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圖畫小説

鎖定
【圖畫小説】是把繪畫藝術引入小説創作的一種類型,它是以繪畫語言作為表達媒介和藝術材料而創作的小説。這種小説以連續性或非連續性的形象圖畫,將小説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直接訴之於讀者的視覺。圖畫小説不同於漫畫。
中文名
圖畫小説
別    名
連環畫

圖畫小説什麼是圖畫小説

為圖畫小説下定義非常難,但是其中一個最簡單的定義為圖畫小説是可以覆蓋任何文體或主題的書籍長度的連環畫。你可能驚訝地發現圖畫小説不只和超級英雄有關。例如,英國作者雷蒙德·布理格斯(Raymond Briggs)的圖畫小説《埃塞爾和厄內斯特》(Ethel and Ernest)描繪了他父母親41年的婚姻生活。這本小説榮獲1998年英國圖書獎的最佳畫報圖書獎。此前, 1992年,瑞典裔作者亞特·史匹格曼(Art Spiegelman)的圖畫小説《浩劫餘生》(Maus: A survivor’s tale)被授予普利策特殊獎。這部小説闡述的是納粹集中營逃生記。此類獎勵和認可一方面提高了某些人的知名度,另一方面表明了主流對圖畫小説的接受。
“我小的時候看連環畫,長大後它們成了圖畫小説。相對於單買連環畫而言,圖畫小説可是便宜多了。”- Scott,24歲,柴郡(Cheshire)。“圖畫小説不僅僅是為了滑稽搞怪,它可是有效的小説體裁。”- Danny,26歲,蘇格蘭。 [1] 

圖畫小説著名作品

圖畫小説朦朧城市

比利時圖畫小説家François Schuiten(馮索瓦 · 史奇頓)的《Les Cités Obscures》(《朦朧城市》)系列(1978~2013)堪稱建築圖畫小説最經典、影響力最大的作品之一。
《朦朧城市》——《布魯塞》 《朦朧城市》——《布魯塞》
《朦朧城市》系列 《朦朧城市》系列
《朦朧城市》系列專輯(按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Les Murailles de Samaris(《撒瑪利亞的城牆》1983)
·La Fièvre d'Urbicande(《狂熱烏比坎》)
·La Tour(《巨塔》)
·La Route d'Armilia(《阿米利亞之路》)
·Brüsel(《布魯賽》)
·L'Enfant Penchée(《傾斜的女孩》)
·L'Ombre d'un Homme(《影子》)
·La Frontière Invisible(《消逝邊境》I & II)
·La Théorie du Grain de Sable (《沙粒效應》)
·Souvenirs de l'Éternel Présent
·Mary La Penchée(《傾斜的瑪麗》)
《朦朧城市》系列衍生專輯
·L'Archiviste(《檔案管理員》)
·L'Echo des Cités(《城市回聲》)
·Mary La Penchée(《傾斜的瑪麗》)
·Le Musée A. Desombres(《德松博博物館》)
·Le Guide des Cités(《朦朧城市指南》)
·L'Affaire Desombres(《德松博事件》) [2] 

圖畫小説朦朧城市之主

馮索瓦與貝涅(過去他們是同學,曾一起創作漫畫)在1978年再次相遇,並開始合作創作日後對他們兩人都影響都非常深遠的作品——《朦朧城市》。
第一部作品就是《撒瑪利亞的城牆》,這部作品獲得了成功,被著名的法國文學雜誌《讀書》評選為當年的年度20佳圖書,這也是馮索瓦作品的首次獲獎,這無疑也給了這對重新組隊的創作搭檔充分的創作動力。正是《撒瑪利亞的城牆》催生了後來的《朦朧城市(Les Cités Obscures)》系列,在此後的35年中,他們先後推出了13冊——其實一共是9個故事,有2個故事分別推出了上下冊和合訂本——這個充滿大量精美建築(得益於史奇頓的建築背景)與哲學思辨(得益於貝涅的哲學背景)的系列,為馮索瓦帶來了兩座安古蘭大獎和大量其他獎項。 [3] 

