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圓應塔

鎖定
圓應塔,位於上海市松江區中山西路西塔弄。塔建於宋鹹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當時,在慶雲橋北建接待院,院內殿前建塔,起名為崇恩寶塔,俗稱西林塔。
中文名
圓應塔
又    稱
崇恩寶塔、西林塔
地    點
上海市松江區中山西路西塔弄
建設時間
宋鹹淳年間(1265--1274年)

圓應塔歷史沿革

圓應塔 圓應塔
圓應塔,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年)所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重建,該名“園應塔”。明初,此塔傾,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重建,改名圓應塔。磚木結構,平面八角形,七層,高46.5米,為上海市郊已測定的古塔中最高的一座。樓閣式。塔的外形,基本上與上海龍華塔相似,而內部構造卻有不同之處。西林塔在厚厚的磚壁內,置磚級和石級,進出口都在各層壺門過道兩側磚壁上。各層都有飛檐、翹角、曲折欄杆,底層有圍廊,下有台座。正統九年(1444年),遷建該塔於佛殿後。
1982年圓應塔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有關部門籌備重修時,發現磚身還是宋代原物,而各層外檐斗拱、羅漢枋、撩檐枋等都是明式,説明明代確曾重修。具有明清建築特色,但因年久失修,獨存圍廟和磚身,其餘的已殘缺不全。現已全部修復並發現一批重要文物。

圓應塔建築格局

塔為磚木結構,呈八角形,七層,高46.50米,為上海市古塔之冠。原為樓閣式,每層均有腰檐、平座、欄杆,1965年時因其年久失修,逐拆去。現僅存圍廊和磚身。塔內登高之梯為石級,藏於磚身內,各層四面設壺門,相互轉換。底層外加圍廊,磚身每面3.05米,往上逐層收縮。有的壁磚上有“任勉之夫婦捐獻”等字樣。任勉之為明洪武至正統年間人,曾任福建參政、徽州知府等職,可知磚身系明代(1368—1436年)之物。

圓應塔文物遺存

1992年5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會同松江縣政府組成松江西林塔修繕領導小組和修塔辦公室,1993年10月修繕工程開工。先拆除損壞之塔剎,在寶瓶內發現金銀佛像、玉雕人物等50餘件文物。1994年1月,在塔剎覆盆下磚砌“天宮”內,發現藏有金、銀、銅佛像,玉壁、玉環等;在地宮中又出土文物500餘件,有金銀銅質佛像、銀塔模型,以及玉、水晶、瑪瑙、珊瑚等擺件、飾件。
此塔的重建、移建年代長期存在疑問,在地宮中曾發現有石碑兩塊,其中一塊載洪武二十一年三月(1388年2月)僧淳厚募化建塔;另一塊則謂正統九年移建於大殿後。“天宮”內石碑載正統十三年(1488年)置佛像入內。此塔重修後,恢復原來宋塔建築風貌。1994年11月15日竣工驗收。在修繕過程中發現和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且種類繁多,大批元明時期玉器的發現更是全國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