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際經濟與貿易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國際經濟與貿易(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經濟與貿易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經濟學學士學位。1998年,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正式出現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 [1-2] 
國際經濟與貿易培養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藴,寬厚的國際經濟、商務、法律、管理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寬廣的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進行跨文化交流,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責任意識,融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有理想、有抱負、能從事國際商務經營、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國際化、複合型高素質專門人才 [5] 
中文名
國際經濟與貿易
外文名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專業代碼
020401
授予學位
經濟學學士
修學年限
四年
學科門類
經濟學
專業類別
經濟與貿易類
專業層次
本科

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部分高校設置了國際貿易專業,為國家培養了從事外貿工作的專業人才。改革開放前,外貿在中國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較小,僅僅是作為國家對外創匯的手段,中國外貿人才的培養規模較小。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活躍、最引人注目的經濟類專業 [3] 
改革開放後,為適應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需要,國內高校陸續設置了國際經濟、國際商務、工業外貿等專業,這些專業很快成為熱門專業,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外貿急需人才 [3] 
1998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國際經濟與貿易(020102)專業由國際經濟(020106)、國際貿易(020113)、國際商務(020215W)和工業外貿(082204)四個專業合併而來 [2] 
隨着中國加入WTO,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堅實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基礎、熟悉國際貿易實物、熟練掌握外語的專業人才,一時間各地高校紛紛開設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3] 
2012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代碼由020102調整為020401 [4] 
2020年2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隸屬於經濟學、經濟與貿易類,專業代碼為:020401 [1] 

國際經濟與貿易培養目標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良好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掌握經濟學以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方法,熟悉國際通行的經貿規則,認識與把握國內外經濟、貿易的運行機制和發展規律,熟練使用一門外語,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具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和創新創業精神,成為適應中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具有全球視野和較為完備知識體系的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 [6] 

國際經濟與貿易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基本學制為4年。可實行彈性學制,但修業年限不得少於3年。允許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鼓勵學生到海外學習和交流。學生完成專業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和學分,考核合格,准予畢業。符合學位授予條件的,授予經濟學學士學位。
  • 知識要求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的學生應具備較為完備的知識結構,包括基礎性知識、專業性知識、工具性知識和通識性知識等。
第一,基礎性知識。接受經濟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系統訓練,紮實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第二,專業性知識。瞭解從事國內外經濟與貿易活動的法律法規和慣例,掌握國內外經濟與貿易活動專門知識的基本原理,熟悉商務活動的業務內容、業務流程以及商務文書的中外文寫作規範。
第三,工具性知識。具備從事該專業學術研究和實務操作所必需的數學、外語、計算機、互聯網等相關知識。
第四,通識性知識。具備一定的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識,瞭解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優秀思想文化,掌握科學常識和現代科技發展趨勢。
  • 能力要求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的學生應具備較為系統的能力結構,包括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等。
第一,獲取知識的能力。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學會利用現代科技與信息等高效的渠道和途徑獲取新知識,具備自我學習知識、自我消化知識、自我更新知識的能力。
第二,運用知識的能力。具備洞察問題、提煉問題、綜合運用該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研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創新思維的能力。養成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習慣,具備進取意識和探索精神,擁有良好的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
第四,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培養跨文化交流的興趣,養成尊重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文化及風俗等的良好素養,在讀、説、聽、寫、譯等各個方面熟練掌握一門外語。
  • 素質要求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的學生應具備較為全面的素質結構,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等。
第一,思想道德素質。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遵紀守法,誠信為人,富於進取,具有團隊意識。
第二,科學文化素質。具有良好的人文和藝術修養、審美情趣及文字、語言表達能力,具有全球化視野,掌握自然科學常識,跟蹤科技發展動態,對中外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有一定的瞭解。
第三,專業素質。具有紮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掌握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等學科門類的基本理論、分析方法和發展動態,瞭解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經貿政策法規和世界貿易組織相關知識,掌握商務經營活動中的操作技巧,具備從事經濟貿易理論研究或商務活動的基本技能。
第四,身心素質。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質 [6] 