圖畫小説作品內容

《撒瑪利亞的城牆(Les murailles de Samaris)》,1983年
《朦朧城市》之《撒瑪利亞的城鎮》 《朦朧城市》之《撒瑪利亞的城鎮》
《撒瑪利亞的城牆》是《朦朧城市》的開篇之作,正是這部作品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調。來自伊希斯托的年輕官員弗蘭茲被派往神秘城市撒瑪利亞去執行一項秘密任務。儘管有傳言説,凡是去過那裏的人都會失蹤,但弗蘭茲還是不顧朋友們的勸阻執意前往。而等弗蘭茲來到了這座處於沙漠之中的撒瑪利亞,他邂逅了一位神秘的女人,“帶領”他遊走在這座神秘而迷人的城市之中,而隨着他調查的深入,事情變得越來越神秘,推不開的門、相似的街道、消失的街區、迷宮般的城市…….作為系列首作,儘管《撒瑪利亞的城牆》的故事並不是特別好理解,充滿了許多令人費解的隱喻,但這個故事所散發的神秘氣息和讓人不寒而慄的壓抑感,仍然能讓它在讀者的腦子中停留很長的時間。
《狂熱烏比坎(La fièvre d'Urbicande)》,1985年
《朦朧城市》之《狂熱烏比坎》 《朦朧城市》之《狂熱烏比坎》
《狂熱烏比坎》在1985年出版,並獲得了當年的安古蘭漫畫節的大獎——最佳漫畫專輯獎,這使得馮-貝組合的影響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在一座叫做烏比坎的城市中,建築師魯比克的大橋修建計劃遇到了政府的阻滯,從而無法如願地將被嚴格管控隔離的兩岸連接起來。正當他一籌莫展時,之前有人在工地裏撿到並交到他手裏的一個神秘立方網格開始出現無限制的生長,直到把整座城市全都連接了起來,而當城市結構被改變之後,居民的生活也隨着顛覆…….
《狂熱烏比坎》中無限生長的格子,與專制統治的城市形成了鮮明的 《狂熱烏比坎》中無限生長的格子,與專制統治的城市形成了鮮明的
相比於系列第一本《撒瑪利亞的城牆》,《狂熱烏比坎》的故事敍述更為流暢易懂,儘管如此,馮索瓦和貝涅還是在這部作品中融入了很多的隱喻和思辨,建築空間與居民的相互關係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盡致地表現,神來之筆在於,馮-貝並沒有停留在對膚淺的獵奇事件描繪上,在故事的最後,突如其來的反轉劇情,讓人不禁唏噓……《狂熱烏比坎》曾在歐洲引起了評論界對未來、城市、宗教、集權等諸多命題的熱烈討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烏比坎”甚至成為了《朦朧城市》世界觀的代名詞。
《巨塔(La Tour)》,1987年
《朦朧城市》之《巨塔》 《朦朧城市》之《巨塔》
《巨塔》是系列的第三部,故事被設定在一個巨大的通天塔之中,故事的主人公巴蒂斯塔是一名普通的維修工,每日的工作就是在自己所處的那一層中修補日益坍塌的巨塔,但當他發覺他與自己的領導失去了聯繫之後,他決定下到塔的底部去找他的領導辭職,但他卻落到了塔的中間層,在那裏遇到了神秘的男子艾利亞斯和女子米蕾娜,從艾利亞斯那裏,巴蒂斯塔知道了許多巨塔的秘密,最終陷入愛河的巴蒂斯塔和米蕾娜決定前往巨塔的頂層去尋找建造者的秘密,然而當他們到達頂端時,卻發現一切都開始失控…….《巨塔》的故事在整個《朦朧城市》世界中,是非常特殊的,主要體現在它的年代感上,儘管“朦朧世界”是一個架空世界,但是在時代感上,大都比較接近19-20世紀,然而在《巨塔》的時代卻是更為古老的中世紀質感。
