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團堡鎮

鎖定
團堡鎮,隸屬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地處利川市東部,東與恩施市屯堡鄉交界,西與東城街道元堡鄉毗鄰,南與恩施市白果鄉相連,北與柏楊壩鎮接壤,鎮人民政府距利川市區24千米, [2]  區域總面積447.72平方千米。 [3]  截至2019年末,團堡鎮户籍人口為69630人。 [3] 
周朝,屬巴國地;1990年,建立團堡鎮。 [2]  截至2021年10月31日,團堡鎮轄1個社區、30個行政村; [4]  鎮人民政府駐曬田村培風路135號。 [2] 
截至2019年末,團堡鎮有工業企業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4個。 [3] 
中文名
團堡鎮
別    名
團寶寺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
地理位置
利川市東部
面    積
447.72 km² [3] 
下轄地區
1個社區、30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田村培風路135號
電話區號
0718
郵政編碼
44542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玉龍洞,石龍寺,雪照河,朝東巖,大河碥,培風塔,宜影塔等
車牌代碼
鄂Q
人    口
69630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3] 

團堡鎮歷史沿革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在恩施地區設施州衞,並廣建軍屯,團堡鎮當時就在施州衞的直轄範圍內,現硃砂屯村始於當年從徵此地的軍人朱金九。 [5] 
周朝,屬巴國地。
秦漢時期,屬南郡蠻地。
後周,屬鹽水縣。
隋大業初,屬清江郡。
唐代,屬施州清江縣。
宋代,屬夔州路都亭鄉。
元朝時期,屬施州清江縣都亭鄉。
明代,屬施州衞軍民指揮師都亭裏。
清代初,衞都亭裏,
雍正年間,屬利川縣都亭裏。
民國時期,屬都亭裏;民國十四年(1925年),屬三區;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為二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團堡鄉。
1949年,設團堡區。
1950年,並團堡、理智為二區。
1958年,成立團堡公社。
1961年,恢復區建制。
1975年,改稱團堡公社。
1984年,撤社建區。
1990年,歸東城街道。
1996年,改稱團保鄉。
1990年,建立團堡鎮。 [2] 

團堡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團堡鎮轄團堡山、大壩、沙地溝、團山壩、白果壩、柴家灣、張家山、馬鳴壩、店子坪、箐口、官田壩、齊心坪、興隆坪、白臘山、珠錦門、賀家坪、獅子口、烽火、長慶、雲霧山、大甕、新田、學堂坪、中埡、石板嶺、高巖壩、四方洞、金龜、黑皮樟、牛欄坪、棠秋灣、泗水池、安樂坪、龍台、梅家灣、蝦蟆塘、櫻桃井、馬欄槽、馬踏井、小谷槽、陰地山、野貓水、硃砂屯、大樹林、黃泥坡45個村民委員會;下設632個村民小組。 [2] 
截至2021年10月31日,團堡鎮轄1個社區、30個行政村:曬田社區、大壩村、沙地溝村、團山壩村、白果壩村、柴家灣村、店子坪村、箐口村、官田壩村、齊心坪村、賀家坪村、長慶村、雲霧山村、新田壩村、石板嶺村、四方洞村、金龜村、黑皮樟村、團堡山村、安樂坪村、龍台村、小谷槽村、野貓水村、硃砂屯村、黃泥坡村、大洞村、長槽村、大埡村、獅子村、玉龍村、陽和村; [4]  民鎮人民政府駐曬田村培風路135號。 [2] 

團堡鎮地理環境

團堡鎮位置境域

團堡鎮地處利川市東部,東與恩施市屯堡鄉交界,西與東城街道元堡鄉毗鄰,南與恩施市白果鄉相連,北與柏楊壩鎮接壤,鎮人民政府距利川市區24千米, [2]  區域總面積447.72平方千米。 [3] 

團堡鎮地形地貌

團堡鎮境內屬大巴山脈,地勢東高西低,海拔600~2000米。最高峯位於黑山頂,海拔1827米;最低點位於小溪河,海拔595米。 [2] 

