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圍棋

(國際通行棋種)

鎖定
圍棋,國際通行棋種,世界上最古老的棋類遊戲之一,是具有高度文化色彩的智力競技項目,流行於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它是中華民族發明的迄今最久遠、最複雜的智力博弈活動之一。南北朝時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 [1-4] 
圍棋使用矩形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正規棋盤上有縱橫各19條線段,361個交叉點,對局雙方在棋盤的交叉點上輪流下子,每次只能下一子,落子後不能移動,終局時以目數多者為勝。因黑方有先手優勢,故規定局終時黑方要貼目給白方。中日韓等不同國家制定的競賽規則略有不同。 [4]  [6] 
圍棋的世界性組織為國際圍棋聯盟。該組織成立於1982年。世界圍棋職業比賽始於1988年。2010年和2023年,圍棋兩次被設為亞洲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 [36]  [56]  [62] 
圍棋棋理博大精深,藴含着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被列為“琴棋書畫”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2008年,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3]  [12] 
中文名
圍棋
外文名
Go(英語)
Weiqi(英語)
Baduk(英語)
囲碁(日語)
바둑(韓語)
別    名


手談
坐隱
爛柯 展開
別名


手談
坐隱
爛柯
星陣
黑白
方圓
烏鷺
弈棋 [1]  收起
類    別
智力運動
起源時間
約4000年前
起源地
中國
棋    盤
19×19道格狀棋盤
棋    子
黑白二色圓形棋子

圍棋歷史沿革

圍棋起源

傳説中圍棋締造者堯帝 傳説中圍棋締造者堯帝
圍棋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稱為“弈”,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説是棋類之鼻祖。先秦典籍《世本》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晉代張華在《博物志》中繼承並發展了這種説法:“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雲: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宋代羅泌在《路史·後記》進一步發揮説:“帝堯陶唐氏,初娶富宜氏,曰女皇,生朱驁狠、娟克。兄弟囂張訟,嫚遊而朋淫,帝悲之,為制弈棋,以閒其情。 [67]  ”日本也繼承了這種説法。1727年,日本圍棋四大門派掌門人(本因坊道知、井上因碩、安井仙角、臨門入)簽了一張承諾書:“圍棋創自堯舜,由吉備公傳來。” [1]  [6]  1964年版《大英百科全書》也採納“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的説法,甚至將年代確切地定在公元前2356年。《美國百科全書》則將圍棋起源時間定在公元前2300年。 [7] 
除此之外,還有“戰國人造圍棋”“烏曹造圍棋”“容成公造圍棋”等説法。唐代皮日休所作的《原弈》認為:“弈之始作,必起自戰國,有害詐爭偽之道,當縱橫者流之作矣。豈曰堯哉!”明代陳仁錫在《潛確類書》中又提出“烏曹作賭博圍棋”。烏曹相傳是堯的臣子,有的人又説他是夏桀的臣子。後來,董斯張的《廣博物志》、張英的《淵鑑類函》等採錄了這種説法。明代林應龍在《適情錄》中認為,圍棋是容成公發明的。《列仙傳》記載:“容成公者自稱黃帝師,見於周穆王,能善輔導之事。” [3]  [6] 