國際經濟與貿易課程體系

國際經濟與貿易總體框架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部分。理論教學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實踐教學包括實驗(實訓)、專業實習、社會實踐和畢業論文。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方案總學分應控制在160學分左右,其中,實踐教學累計學分不少於總學分的20%。鼓勵精簡課程,壓縮學分,提高質量 [6] 

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課程

第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全面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方案,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第二,通識課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根據專業的特點和社會實際需要,設置一定數量的通識課程。通識課程包括大學語文與寫作、外語、數學、計算機操作與數據庫應用、創新創業教育、體育、國防教育等必修課程,以及根據學校特色和條件設置的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選修課程。
第三,專業基礎課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基礎課程包括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財政學、金融學、計量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管理學等相關課程。各高校可根據自身專業建設定位與特色,合理安排上述課程的結構與課時。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3張)
第四,專業課程。各高校可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和條件設定專業必修與選修課程,所設課程應符合專業培養目標要求,體現專業特色。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必修課程包括國際貿易學、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結算、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世界經濟、國際政治經濟學、中國對外貿易、經濟法、國際商法、市場營銷、消費經濟學、產業經濟學、貿易經濟學、物流學、服務貿易、期貨市場學、電子商務、國際商務、商務談判等,各高校根據專業要求應至少從中選擇開設六門課程。各高校可以自主設置專業選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應當與專業必修課程形成邏輯上的拓展和延續關係,並形成課程模塊供學生選擇性修讀。
各高校應創造條件開設創新創業課程,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開設全英文專業課程,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開發跨學科、跨專業的新興交叉課程,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制定並實施國內(外)學生交換、學分互認,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建立在線開放課程學習認證和學分認定製度,提倡高校間課程資源共享,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優質課程與便利條件 [6] 

國際經濟與貿易實踐教學

第一,實驗(實訓)。各高校應根據專業教學的實際需要,獨立設置實驗(實訓)課程或環節,利用實驗室或實訓基地開展教學活動。
第二,專業實習。各高校的培養方案應至少包含1次專業實習,時間累計不少於8周。實習過程應有完整的實習記錄,實習後學生應提交實習報告。
第三,社會實踐。各高校應根據培養目標組織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包括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願服務、公益活動、勤工助學和創新創業大賽等。社會實踐時間累計應不少於4周。各高校應積極開展創業實踐,豐富學生的創新創業體驗,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
第四,畢業論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論文應體現學術性和實踐性。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範,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撰寫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應由講師及以上職稱的專業教師擔任,提倡聘請實務部門有關人員共同指導。畢業論文可採取學術論文、案例分析、調研報告和創業方案設計等形式。建立健全畢業論文質量保證體系,確保論文質量 [6] 

國際經濟與貿易教學條件

國際經濟與貿易教師隊伍

  • 師資規模與結構
第一,教師數量。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具有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的鮮明特點,為合理控制班級授課規模,確保教學質量,須保證有充足的教師資源,專業的專任教師一般不少於10人,生師比18:1僅為基本要求,提倡降低生師比。
第二,職稱結構。教師隊伍中具有教授職稱的數量佔專任教師總量的比重不低於10%;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職稱的數量佔專任教師總量的比重不低於30%。
第三,學歷、學緣結構。專任教師須經歷研究生學歷的系統教育,且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鼓勵提高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比重。專任教師選聘時應注意學緣結構,鼓勵教師來源多元化。
  • 教師專業背景與水平要求
第一,教師專業背景。專任教師一般應具有5年以上本學科專業教育和研究背景,須通過崗前培訓上崗。實務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其主講教師應具有實務工作背景或實踐經驗,提倡定期去實務部門掛職鍛鍊。教師隊伍中應有一定數量的教師具有海外學習經歷,提倡定期選派專任教師去國內外名校進行訪學或交流。
第二,教師水平要求。教師應具備高尚的師德,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學創新精神,愛崗敬業;應掌握教育教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規律,並通過學習、研究與實踐,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應具備獨立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堅持教學與科研互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應積極開展並不斷加強教學團隊建設 [6] 