團堡鎮氣候

團堡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暖夏涼。多年平均氣温17℃,無霜期年平均230天,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 [2] 

團堡鎮水文

團堡鎮境內屬清江水系。自騰龍洞入境,由黑洞而流出,入清江,境內河道長6千米。 [2] 

團堡鎮自然資源

團堡鎮境內礦產資源主要為石灰岩、生物礁,地質儲量1.2億平方米,可採儲量為8000萬立方米,集中分佈在太平龍、黑山一帶。 [2] 
2011年,團堡鎮耕地面積68085畝,人均1畝,其中水田9000畝,旱地59085畝。 [2] 

團堡鎮人口

截至2011年末,團堡鎮轄區總人口7.0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2000人,城鎮化率17%。另有流動人口3400人。總人口中,男性37853人,佔53.5%;女性32900人,佔46.5%;14歲以下22720人,佔32%;15~64歲43530人,佔61.5%;65歲以上4503人,佔6.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4500人,佔48.8%;有土家、苗、蒙古、回、侗、壯6個少數民族,人口36253人,佔總人口的51.2%。2011年,團堡鎮人口出生率13.5‰,人口死亡率7.1‰,人口自然增長率6.4‰。 [2] 
截至2017年末,團堡鎮常住人口為58037人。 [1] 
截至2019年末,團堡鎮户籍人口為69630人。 [3] 

團堡鎮經濟

團堡鎮綜述

2011年,團堡鎮財政總收入1765.8萬元,比上年增長23.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51.2萬元,比上年增長21.6%。人均財政收入1657元,比上年增長119%。 [2] 
截至2019年末,團堡鎮有工業企業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4個。 [3] 

團堡鎮農業

2011年,團堡鎮農業生產總值5億元,比上年增長16.3%。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生產糧食4852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玉米、土豆等。蔬菜產量25315噸,主要品種有白菜、西紅柿、海椒、大蒜、窩筍、大頭菜、白蘿蔔,胡蘿蔔。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馬、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6.3萬頭,年末存欄6萬頭;牛飼養量5.6萬頭,年末存欄7.3萬頭;家禽飼養量12.5萬羽。生產肉類25.4萬噸,其中豬肉17.4噸,牛肉9800噸。 [2] 

團堡鎮商貿

截至2011年末,團堡鎮有商業網點456個,職工1300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31.5萬元,比上年增長21.3%;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32萬元,比上年增長3.89%。 [2] 

團堡鎮郵電業

2011年,團堡鎮郵政業務收入132萬元,全年電信業務收入456萬元。 [2] 

團堡鎮社會事業

團堡鎮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團堡鎮有幼兒園6所,在園幼兒745人,專任教師41人;小學35所,在校生5012人,專任教師35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543人,專任教師23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團堡鎮教育經費達3251萬元,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的11.9%。 [2] 

團堡鎮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團堡鎮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64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個,建築面積80平方米,藏書2400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3人。 [2] 
截至2011年末,體育場地24處,116%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25%。 [2] 

團堡鎮醫療衞生

截至2011年末,團堡鎮有衞生院1個;病牀98張,固定資產總值312萬元。專業衞生人員48人,其中執業醫師24人,註冊護士19人。2011年,團堡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8%,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60%,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67878人,參合率95%;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壽命78歲。 [2] 

團堡鎮社會保障

2011年,團堡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51户,人數194人,支出48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3210户,人數54637人,支出44.4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62人,支出13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74人,支出27.8萬元;農村臨時救濟288人次,支出10.3萬元。自然災害受災人口135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46畝,倒塌房屋21間,直接經濟損失16.5萬元,救災支出21.3萬元,比上年增長32.9%。 [2] 

團堡鎮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團堡鎮有郵政網點4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358千米,投遞點72個,鄉村通郵率100%;徵訂報紙3500份、期刊758冊。有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2個;電信電話用户1.5萬户(含固定電話),比上年增加5800户,電話用户普及率達到92%,比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移動企業1家,網店6個;移動電話用户1.8萬户,比上年增加7200户,移動電話普及率為95%,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寬帶接入用户1500户,比上年增加456户。 [2] 
  • 給排水
2011年末,團堡鎮有鎮區自來水廠1座,年供水36萬立方米;鎮區主要道路兩側鋪設D125排水管道2700米。 [2]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團堡鎮有鎮區有花壇35個,綠化面積7800平方米。 [2] 