圍棋發展

春秋戰國
圍棋自誕生之後,到春秋初期,一直未有確切的文字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最初的圍棋記載。例如《左傳》中有“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的文字,《論語·陽貨》載有孔子“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的話,《孟子》有記載“使弈秋誨二人弈”的故事,可見當時圍棋已經流行。 [6] 
歷史上第一次可靠的涉及圍棋的記載,是《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衞獻公自夷儀使與寧喜言,寧喜許之。大叔文子聞之,曰:‘嗚呼……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此時是公元前548年。 [8]  [40] 
史料中第一位有名字的專業棋手叫弈秋,春秋時期齊國人。《孟子·告子上》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6]  [8] 
秦漢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有關圍棋的活動鮮有記載。圍棋這時在大多數人眼中只是一種微藝末技,也沒有出現專門的棋藝理論著作。到了西漢時期,圍棋傳遍全國,出現了圍棋名手杜夫子。晉代葛洪《西京雜記》卷二載:“杜陵杜夫子善弈棋,為天下第一。人或譏其費日,夫子曰:‘精其理者,足以大裨聖教。’”由於統治者不重視圍棋,輿論也不看好,圍棋發展緩慢。現在發現的最早的圍棋實物是在漢景帝陽陵出土的一塊陶製圍棋盤的殘片,同時出土的同坯的陶製六博片數量很多,完整無損的也不少,可見那時圍棋之流行遠不及六博。 [6]  [8] 
東漢時期出現了班固李尤黃憲馬融等一批圍棋理論的奠基者,圍棋逐漸為士大夫所重視。而東漢初年,社會上還是“博行於世而弈獨絕”。直至東漢中晚期,圍棋活動才又漸盛行。東漢王朝後,中國歷史進入了動盪時期,文化思想活躍起來,圍棋活動發展迅猛。 [6]  [8] 
早期的圍棋盤有縱橫十一、十三、十五、十七道幾種。在考古發掘中從古墓裏發現了十五道的圍棋局,繼而又發現了十七道的圍棋局。在中國的西藏和南亞的尼泊爾一帶,被稱之為“藏棋”的圍棋遊戲,曾長期流行使用十七道線棋盤。大量的中國古代文獻與出土文物證明,中國在兩漢時代使用的圍棋盤均為十七道線。兩漢之際成書的恆譚的《新論》將棋手分為上中下三等。 [3]  [41] 
魏晉南北朝
三國時期,圍棋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可以説,圍棋在中國真正興旺是在三國以後。隨着人們對圍棋娛樂性、趣味性和競技性的認識的提高,圍棋開始從各種遊戲中脱穎而出,成為人們陶情怡性、豐富生活的最受歡迎的遊藝活動。三國的魏、吳兩國盛行圍棋。魏以曹氏家族、“建安七子”為代表,曹操圍棋水平也是可以和高手相媲美。東吳圍棋風靡一時,名手輩出,也就出現了對局的記錄,這就是圍棋史上有名的“吳圖”。 [6]  [39] 
西晉時期,圍棋全面興旺。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好弈。東晉時期,棋風昌盛,逐步理論化,出現了王導王恬江虨等弈壇高手。此階段最出名的品棋專家是範汪,曾與人合注《棋品》五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反映了西晉弈風的迅速發展。 [6] 
魏晉上層統治者以棋設官,建立“棋品”制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當時實行圍棋九品制。魏時邯鄲淳《藝經·棋品》中規定了九品的名稱:“一入神;二坐照;三具體;四通幽;五用智;六小巧;七鬥力;八若愚;九守拙。”圍棋九品制在兩晉已盛行。《南史·柳惲傳》載“梁武帝好弈,使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見棋類活動之普遍。 [8]  [41] 
南朝圍棋繼兩晉蓬勃發展的勢頭,出現了極盛一時的局面。圍棋的黃金時代實際上出現在宋、齊、梁三朝,尤以宋文帝、宋明帝、齊高帝、齊武帝、梁武帝在位時期為最盛,具有九大標誌:一、南朝帝王比魏晉帝王更熱衷、更着力於倡導圍棋;二、圍棋州邑的建立,皇家品棋活動的興起,“逸品”概念的提出,標誌着棋品制度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三、圍棋人口激增;四、高品棋手已形成了獨特鮮明的個性與風格;五、圍棋專著數量超過前代;六、形成了“天下唯有文義棋書”的社會風尚;七、南朝士人的圍棋活動和棋品等級載入史冊;八、出現了南北棋藝雙向交流的局面;九、圍棋文化向周邊國家輻射。北朝帝王出身胡族,文化主流是儒教。儒家傳統將娛樂之好規範在飲宴、琴書、射御之間,認為博弈有廢事、賭博之嫌。這種觀念限制了圍棋的發展。 [6]  [8] 
魏晉時代使用的圍棋盤為十七道棋盤。在西晉劉寶墓葬中出土過總數為289個黑白子的陪葬圍棋,這也驗證了當時流行的是縱橫十七道線的圍棋。後來通用的十九道圍棋,開始盛行於南北朝。 [3]  當時圍棋已經實行“座子制”,即在開局之前在棋盤的固定位置放上幾顆棋子。研究者推斷,晉代以前的圍棋採用的是五個座子,即四角星位加中央天元。 [47]  至少是從南北朝開始,在實際圍棋對局中已經是隻下到無爭狀態為止,即如現在那樣收完官子為止。雖然終局時點數雙方的子數多少而“子多為勝”,本質上要求“兩溢”,但不是真的還在空內填子。數子時剔除相等的空,計數比較剩下的子,即等空比子法。這與現在的中國規則相比,每一塊活棋要減2個眼位。 [50]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圍棋大流行時期。三國曆史人物,如曹操、曹丕曹彰父子,孫策孫權呂範、諸葛謹、陸遜等東吳君臣,關羽以及諸葛亮費禕兩代蜀相,還有孔融、王粲、應瑒等建安七子,都好圍棋;接下來的西晉,從司馬炎開始,幾代皇帝和大臣,以及竹林七賢等文人,無不好弈;到了南北朝,梁武帝、梁簡文帝等帝王甚至親自撰寫棋書。 [39] 
隋唐五代
隋代圍棋盤(河南省博物館藏) 隋代圍棋盤(河南省博物館藏)
隋朝的統一,恢復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儒家尊道卑藝的觀念限制了圍棋的發展。因此隋朝的弈壇一片沉悶。但此時十九道棋盤已確定了主導地位,取代了十七道棋盤。 [6] 
初唐時,圍棋活動由宮廷發起向民間傳播,使對弈成為不僅僅是士族壟斷的活動。盛唐時期,唐玄宗大力倡導圍棋,創立了翰林棋待詔制度,這是中國圍棋走向專業化、職業化的標誌。“棋待詔”,官階九品,與“畫得詔”“書待詔”同屬於翰林院,所以又被統稱為“翰林”。至此,圍棋手開始成為國家高級文職人員,從而確定了圍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圍棋步入又一個黃金時代。在“開元盛世”承平繁榮的社會環境下,在追求琴棋書畫的藝術修養已成為社會上普遍的文化觀念的情況下,圍棋承續唐初的勢頭,更加普及開來,出現了蔚為大觀的局面。“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國勢大衰,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但人們的文化觀念的慣性和社會文化生活的慣性,仍推動着圍棋的發展。整個社會好棋嗜棋之風竟是有增無減,持續熾盛。晚唐時期,圍棋的發展呈現出一種十分矛盾的現象:一方面是愛好者眾多,顯得十分繁榮,而另一方面則是格調靡弱,棋藝水平無所提高,停滯不前。唐朝時期,對外交流密切,圍棋也被傳出,傳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 [6]  [63]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晚唐社會好棋之風的影響,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圍棋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所發展的。五代圍棋的特點與晚唐圍棋有許多相同之處,這就是愛好者眾多,棋藝水平提高不大。同時,由於五代時期世風日下,人品卑濁,這又使得圍棋格調更加孱弱。 [6] 
隋唐五代時期圍棋採用的是四個子的座子制,即對局時先在棋盤角上四顆星的位置交錯放上四顆子,黑白各兩子,類似對角星佈局,以防止模仿棋。自唐以後計算勝負的方法從等空比子法逐漸變為等子比空法,即讓棋盤上的子數相等,對消不計,計數比較剩下的空。一般做法是,下完棋後,把死子回填到自己的空裏,使雙方在棋盤上的子數一樣,扣除眼位,然後比空決定勝負。 [47]  [50] 
宋元明清
北宋圍棋一掃晚唐五代的卑弱之風,充滿了活力和生機,出現了嶄新的氣象。宋初在宋太宗的提倡和影響下,文人士大夫都喜好圍棋。北宋中後期,文人士大夫不僅風尚圍棋,而且更加註重對棋觀、棋理和棋趣的探討和尋求。宋室南遷後,臨安成為圍棋活動的中心。南宋歷朝皇帝多喜圍棋,而尤以高宗趙構和孝宗趙眘為最。兩宋圍棋之風極盛,上至帝王公卿、文人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市井無賴,都不乏愛好者。同時,其時專業棋手理論修養較以前大為提高。根據《忘憂清樂集》,宋代圍棋採用數路法計算勝負(參考),數空需扣除眼位、公氣不計。 [41-42] 
元代圍棋發展的最重大事件,是《玄玄棋經》的出現。《玄玄棋經》約成書於元至正年間,明代《永樂大典》、清《四庫全書》均收入,被歷代棋家奉為典範。該書於日本寬永時代傳入日本。日本還出了《玄玄棋經俚諺抄》,可見其影響之大。元代棋藝著作,除《玄玄棋經》外,尚有《通玄集》《清遠集》《幽玄集》《機深集》《增廣通遠集》《自出洞來無敵手》等,這些集子撰人不可考,影響較小。 [41-42] 
古代圍棋圖
明朝圍棋在朝廷的禁錮中曲折發展,圍棋已經成為社會各階層人民的傳統愛好。明太祖朱元璋愛下棋,且善下模仿棋。明中期以前,朝臣中屢有圍棋高手出現。到明武宗時,名手已多如牛毛,並逐漸開始形成流派,各派的棋風顯示出不同的特點。據《弈旦評》《宛委餘編博物志》記載,明武宗時,棋界形成三派:永嘉派,以鮑一中為代表;新安派,以汪曙、程汝亮為代表;京師派,以顏倫、李釜為代表。 [59] 
清代棋院 清代棋院
清朝是中國圍棋發展的鼎盛時期,取得了前代所無法比擬的成就。清代士大夫階層,案頭置一枰棋局,與典籍、文房四寶並列,成為知識與身份的一種標誌。閒暇以圍棋遣興,已是官吏士紳家庭生活中極為普通的娛樂活動。在圍棋廣為普及的基礎之上,清代接連出現了一些無愧於時代的國手。但清朝末期圍棋逐漸衰落。從清末開始,隨着交通工具的發達,中日兩國開始頻繁的圍棋交流。日本圍棋新法從此引入中國,為中國圍棋的變革,注入了新的生命。 [60] 
圍棋計算勝負方式從明朝開始演變為單方點數,終局時任何一方只要實際地域超過361的中數即歸本數180.5子,就是獲勝。釦眼位也就變成了“還棋頭”,即某方活棋數多一塊,就減掉一子補給對方。黑白雙方先後順序也有變化。早先圍棋沒有規定黑先白後。《忘憂清樂集》中收錄的宋朝的棋譜全部是黑先,而宋朝以前的棋譜黑先白先均有。明朝開始流行白先黑後。水平相當的(敵手棋),一般執白者先下;水平高的與水平低的下(饒子棋),高手執白,水平低者執黑先下。 [48-49] 
近現代
近代以來,中國圍棋經歷了很長時期的低潮。清末宣統年間,日本的一個四段棋手高部道平來華,橫掃中國棋手,把當時中國最高手打到讓二子、三子。在20世紀50、60年代,中國棋手對陣日本超一流棋手幾無勝績。中國國內第一次舉行正式圍棋比賽,參賽者不足30人。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圍棋事業的發展,中國圍棋地位逐漸上升。 [55]  [61] 
中華民國時期,圍棋還保留四個座子的制度,雖然由於受到日本的影響,清末以後已經開始不設座子了,但在民間還是保留了座子習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正式廢除座子制,還廢除了還棋頭,並實行黑先白後、黑方貼目的制度。 [47] 
1988年,富士通杯和應氏杯兩項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相繼開賽,世界圍棋進入了一個新時代。1988年也被稱為“世界圍棋元年”。 [56] 
長期以來,圍棋一直被看作是藝術、文化,而非競技體育項目。直到2010年廣州亞運會,圍棋才首次成為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62] 
2015年10月,職業圍棋選手樊麾以0比5完敗於谷歌開發的人工智能程序“阿爾法圍棋”(AlphaGo)。這是人工智能首次在未讓子的情況下擊敗職業圍棋選手。2016年3月9日至15日舉行的圍棋人機大戰中,阿爾法圍棋大比分4比1戰勝了圍棋世界冠軍、韓國棋手李世石九段,在圍棋上顯示出趕超人類的趨勢,標誌着圍棋進入人工智能時代。 [15]  [19] 

