址D型石鏃一致。同出有6件玉器,其中玉壁2件,形制與團結遺址A型玉璧相近。腰井子遺址的年代為距今7000~6500年左右。
吉林東豐縣西斷梁山遺址F1內出土1件直口罐,與團結遺址A型陶罐的飾紋風格有相近之處。F1屬於西斷梁山二期遺存,其年代為距今5500年左右。
瀋陽新樂遺址F2內出土兩端刃玉斧和兩端刃玉鑿各1件,前者與團結遺址兩端刃玉錛造型相近;後者體窄長,兩側略外鼓。橫截面呈橢圓形,刃端平直,一端稍寬,另一端略窄,與團結遺址兩端刃玉錛略有差異。
經放射性碳素測定,F2的年代為距今7 245±165年(樹輪校正值)。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團結遺址的細石器與昂昂溪、腰井子遺址及東烏珠爾墓葬中出土的細石器具有明顯的共性。彩陶紋飾與西水泉遺址相近,某些壓劃紋飾與西斷梁山二期遺存相當。兩端刃玉器的造型風格與新樂遺址下層及亞布力遺址出土的玉器接近。由此推斷,團結遺址的年代大體為距今6000~5500年。

團結遺址學術意義

1.通過多次調查,極大豐富了對於團結遺址文化內涵的認識,並通過與其他相關考古文化遺存的比較,將其年代推斷為距今6000~5 500年,從而填補了該階段呼倫貝爾草原考古研究的缺環。
2.團結遺址彩陶的發現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這是在呼倫貝爾草原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彩陶,同時也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分佈最北的一個地點,為研究新石器時代彩陶分佈地域增添了新的內容。
3.團結遺址出土的細石器種類和數量較多,加工精良,代表了呼倫貝爾草原細石器製作的最高水平。寬石葉的集中出土在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尚屬首例,是研究中國東北地區細石器製作傳統的珍貴資料。
4.團結遺址是迄今所知呼倫貝爾草原出土新石器時代玉器數量最多的一個地點,兩端刃玉錛的發現彌足珍貴,是繼新樂遺址和亞布力遺址之後東北地區發現的第4件兩端刃玉器。這批玉器的發現為研究中國東北地區史前玉器的起源及文化交流提供了實證。
5.呼倫貝爾草原新石器時代考古工作非常薄弱,至今沒有一個正式定名的考古學文化,以往的發現大多比較零散,以出土細石器為主,缺乏其他類共存遺物,經常將這類遺存籠統地稱之為“細石器文化”。這類以某一特徵來命名文化的辦法,容易將片面性的特徵作為整個文化,而忽略了文化是一個複雜的共同體。團結遺址出土遺物的種類較多,特徵鮮明,年代範圍比較明確,今後會有計劃對團結遺址開展主動性調查和發掘工作,為“團結文化”的正式命名作準備。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