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圓果蹄蓋蕨

鎖定
圓果蹄蓋蕨(Athyrium bucahwangense Ching)根狀莖短粗,斜升,先端被深褐色、披針形的鱗片;葉簇生。能育葉長20-80釐米;葉柄長達25釐米,直徑2.5-3毫米,深褐色,基部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向上幾光滑;葉片卵狀三角形,長約35釐米,基部寬約30釐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卵圓形,二至三回羽狀,末回小羽片羽裂;羽片10-12對,互生,斜展,有柄(長5-12毫米),下部2-3對羽片同大,長圓狀披針形,長15-16釐米,寬5-8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對稱,截形,二回羽狀,末回小羽片羽裂。
中文名
圓果蹄蓋蕨
拉丁學名
Athyrium bucahwangense Ching [2]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蹄蓋蕨科
蹄蓋蕨屬
圓果蹄蓋蕨
分佈區域
雲南、西藏

圓果蹄蓋蕨形態特徵

圓果蹄蓋蕨線稿圖 圓果蹄蓋蕨線稿圖
根狀莖短粗,斜升,先端被深褐色、披針形的鱗片;葉簇生。能育葉長20-80釐米;葉柄長達25釐米,直徑2.5-3毫米,深褐色,基部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向上幾光滑;葉片卵狀三角形,長約35釐米,基部寬約30釐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卵圓形,二至三回羽狀,末回小羽片羽裂;羽片10-12對,互生,斜展,有柄(長5-12毫米),下部2-3對羽片同大,長圓狀披針形,長15-16釐米,寬5-8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對稱,截形,二回羽狀,末回小羽片羽裂;一回小羽片約15對,互生,平展,有柄(長1-2毫米),三角狀披針形,中部的長2.3-4釐米,基部寬1.4-2釐米,鈍頭,基部不對稱,上側耳狀凸起,下側楔形,一回羽狀;二回小羽片7-8對,基部上側的1片較大,卵形,長8-9毫米,淺羽裂,其餘的長圓形,長約4毫米,寬1.5-2.5毫米,鈍圓頭,近全緣或略有不明顯的短鋸齒;裂片全緣或略有1-2個淺圓齒;向上的羽片較狹,下部的小羽片不下部的羽片相同;頂部的羽片披針形,基部上側成耳狀凸起。葉脈上面略可見,下面明顯,在末回小羽片上為羽狀,側脈單一或基部上側的分叉。葉幹後草質,上面黑褐色,下淺褐色。葉軸和羽軸深褐色,光滑。孢子囊羣小,圓形,生於裂片基部上側小脈頂端或上側,每裂片1枚;囊羣蓋圓腎形、橢圓形或馬蹄形,深褐色,膜質,全緣,宿存。孢子周壁表面有少數褶皺。 [1]  [3] 

圓果蹄蓋蕨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900-3800米的鐵杉林下或灌叢中。

圓果蹄蓋蕨分佈範圍

分佈於雲南西北部(瀘水、貢山、維西、大關)和西藏東南部(墨脱南迦巴瓦)。模式標本採自雲南(貢山獨龍江流域察隴和察洛分水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