圍棋傳播

圍棋根源在中國,後以不同的途徑、方式,或直接傳入,或由其他國家和地方間接傳到世界各地。圍棋從中國向世界各地的轉播總體分為四個階段:公元2世紀前後,即東漢、三國時期,圍棋開始向古代中國中原以外的民族地區傳播;公元5世紀前後,即南北朝時期,圍棋開始向周邊國家傳播;公元16世紀前後,即明清之際,圍棋開始向歐洲國家傳播;公元20世紀前後,圍棋逐步走向世界。
其中,向朝鮮半島的傳播,在圍棋傳播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是圍棋由中國向整個東亞地區傳播的起點和橋樑。中國史學界和圍棋界一般認為,圍棋是在南北朝時期傳入朝鮮半島,並由此傳至日本。傳入日本後,隨着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頻繁與深化,日本棋藝水平迅速提升。唐朝時期,日本先後派出十九批遣唐使和留學生。其間,圍棋不僅是遊戲娛樂,更是他們留學和交往的重要內容。據記載,唐玄宗當太子時,就多次召隨遣唐使來長安的日本學問僧辨正(一説弁正)切磋棋藝。日本天平年間(730年前後),聖武天皇在派往唐朝的留學生中,特意安排了一位名叫小勝雄的人專門學圍棋。藏於日本奈良的正倉院古棋盤,相傳就是唐玄宗贈予聖武天皇的禮物。 [2] 
圍棋在越南開展流傳的情況未見史籍記載,但估計不會晚於12世紀。元代至元年間,曾派徐明善出使安南(即越南)。他在安南曾觀當地貴胄子弟弈棋,作了《安南春夜觀棋贈世子》一詩,中有“綠滄庭院月娟娟,人在壺中小有天。身共一枰紅燭底,心遊萬仞碧霄邊”等語,足見當時越南圍棋已很流行,而且也很講究高雅的情趣。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看到圍棋在東南亞國家很受歡迎的情況。據隨同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在《瀛涯勝覽》中記載:“三佛齊國俗好……弈棋。”三佛齊國即今印度尼西亞的一部分。這説明圍棋在明代以前,就已傳入東南亞各國。 [64] 
圍棋傳到歐洲的時間有不同的説法,葡萄牙航海家門德斯·平託在他的《費南·門德斯·平託航海記》中説,16世紀時,葡萄牙航海人員曾在日本學過圍棋,並將它帶到了歐洲。一般認為,圍棋傳到歐洲是在17世紀中葉。最初把圍棋介紹給歐洲的是三位傳教士:意大利的利瑪竇、比利時(一説法國)的金尼閣和葡萄牙的曾德昭。他們都來過中國,都是受羅馬教廷派遣的耶穌會教士,且都在著述中講到圍棋。《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譯本)第一卷第八章《關於服飾和其他習慣及奇風異俗》中,就記述了當時中國圍棋活動的情況,包括圍棋的基本特點、規則和着法等。17世紀,歐洲對圍棋的瞭解基本來自利瑪竇的描述。直到1694年,得益於到訪倫敦的中國天主教徒沈福宗的幫助,英國東方學家托馬斯·海德(Thomas Hyde)在其名著《東方遊戲》(又譯作《東方局戲》)中提供了有關圍棋的新資料、新描述。儘管此書關於圍棋的表述並不完整甚至有失誤,但在圍棋史上仍佔有重要位置——其比利瑪竇的記述為更多人所知,使圍棋在歐洲人眼中被視為一項嚴肅的遊戲。 [2]  [64] 
到19世紀,有關圍棋的準確信息主要通過被派往中國、日本等國的外交官傳至歐洲,且開始出現中、日兩種同源但不同規則的圍棋傳播體系。漢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赫伯特·艾倫·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於1877年所寫的《圍棋,中國的戰爭遊戲》第一次用英文對圍棋作出完整準確的説明。同年,擔任清朝駐法國等歐洲國家外交官的陳季同,則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式圍棋在歐洲的發展。他於1895年所寫的《中國人的家庭生活》一書中,有一節專門介紹了圍棋,成為第一本由中國人為西方讀者撰寫的提到圍棋的書。 [2] 
圍棋運動現已遍佈世界各地,而在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最為興盛,在西方各國也已相當流行,東南亞正在發展中。這些國家有許多棋手,經常舉行圍棋比賽。 [2]  [64] 

