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際地位

鎖定
國際地位是指一個國家國際體系中所處的位置和該國在與其他國際行為主體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國際力量對比結構中的狀態。
中文名
國際地位
外文名
international prestige; international statu
評估因素
綜合國力、外部世界
表    現
政治、經濟、科學技術

國際地位衡量和評估

國際地位綜合國力

社會的發展,表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外交等各個方面,綜合國力是這些方面的綜合表現和整體反映。
究竟怎樣看待綜合國力,為什麼一定要重視綜合國力,人們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種意見認為,觀察一個國家的發展變化,看一二個主要方面就行,不必搞得很複雜;綜合衡量,雖有必要,但很難做到。這種看法不能説沒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夠全面。用一二個主要指標,比如,經濟總量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標誌,通過國民生產總值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和經濟發展的總體狀況,是很重要的。
然而,社會發展是很複雜的,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素質、人民生活、意識形態、國內外關係、自然資源等各個方面,這些因素又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決定着社會的發展。有些因素如民族凝聚力和廣大人民羣眾的理想信念,看起來與國力沒有多大關係,實際上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有重大作用。有的因素,如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狀況,不一定直接決定當前經濟的發展,但與社會長遠發展有密切關係。人口素質,勞動者的教育文化程度,教育結構等,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更不可忽視。
研究綜合國力,實際上是研究社會全面發展狀況,研究有着內在聯繫的各種主要因素的現狀、作用、相互關係及發展趨勢。全面發展的社會要求我們全面綜合地觀察它,有預見地研究它。指揮全局的人,胸中有全局是很重要的。有全局觀念,看到事物的各個方面及其相互聯繫,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把握大局,抓住中心,運籌於帷幄之中,俯仰於天地之間,在社會發展中下出一着又一着好棋。
中國的陸軍、海軍、空軍,二炮等實力比20世紀90年代有顯著的提升,軍事活動範圍擴大。科技上,航天活動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令全世界華人驕傲,令整個世界刮目相看。在軟實力方面,中國發展模式得到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認可,成為不少國家試圖仿效的樣板。國際上出現一定程度的漢語熱,也説明中國的地位上升了。
現代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綜合國力於國際地位息息相關。

國際地位外部世界

經濟對比
經濟在國際地位中佔首條。一般國際上用經濟的發展來排列各國在世界中的位置。標註一個國家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
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實力沒有受到根本的傷害,世界普遍寄希望於中國率先走出危機,帶領世界復甦。中國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和銀行系統的充足資本,使中國成為危機中世界少數的中堅力量。中國銀行和企業的實力和國際地位顯著上升,海外收購非常活躍。
政治對比
政治在國際地位中主要政治主張上,比如:美國不停地提出新的政治主張人權、國際安全、反恐、核威脅、減排等等。中國一直強調生存權、發展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磋商解決國際爭端、反對武力對抗等等。
外交對比
外交對比不同於政治對比。外交對比主要在政治上的主張對國際影響的大小。這方面美國的強權主義使其在國際上的政治影響削弱了很多。以致不得不一手舉大棒(軍事威脅、經濟制裁)一手舉胡蘿蔔(經濟支援、優惠政策)來提升其外交影響力。而這卻再一次削弱了美國的政治影響力。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
軍事對比
軍事是國際地位中的重要條件。美國除了經濟上的世界着富之外,其軍事力量的強大是美國成為世界霸主地位的重要支柱。中國政府提出的“和平發展”戰略,使世界各國對“中國威脅”的看法和擔憂有所減弱,對中國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強。中國對外關係持續改善和發展,在聯合國事務、國際經濟金融改革、聯合國維和、反恐、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反海盜等方面的行動和表現,受到世界範圍的肯定和認可。
科技對比
在各個人類高端的科技領域的科研成就和貢獻,深刻地影響着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和地位。這個領域的競爭是全世界最和諧、最優雅、最公平、最長遠、最有價值的競爭。中國的科學技術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而不斷髮展。

國際地位中國國際地位

中國的國際地位與55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客觀地講,中國已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變化最活躍的一支力量。從縱向看,中國正處在過去幾個世紀發展最快的時期;從橫向看,中國的發展變化正對世界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繫在一起”。在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之後,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與世界緊密相連、深入互動的關係表現得更加明顯。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大,成為國際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國際地位提升的基礎是綜合國力增強
(1).中國找到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將現代化規律和本國國情有機結合,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1世紀頭8年,中國經濟在世界的排位幾乎是一年上一個台階,2008年GDP達到4.4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可能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增強奠定了中國國際地位提升的基礎。
(2).中國與世界的關聯度空前增強。中國廣泛參與全球和區域合作,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200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近22%。中國同國際社會建立起千絲萬縷的聯繫,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履行應盡的國際義務,在反恐、防擴散和打擊海盜等國際事務上發揮着負責任的建設性作用,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力量。
中國成為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力量
中國應對金融危機採取的措施,不僅對本國經濟、而且對區域經濟乃至世界經濟都產生了積極影響。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造成全球經濟衰退,為應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國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形成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對緩解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強信心,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深入參與國際體系調整,將牽動世界格局走向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受金融危機影響,西方國家深陷衰退,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從金磚四國的迅速崛起,到發展中國家有一席之地的20國集團(G20),一個明顯的趨勢是:作為金磚四國中最大的經濟體,中國正從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邊緣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二大進出口國,第三大經濟體,同時也是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最大的國家,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及國際秩序變革中的作用和影響備受矚目,美歐等西方國家主動深化與中國的合作,新興大國希望加強與中國的協調,發展中國家希望中國維護其利益,各國對中國的借重明顯增強。“中國模式”等軟力量大幅提升,推動發展模式多樣化 此次金融危機,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活力和影響力,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突破了傳統計劃經濟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模式,而是將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運行方式相結合。在強有力的國有經濟支持下政府由市場進行有效的調控和監管,使得中國具有較強的規避危機與應對危機的能力。
國際金融危機導致新自由主義碰壁,西方主流媒體認為,當前的危機是資本主義在西方興起並主導世界後遭遇的最大一次挑戰,集中暴露了自由資本主義的深層次缺陷,呼籲對21世紀的資本主義進行重大改革。美歐日陷入同步衰退,中國經濟“一枝獨秀”,成為全球經濟發展中的最大亮點。國際輿論普遍關注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勢頭,認為中國政府採取的4萬億元人民幣經濟刺激計劃行動快、見效快。美國《新聞週刊》置評,中國是此次危機中沒再出現信貸危機或信任危機的大國,這彰顯了“中國模式”強大的適應性和競爭力。高盛公司稱讚中國是在當前危機中“憑藉自身政策第一個創造經濟轉折的重要國家,為世界經濟繪製了一種藍圖”。
一些輿論認為,在20世紀90年代,蘇聯模式拉美模式東亞模式相繼失敗之後,“中國模式”為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現代化提供了一種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約瑟夫·奈等學者認為,“中國模式”代表了世界發展模式的未來潮流。如果説歐洲“萊茵模式”和美國“盎格魯一撒克遜模式”分別在19世紀和20世紀占主導地位,“中國模式”將主導21世紀。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和做法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肯定,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希望學習借鑑中國發展經驗,“中國模式”的影響在全球範圍日益彰顯。
總的看,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凸顯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世界的目光逐漸聚焦中國,越來越多地關注中國將採取什麼樣的姿態處理與外部世界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