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

鎖定
世界電信日(World Telecommunications Day),1969年5月17日,國際電信聯盟第二十四屆行政理事會正式通過決議,決定把國際電信聯盟的成立日——5月17日定為“世界電信日”,並要求各會員國從1969年起,每年5月17日都要開展紀念活動。2006年11月,國際電信聯盟把世界電信日和世界信息社會日合併為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
2024年5月,中國電信第四屆科技節上海站活動正式開啓。 [18] 
中文名
世界電信
外文名
World Telecommunications Day
別    名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
類    型
紀念日
創    建
1969年5月17
日    期
5月17日
審    核
國際電信聯盟
特    點
每年世界電信日都有一個主題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發展歷史

世界電信日活動 世界電信日活動
電信是指利用電報、電話傳真無線電設備和互聯網絡等手段傳遞信息的通訊方式。1844年電報正式用於公眾通信。為了使電報發揮更大的作用,歐洲一些國家先後成立了“德奧電報聯盟”和“西歐電報聯盟”。
1865年5月17日,法國、德國、俄國、意大利、奧地利等20多個國家在法國巴黎簽訂了《國際電報公約》,並宣告國際電報聯盟正式成立。
隨着電話和無線電的廣泛應用,國際電報聯盟於1932年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的第五屆代表大會上,決定將“國際電報聯盟”改名為“國際電信聯盟”。1947年聯盟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國際電信聯盟共有191個成員,中國於1920年加入該組織。
為了紀念國際電信聯盟的建立,強調電信在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國際電信聯盟在1968年第23屆行政理事會上,決定把5月17日定為“世界電信日”,並要求各會員國從1969年起根據國際電信聯盟所確定的電信日主題開展紀念活動,宣傳電信的重要性,普及電信科學技術,培養年輕一代對電信的興趣。
每年世界電信日期間,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電信聯盟(ITU)的各個成員國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主題活動,推動本國網絡通訊產業的健康發展、普及共享。 [1]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設立宗旨

世界電信日
世界電信日(5張)
1973年國際電信聯盟再次通過決議,要求各會員國繼續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活動方式可以多種多樣。為了使紀念活動更有系統性,每年的世界電信日都有一個主題。我國每年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代表中國政府主辦、中國通信學會承辦紀念活動。各地通信管理局和運營商也會舉辦相應的紀念活動。 [2]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歷屆主題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
年份
主題
1969
電聯的作用及其活動
1970
電信與培訓
1971
太空與電信
1972
世界電信網
1973
1974
電信與運輸
1975
電信與氣象
1976
電信與信息
1977
電信與發展
1978
1979
電信為人類服務
1980
農村電信
1981
電信與衞生
1982
1983
一個世界、一個網絡
1984
電信:廣闊的視野
1985
電信有利於發展
1986
前進中的夥伴
1987
電信為各國服務
1988
電子時代的技術知識傳播
1989
1990
電信與工業發展
1991
電信與人類的安全
1992
電信與空間:新天地
1993
電信和人類發展
1994
電信與文化
1995
電信與環境
1996
電信與體育
1997
電信與人道主義援助
1998
1999
電子商務
2000
移動通信
2001
互聯網:挑戰、機遇與前景
2002
幫助人們跨越數字鴻溝
2003
幫助全人類溝通
2004
信息通信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2005
行動起來,創建公平的信息社會(Creating an equitable information Society : Time for Action)
2006
推進全球網絡安全(Promoting Global Cybersecurity)
2007
攜手青年:ICT產業的機會(Connecting the young: the opportunities of ICT)
2008
信息通信技術惠及殘疾人(Connecting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CT Opportunities for All)
2009
保護未成年人網絡安全(Protecting children in cyberspace)
2010
信息技術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2011
信息通信讓農村生活更美好
2012
信息通信與女性
2013
信息通信技術與改善道路安全
2014
寬帶促進可持續發展
2015
電信與信息通信技術:創新的驅動力
2016
提倡ICT創業精神,擴大社會影響
2017
發展大數據,擴大影響力(Big Data for Big Impact) [3] 
2018
推動人工智能的正當使用,造福全人類 [4] 
2019
縮小標準化工作差距 [5] 
2020
連通目標2030:利用ICT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的實現 [6] 
2021
在充滿挑戰的時代加速數字化轉型 [7] 
2022
面向老年人和實現健康老齡化的數字技術 [11] 
2023
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增強最不發達國家的能力 [17] 
2024
數字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 [17] 
2025
數字化轉型中的性別平等 [17]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活動內容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2005年