圍棋硬件要求

棋盤
圍棋棋盤別稱“棋枰”,以木製為宜,略呈長方形。上面橫豎各畫19條平行線,構成361個交叉點。盤面上標有9個小圓點,稱為星位,中央的星位又稱“天元”。下讓子棋時所讓之子要放在星位上(讓先除外)。
棋盤總長46釐米,總寬43.3釐米,厚度3釐米或3釐米以上。棋盤整體形狀以及每個格子縱、橫向相比,橫向稍短,通常為每格2.4釐米×2.3釐米。線寬1毫米,“星”小圓點直徑2.5毫米。棋盤可分為“角”“邊”以及“中腹”。另外,圍棋啓蒙學習中有13×13、9×9路棋盤,現代出土文物中還有罕見的15×15、17×17路棋盤。 [23]  [49] 
棋子
圍棋棋子也稱“棋石”,分黑白兩色,數量以黑子181個、白子180個為宜。棋子呈扁圓形。直徑約2.18釐米,中心厚度約1釐米,每子重量約6克。中國一般使用一面平、一面凸的棋子,日本和韓國則常用兩面凸的棋子。古代棋子有用水晶、瑪瑙、玉石、貝殼等材料製作;現代流行的優質棋子有雲子和玉石子,普通棋子則用玻璃、陶瓷、塑料等材料製成。日本棋子多用那智石、蛤貝或燒料製成。韓國則多用電氣爐工藝製作而成的將石。 [1]  [49] 
棋桌
圍棋棋桌用於放置棋盤和棋盒。比賽的棋桌有兩種,一種為桌面就是棋盤,另一種為桌面有裝置可妥善固定棋盤。圍棋標準比賽用桌,長90至120釐米,寬46至50釐米,高65至70釐米。 [3] 
棋鍾
圍棋棋鍾也叫計時器,在正式的比賽中可以使用計時器對選手的時間進行限制。專用棋類比賽鍾由兩個鐘面、兩個按鈕組成,能夠一停一走或同時停止。比賽時,棋鍾通常置於白方的右側。非正式的對局中一般不使用棋鍾。
讀秒時使用一般的秒錶。秒錶有機械秒錶和電子秒錶兩種,測量讀數一般在百分之一秒以內,錶盤讀數一般短於30分鐘。基層比賽也可用手錶代替。 [1]  [5] 

圍棋遊戲規則

圍棋行棋規則

基本下法
1.對局雙方各執一色棋子,黑先白後,交替下子,每次只能下一子。
2.棋子下在棋盤上的空格非禁着點的交叉點上。
3.棋子下定後,不得再向其他位置移動。
4.輪流下子是雙方的權利,但允許任何一方放棄下子權而使用虛着。 [6]  [43] 
棋子的氣
一個棋子在棋盤上,與它直線緊鄰的空點是這個棋子的“氣”。棋子直線緊鄰的點上,如果有同色棋子存在,則它們便相互連接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的氣也應一併計算。棋子直線緊鄰的點上,如果有異色棋子存在,這口氣就不復存在。如所有的氣均為對方所佔據,便呈無氣狀態。無氣狀態的棋子不能在棋盤上存在。 [6]  [43] 
提子
把無氣之子清理出棋盤的手段叫“提子”。提子有兩種:
1.下子後,對方棋子無氣,應立即提取;
2.下子後,雙方棋子都呈無氣狀態,應立即提取對方無氣之子。 [6]  [43] 
禁着點
棋盤上的任何一點,如某方下子後,該子立即呈無氣狀態,同時又不能提取對方的棋子。這個點叫作“禁着點”。禁着點禁止對方下子。 [6]  [43] 
禁止全局同形
着子後不得使對方重複面臨曾出現過的局面。 [6]  [43] 
終局
1.棋局下到雙方一致確認着子完畢時,為終局。
2.對局中有一方中途認輸時,為終局。
3.雙方連續使用虛着,為終局。 [6]  [43] 

圍棋勝負判定

圍棋現存在三種計算勝負的規則。中國大陸採用數子規則,中國台灣採用應氏計點規則,日韓採用數目規則。因為黑方先行存在一定的優勢,故所有規則都採用了貼目制度。 [20-21]  [57] 
中國規則
1.對子棋先手方貼3又3/4子。第一步,把死子提掉。第二步,只數一方圍得點數並記錄下來(一般圍得點以整十點為單位)。第三步,如果數的是黑棋,再減去3又3/4子,如果數的是白棋,再加上3又3/4子。第四步,結果和180又1/2(棋盤361個點的一半)比較,超過就算勝,否則判負。黑目數超過184.25子即勝,而白只需超過176.75子即勝。通俗來説為白棋177子為勝,黑棋184.5子為勝。
2.讓先與讓子。讓先不貼目,讓子要貼還讓子數的一半(就當被讓方是預先收了單官)。 [5]  [6]  [43] 
日韓規則
日本和韓國規則是一樣的,判定勝負採用數目法,先手方終局要貼6目半。終局時,先數一方的目數並記錄下來,再數另一方的目數並記錄下來,然後黑棋減去6目半,最後和白棋比較,多者為勝。
日本圍棋規則規定“公活無目”,還有“不提三目”的規定。韓國圍棋規則也規定“公活無目”,不過把“不提三目”改為“不提兩目”。 [22]  [44-46] 
應氏規則
應氏規則的計算準則:子空皆地、填滿計點。填滿:雙方棋子各自填完後,有餘空稱為“勝空”,有餘子稱為“負子”。鄰界黑白兼有之雙活空,稱為“分空”,雙方各填其半。僅有唯一分空時,雙方不得填子。區位:勝空應位於角點,如無角點改於邊點。負子填入對方勝空。局差還點、時差罰點,2點折1子,分區填於勝空或分空鄰近之腹點。計點:勝負之點數以“差值”為準。勝空差值為1點,負子、還子、罰子,每子2點。無差值之棋局,雙方域點相等,稱為“和棋”。 [51] 