國際經濟與貿易設備資源

  • 信息資源要求
各高校應提供數量充足、種類齊全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紙質和電子圖書資源,配備滿足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需要的中外文電子資源數據庫。
  • 教學設施要求
第一,教室和閲覽室。教室數量應能滿足教學和學生自習的需要,閲覽室應保證學生擁有座位和足夠的空間。
第二,實驗室。實驗室功能齊全,設備先進,充分滿足教學要求。實驗室應建立系統、完善的管理規範,安排專人進行管理,切實保證實驗室設備正常運行。
第三,實習基地。各高校應擁有一定數量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實習基地應成為學校與有關方面長期合作和交流的有效平台,通過實習基地充分發揮該專業服務社會的功能,並通過實習基地對學生進行德、智、體、能等全方位的訓練 [6] 

國際經濟與貿易教學經費

各高校應切實保障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學經費投入。教學經費專指在專業教學各個環節發生的資源建設費用、教學運行費用與教學評估費用等。教學經費的使用應向教學一線傾斜,不得用於非教學用途各高校須合理確定教學經費的最低保障標準,並保障教學經費穩定增長 [6] 

國際經濟與貿易質量保障

  • 目標要求
質量保障的目標應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應滿足學生專業發展與個性發展的有機兼容,應有利於各高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合理定位、突出特色、辦出水平。
  • 組織運行
各高校應圍繞質量保障目標要求,建立並完善有多元主體參與的質量管理運行體系。明確學校作為專業建設的責任主體地位,負責專業建設的總體規劃、宏觀指導和提供經費保障等;強化教學單位作為組織教學和管理教學的實施主體地位,貫徹落實學校制定的關於專業建設的基本要求,負責動態修訂和完善師資保障、教學計劃、教材建設等具體事宜,確保日常教學工作有序高效運行;切實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加強教學管理人員的崗位責任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獎懲分明。
  • 監督機制
通過多元聽課、教學督導、學生評教等途徑,完善常態化的內部質量管理自我評價機制;主動加強與用人單位以及社會相關評估機構的聯繫,積極構建質量監督的外部評估制度化機制;建立順暢的教學信息收集網絡,完善教學質量反饋機制 [6] 