2005年世界電信日的主題是“行動起來,構建公平的信息社會”。構建信息社會需要合作共贏。既需要相關產業、企業、產業鏈各環節間的合作,更需要與用户合作。
首先,構建信息社會,作為信息服務與信息技術主要提供者的信息產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將產業做大做強,才能更好地支撐與促進信息社會建設。因此,支撐信息社會建設,信息產業需要進行更多的、更有效的合作。同時,也只有這樣信息產業才能把握住構建信息社會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普遍服務、全程全網的特點決定了電信業只有合作才能獲得最大的效益。中國六大運營商相互間正積極地開展合作,並已初嘗合作的甜頭。
據悉,中國電信正積極與中國網通就雙方合作展開探討,相關合作協議有望簽訂。中國電信已與中國移動,中國網通與中國聯通都已經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共享信息資源,形成優勢互補,達到共同提升服務能力和企業競爭力的目的。
短信業務已成為新的通信品牌的小靈通業務就是典型例子。不僅滿足了人們的日常通信需要,促進社會總體效益的提高,也讓運營商與相關的產業鏈各環節都獲得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體會到合作才能共贏的市場經濟真諦。
據統計,2000年,中國短信量僅是10億餘條,2002年在中國移動與中國聯通實現短信互通後,就達到爆炸式的900億條,2003年總量突破了2200億條,手機短信增值服務市場的規模也超過150億元,2005年在實現了小靈通與手機短信互通,一季度僅中國電信的短信收入就已經迅速增長到近2億。小靈通也因為短信與手機互通後,而成為新的通信品牌,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選擇。據信息產業部統計,一季度新增758萬户,達到7280.2萬户,佔固定電話用户的比重從2004年底的20.9%上升到22.4%。由此可見,合作在電信業發展中所釋放的能量是多麼巨大,給產業帶來的效益是多麼可觀。
信息服務是綜合的服務,信息社會建設需要更多的合作,電信業應順應這一趨勢,廣泛地開展合作,才能把握住信息社會建設所帶來的商機,並推進信息社會建設。
其次,構建信息社會的目的在於使信息得到廣泛的運用,而要使信息得到廣泛的應用,則需要充分的合作。
信息服務,它需要社會各行各業共同協作提供,僅有網絡或僅有內容都是不夠的,需要相關產業、產業鏈各環節間的合作。當下,有關IPTV、3G等的發展爭論不休。其實,這二個業務都是綜合性業務,對信息社會的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需要不同產業、企業以及產業鏈各環節的合作,才能發展得好。
IPTV要普及,產業間持保守思維是做不大的,僅靠廣電部門或電信行業也是做不好的,應奉行開放的心態去尋找共贏的合作,共同促進產業發展、促進信息社會建設,做大市場蛋糕。3G的發展也同樣如此,沒有合作,就不會有豐富的業務應用,就會使3G失去了發展的動力與收入源泉。
需要強調的是,要使信息得到廣泛的應用,更需要與用户合作共贏。用户也是信息服務的生產者,用户與企業之間不僅僅只是買賣關係,更重要的是合作的關係,只有讓用户覺得能從合作中獲得共贏,才會調動其參與生產的積極性,才會使信息得到廣泛應用,推動信息社會的發展。
總之,構建信息社會需要合作共贏。產業應在電信日主題“行動起來,構建公平的信息社會”下,以更多合作共贏的行動,去構建信息社會。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2007年