圍棋競賽規定

先後手的確定
對局的先後手,由大會抽籤編排或對局前猜先決定。
貼子
為了抵消黑方先手的效率,正式比賽在終局計算勝負時,黑方需貼出3又3/4子(7目半);日韓規則黑方需貼出6目半。
計時
計時是保證比賽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一切有條件的比賽應採用計時制度。
時限:根據比賽性質的不同,應事先規定一局棋的每方可用時限。棋手用時不得超過規定時限。規定一局棋的時限可長可短,基層比賽可規定為1-2小時,全國比賽要求在當天之內結束。
讀秒:在採用讀秒的比賽中,應事先規定在時限內保留幾分鐘開始讀秒。全國比賽保留5分鐘讀秒,基層比賽亦可保留1分鐘開始讀秒。讀秒時,凡一步棋用時不足1分鐘的不計時間。每滿1分鐘則在保留時間內扣除1分鐘,但不得用完規定時間。讀秒工作由裁判員執行,在30秒、40秒、50秒、55秒、58秒、1分鐘時各報秒一次。每扣除保留的1分鐘,裁判員應及時通知棋手“還剩X分鐘”。最後一分鐘讀秒的方式是30秒、40秒、50秒,然後1、2、3、4、5、6、7、8、9……以準確的語聲逐秒報出。最後的報法是“10,超時判負”。快棋比賽的讀秒辦法,可根據具體情況由競賽大會另作規定。 [43] 
附:在使用計時器的比賽裏,須於落子之後才能按計時器。在包乾制(規定雙方基本時限)的比賽裏,規定了下棋和按鍾必須是同一隻手,不得一隻手下棋,另一隻手按鍾。 [65] 
終局規定
1.無單官或其他官子時,為終局。
2.對局中,有一方中途認輸,為終局。另一方中盤勝。認輸就是將兩個自己的棋子放在右下角。
3.凡比賽一方棄權或因各種原因被裁判員判負、判和的對局,也作終局處理。
4.雙方確認的終局,確認的次序應是,先由輪走方,後是對方以異色棋子一枚放於己方棋盤右下角的線外。
5.活棋死棋:終局時,經雙方確認,沒有兩隻真眼的棋且不在雙活狀態下的,都是死棋,應被提取。終局時,經雙方確認,有兩隻真眼或兩隻真眼以上都是活棋,不能提取。所謂的真眼就是都有子連着,且對方下子不能威脅到自己。 [5]  [6]  [43] 
對局暫停和封棋
規定有暫停的比賽對局中(如一日製比賽,中午須暫停等)暫停時間不計入對局時限。重大的比賽,可採用封棋制度,當比賽到規定的封棋時間,而對局尚未結束。已下過子的一方應立即退場,輪下子的一方思考後,把準備下的點寫在記錄紙上,然後密封交裁判員。續賽時,裁判員當場啓封,按所標記的位置下子,比賽繼續進行。 [5]  [6] 
賽場紀律
1.在比賽中下假棋、搞君子協定等作弊行為,一經查實,可對有關棋局立即判負或判雙方負。如現場已經宣佈了比賽結果,已經按這一結果進行了下一輪抽籤,甚至在經過數局之後才證實作弊行為,仍允許作出部分或全部取消單方或雙方成績的處罰。情節嚴重的,允許作出今後的停賽處罰。
2.棋手報名參賽後,無正當理由,部分或全部退出比賽除對有關棋局判負之外,允許作出今後的停賽處罰。
3.對於比賽中嚴重妨礙對方思考和擾亂賽場秩序的行為,根據情節嚴重程度,允許判警告一次或判負。
4.比賽中和暫停時,當局者與其他人議論該局或者查閲有關資料的,根據情節嚴重程度,允許判警告一次或判負。
5.比賽中禁止參賽者與其他人談論與當時對局有關或與自己團隊有關的內容。實屬必要的談話,應經裁判長許可並在裁判員監督下進行。一般情況下不得超過2分鐘。違反者根據情節嚴重程度,允許判警告一次或判負。
6.無正當理由不參加競賽規程規定的開、閉幕式和其他禮儀性、公益性、宣傳性活動的棋手,除通報批評之外,根據情節和社會影響的嚴重程度,允許作出降一個名次發放獎金及停賽處罰。
7.在賽場中禁止正在參賽的棋手的手機發出響聲,初違者判警告一次,再違者判負。凡注視手機屏面顯示內容的,一律判負。已賽完的棋手及不參賽的棋手在賽場中使用手機的,由大會通報批評。
8.棋手在對局中違反賽會禁煙規定而吸煙者,判警告一次。再違者判負。 [5]  [6]  [43] 
對局者的權利和義務
1.讀秒時,有詢問己方還剩幾分鐘的權利。
2.如出現足以妨礙自己正常比賽的現象或發現問題,有向裁判員提出意見的權利。但除較緊迫的事件外,對局者應在自己走棋的時間內提出。
3.終局計算勝負時,對局者有要求糾正數子和計算勝負失誤的權利。
4.裁判員作出判決,對局者必須服從,如有疑義應通過組織程序立即向大會提出申訴。
5.對局者有遵守賽場紀律的義務。
6.在對手離席時下的子,有告訴對方棋子下在哪裏的義務。
7.比賽終局後,對局者有整理好棋具和立即退場的義務。 [5]  [6]  [43] 
行棋規定
1.一方並未表示棄權,另一方連走二步,判連走二步者為負。
2.棋子下完後,又從棋盤上拿起下在別處。判棋子放回原處,警告一次。如棋子確實是掉落的原因,允許其揀起後任選着點。
3.對局中途發現前面下的棋子已有移動,在徵得對局者一致意見後,可判移動之子挪回原處,或者判移子有效。在對局者意見不一致時,應立即報請裁判長處理。裁判長可根據移動之子對棋局進程的影響程度,判:移動之子挪回原處;移動之子有效;和棋;重下;如屬故意移子,應判移子者為負。
4.對局中,因外界不可抗拒的原因導致棋局散亂,應經雙方覆盤確認後,繼續比賽。如雙方沒有能力覆盤,則判和或重下。如對局者確屬無意散亂了棋局,可覆盤續賽。不能覆盤的,則判散亂棋局一方為負。如對局一方故意散亂棋局,判負。
5.下子後,誤將對方有氣之子提取,判誤提者警告一次,把有氣之子放回原處。
6.棋子下子在禁着點上,判着手無效,棄權一次。
7.劫爭馬上回提,判回提者着手無效,棄權一次。終局時,按照禁止全局同形再現的原則,不允許以“假生”作為活棋。對雙方互不相讓的三劫循環四劫循環長生、雙提二子等罕見特例,可判和棋或者重下。根據禁止全局同形再現的原則,對局者不得將其作為不能終局的理由。 [5]  [6]  [43] 
其他
1.凡裁判法所未包括的犯規現象,裁判員根據總則或競賽規程的精神,作合理的判決,對不能確認的判例,應及時申報裁判長處理。
2.對局者被判的警告,應記錄在案,在一局棋裏滿二次者,判該局為負。 [5]  [43] 