團堡鎮公共交通

2011年末,團堡鎮有鎮區客運站1座,日發客運汽車30班次,日均客運量2000人次。 [2] 

團堡鎮歷史文化

團堡鎮地名由來

團堡鎮明洪武年間,冉姓家族在石龍山頂建家廟,稱為石龍寺,明清、民國時期,鄉政權設於此,並在廟宇外建了四座碉堡,故稱團堡。 [2] 

團堡鎮文物古蹟

有利川東大門之稱的團堡集鎮坐落在一馬平川的高山盆地,交通便利,318國道、滬渝高速公路、宜萬鐵路貫穿全境;東有“利川要隘”石板嶺,西有“玉筆朝天”金字山,南有昂首奮蹄馬鬃嶺,北有峽谷險灘照河。古鎮因石龍寺得名團堡寺,清代因商貿發展改名團堡市。集鎮以其歷史淵源、文化積澱、古建築遺存,彰顯了歷史與文化的合璧。古鎮環繞石龍山而建,佈局形如鹿角,主街道東西長約1千米,還有幺店子等3條巷道直通街前的團堡河。古鎮的建築主要由土家吊腳樓和眾多四合院構成,或前店後棧,或前店後坊。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歸流”擴大了民間交往交流,還有文人墨客雲集古鎮。團堡鎮古建築文化內涵豐富,有學館書院、寺廟古塔、觀音樓閣、冉氏宗祠、亭台風景、文人題刻以及富人的深宅大院等等,有的保存較完整,有的留下了遺蹟。
  • 石板嶺卡門
建於川鄂古道上的團堡石板嶺卡門,是清代防禦白蓮教的軍事要塞。卡門上篆有施南知府王庭楨手書“利川要隘”4個大字,兩邊有王庭楨撰寫的對聯:“握建平符節,興利除弊,展布五年,邇來,上下相浮,不過為斯保民障;闢楚塞崎嶇,刊木隨山,逶迤千里,到此,門關高峙,亦期永固我邊疆。”雄關險隘終究擋不住江山更替的歷史車輪。1949年11月,解放軍某部九連智破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要隘,解放了利川。
  • 石龍寺
石龍寺
石龍寺(6張)
石龍寺位於湖北省利川市團堡鎮翻身街背後一座小山上,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古老且保存完整的古建築寺廟。建於明洪武初年(1368年),為土家族大姓冉氏宗祠。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改為寺廟,同治四年(1865年),闢為義學,清光緒五年(1879年),施南府知事王廷禎令毀義學,共四進兩殿,總面積1050平方米,整個建築木樑木柱。 內有四進四殿,設置七個天井,現存碑文23塊,最早的一塊嵌於主殿牛心天井左牆壁,為明代石刻,記敍了修建冉氏宗祠的由來及捐贈錢物的名單。寺內殘存石雕16幅,現供於“蟹將宮”內的3幅石刻是其代表作,是研究土家族文化及明清石雕工藝的重要文物。
1987年1月,利川市政府將石龍寺列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有專家考證,團堡石龍寺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年代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廟,1993年,被列入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石龍寺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有兩進三殿一樓。第一進是清光緒年間擴建的佛堂,門楣上鑲嵌着一組青石浮雕,楹聯是:“仙鶴棲松非佛國勝似佛國,石龍繞殿是人間不是人間。”其字裏行間藴涵的禪機,讓我輩紅塵之人無法參透。明洪武初年所建的石龍寺。門楣上“石龍寺”3個大字被5條飛龍環繞,門上有楹聯:“仙擁靈山飛法雨,龍藏勝景起祥煙。”寺內依次分佈誦經殿、練功殿、藏經樓。殿內廊柱雄立,均以穿枋聯結,不用一鐵一釘。額樓刻有《魚樵耕讀》圖案,山牆繪有古典神話故事,眾多碑刻記載着石龍寺的歷史。寺中央天井裏盤卧着一條天然岩石形成的石龍,石龍寺因此而得名。
清末進士張定遠到此遊覽,見石龍寺氣勢非凡,當即賦詩一首:“怪石崢嶸幻作龍,渾身鱗甲白雲封。不是老衲吟雕琢,早乘風雷上九重。”
  • 國共兩黨的抗戰紀念碑
在石龍山上,有一座抗戰紀念塔,是國民黨軍政部第二十補訓處為紀念利川籍抗日戰爭陣亡將士立的。塔的兩側鐫刻“為民族盡孝,為國家盡忠”“繼續先烈遺志,完成抗戰大業”,底部有“碧血千秋”4個大字。另一座是中共團堡鎮黨委和市老區促進會為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立的紀念碑。碑面刻題“民族英雄永垂不朽”,碑後面還刻錄了434名利川籍抗日陣亡將士的姓名。

