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粹學報

鎖定
《國粹學報》,月刊,清末資產階級國粹派的權威性學術刊物。1905年初,由鄧實、黃節等人發起,在上海成立革命學術團體“國學保存會”,規定《國粹學報》為其機關刊物。同年2月(清光緒三十一年正月)創刊,刊行七年,到1911年底,共出八十二期,停刊。(後改名《古學彙刊》,從1912年6月至1914年8月,出十二編二十四冊。)該刊是鉛印、豎排、線裝本,上海國粹學報館印行。
中文名
國粹學報
語    種
中文
類    別
權威性學術刊物
主管單位
清末資產階級國粹派
主辦單位
上海成立革命學術團體“國學保存會”
創刊時間
1905年2月
出版週期
月刊
停    刊
1911年底,共出八十二期,停刊

國粹學報學報簡介

國粹學報 國粹學報 [1]
革命學術團體“國學保存會”規定其為機關刊物。編輯者鄧實章炳麟劉師培陳去病黃節、黃侃、田北潮、馬敍倫、羅振玉等。由鄧實任總纂。月刊。每期約六十頁左右,售價三角。有光紙(後用連史紙)鉛印,豎排,線裝本。所有圖版均用道林紙印刷。刊物版心上端署報名,中署欄目名稱及該欄面碼,下端書口外署期數。該刊前四年為三十二開本,後三年為二十五開本。
該刊聲稱以“發明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用文言文撰寫稿件。主要欄目頭兩年設社論、政篇、史篇、文篇、叢談、撰錄,第三年增設博物篇、學術篇。第四年第一期又設藏書志:第二期開地理篇:第五期設紹介遺書。第六年起,欄目有較大更動,分通論、經篇、史篇、子篇、文篇、博物篇、美術篇、叢談、撰錄等。該刊共出八十二期,最後一期為1911年9月12日(宣統三年七月二十日)出版的第82期,連續刊行七年,從未間斷。停刊之後,改名《古學彙刊》,另行出版。該刊自1911年(宣統三年)起改在北京琉璃廠土地祠內設立分社,並在全國二十四個地方的幾個書莊設了代售處。

國粹學報學報創刊

《國粹學報》月刊撰稿人
《國粹學報》月刊撰稿人(8張)
1905年2月23日,《國粹學報》在上海創刊。鄧實任主編,月刊。該刊以"發明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宣傳反清思想,宣傳愛國、保種、存學。主要撰稿人有劉師培、陳去病、章炳麟、王國維、孫怡讓、柳亞子、羅振玉、黃節、黃侃、馬敍倫等50餘人。內容分社説、政篇、史篇、叢談、撰錄等欄目。1911年武昌起義後,該雜誌停刊,共出82期。 [2] 

國粹學報人員編制

據不完全統計,有鄧實、劉師培、章炳麟、黃節、陳去病、馬敍倫、田北湖、路紹明、王國維、羅振玉、王闓運、孫詒讓、況周頤、張謇、柳亞子、黃侃、薛鳳昌、李鳳高、褚德彝、鄭孝胥等五十多人。

國粹學報欄目方向

《國粹學報》是國學保存會的機關刊物。關於國學保存會的資料存世很少,其具體的情況所知不多。但是,可以看出該刊的撰稿人是一支龐大而複雜的隊伍。這些人不成問題都是都是國學保存會的成員。他們的政治面目和思想狀況十分複雜,但基本都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對國學有很深的造詣和濃厚的嗜好,同時,在戊戌維新運動前後大都讀了一些西學書籍,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些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這些人抱着不同的政治目的和思想動機,或者專門研究學問,活躍在《國粹學報》的“論壇”之中,參加了“愛國、保種、存學”的“大合唱”,政治色彩或明或暗,排滿革命的調門或高或低,學術味道或濃或淡,思想傾向或進或退,這些都決定了《國粹學報》思想傾向的複雜多樣性和學術研究的廣泛性。如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中曾這樣表述,“清代文字,受桐城派與八股之影響,重法度而輕意義。自魏源、梁啓超等出,紹介新知,滋為恣肆開闔之致。留東學子所編書報,尤力求淺近,且喜用新名詞,文體為之大變。守舊者不以為然,乃創國學保存會,發行《國粹學報》等雜誌,以期挽救。但雖重舊學,而實寓種族革命思想,是其特色也。”
該刊以“保種、愛國、存學”為宗旨,闡發學術傳統。刊載經學、史學、諸子等論著,也附有明末遺民撰著、圖片等內容。設有社説、政篇、史篇、學篇、文篇、叢談、撰錄等欄目。
《國粹學報》是我國辛亥革命時期的一個起過一定革命宣傳作用的權威性國學刊物。它自始至終堅持以國學為陣地,宣傳愛國、保種、存學。它從資產階級民族觀點出發,解釋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文化:通過申明《春秋》“夷夏之防”的微言大義,表彰宋末、明末愛國志士和遺民不事異族統治的民族氣節,來反對清王朝統治;通過為漢代古文經學辯誣,批駁孔子改制説等,來反對資產階級改良派;通過提倡國學,保存國粹,發揚國光,抵制歐風日雨,來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同時,它刊錄名人畫像、圖片等六百餘張,彙集當時國學權威著作六七百種,明末遺民和乾、嘉、道、鹹以來諸儒遺文四五百篇。對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經學、史學、語言文字、音韻訓詁、詩詞歌賦、金石書畫、戲劇、音樂、美術等學術領域進行了廣泛的稽古鈎沉和細心的考訂闡釋工作,並試圖提倡一種不分門户,不立宗派,“實事求是”的學風。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