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團河行宮遺址公園

鎖定
團河行宮,乾隆年間修建,位於大興黃村門內團河一帶。在清代南苑四大行宮中,以規模最宏麗,景緻最秀美而被後人譽為“皇都第一行宮”。
中文名
團河行宮遺址公園
地理位置
大興黃村門內團河一帶
修建時間
乾隆年間
佔    地
約400畝

團河行宮遺址公園溯源

明成祖在元代下馬飛放泊的基礎上,將南海子正式闢為皇家苑囿。隨後,明朝諸帝不斷在南海子增建獵場。明宣德年間,還修建了廡殿行宮,並設立了兩座提督衙門,供管理南海子的上林苑內監提督辦公與居住。順治十五年(1658年)和康熙年間先後將明代兩座提督衙門改建為行宮,分別稱“舊衙門行宮”(舊宮)和“新衙門行宮”(新宮)。隨後,康熙和乾隆兩朝又分別在南紅門內和黃村門內團河一帶修建行宮,即南紅門行宮(簡稱“南宮”)和團河行宮。
清末後,四大行宮均遭毀損,並長期被軍閥盤踞。至解放前夕,團河行宮尚有少量遺存,其他三座行宮舊跡難尋,只餘下“新宮”、“舊宮”和“南宮”等村名。1985年,團河行宮遺址公園建成,2001年被公佈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團河行宮遺址公園 團河行宮遺址公園
2010年9月下旬,列入“城南行動”計劃的南海子公園一期工程正式開門迎客。至2012年二期工程將全部完工,北京城南將形成一個總面積達11.65平方公里的濕地生態旅遊區。從位置上看,規劃中的南海子公園主要位於明清皇家苑囿南海子(南苑)的東南部。與城北的奧林匹克公園相對照,它正處於新城市中軸線南延長線的東側。
團河行宮遺址公園 團河行宮遺址公園
隨着南海子公園逐步顯露面目,不少專家不禁要問,處在中軸線南延長線西側的團河行宮有朝一日究竟能不能得到復建。“如果説即將建成的南海子公園是北京城南的生態之‘腎’,那麼團河行宮遺址則是它的‘肺’。在清代南苑的諸多皇家建築中,團河行宮是少有的還有遺存且原有格局大致得到完整保留的地方之一。”團河行宮遺址公園園長張御生説。

團河行宮遺址公園復建未成

多年議復建未成功
團河行宮遺址公園 團河行宮遺址公園
這是一項提了多年的動議。大興區文物管理所原所長毛鴻翔介紹,早在1983年,曾被多家單位佔據的團河行宮被接收之初,大興縣就派出工作人員進駐團河行宮清點物品,同時拆除了宮牆內的豬舍、牛棚、雞舍和肥皂廠等。在此基礎上,第二年開始着手修復翠潤軒、御碑亭、小湖石岸等重要古建。1985年,團河行宮遺址被闢為公園,之後不久在進行綠化的同時,又重建了雲隨亭和十字房。“在文物工作人員多次對團河行宮進行勘測清理,繪製出多數原建築的平面圖以後,1994年,大興縣首次提出了團河行宮復建工程。這項工程還列入了大興縣當年25項重點工程之一。但最終因工程浩大,未能實施。”
2002年,毛鴻翔等人受邀撰寫《團河行宮》時,再次聽到了行宮復建的消息。這項工程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批覆,於2004年10月正式啓動。按照當時的計劃,修復工程分為兩期進行,一期先行修復宮牆內的建築,包括主殿區、風景區、山形、水系;二期工程則修復宮牆外的王爺府及雜役房。全部工程原本計劃於2007年完工。但時至今日,除去對之前復建的十字房、御碑亭、翠潤軒、雲隨亭等再次進行了修繕,工程並沒有明顯進展。張御生表示:“我們期望復建工程最終能列入即將開始的‘十二五’計劃,但目前還沒有消息。”
現任大興區文物管理所副所長的侯文學,去年就職以後,再次帶領工作人員對團河行宮遺址內遺存的文物進行了清點。“其中最重要的是散落在院內各處的石質建築構件。無論之前是否被破壞或移動過,我們都尊重看到的現狀,不移動,不集中,但都一一進行了編號。如果以後復建能實施的話,這也是依據之一吧。”

