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四軍

(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

鎖定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是“新四軍”,隸屬於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留在南方八省進行游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的隊伍,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
中文名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外文名
NEW 4 ARMY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拼    音
xīn sì jūn
注    音
ㄒ一ㄣ ㄙˋ ㄐㄨㄣ
簡    稱
新四軍
軍    長
葉挺;陳毅
政    委
項英;劉少奇
編制國家
中國

新四軍成立發展

新四軍軍長葉挺
新四軍軍長葉挺(3張)
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根據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當局的協議,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八省境內15塊游擊區(廣東省瓊崖地區除外)堅持游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和游擊隊於10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12月14日,中共中央為加強對新四軍的領導,決定成立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新四軍分會,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後改為東南局)書記項英兼任軍分會書記,陳毅任副書記。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湖北漢口成立。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高清組圖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高清組圖(80張)
1938年1月6日,移駐江西南昌。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張雲逸任參謀長,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任副參謀長,鄧子恢任政治部副主任。轄4個支隊和1個特務營:第1支隊由湘鄂贛邊、湘贛邊、贛粵邊、皖浙贛邊、湘南等地紅軍和游擊隊編成,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轄第1、第2團;第2支隊由閩西、閩贛邊、閩粵邊及浙南等地紅軍和游擊隊編成,張鼎丞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後粟裕),轄第3、第4團;第3支隊由閩北、閩東紅軍和游擊隊編成,張雲逸兼司令員,後譚震林任副司令員,轄第5、第6團;第4支隊由活動在鄂豫皖邊的紅28軍和鄂豫邊游擊隊編成,高敬亭任司令員,轄第7、第8、第9團和手槍團;軍部特務營由湘南、閩中等地紅軍和游擊隊編成。全軍共1萬餘人。1938年2月15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致電新四軍,指出:目前最有利的發展地區是江蘇境內的茅山山脈,即以溧陽、溧水地區為中心,向着南京、鎮江、丹陽、金壇、宜興、長興、廣德線上之敵作戰,建立根據地,擴大新四軍基地。據此,新四軍各支隊陸續向皖南、皖中集中。3~4月,第1、第2、第3支隊先後到達安徽省歙縣巖寺地區,第4支隊進至安徽省霍山縣流波地區。軍部由南昌進駐巖寺(同年8月,移駐涇縣雲嶺)。4月,第4支隊進抵皖中舒城、桐城、廬江、無為地區,5月12日取得蔣家河口戰鬥的勝利。4月下旬,軍部組織先遣支隊挺進蘇南敵後執行偵察任務,6月17日取得韋崗戰鬥的勝利。6~7月,第1、第2支隊相繼進入江南敵後鎮江、句容、丹陽、金壇和江寧、當塗、溧水、高淳地區,創建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第3支隊在策應第1、第2支隊挺進蘇南後,即進抵皖南抗日前線,展開對敵作戰。9月,中共河南省委派彭雪楓率新四軍竹溝留守處部隊一部東進,10月,與豫東抗日遊擊第3支隊一部和先遣大隊合編為新四軍遊擊支隊,開闢豫皖蘇邊抗日根據地。
新四軍重建--鹽城新四軍紀念館高清組圖
新四軍重建--鹽城新四軍紀念館高清組圖(80張)