國際經濟與貿易培養模式

  •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完善課程建設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主幹課程體系設置應以提升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課程設置上,應將“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單證業務”等課程作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主幹課程進行建設,對於這些課程,課時量要充分,教學要求是讓學生全面掌握,以達到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的要求。
(二)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
通過建立國貿專業模擬實驗室,購買相應的國際貿易模擬軟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模擬實訓環境。綜合運用學生所學的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單證業務、國際市場營銷、外貿函電等專業知識,提升學生的談判能力、英語運用能力、風險防範能力及單據製作能力。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最普遍的做法是實行校企合作。
(三)加強學生英語水平的培養力度
在課內,除講授基本的大學英語之外,應適度增加英語聽説課程的課時量,不定期地組織學生觀看原版的英文影片,組織學生討論劇情,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聽説能力。在課外,成立英語社團,鼓勵引導社團多組織英語比賽、英語遊戲等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四)實行“雙證書”制度,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針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可以推薦學生考取報關員證書、報驗員證書及外貿單證員證書等,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加強與考證相關的內容的講解 [7] 
  •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採用多樣化教學管理方法
①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整合“線上+線下”教學資源,製作內容夯實的課程課件,通過網絡教學平台,添加短小精悍的教學視頻,利用微課、慕課等平台傳授專業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達到參與學習全過程的效果。②一帶一路”推進的過程中,緊跟跨境電商發展步伐,增加跨境電商平台實訓室,整合、擴大現有跨境電商工作室規模。模擬實際外貿流程,將校內實訓與技能比賽融入實踐教學,通過開放性的訓練與競賽交流活動,實現“時代性+多元性+創新性”,提高學生多視角分析問題、全方位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實現課程培育國際性創新綜合人才的目標。③根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加強校企深度合作,以“人才需求——聯合培養——就業反饋——教育完善”的合作模式,代替原有的就業推薦模式,延伸校企合作鏈,提高理工科院校外貿類專業人才的應用能力,培養出符合“一帶一路”背景下企業需求的新外貿人才,實現學校與企業共贏局面。
(二)充分利用校內外教師資源
①強化每一位教師的立德樹人意識,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②加大對中青年教師培養的力度,積極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師資培訓。聘請企業專家開設跨境電子商務短訓班,傳授電子商務平台跨境貿易理論、知識、技能及教育方法;鼓勵教師到機關、企事業單位進行社會實踐或掛職鍛鍊。對有條件的教師,允許其進行社會兼職或創業實踐,建立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學科研團隊。③逐步建立新進教師的實踐制度,要求新引進的教師具備數年的社會實踐經歷,並作為應用型師資的必備條件。加強與企業家的合作,充分吸收、利用社會創業資源,如財經類院校或院系,更可以聘請成功人士、企業家、職業經理、投資專家、管理專家擔任學校兼職教授,或不定期地到學校進行演講、開辦講座,使國際貿易專業師資隊伍多元化 [8] 
  • 跨境電商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明確專業定位,適應跨境電商發展特色
以社會和企業對新型外貿人才需求為導向,對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培養目標進行調整,以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的新型外貿人才為目標,增設跨境電商理論與實務、跨境電商實訓、網絡營銷等與跨境電商相關的理論及操作課程,體現出以跨境電商技能操作和素質培養為核心的教育特色。
(二)優化課程體系,構建跨境電商教學模塊
對跨境電商涉及的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及實訓課程進行合理規劃,形成跨境電商方向的特色課程體系。增加國際貿易、跨境電商理論與實務、國際市場營銷(網絡營銷)等跨境電商方向核心課程的比重,開設地域特色的小語種,同時強化學生的英語聽説讀寫能力。除理論教學外,加大實驗實訓課程的比重,購置高仿真的教學軟件。
(三)搭建實踐教學平台,培養高端跨境電商人才
高校國貿專業應搭建科學有效的實踐教學平台,將跨境電商實務類課程納入專業課程體系中。注重校內實訓實踐基地建設,加強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實踐基地。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雙師型”教學團隊
打造具有跨境電商實操經驗的“雙師型”教學團隊。高校應制定跨境電商師資培養計劃,採取“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模式。“走出去”模式是選派中青年授課教師到跨境電商企業掛職鍛鍊和加大跨境電商方向教師培訓力度。“引進來”模式注重引進跨境電商行業專家、企業骨幹及業務精英加入國際貿易專業兼職教師隊伍,可以採取專題講座、微課、指導畢業論文、技能競賽等靈活的指導方式傳授學生實踐知識,激發學生對跨境電商的就業或創業積極性。
(五)拓展學科競賽,實施“以賽促學”教學模式
為大學生搭建創新創業平台,實施“以賽促學”全新教學模式。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跨境電商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大賽。採用真實的電商平台賬户操作,給學生提供學習和鍛鍊的機會,讓學生以團隊為基礎建立跨境電商,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內涵建設的全面提升 [9] 

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前景

國際經濟與貿易考研方向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可在應用經濟學、金融學、西方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管理學及相關專業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10-11] 

國際經濟與貿易就業方向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可在貿易企業、數字貿易平台企業、國際著名外資企業、金融機構、國際諮詢企業、國際服務貿易行業及政府部門相關外經貿主管部門從事業務經營、戰略管理和諮詢研究,並能從事個人和家族企業的國際商務、國際資本市場運作與跨境電子商務等工作 [12] 