泡沫陰影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宏觀經濟不景氣,電信業迅速滑向谷底,其下滑速度之快、困境之深都是人們始料不及的。2003年前後,西方經濟開始出現回升趨勢,隨着經濟的回升,滑入低谷的電信業開始走出泡沫的陰影。據金字塔研究公司報告,2002~2007年,世界電信市場將以年平均6%的速度穩定增長,2007年全球電信總收入將從2002年底的大約1萬億美元上升到1.3萬億美元。
2007年世界電信日和信息社會日慶祝大會 2007年世界電信日和信息社會日慶祝大會
6%的年增長率比美國能源工業、大部分製造業、醫療保健及運輸工業過去10年間的增長率都要大得多。InsightResearch的研究結果也差不多,它指出全球電信業從2004年開始將回到歷史增長水平,2004~2009年期間全球電信業務收入的複合年增長率為8%,這一增長率回到了泡沫經濟之前的水平,2009年全球電信收入將從2004年的1.2萬億增長到1.8萬億美元。另據美國TIA報告,美國電信業在2003年的總市場規模增長4.7%,達到7205億美元,預計2004~2007年複合年增長率將達9.2%,2007年總市場規模將突破1萬億美元。全球電信業的回升充分説明,21世紀人類正在經歷的信息革命將繼續進行,信息產業將繼續成為世界經濟的增長點,信息通信技術仍將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再度崛起,挫折不可能阻擋革命的進程。
三個超過
從全球的視角,21世紀向我們展示了電信業的三大發展趨勢,表現為三個超過,即“移動超過固定”、“數據超過話音”、“發展中國家市場超過發達國家市場”。
國際電聯(ITU)曾預計在2001至2007年之間的某一時刻,全球移動用户數將超過固定用户數,後來又預測在2003年左右移動會超過固定。事實上,這種情況提前發生在2002年底了。迄今為止,近100個國家的移動用户數已經超過固定用户數,我國在2003年10月移動用户數也超過了固定用户數。在21世紀,這一趨勢將繼續向其他國家蔓延。移動超過固定,實質上反映了人類對移動性和個性化的需求在急劇上升。移動超過固定還向説明了以下問題:
①、電信服務的供需從稀缺範例變為豐足範例,移動通信使電話業務得到迅速普及,一改過去申請電話長期待裝的狀態;
②、移動電話普及率與國家貧富的相關性將逐漸增強,而固定電話普及率的相關性卻逐漸減弱;
③、移動通信可以成為實現社會政策目標即普遍服務的一種有效手段。
“數據超過話音”是指全世界在網上傳送的數據業務量超過話音業務量。在本世紀初,北美的數據業務量就已超過話音業務量。預計在今後5年內,許多國家(包括亞洲的大部分地方)也將如此。數據超過話音實質上也反映了人類對信息的需求在急劇上升。在信息和知識已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和基本要素的時代中,人們更加需要信息,需要隨時隨地地獲取信息,原來點對點的電話通信已遠不能滿足需求。信息化可以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則通過信息化來開創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三個超過是“發展中國家市場超過發達國家市場”。在固定網市場上,這一“超過”早在1992年就發生了。移動電話市場於2002年發生了這一“超過”,發展中國家新增的移動電話用户數超過了發達國家。預計在2010年之前,在互聯網市場上也將發生這一“超過”。據金字塔研究公司報告,2002~2007年,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平均增長速度將是發達國家市場的3倍:12%對4%,尤其是中國、印度和俄羅斯三個市場增長勢頭最猛。發展中國家市場超過發達國家市場説明全球電信業的主要潛在市場在發展中國家,全球市場重點將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不管是運營商,還是製造商,要想在21世紀有所作為,必須把上述三個“超過”牢記於心。
五大方向
21世紀在我們從電話時代走向信息時代的這一歷史性變化過程中,除了信息網絡化以外,電信業還將沿着多媒體化、普及化、多樣化、個性化和全球化的五個戰略方向發展。
多媒體化就是向用户廣泛提供聲像、圖文並茂的交互式通信與信息服務。把聲、像、圖、文同步集成在一起的多媒體肯定是最適合21世紀的信息形式,也是人類最樂意接受的信息形式。技術發展已為多媒體時代的到來準備了條件,市場的驅動力也日趨明顯,隨着多媒體計算機逐步走入家庭,“多媒體”一詞正在深入人心。多媒體通信作為時代發展的潮流和信息化建設的重要領域,在社會發展和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現已成為各國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多媒體服務也是電信、電腦、電視三大行業走向融合的目標之一。多媒體信息服務一定會在生產、管理、教育、科研、醫療、娛樂等領域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成為一個新的可持續發展的增長點,而多媒體化,就要求網絡的寬帶化並具有處理多媒體業務巨大能力。
普及化就是把各種信息通信服務以合理的價格提供給廣大民眾,使不管是住在城市還是住在偏僻農村的來自不同階層的人都能用得上、用得起。普及化不僅是要達到家家有電話的目標,將來還要把更多更高級的網上服務提供給家家户户,確保信息資源能以合理的價格向全體人民提供。縮小數字鴻溝,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數字鴻溝,縮小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的數字鴻溝,就是要靠普及化來征服這一巨大挑戰。為了實現普及化,需要通過科技發展來降低每比特成本(包括傳送成本、運維成本、互連成本、供應成本等),需要網絡提供更多的容量和地址。