團堡鎮風景名勝

  • 綜述
團堡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有歷史悠久的文物保護單位石龍寺(省級)、宜影塔和培風塔(市級);有保存完好的土家民俗院落吊腳樓;有山民歌、薅草鑼鼓、勞動號子等豐富的民族文化;有堪稱“地下迷宮”的國家AA級景區玉龍洞;有魔幻神奇的石板嶺石林公園;有融奇險秀為一體的雪照河(恩施大峽谷的一部分)。
  • 玉龍洞
玉龍洞
玉龍洞(14張)
玉龍洞地處團堡鎮北8千米梨樹鄉櫻桃井村的一個半坡上,距“318”國道線上的團堡鎮7千米處。洞口高5.7米,寬12米,為人工開鑿。支洞有三,左一右二,全長1630米。主洞最高處80米,最寬處40米,最窄處0.6米。因洞內化學沉積物潔白如玉,且洞中一景酷似飛龍,故名玉龍洞。
該洞分上、中、下三層,洞內終年恆温14—18攝氏度,僅中層洞穴面積就有10餘萬平方米,中層洞有各種景觀80多處。其景觀小巧玲瓏,景點多姿多彩,十分集中。玉龍洞共分上、中、下三層,遊覽景點主要有一條主洞和三個支洞,主洞最高處80米,最寬處40米,最窄處0.6米,三個支洞左一右二,全長1630米。洞穴景觀多姿多彩,巧奪天工,石筍、石柱、石鐘乳、千姿百態,奇特詭譎。各種造型的自然景點令人大飽眼福: “擎天玉柱”、“洞中舞廳”,令人叫絕;“天鵝孵蛋”、“雨後春筍”,栩栩如生;“羣象迎賓”、“萬壽宮”,雄偉壯觀;“玉龍飛騰”、“泉奏八音”,惟妙惟肖;“金蛋銀窩”、“慈禧皇冠”、“石林大觀”、“九龍杯”等。
  • 雪照河
清江伏流十千米至黑洞,然後在此奔流而去,雪浪騰空,故名雪照河,清江至此成為明流。在經過了卧龍吞江的最後一段伏流後,猶如一條久困的蛟龍,奔騰咆哮,從黑洞轟然而出。在雪照河一線形成一條巨大峽谷。峽谷兩岸白崖連天,奇峯披雲,象形山石比肩接踵。
  • 大河碥
恩施大峽谷是清江大峽谷中的一段。峽谷全長108千米,總面積300多平方千米。峽谷中的百里絕壁、千丈瀑布、傲嘯獨峯、原始森林、遠古村寨等景點。自然景區則主要由大河碥風光、前山絕壁、大中小龍門峯林、板橋洞羣、龍橋暗河、雲龍河地縫、後山獨峯、雨龍山絕壁、朝東巖絕壁、銅盆水森林公園、屯堡清江河畫廊等組成。
其中大河碥為主要中心景點之一。這裏清江曲折,構成了著名的馬鞍龍大回流。四面絕壁凹陷於叢峯之中的橈杆山撥地而起,直刺藍天。
  • 培風塔
培風塔
培風塔(10張)
團堡鎮向東約1千米,有一七層寶塔,名曰培風塔。塔獨立小山之上, 此塔修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冬天,磚石結構,六角七層,通高17.8米,壁外精細雕刻着楹聯、詩文和序言,還有漁樵耕讀花草等細膩圖案。正門用行草大書一聯曰:“絕頂高超聯紫氣,層梯穩步接青雲。”字跡歷經百年風雨,如今依舊明晰了了。
此塔是團堡籍清末文人倡議所建,得到施南府利川正堂吳人彥、利川儒學正堂廖升、欽賜花翎代理施南協右營總府利川分府羅胃鷹利川右堂王錫慶等的鼎力支持,修建時數百民眾自願捐款,石龍寺高僧永法、武聖宮高僧自然兩法師捐款2400千文,還有太學士蕭光潮、蕭光楚、劉德玉等大力贊助。邑廩生冉壽益揮毫為塔作敍。敍文精彩描寫塔的四周美景後,以“次地雖屬天造,還賴人力以培之人文將蔚起矣”等妙句點出修塔是為培植團堡文風的主旨。當時文人和石匠均題詩於其上,至今字跡可辯。
  • 宜影塔
宜影塔
宜影塔(4張)
在利川市團堡鎮境內的318國道旁,有一汪碧波盪漾的湖水,像一顆綠寶石鑲嵌在羣山之中,當地人把這裏叫作“野貓水”。
宜影塔修建於清咸豐年間,領導和組織修建該塔的是以當時團堡冉姓大族的冉永銓為首的29人,為修建該塔捐款的有武陵堂冉姓的永、裕、廣、禎四輩人共78名,還有熱心親友21人亦參與捐款。 宜影塔共七層,為典型的六面七角翹檐式磚石結構,輪廓分明,佈局合理。塔門兩邊高大的條石上鐫刻着一副遒勁有力的對聯:“一色長天高捧日,五更滄海倒凌霄”,橫批為“宜影塔”。該塔與位於團堡鎮培風路旁的“培風塔”堪稱“姊妹塔”。
宜影塔被列為湖北省二級保護文物,歷經百年滄桑,上世紀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破壞,塔頂又被雷擊。由於長期缺乏管理和維修,塔上面幾層已長滿雜草和小樹,多處裂縫透出光亮。最下層托起整個塔身,由於長期浸泡在湖水中,受湖浪衝擊已出現傾斜,有的地方還出現下沉。