團河行宮遺址公園神話傳説

神龜薦宮址只是傳説
關於團河行宮的興建,在當地民間一直流傳着一個“神龜薦宮址”的傳説。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時年六十六歲的乾隆帝在和珅等重臣的陪伴下,再次來南苑遊獵。皇帝在騎馬追趕一隻長尾雉時,一不留神馬蹄踩在一隻大龜背上,險些把他掀下馬來。按舊時説法,路遇神龜是吉相,因此乾隆下馬將大龜放生。不料神龜不但不下水逃生,還回頭緊盯乾隆。乾隆於是走近,神龜則立刻調頭慢慢向前爬去。乾隆一路跟隨,直到一處風景絕美的地方——這裏正是擁有九十四處泉眼,常年流水不斷的團泊。此時,和珅順勢啓奏:“有神龜引路薦址,一定是塊吉祥寶地,何不在此修建一座行宮?”乾隆大喜,團河行宮因而開始修築。
“這只是一個傳説。”大興區南海子公園歷史文化顧問張友才説,“乾隆決定在團河修建行宮的真正原因其實和團泊的疏浚治理有關。”這在乾隆御題團河行宮八景之一璇源堂的一首詩中有明示:“鳳河入澱此源尋,疏浚因叫廣復深,遂有堂齋樸以築,備斯來往憩而臨。”其《團河行宮作》一詩的詩注中更是明確寫到,當時南苑水源不暢,因此命令疏浚以使南苑內水流通達,便於運送物資。團河向下流入鳳河,鳳河再向東南方匯入永定河,是南苑內最重要的河道之一,因此也是疏浚的重點;疏浚後,順便在團河邊修築了行宮“以供臨憩”。
實際上,團河的疏浚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就已開始,團河行宮的修建同時進行,挖湖堆山,造樓建殿,歷時五年完工。

團河行宮遺址公園建築規模

規模最宏大,建築最富麗
團河行宮在清代南苑四大行宮中是最後修建的,雖然乾隆用“樸”字來形容,但它是四大行宮中規模最宏大、建築最富麗的一座。毛鴻翔介紹,團河行宮周垣達兩公里,四周堆山,總佔地約四百畝,宮牆高約3米,宮牆四角均設有堆撥房。團河行宮吸收了江南園林以景取勝的建築佈局,行宮內掘土成湖,積土築山,被自然地劃分為東西湖兩大區域。環繞西湖沿岸布有漪鑑軒、珠源寺、御碑亭、狎鷗舫、歸雲岫、四方亭、濯月漪、抱廈房、碼頭、船塢、雲隨亭等景觀建築。東西湖以兩座木橋相連,東湖沿岸佈置着涵道齋、鑑止書屋、羣玉山房、鏡虹亭、露香亭、石板房、釣魚台、魚樂汀等,中置一湖心島,島上築有翠潤軒。東湖以南則為龐大的宮殿羣。這些宮殿均自成院落,但又多有遊廊相連,移步換景,錯落有致。
張友才説,乾隆皇帝修建團河行宮的當年,就發動了大小金川之戰。這場戰爭也打了整整五年,總耗資達白銀七千萬兩,以至國庫空虛,經濟吃緊。因此,對同期修建的團河行宮,乾隆一直多方辯解,稱其所用費用均是內宮節省而來,而且“物給價,工給值”,不但沒有額外添加賦税和徭役,而且凡所用的勞力均發給資費。
“這還不夠。乾隆還寫了一篇《知過論》以自責。按我們現在普遍理解的,有點兒發佈《罪己詔》的意思,用乾隆自己的話説是‘引以為愧’。因此,團河行宮建成後,乾隆三年後才‘因便’來了第一趟。”張友才説。
但實際上,“無論乾隆如何表演和自我文飾,團河行宮的修建是歷經五年才最終完成的,勞民傷財的程度不難想象”。也正是從這個時期起,大清王朝結束了康乾盛世,開始一步步走向衰落。
團河行宮修成後,因其龐大富麗而立刻躍居南苑其他行宮之上,成為“皇都第一行宮”。此時至清末,清朝帝后每到南苑,大都會“駐蹕團河行宮”。但隨着八國聯軍的入侵,團河行宮也很快走向了敗落。

團河行宮遺址公園發展歷史

團河行宮是清代帝王在南海子修建的四座行宮中最豪華的一座。位於京南大興區黃村鎮東北3公里處,距北京城區15公里。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歷時五年竣工。該行宮吸取了江南園林以景取勝的建築佈局,佔地約400畝。宮內建築分東西兩部,西部以西湖為主,岸邊建有大小船塢。過河廳,狎鷗舫、濯月漪臨河房、涼亭、碑亭等建築多處,是宮內主要風景區。東部為宮殿區,有璇源堂,涵道齋、清懷堂、景仁宮、儲秀宮、永和宮、養心殿等建築。宮殿區後邊是比西湖略小的東湖,湖邊有釣魚台、羣玉山房等景點。它是集南北園林藝術於一體的皇家園林。可惜在1900年被八國聯軍洗劫一空,“七七事變”時,又遭日軍轟炸,變成一片廢墟,宮內建築所剩無幾。現已修復雲翠亭、十字房、翠潤軒等景點,還有保存完整四面刻有乾隆御筆碑文的四方碑,它是團河行宮歷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