多樣化就是在網絡服務平台上開發能適應社會各界、千姿百態的大量應用。互聯網的服務方式已向我們預示,21世紀人類將在網上開創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貿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醫療保健方式以及消費方式等。這些新方式將對應於許許多多的應用,可以説是沒有止境的。多樣化將帶來更多的商機、更大的市場和更美好的生活。而技術的發展也已向我們顯示,網絡的智能將越來越強,網絡將可以向用户提供新的增值寬帶服務和多種應用。為了實現多樣化,需要有一個能夠逐步演進的網絡平台,在此平台上再不斷創造和管理新的應用服務。
個性化就是按用户的個人意願向其提供“隨時隨地隨意”的服務。上一代服務基本上是沒有個性的,電信市場也由一大堆無個性特徵的個體用户組成,他們能買到的只是運營商能提供的幾乎千篇一律的服務。然而,對個性化服務的追求是人類的天性。一項服務要具有長期的生命力,必須要以個性化服務為特色。在21世紀,市場主要驅動力不再是技術,而是技術所能支撐的應用與服務,由此個性化服務日益重要。未來的電信市場將充滿個性化的服務,每一個用户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徵,而且他們的個性特徵將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深化。個性化服務提供的實現,需要得到智能化和移動性管理的支持、得到服務質量保證和其它功能的支持。
全球化就是提高國際通信能力,擴大國際合作,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具備提供全球性服務的能力,以適應將來的多邊貿易體制。通信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全球化趨勢使原來國際電信與信息服務貿易的雙邊貿易體制向市場更開放、貿易更自由、競爭更激烈的多邊貿易體制轉移,從而由企業一對一的關係變為多對多的關係。而且也不再是國家與國家進行貿易,而是公司與公司進行貿易。每個國家都必須適應這些全球化的趨勢,才能融入於國際社會。為了實現全球化,需要具備提供端到端全球業務的能力、需要新的多邊貿易結算機制、需要用新的優質產品與服務走出國門。
技術趨勢
從總體上來看,網絡將走向下一代。在走向下一代的進程中已經呈現出IP化、光纖化、無線化和智能化的技術發展趨勢。
世界電信日 呼喚關注未成年人網絡安全 世界電信日 呼喚關注未成年人網絡安全
IP化是指在21世紀,網絡將向對IP業務優化的寬帶分組網演進。網絡將被IP統治,從核心網一直到用户設備,在網絡服務層面形成一個IP世界。核心技術包括基於IPv6的高性能高速網絡節點設備和多種IP終端。
光纖化是指在21世紀,從網絡核心一直到用户端的全光網將夢想成真,在傳送層面形成一個光纖世界。核心技術包括單波長高速傳輸系統、超長距離傳輸系統、超大容量密集波分複用系統、光交換機、光城域網和光接入技術等。
無線化是指在21世紀,無線寬帶技術,不管是固定接入還是移動接入,將逐漸佔領中心舞台,在接入層面形成一個無線世界。核心技術包括3G與後3G系統、無線局域網和無線城域網技術。
智能化是指在21世紀,網絡智能將從網絡核心移向邊緣,用户界面也越來越趨近擬人化,在網絡邊緣形成一個智能層或服務層。在向社會各界提供豐富多彩的服務和應用的同時,使人機之間的互動變得更加友好、自然,更趨個性化。其核心技術包括智能化的網絡服務器和用户終端。
在歷史的長河中,21世紀才剛剛開始,前面還有將近100年的歷程。我們不可能預見到100年後的事,甚至50年後的事也難以預料。以上僅僅是對2020年之前全球電信業發展趨勢的一個初淺探討。
溝通牽線
世界電信日致辭:“為全世界人民的溝通牽線搭橋”。
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內海善雄:人類歷史記載了人類生活、工作和娛樂方面所發生的根本變化。其中許多變化歸功於通信技術方面的革命。自1865 年5 月17 日國際電信聯盟創立以來,這些變化也反映在國際電聯的歷史中。
光陰荏苒,國際電聯的作用在不斷擴大,但是我們為世界人民的溝通與交流牽線搭橋的使命依然如初。人們渴望繁榮與和平,同樣也渴望溝通交流,這都是人們的基本需要。
當來自20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舉行國際電聯成立大會時,一位創始人在致辭中就明確闡述了國際電聯的宗旨。他説,“我們在此召開的會議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和平大會”,這是因為通信手段“為遍佈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快捷且永不中斷的溝通渠道”。他着重指出,人們可以藉助通信手段,交流思想觀點,從而“減少誤解,而誤解往往是戰爭的起因”。
聯合國認為,信息通信技術(ICTs)是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共同目標的關鍵手段。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提出了消除貧困、飢餓和疾病的具體的階段性目標,而信息社會世界高峯會議則將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推動上述目標的實現指明方向。
高峯會議將為我們提供機會,通過制定使人人擁有基本通信手段的政策,確定消除數字鴻溝的戰略。
高峯會議還為我們帶來希望,在尊重各國利益與文化遺產的同時,創建一個以新的商業機會和創新方式實現繁榮的信息社會。但是,為將我們對信息社會的希望變為現實,高峯會議的宣言和行動計劃必須要面向未來,目標明確。
我相信,只要我們齊心協力,“為全世界人民之間的溝通牽線搭橋”,我們定能實現為全世界人民之間的溝通牽線搭橋信息社會的遠大目標:隨着通信的改善,我們將擁有一個更加平等、更加和平的可持續的未來。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2010年