《朦朧城市》之《巨塔》 《朦朧城市》之《巨塔》
《巨塔》的內部構造致敬了皮拉內西的《監獄》
皮拉內西的《監獄》,儘管從未被建造出來,但對後世影響非常大 皮拉內西的《監獄》,儘管從未被建造出來,但對後世影響非常大
除此之外,圖畫是《巨塔》的一個非常關鍵的要素,一方面,圖畫在故事中扮演了某種類似於“指引”的關鍵元素,對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巨塔》的故事元素取自於《聖經》中的巴別塔,但繪畫元素取材於著名的蝕刻印刷版畫家喬瓦尼·巴蒂斯塔·皮拉內西(故事主人公的名字也是取自於此)的代表畫作《監獄》,在《巨塔》中,有大量的建築構造都致敬了《監獄》中的繪畫場景,這就提出了一個深刻的論題——這究竟僅僅是致敬,還是有意影射“巨塔”其實是個“監獄”
《通往阿米利亞之路(La route d'Armilia)》,1988年
《朦朧城市》之《通往阿米利亞之路》 《朦朧城市》之《通往阿米利亞之路》
《通往阿米利亞之路》講述的是費迪南德和同伴海拉搭乘飛艇前往北極城市阿米利亞的故事,在旅行途中,他們從高空中見識了朦朧世界中的幾個主要城市。
從飛艇上俯瞰朦朧城市 從飛艇上俯瞰朦朧城市
《通往阿米利亞之路》跟之前的三本完全不同,至少在“敍事方法”上差別很大——前三本主要還是通過畫面去推動敍述——馮索瓦·史奇頓自己也曾經説過“即使是一幅畫,也要有高度的敍事性,要講故事”——而《通往阿米利亞之路》則採用了完全相反的敍事方式,即以大量文字鋪陳的方式去推動情節——以主人公費迪南德旅行日記的記載去講故事,這種方式在整個《朦朧城市》系列中,都可以算是極為特殊的。除了敍事方式,《通往阿米利亞之路》的繪畫方式也與該系列的其他作品迥然不同,最為顯著的一點就是,這本並沒有出現大量關於建築的刻畫,這在整個系列中是極為少見的。這本書還有一點獨特之處,就是從更高的城市層面上,對“朦朧城市”的世界觀做了闡述,故事中的旅行是從馬洛斯城開始的,途徑了幾個風格迥異的主要城市後,才到達北極城市阿米利亞,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創作者有意以這種獨特的方式去向讀者們展示他們對於“朦朧城市”世界架構的一些設想。
《通往阿米利亞之路》中對於“朦朧世界”世界觀的描繪 《通往阿米利亞之路》中對於“朦朧世界”世界觀的描繪
事實上,史奇頓對於“朦朧城市”世界確實是有一整套完整構思和設計的,在1996年,史奇頓出版了一本名為《朦朧城市指南》的城市導覽,詳細地介紹了關於“朦朧城市”世界的各種信息。
《朦朧城市指南》中對布魯塞的城市規劃圖 《朦朧城市指南》中對布魯塞的城市規劃圖
《布魯塞(Brüsel)》,1992年
《朦朧城市》之《布魯塞》 《朦朧城市》之《布魯塞》
史奇頓所繪製的城市和建築,以精確的細節而著稱,他的作品遊走於“現實主義”與“幻想主義”,他筆下的城市往往會讓讀者感覺“似曾相識”又並非“千真萬確”,有一種“陌生的熟悉感”。事實上,史奇頓筆下的建築都是他根據真實的建築加以繪製的,這一點在《布魯塞》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布魯塞》的創作參照正是他所生活的城市布魯塞爾,書中的很多場景都能在真實的布魯塞爾找到依據。《布魯塞》的故事充滿了諷刺意味——鍾情於文化進步的花店老闆阿拜爾斯因為供水問題前往政府三權宮,卻在那裏邂逅了美麗的辦事員緹娜,並在她的帶領下見識了布魯塞的全新城市規劃圖,但一心擁護現代文化發展的阿拜爾斯,卻因突如其來的咳嗽而陷入了一場光怪陸離的荒誕之旅中。
