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民黨智庫

鎖定
智庫,即智囊機構,最初也稱“思想庫”,是指由專家組成、多學科的、為決策者在處理社會、經濟、科技、軍事、外交等各方面問題出謀劃策,提供最佳理論、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機構。嚴格意義上的智庫是獨立於政府機構的民間組織。
中文名
國民黨智庫
成立時間
2000年7月

國民黨智庫發展歷史

國民黨智庫2000年7月正式成立,由“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改組擴充而成。時任國民黨代主席連戰任董事長。2005年連戰卸任國民黨主席後,仍擔任國民黨智庫董事長。國民黨智庫由卸職的政務官員、專家學者等組成。國民黨智庫除設董事長、副董事長、執行長外,還下設多個部門,以研究政策、促進台灣進步與發展為宗旨。國民黨智庫設在台北市杭州南路原國民黨中央政策會舊址。 [1] 

國民黨智庫職能

主要包括:提出思想、教育公眾和彙集人才。智庫首先通過研究和分析形成新的政策主張,再通過出版書刊、舉辦各類交流活動、利用媒體宣傳等方式,力圖使這些主張獲得公眾的支持和決策者的青睞。
智庫十分重視研究人員的培養,智庫成員出入政界已成為美國政治的一大特色,一方面智庫將精英輸送到政府機構任職,由研究者變為決策參與者;另一方面也為在政府換屆中的下台官員提供容身之所。
國民黨智庫主要領導
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束,台北市長馬英九雖然勝出,衡諸黨內情勢,短期內“連、馬、王”三強鼎立局勢仍然清晰。黨主席連戰卸任後將主導兩岸事務,黨內“尊連”路線不變;王金平雖然落敗,但黨內人脈豐沛,再加上“議長”優勢,王馬未來如何互動是黨內最受關注的議題。
王馬爭鋒落幕,國民黨的權力結構將大幅轉變,過去黨內“家父長制”的領導模式,連戰五年任期下來已逐漸質變。這次黨主席選舉輸贏雙方實力接近,已無“贏者全拿”的黨內運作空間,國民黨可能走向“集體領導”的轉型期,“連、馬、王”互動,影響國民黨未來走向。
馬英九2008腳步更穩健
黨主席選舉過程硝煙味濃厚,馬英九選前説,如果他無法當選黨主席,表示黨內同志不認同他,“以後我毫無機會”,黨主席位置對馬英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於2008年泛藍“總統”候選人需經由黨機制產生,誰掌握黨機器、誰取得象徵泛藍共主的國民黨主席地位,誰就主導藍軍“總統”選局,馬英九今天的勝選,無疑讓馬英九邁向2008的腳步更為穩固。
兩岸路線不離“胡連會”
馬英九勝選後,五年多來的連戰時期將結束。雖然連戰看似消聲、低調,其實一個更大的兩岸關係舞台,正等着他登場。另外,國民黨人士正推動連戰卸任後出任榮譽黨主席,一旦成真,榮譽黨主席也增加連戰的揮灑空間。
由於連戰卸任後仍是國民黨智庫董事長,國民黨秘書長林豐正日前也已獲聘為國民黨智庫副董事長,未來仍能以此身份與中共國台辦主任陳雲林對口,連戰以行動確保國民黨兩岸路線不偏離“胡連會”。
王馬如何共治有待觀察
王馬都曾表示,未來不論誰當選黨主席,都應由連戰繼續領導、推動國民黨的兩岸政策。王馬都承諾“連規王馬隨”,連戰的兩岸路線與影響力預估將持續在黨內發酵。
除了連戰外,王金平與馬英九互動更是國民黨未來的焦點。馬英九選前就表達,他參選黨主席的目標,是要創造國民黨2008年重新執政的有利條件,如果他勝選,將和王金平共治黨中央。王馬未來如何共治黨中央,值得觀察。
王金平多年在選戰中展現的實力不容小覷,從政三十多年的王金平,這次在各縣市成立的“金平之友會”,囊括政界社團及相關組織的主要幹部;身為“議會”龍頭,獲得多數黨籍“立委”的支持,外界即以“人脈果實總收割”比喻王金平展現的深厚人脈。
不可否認,王金平主掌下的“議會”優勢是泛藍重要利器、也是制衡民進黨的最主要力量,更是馬英九無法忽視的因素。再加上王金平與綠營互動經驗豐富,周旋在藍綠政治版圖之間,扮演藍綠最大公約數,馬英九絕對不能忽視王金平的實力。

國民黨智庫國共論壇

中新網5月7日電 據台灣《聯合報》報道,第五屆國共論壇有望於7月登場,有別於過去討論兩岸經貿,這次以文化議題為主、經貿為輔,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6日在中常會指示,智庫研擬相關議程及議題,舉辦城市尚未確定。
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李建榮表示,結束“海峽論壇”後接着就是每年一次的國共論壇,吳伯雄昨天在中常會宣佈舉行的最佳時機是7月,因中旬過後,將準備縣市長輔選,以及籌辦第四次兩岸兩會會談在台灣舉行相關事宜。
他指出,過去國共論壇多以兩岸經貿為主,舉辦地點曾在北京、廈門、上海等地;這次要以中華文化共同交集為主題,正好搭上熱門的文創產業,地點仍未商議決定。
此外,海峽論壇5月15日在福建登場,國民黨由青壯派的副主席朱立倫代表出席。李建榮表示,吳伯雄建議朱立倫利用該論壇機會,宣傳桃園航空城及招商。

國民黨智庫其他智庫

美國的智庫相當發達,目前全美大約有2000多個從事政策分析的組織,僅華盛頓特區就有100多個。在美國,智庫舉足輕重,左右着美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一系列重大決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