普及趨勢
移動通訊和Internet的快速發展,驅動“地球村”的到來。在部分發達國家和地區,移動通信滲透率已經達到甚至超過100%,在未來兩年,移動用户將達到50億,網絡即將覆蓋超過80%的全球人口。
但是,僅僅實現“人”的連接和“人”的智能還遠遠不夠。人類還面臨着很多共同的問題:能源短缺的同時存在大量的能源浪費。物聯網就是在這種背景產生的,物聯網的本質是把ICT技術應用到各個行業中去,通過ICT技術實現各個行業的“智能感知和智能控制”,從而達到“提升效率、科學決策、節能環保、節約成本”的目的,推動人類社會從E社會(電子社會)向U社會(泛在社會)的升級和發展。
物聯網給通信、IT等產業描繪了一幅前所未有的藍圖。據預測,2020年,物物互聯業務與現有人與人的通信互聯比例將達到30:1,從60億人口擴展到500億乃至上萬億的機器和物體,為電信業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是電信業“超越人口,發展新用户”的基礎。
雲計算漸成熟
寬帶的普及為雲計算提供了最基礎的保障;以“信息電廠”形式出現的雲計算,正在顛覆傳統的軟件、硬件和媒體的商業模式,即用户從“購買產品”到“購買服務”轉變。這種商業模式的變化正在重新劃分產業的格局,Google通過App Engine實現軟件和業務的開發、部署和運營,軟件開發商和用户都不再需要購買任何硬件設備和平台軟件,將對傳統硬件和軟件的銷售模式產生衝擊。
雲計算的發展為運營商帶來發展契機:一方面雲計算將凸現網絡的重要性,促進網絡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雲計算服務需要“安全和可信”的服務提供商。運營商切入雲計算市場,以安全可靠和大量計算存儲為基礎,以數字超市模式整合業界內容和應用,形成新的業務和體驗,給客户提供新的價值,並且能夠充分發揮運營商的網絡優勢和用户優勢;並且,依靠基於位置和用户體驗而獲取的可信賴的隱形資產和巨大的用户資產,通過構建數據挖掘和廣告平台,採用新的商業模式,實現流量創造價值。
雲計算的市場將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未來5年,雲計算的市場空間將超過2000億美元。雲計算將成為運營商重要的業務發展方向之一,實現“超越管道,延伸網絡價值”。
Widget的流行
語音業務經過100年的發展,特別是近10年移動通訊的發展,語音業務收入已經進入飽和甚至日趨下滑的軌道:西班牙全國固定話音收入下降15%,移動語音業務的增長率由04年的17.5%降低到09年的1%;即使是以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移動運營商08年RPM(每分鐘收入)同比07年下降了50%。
與此同時,移動寬帶則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它將把人類社會帶入到一個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新高度:未來5年,移動寬帶用户將實現10倍的增長,達到30億的規模。以HSPA/LTE為代表的新網絡技術,已經具備支撐移動寬帶發展的性價比;以“Widget”為代表WOA技術基本上能夠把互聯網業務和行業業務搬到手機上,極大地豐富移動寬帶的業務和應用,但仍然有許多挑戰需要解決,例如智能終端高昂的價格就是制約移動寬帶普及的瓶頸之一。
以寬帶體驗為中心、包含“終端、網絡、業務”的開放生態環境已現雛形。隨着流量和成本的挑戰逐步被克服,可以預見,移動寬帶將成繼固定寬帶之後推動產業發展的最重要力量,超越語音發展業務,能夠幫助運營商實現持續發展。
家庭網絡的革命
世界電信日 世界電信日
眾所周知,“數字音樂”的新體驗,MP3等音樂模式顛覆了CD以及音樂發行產業,即用户體驗的革命顛覆了一個產業。隨着寬帶滲透提升,家庭網絡將帶來怎樣的用户體驗的革命
我們先看一下家庭網絡構成:第一是以電視屏幕為主導的視音頻娛樂網絡,第二是以PC和手機為主導的通訊網絡,三是傳感網絡,第四是視頻監控網絡,第五是家居網絡,第六是互聯與控制網絡。在這個六個組成部分中,首當其衝發生革命性變化的是“電視屏幕”,“On-Line和On-Demand”將帶給消費者全新的業務體驗,消費者可以自由地選擇內容。
鮑爾默在2009年6月表示,傳統媒體有可能在10年內消失,並被完全基於互聯網的內容取代。歐盟在《Internet of 2020》中指出,2020年,只有孤島地區需要廣播電視,其他將全部是基於Internet的。家庭網絡是“三網融合”的主要陣地。電信網的“雙向和高帶寬”特性,在三網融合中處於有利地位,為運營商“超越電信,進入新產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2013年

