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圖·像思維與文學

鎖定
《圖·像思維與文學》是2005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季斌。
中文名
圖·像思維與文學
作    者
季斌
出版時間
2005年
頁    數
368 頁
《圖·像思維與文學》後記
初讀《圖·像思維》的原著,是由宗教哲學博士季斌先生的引領,聽了張學棟先生的一番釋論,隨後我撰文發表在《暸望》週刊上,並概括《圖·像思維》將是啓迪並拓寬人思維的一本書。的確,我們認識世界是從蒙動的感性認識,提純到理性認識,而《圖·像思維》則是把人的理性思維,迴轉到最初的感性認識。
基於此,我做了《圖·像思維》的文學解讀。
對於傳統與現代,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釋解。中國人對於傳統文化,有其更深厚更獨到的見解。
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是從讀《易經》開始,又屢次去甲骨文的故鄉——安陽,每次都以“朝聖”的心理去拜謁漢語言的發源之地。在傳統的斑剝之中,尋找現代的靈光,在象形的“圖像”之中,尋找先民的性情,在傳承之中,尋找創新的機緣,在“感性與悟性”、“天人合一”之中,尋找回歸人類本源的理性。
這是一個信息時代,也是一個先哲與後人知識融通的時代;那麼在今天,信息、充分地集聚,智慧充分地整合,“天人”渾然一體的形象展現,把我們帶到一個與宇宙對話的美妙之境界,也給人類帶來了啓蒙時代的原始想象。映對出來的是每一個“圖像”,則有每一個人不同的解讀,就像有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哈姆萊特”一樣,也就是這個‘個性’時代的核心理念:圖像賦予你的是不盡的創造性。
我們行走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面對着別無選擇的“傳承與創新”;我們不能重複“古墓”式的“圖像”,將歷史重新搬出來“補課”,在傳承中以現代的眼光去關照歷史;再從傳統中尋找創新的靈感與神韻;從“圖·像”的思維中,尋找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融之本。不僅要去“修煉”人生的道之道,而且又從社會中體味“中庸”的大智慧,從存在的現實中體味“合理”的緣由;又從“無”境中尋找“出世”的禪理,感受生活中信仰迴歸的期待。
一個有着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傳承民族,一個正在融與“市場經濟”,走向崛起而面對世界的民族,一個包融並不斷吸收其他文化的民族,其母語——漢語,正在與這個經歷着“入世”與崛起。傳統文化正在摒棄陳腐同時,吐故納新,嫁接“新的文化因子,以現代文化”為目標,走出一條文化復興之途。這,無疑是一種新文化的誕生與開始。
“中國文化的復興”,不僅可以從“盛唐”繁榮時代找到出處,也可以從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尋找“標本”,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最佳“創新”的“切入點”,在老樹上嫁接新枝,使其“文化之樹”更加繁茂參天,結出豐碩的成果,正是我們所追求的。
從對“圖·像思維”的文學解釋中,我們可得到一些啓迪,作為從“感性走向理性,又從理性迴歸真性”的一種思考,也許正是構成所有“圖·像思維與文學”故事的主線。
願與讀者共勉。
阿冬
2005年12月《圖·像思維與文學》
序 縱情于山水,感天地之靈動;暢意于田林,會日月之精華;舒心於草花,通星辰之微妙;貯心於魚蟲,達土木之神化。東昌兄博學而思敏,見圖生象,見象生文,見文生像,見像生情。仲秋暢述於京西仙鶴樓,淨怡相證、理事自潤。一百又八故事,生生活現,可觸可受,餘甚喜。
贊曰:借巴山之霧靄兮籠嶗山,領壺口之巨浪兮澤九華,換崑崙之偉軀兮擋狂飆,取西域之美玉兮雕宇宙,經北國之廣漠兮濟天涯。所欲隨心逝,欲所離靈在。
怡情感物,乃真本性也。
是為序。
易罡乙酉初冬撰於京華聚勢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