國際經濟與貿易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北京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方工業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工商大學
北京服裝學院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物資學院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外交學院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農學院
國際關係學院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北京聯合大學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北京語言大學
北京城市學院
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
中國傳媒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
----
天津
南開大學
天津科技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農學院
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外事學院
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
天津師範大學
天津外國語大學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
天津師範大學津沽學院
天津商業大學
天津財經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
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
河北
河北大學
河北工程大學
華北科技學院
河北金融學院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
河北經貿大學
河北工程技術學院
河北大學工商學院
河北地質大學
華北理工大學
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河北科技大學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匯華學院
河北經貿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河北師範大學
廊坊師範學院
河北工程大學科信學院
燕山大學裏仁學院
衡水學院
邢台學院
石家莊鐵道大學四方學院
河北地質大學華信學院
石家莊鐵道大學
燕山大學
河北農業大學現代科技學院
保定理工學院
河北科技師範學院
唐山學院
燕京理工學院
河北東方學院
山西
山西大學
太原科技大學
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
山西工學院
中北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晉中信息學院
山西晉中理工學院
山西農業大學
山西財經大學
山西財經大學華商學院
太原工業學院
內蒙古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科技大學
內蒙古工業大學
內蒙古民族大學
內蒙古財經大學
呼倫貝爾學院
----
----
遼寧
遼寧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大連外國語大學
東北財經大學
瀋陽工業大學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瀋陽大學
瀋陽理工大學
東北大學
大連大學
遼東學院
遼寧科技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大連民族大學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北方科技學院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瀋陽化工大學
瀋陽工學院
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與信息工程學院
大連海事大學
大連工業大學
遼寧理工學院
大連財經學院
遼寧工業大學
瀋陽農業大學
瀋陽城市學院
遼寧科技大學信息技術學院
瀋陽藥科大學
瀋陽師範大學
瀋陽科技學院
遼寧財貿學院
吉林
吉林大學
延邊大學
吉林財經大學
吉林外國語大學
長春理工大學
東北電力大學
吉林工商學院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長春工業大學
吉林化工學院
長春大學
長春光華學院
東北師範大學
北華大學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
長春電子科技學院
吉林師範大學
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
長春財經學院
長春科技學院
長春大學旅遊學院
長春人文學院
----
----
黑龍江
黑龍江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商業大學
哈爾濱金融學院
哈爾濱理工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黑龍江東方學院
黑龍江工程學院
黑龍江科技大學
東北石油大學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
黑龍江財經學院
佳木斯大學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哈爾濱石油學院
黑龍江工商學院
東北農業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
哈爾濱劍橋學院
齊齊哈爾大學
牡丹江師範學院
哈爾濱廣廈學院
哈爾濱華德學院
黑河學院
----
----
----
上海
復旦大學
同濟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
上海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東華大學
上海電力大學
上海電機學院
上海杉達學院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上海海洋大學
上海政法學院
上海商學院
華東師範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上海建橋學院
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
江蘇
南京大學
蘇州大學
揚州大學
三江學院
東南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工程學院
南京審計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南京曉莊學院
江蘇理工學院
南京工業大學
常州大學
江蘇海洋大學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
南京郵電大學
河海大學
無錫太湖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
江南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
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
江蘇大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
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
南通大學
鹽城工學院
南京師範大學泰州學院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
南京農業大學
南京中醫藥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中北學院
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
中國藥科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無錫學院
蘇州城市學院
江蘇師範大學
淮陰師範學院