團堡鎮地方特產

  • 山藥
團堡山藥,屬日本薯蕷優質品系,藤蔓植物,皮薄,肉質凝白,氣味清香,口感滑爽、咀嚼後無木質纖維渣。現代藥學營養學分析顯示,利川山藥含豐富的澱粉、維生素、膽鹼及礦物微量元素,尤含豐富粘蛋白。
2008年,利川山藥產地被國家綠色食品中心認定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2009年,利川山藥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同年,在農業部信息中心舉辦的首屆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論壇上,“利川山藥”的品牌價值為2.32億元;2010年,“龍船水鄉”牌利川山藥獲國家有機產品認證;同年,“龍船水鄉”牌利川山藥被選定為上海世博會專供產品,在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成功簽約160萬美元;“龍船水鄉”榮獲2014年度湖北名牌產品稱號。
  • 魔芋
團堡魔芋是適宜山區栽植的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塊莖狀經濟作物,以其味鮮美,在化工、醫藥、印染紡織等方面具有廣泛用途,是多年草本植物,其食用部分是植物地下球形塊莖,其主要成份是葡萄甘露聚糖,並含有十多種人體必須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天然的綠色纖維食品。魔芋的初加工產品為芋角,精加產品為精粉,食品有魔芋糕、魔芋絲及片、丁等。團堡鎮擁有魔芋種植面積1萬畝,年產量2萬噸,產值400萬元。
參考資料
  • 1.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M].北 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第342頁.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黃樹賢總主編;彭軍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湖北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7年7月:1849-1850.
  • 3.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351.
  • 4.    團堡鎮2021年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2-01-04]
  • 5.    明代軍屯遺址硃砂屯  .恩施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