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際協議原點

鎖定
國際大地測量地球物理聯合會在1960年赫爾辛基大會上決議,取國際緯度局的五個台站在1900~1905年(相當於1903年)所測定的地球自轉軸的平均位置作為地面極,即極移原點,這就是通常所稱的“國際協議原點(CIO)”,它屬於固定平極的類型。地球座標系指向的不斷變化,在實際工作中造成許多困難,因此,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和國際大地測量學會早在1967年便建議,採用國際上5個緯度服務站,以1900年~1905年的平均緯度所確定的平均地極位置作為基準點,通常稱為國際協議原點(conventional international origin,CIO)。 [1] 
中文名
國際協議原點
外文名
Conventional international origin
簡    稱
CIO
所屬分類
測繪科學術語
國際協議原點的歷史發展
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聯合會在1960年赫爾辛基大會上決議,取國際緯度局的五個台站在“1900~1905"年(相當於1903年)所測定的地球自轉軸的平均位置作為地面極,即極移原點。這就是通常所稱的“國際協議原點(CIO)”。它屬於固定平極的類型。
因際協議原點的出現是國際學術組織試圖將地面極定義唯一化的一種措施和嘗試。應該承認,相對於不同模式,不同框架的多個地面極的混亂局面,這無疑是在選定地面極統一比方面的一大進展。
1963年以後,國際極移服務局一直定期公佈相對於國際協議原點的極座標,它是由50個參與台站綜合得出的。嚴格來説,按照赫爾辛基大會的決議,國際協議原點只能依據國際緯度局的五個站的緯度值來定義的。對國際協議原點來説,真正以國際協議原點作為地面極或極移原點的也只是這五個台站,國際極移服務局所給出的極移座標是採用了遠遠多於這五個台站的測量數據得出的,儘管國際極移服務局聲稱這些數據是以國際協議原點為參考點(即作為極移原點),但嚴格來説是有相當差別的。
上面提到,獨立於國際極移服務局進行極栘服務的,還有國際時間局,它也定期公佈地極座標。在1959年至1967年期間,國際時間局公佈的極座標是相對於“曆元平極”,國際時間局將這一時期所公佈的參考框架系統稱為“1962BIH”系統。從1968年開始,國際時間局也開始了以國際協議原點作為極移原點,這時它所發佈的極座標和與之相應的參照框架,稱為叫“1968BIH”系統。這是國際時間局試圖解決與國際極移服務局之間有兩個各自不同的地面極定義的又一次努力。上面已經指出,國際極移服務局所公佈的國際協議原點,由於採用台站數據和數據處理方法的不同,這個公佈的IPMS的原點和原定義的國際協議原點會有差異。因此,上述情況同樣也適用於國際時間局。它與國際極移服務局所公佈的,以及與定義的國際協議原點,三者並不一致。所以,只能説國際時間局1968年開始決定以國際協議原點為參考點所公佈的極座標,在消除原來與國際極移服務局所公佈的極座標的不一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勸,或者説情況有了較大改善。
從1982年7月1日,美國的兩個台站(尢氣亞和蓋沙斯堡)關閉以後,國際協議原點這一名詞和定義更是名存實亡了。因此,國際時間局在公佈了“1979BIH”系統後認為,協議地面極就是國際時間局所公佈的極座標所相應的那個極移原點,避免再次引出是否符合國際協議原點定義的困惑。 [2] 
參考資料
  • 1.    趙文華主編.海上測控技術名詞術語.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3.03:25
  • 2.    陳俊勇編著.地面參照系的現代定向理論和地球自轉運動.北京:測繪出版社,1991.0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