《布魯塞》中參觀城市規劃圖的情景 《布魯塞》中參觀城市規劃圖的情景
在這本故事中,史奇頓把諷刺的對象選為了“城市進化”——貪大求全的城市發展、瘋狂的建設機器、好高騖遠的官僚與學者……史奇頓僅僅是在諷刺“朦朧世界”的首都布魯塞,還是另有所指,注意《布魯塞》的前言——《從布魯塞爾到布魯塞》。
《傾斜的女孩(L'enfant penchée )》,1996年
《朦朧城市》之《傾斜的女孩》 《朦朧城市》之《傾斜的女孩》
《傾斜的女孩》是整個系列中人氣最高的一部,這部出版於1996年的作品延續了《朦朧城市》系列一貫的荒誕、獨特和奇詭。主人公名叫瑪麗·馮·拉森(她後來還在《沙粒效應》中出現過),這個出生於米洛斯城中產階級家庭的小女孩在一次奇異的“星際飛車”之後,身體變成了傾斜的。因此,她在寄宿學校中備受凌辱,以致不得不獨自逃出,並最終加入了馬戲團,與此同時,在奧布拉克高原,畫家奧古斯汀在一座孤獨的房子中不由自主地創作了一副神秘的圖畫,而在另一座城市米歇爾松山,科學家瓦凡道夫堅持認為他們受到了來自神秘行星的引力,最終這三個人匯聚到了一個由藝術創作力所開啓的神秘世界,但他們卻發現……
瑪麗與奧古斯汀在創想世界中相遇並相互吸引 瑪麗與奧古斯汀在創想世界中相遇並相互吸引
《傾斜的女孩》採用了一種非常獨特的敍事手法——傾斜女孩瑪麗的故事以漫畫“繪畫世界”進行講述,而畫家奧古斯汀的故事則是以照片“現實世界”進行敍述,最終兩條線索在靈感世界匯聚,現實與幻想交集在一起,着實讓人驚豔。
《傾斜的女孩》中奧古斯汀的故事線以真實攝影的形式展開 《傾斜的女孩》中奧古斯汀的故事線以真實攝影的形式展開
《傾斜的女孩》將之前零散的世界觀串聯了起來,並與之前的幾冊進行了有趣的互動——故事時間明確表示為《巨塔》之後的744年,而瑪麗所在米洛斯城正是《通往阿米利亞之路》中費迪南德乘飛艇出發的城市,在畫面和對話中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正在大肆建設中的布魯塞,......
由史奇頓和彼特創辦的《朦朧城市》主題站點 由史奇頓和彼特創辦的《朦朧城市》主題站點
在《傾斜的女孩》出版的同一年,史奇頓出版了資料集《朦朧城市指南》,詳盡地對朦朧城市的世界觀進行了更為詳細地補充描述,同時創辦了以烏比坎為名的資料網站, 使《朦朧城市》的世界觀得以更為清晰、詳盡地呈現出來 。
《影子(L'ombre d'un homme)》,1999年
《朦朧城市》之《影子》 《朦朧城市》之《影子》
跟前作《傾斜的女孩》和《巨塔》相比,《影子》的故事略有些“晦澀難懂”,但其實,“晦澀”也算是《朦朧城市》系列的一大特點,貝涅的哲學背景為這個系列增加非常多的隱喻和思辨,這也使得“完全讀懂”《朦朧城市》成為了非常艱難的事情。其實《影子》的故事開端並不差——婚姻和美、前途大好的保險公司員工艾伯特雖然事業有成,但每天晚上都會被噩夢所糾纏,甚至對性生活都沒有什麼興趣。然而在服用了醫生為他開出的藥方之後,他卻發現他的影子逐漸有了顏色,甚至變得和他本人一模一樣,這個突如其來的影子毀掉了艾伯特的一切(在設定上非常類似於前作《傾斜的女孩》),婚姻、工作、住所、生活全都一團亂麻,而這一切都在一個叫做米蕾娜的女人出現後全部改變,但故事的後半部分顯然有些倉促而失控,角色的行為讓人難以理解,而所謂的結局也讓讀者如墜雲裏霧裏。
