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禁用集束炸弹公约》于2010年8月1日起正式生效。该公约在2008年12月获得通过,迄今已拥有107个缔约国。公约一经生效,缔约国将被禁止制造和使用大多数种类的集束炸弹,而且必须在8年内销毁所持有的集束炸弹。
截至2023年7月,《集束弹药公约》有超过120国签署,美国、俄罗斯、乌克兰均未签署该公约。 [4]
- 中文名
- 国际禁止集束炸弹公约
- 外文名
-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banning cluster bombs
- 通过时间
- 2008年12月
- 生效时间
- 2010年8月1日
- 缔约国数量
- 107个
- 发布单位
- 联合国
缔约缘由
播报编辑
集束炸弹通常指航空子母炸弹。当集束炸弹被投放至预定高度或到达设定时间时,弹体会自动打开,释放出数十甚至数百个子炸弹,从而达到在目标区造成大面积杀伤的效果,子炸弹覆盖面积可达一个标准足球场,可穿透125毫米厚的装甲。
2006年,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发生武装冲突后,黎巴嫩的许多民众因集束炸弹留下的哑弹爆炸身亡及重伤,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据联合国统计,冲突最后三天,以色列在黎巴嫩南部投下大约400万颗炸弹。
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军备控制协会人士杰夫艾布拉姆森认为,这起事件是催生挪威政府倡导的禁用集束炸弹国际协定和眼下公约的转折点。 [3]
签约进程
播报编辑
2008年5月底,《国际禁止集束炸弹公约》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有107个国家表决通过。12月3日,《国际禁止集束炸弹公约》签署仪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超过100个国家的外长或国防部长出席仪式并签字。该公约旨在立即全面禁止造成大量危害的集束炸弹的使用和生产。不过,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等热衷使用集束炸弹的国家没有签署这项公约。 [5]
截至2023年7月,《集束弹药公约》有超过120国签署,美国、俄罗斯、乌克兰均未签署该公约。 [4]
公约内容
播报编辑
公约规定,禁止缔约国生产、使用、储存或转让集束炸弹。公约还给缔约国销毁已有集束炸弹、清理受污染地区设定了最后期限。
公约一经生效,缔约国将被禁止制造和使用大多数种类的集束炸弹。并且,缔约国原则上必须在8年内销毁所持有的集束炸弹。
《国际禁止集束炸弹公约》于2008年12月获得通过。迄今为止,共有107个国家签署了该公约。不过,拥有大量集束炸弹的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并未签署该条约。
这一公约获得30多个国家的立法机构批准,共有100多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 [1]
《国际禁止集束炸弹公约》于8月1日起正式生效
社会评价
播报编辑
反对使用集束炸弹的人士和国际组织认为,这是十年来最重要的裁军和人道主义条约。尽管拥有集束炸弹的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没有签署公约,但公约生效后,这种武器在今后战事中有望得到“杜绝”。一些反战人士认为,以禁止使用杀伤性地雷的《渥太华公约》为例,美国同样没有签署该公约,但自从公约生效后,美国就再未制造或使用杀伤人员的地雷。据消息称美国拒签协议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合法武器”,“有较大军事用途”,且“比其它一些武器对平民的伤害更小”。“集束炸弹联盟”协调员托马斯·纳什认为,这是人道主义价值对一种不公正杀伤性武器的胜利。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这项公约对全球裁军和人道主义日程而言是一个巨大进步,将有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减少杀伤性武器所造成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