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
江蘇大學京江學院
鹽城師範學院
南京財經大學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
江蘇師範大學科文學院
金陵科技學院
淮陰工學院
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
常州大學懷德學院
徐州工程學院
常州工學院
南通大學杏林學院
----
浙江
浙江大學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浙大城市學院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理工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
浙江師範大學行知學院
浙江農林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湖州師範學院
紹興文理學院
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
台州學院
温州大學
湖州學院
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
麗水學院
浙江工商大學
温州理工學院
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
嘉興學院
中國計量大學
嘉興南湖學院
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
浙江萬里學院
浙江科技學院
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
温州商學院
寧波工程學院
浙江財經大學
同濟大學浙江學院
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
寧波大學
浙江樹人學院
浙江外國語學院
寧波諾丁漢大學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寧波財經學院
温州肯恩大學
----
安徽
安徽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科技學院
安徽三聯學院
安徽工業大學
安徽工程大學
合肥學院
池州學院
安徽農業大學
安徽中醫藥大學
安徽新華學院
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
安慶師範大學
淮北師範大學
皖江工學院
安徽外國語學院
黃山學院
皖西學院
蚌埠工商學院
安徽大學江淮學院
滁州學院
安徽財經大學
安徽信息工程學院
馬鞍山學院
宿州學院
巢湖學院
合肥經濟學院
合肥師範學院
淮南師範學院
銅陵學院
----
----
福建
廈門大學
華僑大學
廈門華廈學院
閩南理工學院
福州大學
福建工程學院
閩南科技學院
福州工商學院
福建農林大學
集美大學
廈門工學院
陽光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
閩江學院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福州大學至誠學院
武夷學院
泉州師範學院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
閩南師範大學
龍巖學院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福建江夏學院
福建商學院
仰恩大學
福州理工學院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
福建技術師範學院
----
----
----
江西
南昌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
南昌工程學院
九江學院
東華理工大學
江西理工大學
南昌理工學院
江西服裝學院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農業大學
南昌工學院
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江西師範大學
上饒師範學院
南昌大學共青學院
南昌交通學院
宜春學院
贛南師範大學
贛東學院
贛南科技學院
井岡山大學
江西財經大學
景德鎮藝術職業大學
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
江西科技學院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贛南師範大學科技學院
南昌應用技術師範學院
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
----
----
山東
山東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青島大學
煙台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濰坊學院
山東工商學院
青島科技大學
濟南大學
山東女子學院
青島黃海學院
青島理工大學
齊魯工業大學
煙台理工學院
青島城市學院
山東理工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
山東財經大學燕山學院
泰山科技學院
青島農業大學
山東師範大學
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
山東財經大學東方學院
聊城大學
德州學院
濰坊理工學院
濟南大學泉城學院
魯東大學
臨沂大學
山東政法學院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泰山學院
山東財經大學
山東管理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齊魯醫藥學院
青島濱海學院
山東大學(威海)
----
河南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鄭州大學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黃淮學院
河南理工大學
鄭州輕工業大學
平頂山學院
洛陽理工學院
河南工業大學
河南科技大學
新鄉學院
安陽工學院
中原工學院
河南農業大學
河南工程學院
河南財政金融學院
河南科技學院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南陽理工學院
黃河科技學院
河南中醫藥大學
河南大學
鄭州科技學院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河南師範大學
信陽師範學院
鄭州財經學院
河南開封科技傳媒學院
周口師範學院
安陽師範學院
中原科技學院
安陽學院
南陽師範學院
洛陽師範學院
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
鄭州工商學院
商丘師範學院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鄭州經貿學院
商丘學院
鄭州商學院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
----
湖北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東湖學院
漢口學院
武漢科技大學
長江大學
武昌首義學院
武昌理工學院
武漢工程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武漢晴川學院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
武漢紡織大學
武漢輕工大學
武漢城市學院
三峽大學科技學院
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工業大學
武漢文理學院
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
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
湖北大學
湖北師範大學
武昌工學院
武漢工商學院
黃岡師範學院
湖北民族大學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
湖北商貿學院
湖北文理學院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科技學院
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
中南民族大學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