手這一形象在《影子》中也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手這一形象在《影子》中也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另外,“性”的元素在《影子》中得到了極大的放大,對性的暗示和直接刻畫,佔到了故事的不小篇幅,而故事最後也是以極為震撼的的“星空性交”結尾的。
《影子》的結尾處,手和裸體的隱喻 《影子》的結尾處,手和裸體的隱喻
《消逝邊境1、2(La frontière invisible)》,2002年
《朦朧城市》之《消逝邊境》 《朦朧城市》之《消逝邊境》
2002年,馮索瓦·史奇頓再次獲得了安古蘭大獎,這次他因為《朦朧城市》系列的連續創作而獲得了最重要的獎項——終身成就獎,而他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下一屆安古蘭的評委主席。在他獲獎的同一年,他出版了《朦朧城市》系列的第8個故事——《消逝邊境》(共分為兩卷,第二卷於2004年出版,合訂本於2006年出版)。
史奇頓和貝涅對文化進步、城市更新這些命題向來持有比較謹慎的恐懼,無論是《狂熱烏比坎》中對建築師無力改變城市的揶揄,還是在《布魯塞》中對城市大規模發展的極盡諷刺,都體現了他們的這種態度,而《消逝邊境》把他們的這種對未來的不安表現到了極致。但不同的是,《消逝邊境》沒有選擇從建築入手,而是選擇了更為原始的資源——土地。《消逝邊境》的主人公羅蘭,是一名年輕的地圖繪製員,他終日沉浸在測量、繪製地圖的機械工作中,以清晰的土地邊境來為軍事集權的國家政府提供某種意義上的安全感。但隨着機械科技的發展,機器逐漸取代了人類去進行地圖的測量及繪製,而羅蘭的女友舒可黛也因身上神秘的地圖胎記而遭到政府的追緝,所有的這些,都讓羅蘭感到巨大的沮喪、失望和無助……
《消逝邊境》表現的機械與人類的對比 《消逝邊境》表現的機械與人類的對比
因為主人公同為地圖測繪師,因此《消逝邊境》總是會被拿來和卡夫卡的《城堡》作比較,誠然,兩者在荒謬、怪誕等諸多方面無疑是共通的,但《城堡》中的K是終其一生要進入城堡以去發現“秘密”,而《消逝邊境》的羅蘭則是要竭盡全力去保護自己的“秘密”,在這一點上,兩者是全然不同的。另外,《消逝邊境》是系列中“性”描寫最多的一部,“性”甚至成為了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元素,在故事中,“性”成為了最為私密的象徵,是人類在“隱私邊境”轟然崩塌的機械時代中竭力去保護的最後尊嚴。
在地域邊境逐漸消逝的科技時代,人類如何保留內心最後的私密邊境 在地域邊境逐漸消逝的科技時代,人類如何保留內心最後的私密邊境
《沙粒效應1、2(La Théorie du grain de sable)》,2007年
《朦朧城市》之《沙粒效應》 《朦朧城市》之《沙粒效應》
《沙粒效應》第一集出版於2007年,第二集則出版於2008年,合訂本出版於2009年。《沙粒效應》的故事再次回到了神奇城市布魯塞,幾幢神秘的事情接連發生——安提波娃夫人的家中不斷湧出大量的砂子,學者康斯坦的家中則不斷憑空出現石頭,主廚莫里斯在沒有變瘦的情況下卻越變越輕,珠寶行家艾爾莎在收下一件異族飾品後家中不斷被神秘聚會弄得一片狼藉……所有的怪事都指向了一名橫遭車禍而死的異族訪客,而“傾斜女孩”瑪麗·拉森也前來協助幫忙調查這些離奇的事件……