圍棋重要賽事

世界職業圍棋大賽
賽事類型
賽事名稱
男子賽
女子賽
個人賽
富士通杯世界圍棋錦標賽
LG杯世界圍棋棋王賽
春蘭杯世界圍棋錦標賽
團體賽
天台山世界女子圍棋團體錦標賽
SBS杯三國圍棋擂台賽

圍棋組織機構

國際圍棋聯盟
國際圍棋聯盟(IGF),即國際圍棋聯合會,1982年3月成立,總部設在日本東京。截至2023年,國際圍棋聯盟已有79個會員。 [35-36] 
世界國棋聯合會創建於2014年8月,原名為國際圍棋隊際賽委員會,是圍棋隊際賽的官方組織。 [34] 
歐洲圍棋協會
歐洲圍棋協會是1957年成立的歐洲圍棋組織,總部設在奧地利,至1983年已有13個成員國。 [36] 
中國圍棋協會是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領導下的單項運動協會。1962年11月成立,設在北京。 [36] 
日本棋院是日本規模最大的圍棋組織。1924年7月成立,總部設在東京。 [36] 
韓國棋院是韓國規模最大的圍棋機構。1955年成立,總部設在首爾。 [36] 
奧地利圍棋聯盟
奧地利圍棋聯盟於1968年成立,設在維也納,屬下有多個圍棋俱樂部。 [36] 
荷蘭圍棋協會
荷蘭圍棋協會設在阿姆斯特丹,共有圍棋俱樂部二十九所。 [36]  [66] 
英國圍棋協會
英國圍棋協會設在英國康沃爾,負責英國圍棋俱樂部工作。 [36] 
法國圍棋協會
法國圍棋協會20世紀60年代成立,設在巴黎,屬下有三十多個圍棋俱樂部。 [36] 
美國圍棋協會
美國圍棋協會於1935成立,總部設在紐約,設有100多個分會。 [36] 

圍棋代表人物

古今知名棋手
歸屬
古代棋手
現代棋手
中國
日本
韓國
樸球、道琳、李祠史、金玉均 [33] 
歐美
赫伯特·翟理斯、奧斯卡·科歇爾特 [2]  [58] 

圍棋等級稱號

圍棋頭銜稱號

中國古代棋藝家的最高榮譽是棋聖。東漢初期桓譚所著的《新論》將棋手分為上、中、下三等。三國時期,把圍棋分為九品。南北朝時南朝的統治者愛好圍棋,設立圍棋州邑。還有大中正、小中正的官職,成為實行圍棋九品制的管理機構。從唐代開始提倡棋待詔制,圍棋九品制遂不行。不過,這種制度後來流傳至日本便成為日本九段制的根據。棋待詔制,從唐初至南宋末延續了50餘年,及至元明時代,名存實亡。 [23] 
現代圍棋有些賽事的冠軍還有特定稱號,即頭銜。如中國有天元、名人、棋王、棋聖等頭銜;日本有棋聖、本因坊、名人、十段、小棋聖(碁聖)、王座、天元等頭銜;韓國有天元、新人王、王中王、名人等頭銜。 [1] 

圍棋等級制度

中國現代,大陸棋手實行的是段位制,而台灣棋手實行品位制。日本和韓國的職業棋手也實行九段制,分初段至九段九個等級。在中國,圍棋手等級包括段位和級位。段位和級位是表示圍棋手水平高低的標誌,從高到低分別為:職業段位,業餘段位,業餘級位。 [23] 
職業段位
中國職業段位用漢字表示,從高到低是:九段、八段、七段、六段、五段、四段、三段、二段、初段。中國圍棋職業段位實施於1982年。業餘棋手通過全國定段賽入段,職業棋手通過全國段位賽升段。2002年中國圍棋協會出台升段新規定:凡獲得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含亞洲盃)冠軍的,一律晉升為九段;凡獲得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兩次(含亞洲盃)亞軍的,也晉升為九段;凡在中韓新人王等雙邊對抗賽中獲勝的,一律升為七段;凡獲得女子世界職業錦標賽冠軍的,慢棋一律升為六段,快棋一律升為五段。兩次亞軍可以摺合成一次冠軍計算。 [9]  [53-54] 
業餘段位
2005年《中國圍棋業餘段位級位制》規定:業餘段位共分七個等級,以阿拉伯數字表示,依次為7段、6段、5段、4段、3段、2段、1段。業餘從1段開始,參加業餘定段賽最高可以打到業餘5段;業餘6段的獲得者必須是取得省級乃至全國性業餘圍棋比賽前幾名的棋手或是圍棋界的元老,水平差異很大,這些棋手的水平不一定強於一般的業餘5段;業餘7段的獲得者必須是參加全國性圍棋比賽並獲得冠軍。2022年中國實施業餘8段制改革,業餘8段成為中國業餘圍棋最高段位。日本棋院頒發給每屆世界業餘圍棋比賽冠軍業餘8段。業餘段位沒有9段。 [17]  [52] 
業餘級位
2005年7月1日生效的《中國圍棋業餘段位級位制》規定:段和級為圍棋業餘段位級位的基本單位。業餘段位下設級位,級位可分為1級、2級、3級一直至25級,1級最高。但級位證書只印制1級、2級、5級、10級、15級、20級、25級等七個等級。業餘級位與業餘段位一樣以阿拉伯數字表示。 [26]  [52] 