2013年,一年一度的“5.17”世界電信日即將到來,這一天不僅是電信從業者的重要日子,也是廣大用户關注通電信類服務的重要節點,在“約惠在移動,歡樂享不停”的主題下,中國移動隆重推出了全網統一的“5.17網購節”,以“靚號有惠、購機有惠、自選套餐、充值有惠”四大有惠活動回饋廣大用户。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2014年

國際電信聯盟(ITU)確定2014年電信和信息社會日(WTISD)主題為:寬帶促進可持續發展(Broadband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
國際電信聯盟在闡述這一主題時認為,數字發展是一種能夠加速可持續發展的變革工具。為充分發揮其潛力,必須大力推廣高速寬帶網絡、使其價格可以承受並可普遍獲取。
國際電信聯盟認為,WTISD-14的主題“寬帶促進可持續發展”將聚焦於利益攸關多方關於實現寬帶連接與內容普遍獲取的承諾,並強化實現這一目標的政治意願;明確在寬帶研發、基礎設施以及應用與服務綜合發展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為在寬帶劃分無線電頻譜、普遍接入義務和創新型融資機制各領域採取行動確定政策重點;併力圖形成技術解決方案,重點向農村地區、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推廣寬帶接入。
國際電信聯盟力推的寬帶促進可持續發展議程圍繞着兩個目標:支持基於國際電聯國際移動通信(IMT)的移動寬帶部署和繼續推廣固定線路技術。針對移動電話、光纖和諸DSL等接入標準方面的國際電聯標準和無線電頻譜相關活動達成的國際共識,是實現普遍接入目標的關鍵。利用衞星和海洋雷達開展的地球監測活動、為應對氣候變化而制定的綠色標準和智能干預措施以及移動促發展等重要活動均為推動此項工作起到補充作用。
國際電信聯盟認為,寬帶基礎設施建設是確保將ICT作為創新式手段用於衞生、教育、管理、貿易和商業等領域的關鍵因素,從而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為影響人們開展可持續發展活動奠定基礎併產生後果,以便使所有人均擁有更美好未來。
2014寬帶中國專項行動也在部署中。以“寬帶促進可持續發展”為世界電信和信息化日主題,對中國產業恰逢其時,將促進中國寬帶的進一步發展,促進寬帶基礎設施建設、寬帶產品技術提升、寬帶資費水平下降,也促進全社會對寬帶的重視、利用與支持。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2018年

