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圍師必闕

鎖定
圍師必闕,語見《軍爭》篇,意即對撤退回國的敵軍不要阻攔,對被包圍的敵軍留下逃走的缺口,對瀕臨絕境的敵軍不要過分逼迫。
中文名
圍師必闕
定    義
強調包圍敵人時要虛留缺口
類    型
成語
出    處
孫子兵法·軍爭篇
出處
語見《軍爭》篇:“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意即對撤退回國的敵軍不要阻攔,對被包圍的敵軍留下逃走的缺口,對瀕臨絕境的敵軍不要過分逼迫。竹簡本《孫子》此處作“圍師遺闕”,意思相近。春秋時期,大多數戰爭並不是企圖完全摧毀敵國、殲滅敵軍,而是以有限的軍事行動達成稱霸的目的,因此不主張或不能進行殲滅作戰,攻克敵人城邑營壘手段也嫌簡陋。考慮到敵軍“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入深則拘,不得已則鬥”(《孫子・九地》)的心理狀態,從渙散敵軍鬥志、瓦解敵軍防禦的角度考慮,“圍師必闕”的原則受到兵家的普遍遵奉。《司馬法》中即有“圍其三面,闕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十一家注孫子》曹操注引)的説法。後世兵家總結歷代戰爭實踐經驗,進一步充實細化它的內容。如杜牧説“示以生路,令無必死之心,因而擊之”(《十一家注孫子》杜牧注)。杜佑認為“若圍敵平陸之地,必空一面,以示其虛,欲使戰守不固,而有去留之心。若敵臨危據險,強救在表,當堅固守之,未必闕也”(《十一家注孫子》杜佑注)。《百戰奇法・圍戰》則從誘敵出洞的角度,提倡“凡圍戰之道,須開一角,以示生路,使敵戰不堅,則城可拔,軍可破”,使這一用兵原則的內涵更加豐富。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