圍棋專業術語

:也稱伸、行,指緊靠着自己在棋盤上已有棋子繼續向前延伸行棋。一般用於與對方接觸交戰的時候,便於將己方的子連成一片,更好地攻擊對方。
:與“長”有着微妙的差別,主要指向緊靠着自己原有的棋盤上的棋子方向向下或向邊線方向的行棋。
:在己方原有棋子的斜上或斜下一路處行棋稱為“尖”。由於尖的步調較小,人們也習慣地稱它為“小尖”。
:就是直接阻擋對方侵入自己的地域或防止對方棋子衝出包圍時,用己方棋子緊靠住對方的棋子的行棋方法。擋的作用也就是含義中所説的兩點,一是阻止對方破自己的空,二是防止己方包圍住的對方棋子衝出。
:就是在棋盤上原有的棋子旁邊的一線路上緊挨着下子。
:就是頂撞對方的棋子的着法,換一種説法就是在對方棋子行棋方向的棋子的頭上下子。頂的特點是結實、厚重、具有先手意義。形式很多,有尖頂、鼻頂等。
:指一方的棋子在對方的壓迫下,沿着邊上低位,也就是一線或二線的位置上長。爬可以用於做活、連絡、佔地、搜根等。
:指與自己在棋盤上的原有棋子隔一路行棋。
:指緊靠着自己在棋盤上原有的棋子向對方的“關”形中間的空交叉點處行棋。“衝”經常是運用自己強的一面去阻擊對方,將對方的棋分成兩塊,以利於尋找機會消滅對方。
:形狀與“關”形相同,都是在與原有棋子隔一路的位置上行棋。但一般情況下所説的關是含有向寬闊地帶或中腹擴展的意味,而“跳”則一般用於雙方對局彼此接觸交戰的時候,為逃出己方的棋子或者追殺對方薄弱的棋最常用到它。
:“小飛”,是指在原有棋子的呈“日”字形的對角交叉點處行棋。“大飛”。它是指在原有棋子的呈“目”字形的對角交叉點處行棋。“象步飛”是在原有棋子的呈“田”字形狀的對角空交叉點處行棋。“超大飛“是指比”大飛“更向前一格的位置行棋。
:一方的棋子行在另一方向中腹關起的位置,這手棋叫“鎮”。
:也稱掛角,是佈局常用的行棋方法。就是在佈局時,一方已有一子佔角的情況下,另一方在其附近相差一、二路的位置上行棋。是為破壞對方完全佔有角部而與對方分佔角部的主要行棋方法。在三線上行棋的掛,叫“低掛”,在四線上行棋的掛,一般叫“高掛”。
:是對局的一方用兩子將另一方的棋子夾在中間的行棋方法。
反夾:是指當一方棋子被另一方夾住時,被夾的一方從對方棋的另一側再夾對方一手棋。
:是直接切開對方棋與棋之間的連絡,使對方的棋分散開的行棋方法。
:是對局的一方在有周圍棋子援助的情況下,將己方的棋插到對方小飛的棋形中。
空:是指棋盤上圍成的地域,不單單表示圍住的空點。
:指的是在原來棋盤上呈尖形二子基礎上,再下一着,使之構成“品”字形狀。虎,還包含有虎口;雙虎等術語。虎是用來使棋盤上己方的棋子連絡,也是為了防止對方的棋子切斷己方連絡的手段,有時也作用在活棋中,由於虎狀的棋子彈性豐富,適用於作眼,所以在活棋中經常被採用。
虎口:就是虎形的三子由三面圍攏中的空着的那個交叉點,虎口朝中央叫上虎,虎口朝邊角則叫下虎。
雙虎:就是由三個棋子構成兩個斷點,三子呈連續小尖狀,使其下一着棋可同時形成兩個虎口。
:是從原來就有的己方棋子出發,繼續向敵子集中的地方插進去,使對方原本連結的棋形出現斷點或別的毛病,也就是促使對方補棋,有先手的意思。
拆:就是以棋盤原有的己方棋子為參照在三線或四線上向左或向右間隔若干路開拆一着。拆子的距離間隔一路為拆一,間隔二路為拆二,間隔三路為拆三。拆常常用於擴張地域或謀得己方根據地,也有時用在擴大地域、求己方根據地和搜取對方根據時同用。
逼:是對敵方構成威脅的着法,大多數用於奪取對方做活的根據地。
:指封鎖敵方棋子向外部發展的着法。它的功能是防止對方棋子向中央發展。“封”還可以説是封鎖住對方棋子的出路。在攻擊中常用。
點:其作用一來可破壞對方眼位,二來可以用來窺視對方的斷點或“薄弱環節”,以達到藉機促使對方棋形儘早固定,以免將來多變的作用。同時,也是在對方陣勢中,作試探。最後,侵略對方的陣地,從深處入手,非常嚴厲。點還有一種説法是指棋盤上的具體交叉點。如好點、要點等。
:在己方有子力配合的情況下,將棋下在對方棋子的上面,主要作用是壓制對方,擴張自己的外勢。
:雙方棋子相互靠緊時,一方從斜線上向對方兜頭下一子,以阻止對方的棋子出路的着法。因扳的方向不同,有內扳、外扳、上扳、下扳之分。在一方扳時,對方還有反扳、連扳的着法。
託:指在邊角地帶,緊挨着對方棋子的下邊落子。具有佔地、連絡、攻擊、騰挪、試應手等多種意義。
退:在雙方棋子接觸時,將被對方擋住前進去路的子向己方原有棋子方向退回一着。
:在對方的斷點、虎口附近或相當薄弱之處下一子,下一步能立即獲得利益或分斷對方。
碰:在無己方棋子接應時,緊靠着對方的棋子旁邊下一子,稱為碰。
:在有己方棋子作策應的情況下,緊貼對方棋子旁邊下一子。
:在己方棋子與對方棋子間隔一路的情況下,緊貼對方棋子的兩側下一子的着法。也稱作“搭靠”。
:將可能被對方分斷的棋子連接成一體的着法。
粘:指將被對方“打吃”的棋子與己方的其它棋子連接成一個整體的着法。
:在對方相隔一路的棋子中間下一子的着法。通常用在能夠分斷對方棋子的場合下。
:也稱“打吃”。在對方棋子只有兩口氣時,再下一子,使其僅剩一口氣的狀態。
雙打:下一子同時打吃對方兩邊的棋子,形成兩者必得其一的着法。
:下一子,使對方的棋子立即呈現無氣被吃狀態,隨即把被吃的死棋從棋盤上提取掉。
徵:也稱“徵子”,是圍棋中吃棋子的一種方法,俗稱“拐羊頭”。被徵吃一方的棋子因只有一口氣,若沒有己方棋子接應,即使逃出,對方可按預定的行棋次序繼續緊氣追殺,最終會將其全部吃掉。
:故意在對方的虎口中送一子,迫使對方吃子而其自緊一氣的着法。在雙方對殺中常用來緊氣和破眼。
挺:也稱“挺頭”。防止己方的棋被對方扳住頭而向前挺出的着法。
貼:指緊隨其後貼住對方棋子下子的着法,俗稱“後推車”。
枷:將對方的棋子虛罩在己方的勢力範圍之內,使其無法繼續長氣和逃出的着法。
:在棋盤三路以下的邊線上,能使己方兩部分棋子取得連絡的着法。
拐:雙方棋子相互接觸時,改變行棋方向,並擋住對方前進方向的走法。
團:將棋走成空三角或凝形的着法。通常在特定的場合下采用。
罩:在距對方孤棋外部較遠處下子,將對方的棋子遠遠地籠罩起來,以威脅其安全的着法。
倒撲:也稱倒包。在對方虎口內下一子打吃對方,如對方提吃,仍可再吃掉對方若干棋子的着法。
肩衝:在對方棋子的斜上方成“尖”形的位置上下一子。除用於削減對方的勢力外,還可以用於擴展己方的勢力。
玉柱:在角部或邊上原有一子的基礎上再下立一子的着法。用於加強己方的形勢或穩固己方地域。
雙飛燕:佈局中常用的着法之一。當一方先佔星位後,另一方分別在兩邊小飛掛,對其進行夾擊。因棋形如同飛燕展翅,故而得名。
紐十字:對局雙方將棋子走成互相絞斷的“十字”形狀。
接不歸:若干棋子被追殺,最終形成來不及連回去的狀態。
倒脱靴:又稱“脱骨”“脱殼”,一方先讓對方提掉數子,然後又在已被對方提子的空位落子,再還提對方棋子的着法過程。
打入:直接深入對方控制的勢力範圍,以達到破空或攻擊對方目的的着法。
分投:指在對方勢力範圍的中央一帶下子,並且左右均留有開拆的餘地。一般情況下,分投的棋子多數選擇下在三線。
打劫:雙方可以輪流提取對方棋子的情況。圍棋規則規定,打劫時,被提取的一方不能直接提回,必須在其他地方找劫材使對方應一手之後方可提回。
騰挪:騰挪就是在對方棋子多,強的時候用的手筋,可用靠、擠、斷等連續招法,使自己的棋子有生根之地。
定式:古今中外的棋手,經過多次對弈實踐,對於角上着子,逐漸形成的一些被公認比較妥善的程式,最終形成雙方大體安定、利益均等的棋形,即通常所説的“起手式”。
佈局:棋局一開始,雙方搶佔要點,佈置陣勢,準備進入中盤戰鬥,這一階段叫佈局。
中盤:也稱為中局,指雙方在佈局之後,從短兵相接開始,進行全局性地域爭奪的作戰階段。
收官:也稱“官子”,是指一局棋的最後階段,經過中盤戰鬥,雙方領地大體確定,尚有部分空位可以下子,這時稱為“收官”。
:棋盤上,被一方棋子所圍的空白交點,稱為“目”。
先手:下一着棋後,第二着能起到攻擊、殺死對方或削減對方地域的作用,迫使對方不得不應,稱為先手。
後手:在對方下子後,不得不應一着棋進行防禦,以致被對方獲得它投的權利,稱為後手。己方下子後,如果對方不應也可稱此着為後手。
封棋:也稱“打掛”,一局棋未結束時,雙方暫時中止對局。日本在未實行時限制前,高手對局往往綿延數日以至數月,有時出現一局打掛十幾次的現象。
覆盤:也稱“復局”,將自己或他人下過的棋憑記憶按原來順序重新擺出。
拆棋:用棋具對未下完的對局或棋譜進行反覆試擺,以期求得正確對策或澄清複雜變化。是平時研究、探索棋藝的常用方式。 [1] 