不斷流沙的大樓、不斷變輕的大廚和不斷出現的神秘石頭 不斷流沙的大樓、不斷變輕的大廚和不斷出現的神秘石頭
《沙粒效應》在故事上延續了系列一貫的神秘感,但這一集着墨最多的其實並非是這些人類角色,而是一座建築——史奇頓本人受比利時新藝術風格建築師奧塔的影響深厚,《撒瑪利亞的城牆》中的建築大多都採用了奧塔的設計風格,而《沙粒效應》中的艾爾莎住所則幾乎照搬了位於現實中的布魯塞爾的奧塔公寓,這棟公寓如今被當做歷史文物保護起來,而史奇頓正是參與修繕奧塔公館的幾個主要發起人之一。現如今,這座建築已修整完畢,全面向公眾開放。而這座建築也藉由史奇頓的畫筆,在“朦朧城市”的世界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沙粒效應》中的“奧塔公館” 《沙粒效應》中的“奧塔公館”
《沙粒效應》正文後面附錄的“奧塔公館” 《沙粒效應》正文後面附錄的“奧塔公館”
現實中的“奧塔公館” 現實中的“奧塔公館”
除了上述的12部正傳故事外,其實《朦朧城市》還出版過若干本衍生本,有些是資料設定集,有些是兒童讀物,有些是畫冊,而有些則是紀實小説或者劇本,共包含15本,分別是:
《迷之烏比坎(Le Mystère d'Urbicande)》,1985
《檔案管理員(L'Archiviste)》,1987
《現在和未來的交通百科全書(L'Encyclopédie des transports présents et à venir)》,1988
《德松博博物館(Le Musée A. Desombres)》,1990
《永恆現在的回憶(Souvenirs de l'Éternel présent)》,1993,
《朦朧城市》衍生書籍之《永恆現實的回憶》 《朦朧城市》衍生書籍之《永恆現實的回憶》
《永恆現實的回憶(Souvenirs de l'Éternel présent)》講述的是一個頗具古典美感的廢土故事——充滿柯林斯羅馬柱和宏大清冷神殿的達仙德里亞城,在經歷了一場神秘的災難之後,頒佈了一部“永恆現在”法律,即任何人都不能去談論過去和未來,只能活在現在,而那些曾經轟鳴的機器現在也已被禁止。一個十歲的孩子艾米卻在這個一片死寂與沉靜的世界中發現了一些書,而書中所講的內容正是被法律所明文禁止的過去與未來。在瞭解了真相之後,艾米決定要逃出這座靜滯之城,他能夠成功嗎...... 這個故事取材於奇幻電影《達仙德里亞(Taxandria)》,而史奇頓正是該片的美術設計師。
與《永恆現實的回憶》關係密切的《達仙德里亞》 與《永恆現實的回憶》關係密切的《達仙德里亞》
《城市回聲(L'Echo des Cités)》,1993
《傾斜的瑪麗(Mary la penchée)》,1995
《檔案B(Le dossier B)》,1995
《朦朧城市指南(Le Guide des Cités)》,1996
《烏托邦之旅(Voyages en Utopie)》,2000
《亞伯拉罕博士事件(L'Étrange Cas du docteur Abraham)》,2001
《德松博事件(L'Affaire Desombre)》,2002
《可能之門(Les Portes du Possible)》,2005
《 史奇頓和彼特工作室(L'Atelier de Schuiten-Peeters)》,2008 [3] 