ITU(國際電信聯盟)將2018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的主題定為“推動人工智能(AI)的正當使用,造福全人類”,活動將聚焦於發掘人工智能的潛力,加速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
近年來,在大數據、機器學習、計算能力、存儲能力以及雲計算等各相關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極大地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發展。基於人工智能的技術蓬勃興起,在衞生保健、教育、金融、農業、交通等服務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正在成為用以改善人們生活的積極工具和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
ITU指出,2018年的主題將促使國際電聯成員和其他利益攸關方探討利用人工智能加速在2030年前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機遇。
2018年的5月15日至17日,第二屆人工智能惠及人類全球峯在日內瓦國際電聯總部召開。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2020年

2020年是第51個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國際電信聯盟(ITU)確定2020年主題為“連通目標2030:利用ICT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的實現”,呼籲各國利用ICT作為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主要驅動力,推動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 [6]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2021年

2021年世界電信日大會的主題是:在充滿挑戰的時代加速數字化轉型。覆蓋中國鄉村99%以上的“同網、同速、同質”網絡,讓中國鄉村緊跟數字化轉型之路。這讓中國偏遠鄉村的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具備了比肩世界四大灣區的信息條件,破除了“信息閉塞”這一自古以來導致鄉村落後的大障礙。 [8]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2022年

5月7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2022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大會新聞發佈會。會上對自治區信息通信業發展現狀以及自治區工業互聯網發展成效等情況進行了介紹。 [9]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為了進一步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舉辦2022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大會。2022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大會”主題是“面向老年人和實現健康老齡化的數字技術”。 [9] 
2022年以“面向老年人和實現健康老齡化的數字技術”為主題,以服務民生、賦能實體、造福社會為主線,探討數字化轉型如何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民生、服務社會。 [11]  電信和信息通信技術在實現更健康的老齡化方面可以發揮作用,還可以幫助建設更加智慧的城市,消除工作場所的年齡歧視,確保老年人的金融包容性,併為世界數以百萬計的護理人員提供支持。 [12-13] 
2022年5月15日,據蘭州晚報報道 在“5·17世界電信日”到來之際,5月13日-14日,首屆金城5G科技節在蘭州中心舉行。活動集中展示了5G·雲時代品牌智能手機、娛樂潮玩科技、家庭數字生活、企業數字賦能、數字政府、智慧城市、數字化助老等方面的成果。 [10]  [14]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2023年

2023年5月17日,在的2023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大會開幕式上,全球首個5G異網漫遊試商用正式啓動,四大運營商參與了啓動儀式。 [15-16] 

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2024年

2024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的主題是“數字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5月,中國電信第四屆科技節上海站活動正式開啓。 [18] 
2024年5月17日,2024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主題活動在北京召開,旨在展現北京信息通信行業為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建設強基賦能的成效。 [1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