文華學院
湖北理工學院
江漢大學
武漢學院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
三峽大學
湖北經濟學院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
武漢設計工程學院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
----
----
----
湖南
湘潭大學
吉首大學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
湖南工業大學
湖南大學
中南大學
湖南女子學院
湖南第一師範學院
湖南科技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湘潭大學興湘學院
湖南農業大學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湖南工業大學科技學院
湖南科技大學瀟湘學院
湖南師範大學
湖南理工學院
南華大學船山學院
湘潭理工學院
湘南學院
衡陽師範學院
湖南師範大學樹達學院
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
邵陽學院
懷化學院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
湖南文理學院芙蓉學院
湖南文理學院
湖南科技學院
湖南理工學院南湖學院
衡陽師範學院南嶽學院
湖南工商大學
南華大學
湖南工程學院應用技術學院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
湖南工程學院
湖南工學院
長沙理工大學城南學院
湖南信息學院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
----
----
----
廣東
中山大學
暨南大學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東莞理工學院
汕頭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廣東海洋大學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廣東培正學院
廣東醫科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
廣州城市理工學院
廣州軟件學院
廣東藥科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廣州南方學院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
韶關學院
惠州學院
廣州華商學院
湛江科技學院
嶺南師範學院
肇慶學院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
廣州理工學院
嘉應學院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
廣州華立學院
深圳大學
廣東財經大學
廣州應用科技學院
廣州商學院
廣東白雲學院
廣州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珠海科技學院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五邑大學
廣州工商學院
廣州新華學院
廣東金融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廣東科技學院
廣東理工學院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
----
----
----
廣西
廣西大學
廣西科技大學
北部灣大學
桂林旅遊學院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桂林理工大學
賀州學院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
南寧師範大學
廣西民族師範學院
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
廣西師範大學灕江學院
廣西民族大學
百色學院
南寧師範大學師園學院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
梧州學院
廣西財經學院
桂林理工大學博文管理學院
廣西外國語學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海學院
----
----
----
海南
海南大學
海南師範大學
海口經濟學院
三亞學院
重慶
重慶大學
重慶交通大學
重慶理工大學
重慶工商大學
西南大學
重慶三峽學院
重慶城市科技學院
重慶外語外事學院
長江師範學院
四川外國語大學
重慶對外經貿學院
重慶財經學院
西南政法大學
重慶科技學院
----
----
四川
四川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西南民族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成都大學
攀枝花學院
西南科技大學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吉利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
四川輕化工大學
西華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四川傳媒學院
四川農業大學
西昌學院
成都文理學院
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
四川師範大學
西華師範大學
四川工業科技學院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宜賓學院
樂山師範學院
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貴州
貴州大學
貴州財經大學
貴州商學院
貴州財經大學商務學院
貴陽學院
貴州大學明德學院
貴州大學科技學院
----
雲南
雲南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
雲南大學滇池學院
麗江文化旅遊學院
雲南師範大學
紅河學院
昆明城市學院
昆明文理學院
雲南財經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
玉溪師範學院
昆明學院
----
----
西藏
西藏民族大學
----
----
----
陝西
西北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培華學院
西安財經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西安郵電大學
西安歐亞學院
西安工業大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西安外事學院
西安翻譯學院
西安石油大學
陝西科技大學
西京學院
西安思源學院
西安工程大學
長安大學
陝西國際商貿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陝西理工大學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華清學院
西安外國語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
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
陝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
西安工商學院
西安明德理工學院
----
----
甘肅
蘭州理工大學
蘭州交通大學
甘肅政法大學
蘭州工商學院
甘肅中醫藥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
蘭州財經大學長青學院
蘭州博文科技學院
蘭州財經大學
西北民族大學
----
----
青海
青海大學
青海民族大學
青海大學崑崙學院
----
寧夏
北方民族大學
寧夏理工學院
----
----
新疆
新疆大學
塔里木大學
新疆財經大學
新疆理工學院
新疆農業大學
石河子大學
新疆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新疆科技學院
新疆師範大學
喀什大學
新疆政法學院
----
(資料來源:陽光高考;摘錄時間:2021年6月7日)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