圖畫小説出版狀況

《朦朧城市》的歐洲版本都是由位於比利時的Casterman出版社發行的,歐洲其他語言版本則由當地的出版社負責發行。英語版本最初是由北美的NBM出版社負責發行,但僅僅發行了其中的五本(《撒瑪利亞的城牆》、《狂熱烏比坎》、《巨塔》、《布魯塞》和《消逝邊境》),之後陷入無限期擱淺。後來由Alaxis出版社接手,通過眾籌平台出版了《傾斜的女孩》(2014年)和《沙粒效應》(2015年),《傾斜的女孩》還獲得了2014年艾斯納獎最佳美版國際引進書獎提名。隨後,Alaxis出版社與美國知名的大型出版公司IDW合作,在2016年-2017年間重新出版了之前的兩本,並聲稱將出版全套的《朦朧城市》系列(包括正傳及衍生系列),同時,他們對之前由NBM出版的幾本全部重新出版,2017年8月發行該系列的第一本——《撒瑪利亞的城牆》。
日版《朦朧城市》之《傾斜的女孩》 日版《朦朧城市》之《傾斜的女孩》
2004年,台版《消逝邊境》出版,這是《朦朧城市》在中文世界中的首次出版。2011年,日版《闇の國々》出版,目前一共出版了4本,分別是《傾斜的女孩》、《布魯塞》、《沙粒效應》和《消逝邊境》。2015年,人民美術出版社正式出版簡體中文版《朦朧城市》,引進了其中的六本——《撒瑪利亞的城牆》、《巨塔》、《傾斜的女孩》、《布魯塞》和《沙粒效應》,這套引進版採用了大尺寸的8開本,用紙也比較紮實,但翻譯和填字都還有提升的空間,在引進的六本中,《傾斜的女孩》、《布魯塞》和《巨塔》的綜合素質比較高,其他幾本則各有瑕疵。人美在出版了6冊之後就沒有了下文,估計繼續推出的可能性較小——第一是之前出版的六冊銷量一般(推測是因為價格抗性較高),第二是剩下的幾本題材上也都比較敏感,還有的有大量裸露性愛場景,過審困難。
人美版《朦朧城市》之《傾斜的女孩》綜合素質較高 人美版《朦朧城市》之《傾斜的女孩》綜合素質較高
除了《朦朧城市》的6本之外,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還在2016年引進了史奇頓的《馮索瓦·史奇頓:覺醒的異度城市(The Book of Schuiten )》,但該書的翻譯極不通暢,以致讓讀者在閲讀過程中有難以理解之感。按照原出版計劃,該書後續還有一本《馮索瓦·史奇頓:時空工匠之夢》,但同樣沒有了後文。
引進版《馮索瓦·史奇頓:覺醒的異度城市》 引進版《馮索瓦·史奇頓:覺醒的異度城市》
此外 ,史奇頓自編自繪的作品《蒸汽火車頭(La Douce)》在2017年由後浪引入中國內地。這本創作於2012年的《蒸汽火車頭》延續了《朦朧城市》中那種對過往時代的無限追憶,故事背景設定在蒸汽 時代與電氣時代的過渡期,代表蒸汽時代的老火車頭即將被代表新時代的電纜車所取代。而在火車上工作了一輩子的維修師範貝爾卻無法割捨被她稱為“美人兒”的火車頭,在同事和夥伴相繼離開並走進新時代後,範貝爾依然固執地堅守在舊時代,直到最後,為了他的“美人兒”,他不得不鋌而走險…….
後浪出版的《蒸汽火車頭》 後浪出版的《蒸汽火車頭》

圖畫小説人氣攀升

過去的18個月內,全球圖畫小説銷售額大幅增加。越來越多的英國出版商,比如HarperCollins和 Macmillan等,正在擴充這一方面的作品集。日本漫畫的人氣提升了銷售額的增長。Waterstone’s等書店的每一家店面都充實了圖畫小説的庫存。出版商們還計劃以圖畫小説的形式改編莎士比亞的著作並出版兒童圖書以擴大少兒讀者羣體。
“我不看圖畫小説,而且我必須承認我以前一直以為它們都是關於超級英雄的,但是它們並非如此。圖畫小説僅僅以一種不同的方式講故事,裏面的圖畫極具表現力。”- Elaine,23歲,利物浦。 [1] 

圖畫小説圖畫小説在影院

好萊塢最近的趨勢是將圖畫小説的人物搬上銀幕。所以,即便你以前從未看過任何一本圖畫小説,你卻有可能看過它的電影改編版-儘管你不會意識到這一點。恐怕你看過美國的超級英雄蝙蝠俠、超人和X戰警。最近的《雨果的秘密》(Hugo)(2011年)、《V字仇殺隊》(V for Vendetta)(2006年)、《紳士大聯盟》(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an)(2003年)、《來自地獄》(From Hell)(2001年)和《坦克女郎》(Tank Girl)(1995年)都取材於英國作家筆下的人物。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