1939年1月,李先念率新四軍獨立遊擊大隊從竹溝南下豫鄂邊區,沿途會合各地抗日武裝,後成立新四軍豫鄂獨立遊擊支隊,開展豫鄂邊區的抗日遊擊戰爭,在信陽縣四望山創建抗日根據地。2月下旬至3月中旬,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到達皖南新四軍軍部,傳達了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關於發展華中的精神,與新四軍領導人商定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隨後,第1支隊派第6團與無錫、江陰等地游擊隊合編,並沿用當地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名義,東進蘇州、常熟、太倉地區,進抵上海近郊,相繼取得夜襲滸墅關和虹橋機場等戰鬥的勝利。5月,江北指揮部成立,張雲逸兼任指揮,6月徐海東任副指揮。6月24日,高敬亭被錯殺,隨後第4支隊整編,徐海東兼任司令員,戴季英任政治委員。7月組建第5支隊,羅炳輝任司令員,郭述申任政治委員。第4、第5支隊隨即展開於淮南津浦鐵路(天津―浦口)兩側地區,創建皖東抗日根據地。中共廬江、無為等地方組織領導的游擊隊統一整編為江北遊擊縱隊,在皖中地區堅持抗戰。11月,江南指揮部宣告成立,陳毅任指揮,粟裕任副指揮,統一領導蘇南的部隊。江南抗日義勇軍西撤揚中,與丹陽挺進縱隊合編為挺進縱隊,向北開展揚州、泰州地區的抗日鬥爭。第4團一部北渡長江,後與挺進縱隊一部合編為蘇皖支隊,開闢天長、儀徵、六合地區,打通了與皖東第5支隊的聯繫。11月下旬,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到達皖東江北指揮部,隨後接連主持召開了中原局會議,決定了向西防禦、向東發展、開闢蘇北的方針,進一步解決了發展華中的戰略方向問題。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高清組圖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高清組圖(80張)
1940年1月,豫南、鄂中、鄂東等地的抗日武裝統一整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李先念任司令員,朱理治任政治委員,繼續發展鄂豫皖邊抗日根據地。2月,新四軍遊擊支隊改編為第6支隊,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鞏固、發展豫皖蘇邊抗日根據地。3月,國民黨頑軍在皖東開始向新四軍發動大規模進攻。劉少奇領導第4、第5支隊在安徽省定遠縣大橋和來安縣半塔集地區擊退了頑軍的進攻,建立了津浦鐵路兩側10餘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開創了皖東敵後鬥爭的新局面。5月,蘇南東路(無錫至江陰公路以東,南京至上海鐵路以北)地區,成立江南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後改稱第3支隊),譚震林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統一領導東路地區的抗日鬥爭。5月4日,中共中央致電東南局,再次闡述了獨立自主發展華中的方針,強調對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採取堅決鬥爭的態度,指出:鬥爭是克服投降危險、爭取時局好轉、鞏固國共合作的最主要的方法。並指示八路軍派主力一部迅速南下,協同新四軍發展和鞏固華中抗日根據地。下旬,八路軍第2縱隊第344旅和新編第2旅主力共5個團由冀魯豫邊區南下。6月到達安徽省渦陽縣新興集。7月,與新四軍第6支隊(欠第4總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8月,八路軍第4縱隊第2旅第5、第6團,第4旅第7團,蘇魯豫支隊第1大隊,隴海南進支隊與新四軍第6支隊第4總隊等合編為八路軍第5縱隊,進軍淮海地區。與此同時,新四軍第5支隊與八路軍第5縱隊主力一部配合,開闢了淮(安)寶(應)地區,溝通了皖東與淮海地區的戰略聯繫。同年7月,江南指揮部主力北渡長江,與挺進縱隊、蘇皖支隊會合,成立蘇北指揮部,陳毅任指揮,粟裕任副指揮,東進泰興縣黃橋地區,創建蘇中抗日根據地。留在蘇南的第2支隊(後重建江南指揮部),繼續堅持茅山地區的抗日鬥爭。10月,國民黨頑固派、江蘇省主席兼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部向黃橋進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被迫自衞,殲滅其1.1萬餘人,取得黃橋戰役的勝利,並與南下的八路軍第5縱隊一部在東台縣白駒鎮勝利會師。11月,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成立,葉挺、陳毅分任正副總指揮,劉少奇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隴海鐵路(今蘭州―連雲港)以南、長江以北地區的新四軍和八路軍。至1940年底,新四軍主力部隊發展到近9萬人。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高清組圖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高清組圖(70張)