圍棋項目文化

圍棋書譜文獻

圍棋主要著作
國家
時期
著作名稱
中國
兩漢
弈旨
圍棋銘
機論
圍棋賦
《弈勢》
魏晉
圍棋賦
博弈論
圍棋賦
隋唐
《棋勢》
原弈
圍棋賦
兩宋
棋訣
《忘憂清樂集》
《圍棋義例詮釋》
元代
《玄玄棋經》
《通玄集》
明代
適情錄
弈問
《弈旦評》
弈律
弈正
弈藪
弈志
清代
弈墨
弈括
《弈悟》
弈妙
弈萃
民國
《新桃花泉》
《東瀛圍棋精華》
《圍棋秘訣》 [37] 
日本
江户時代
《發陽論》
《國技觀光》
《碁經眾妙》
明治時代
《方圓新法》
《坐隱叢談》
《秀榮全集》
大正時代
《圍棋神髓》
《裨聖會棋譜》
《秀策全集》
昭和時代
《新布石法》
《吳清源圍棋全集》
中國流佈局 [37] 

圍棋文化精神

圍棋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智慧的追求,古人常以“琴棋書畫”論及個人的才華和修養,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圍棋。圍棋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圍棋一開始滿盤無子,原則上,棋手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在棋盤的任意一點上落子,棋手有充分的行棋自主權,這體現了能動精神;第二,圍棋在未落子之前,棋子與棋子之間無任何身份、地位、價值上的差別,行棋中棋子無區域和行棋路線的限制,這體現了平等思想;第三,圍棋既要重視眼前利益,更要把握長遠利益,既要守衞自己的局部利益,更要時刻從全局上保證獲得最大利益,與其它棋牌相比,圍棋更能培養人全面、歷史地看問題,做到有大局觀,這體現了全局觀念。 [13] 
圍棋在棋道規範、棋藝對弈、棋理剖析三方面,完美反映了中華文化中禮儀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的三大特徵。圍棋開局前雙方互執一禮,終局後友好覆盤,禮儀滲透於一盤圍棋始終,這是禮儀之道;圍棋可以滌盪心靈,在強與弱、成與敗的對比中,圍棋人清楚地懂得可為與不可為的界限,謀定落子光明正大,敗定認輸光風霽月,這是君子之道;圍棋的得失進退選擇中,極少有一成不變的答案,厚與薄、地與勢、大與小,根據全局與局部的不同,此一時與彼一時的差異,都會隨着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這是中庸之道。 [14] 
圍棋還充分體現了中國道家文化的特色。棋理與道家的老子宇宙觀、河洛圖、易學、八卦理論相通。棋盤中央是太極,周圍分為八個區,代表八卦,黑白兩色棋子則表示陰陽。圍棋的圓形棋子和方形棋盤,象徵着“天圓地方”。棋盤上的361個交叉點,象徵華夏農曆一年;棋盤分為4部分,代表一年四季;每一部分的90個交叉點,又代表每一個季度3個月的90天。圍棋奧妙無窮,變化複雜,精彩紛呈,正所謂人生如棋。圍棋是“技”,為了取勝,它有一套具體的法則、戰術。而當棋到了一定的境界,它又與藝術境界、道的境界相通。 [24-25] 
圍棋由於將科學、藝術和競技三者融為一體,有發展智力、培養意志品質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思想意識的特點,因而,幾千年來長盛不衰,逐漸地發展成了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競技活動。2008年,圍棋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12-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