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以重兵圍攻從皖南北移的新四軍軍部和部隊,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葉挺被扣,項英、周子昆遇害,袁國平犧牲,部隊損失6000餘人。17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撤銷新四軍番號。為了堅持抗戰,反對分裂,中共中央進行了堅決的鬥爭。20日,中共中央軍委命令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25日,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為基礎,重建的新四軍軍部在江蘇省鹽城成立。之後,部隊整編為7個師和1個獨立旅:第1師,粟裕任師長,劉炎任政治委員,下轄第1、第2、第3旅;第2師,張雲逸兼任師長,鄭位三任政治委員,轄第4、第5、第6旅;第3師,黃克誠任師長兼政治委員,轄第7、第8、第9旅;第4師,彭雪楓任師長兼政治委員,轄第10、第11、第12旅;第5師,李先念任師長兼政治委員,轄第13、第14、第15旅;第6師,譚震林任師長兼政治委員,轄第16、第18旅;第7師,張鼎丞任師長(未到職),曾希聖任政治委員,轄第19旅及挺進團。軍部直轄獨立旅和抗日軍政大學第五分校。獨立旅旅長梁興初,政治委員羅華生。抗日軍政大學第五分校校長由陳毅兼任,副校長賴傳珠(兼)、馮定。同年4月,成立蘇中軍區,第1師師部兼軍區機關,粟裕兼任司令員,劉炎任政治委員。全軍共9萬餘人。4月,成立中共中央華中局和中共中央軍委華中分會,劉少奇任書記。華中軍分會召開擴大會議,提出把新四軍建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規化人民軍隊的任務。第4師在國民黨頑軍優勢兵力的圍攻下,主力於5月被迫退出豫皖蘇邊區,移至津浦路以東,鞏固發展皖東北抗日根據地。7月,饒漱石任軍政治部主任,鄧子恢調任第4師政治委員。日偽軍在蘇南蘇州、常熟、太倉地區實施“清鄉”,第6師師部率第18旅經過艱苦的反“清鄉”鬥爭後,於10月北渡長江,移至蘇中江都、高郵、寶應地區,開闢新的抗日根據地。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為鞏固其佔領區,以安定後方,加緊向華中“掃蕩”“清鄉”,華中敵後鬥爭更加殘酷、艱苦。新四軍各部隊實行精兵簡政、主力軍地方化,發動和組織羣眾發展經濟,戰勝困難,全面深入地開展根據地建設。至年底,地方武裝和民兵發展到60餘萬人。
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高清組圖
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高清組圖(24張)
1942年1~3月,中共中央華中局在蘇北阜寧縣單家港舉行擴大會議,總結工作,確定鬥爭方針並部署今後任務。3月,劉少奇調赴延安,饒漱石代理華中局書記和新四軍政治委員,陳毅代理華中軍分會書記。7月,中共中央決定第5師暫歸軍委直接指揮,8月,浙東成立三北(餘姚、慈溪、鎮海3縣北部)遊擊司令部。10月,獨立旅奉命北返山東歸還第115師建制。11月,譚震林任軍政治部主任。第1、第6師領導機關合並,由粟裕統一指揮。第4師兼淮北軍區,彭雪楓兼任司令員,鄧子恢任政治委員。12月,成立蘇北軍區,第3師兼軍區,黃克誠兼任司令員、政治委員。同月,日偽軍大舉“掃蕩”淮海、淮北、淮南等地區,新四軍軍部由鹽阜地區向淮南盱眙縣黃花塘地區轉移。由於日偽軍反覆“掃蕩”和“清鄉”,華中抗日根據地面積有所縮小,主力部隊略有減少,但各部隊通過整風運動,加強了黨的領導,增強了全局觀念,部隊軍政素質有明顯提高。1943年2月,成立淮南軍區,第2師師部兼軍區機關,張雲逸兼任司令員(後羅炳輝兼),譚震林任政治委員。3月,成立皖江軍區,由第7師兼軍區,張鼎丞、曾希聖分別兼任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12月,浙東抗日部隊改編為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何克希任司令員,譚啓龍任政治委員,鞏固發展以三北、四明山為中心的浙東抗日根據地。
周恩來與新四軍主要將領合影 周恩來與新四軍主要將領合影
1941~1943年是華中敵後抗戰嚴重困難時期。新四軍各部隊進行了艱苦的反“掃蕩”、反“清鄉”、反“蠶食”、反磨擦作戰。三年中,共對日偽軍作戰8400餘次,殲其9萬餘人,並挫敗了國民黨頑軍的多次進攻,堅持了華中抗日根據地。至1943年底,華中軍民經受了嚴峻的考驗,主力部隊發展到12萬餘人。1944年4月,日軍發動河南戰役。國民黨軍迅速敗退,河南廣大地區淪為敵後。遵照中共中央關於發展河南、控制中原的部署,7~8月,新四軍第4、第5師各一部分別西進、北上,恢復豫皖蘇邊和發展豫中、豫南根據地。9月中旬,在河南省夏邑縣八里莊戰鬥中,第4師師長彭雪楓犧牲,張愛萍接任師長。10月,第5師兼鄂豫皖湘贛軍區,李先念兼任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這一年,新四軍各部隊深入開展軍政訓練和擁政愛民運動,提高了戰鬥力,鞏固了內外團結。各部隊抓住有利戰機,向日偽軍連續發動攻勢,相繼取得車橋、高溝楊口等戰役戰鬥的勝利,殲滅日偽軍5萬餘人,挫敗其“清鄉”計劃,恢復、擴大了華中抗日根據地,改善了華中各地區的鬥爭局面。
1945年春,新四軍繼續開展攻勢作戰。為執行中共中央賦予的發展東南的戰略任務,第1師3個團由蘇中渡長江南下,與蘇南、浙東部隊會合,1月成立蘇浙軍區,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治委員(未到職),下轄第1、第2、第3縱隊(4月,蘇中軍區教導旅3個團南下編為第4縱隊),後進軍蘇浙皖邊區,勝利地進行了天目山戰役。與此同時,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的第5師一部配合八路軍南下支隊,在發展湘鄂贛邊後,繼續南下湘粵贛邊。1~8月上旬,新四軍各部隊發動春夏季攻勢作戰,先後攻克阜寧、睢寧等縣城及重要據點100餘處,殲滅日偽軍3萬餘人,為全面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表聲明,號召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10~11日,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朱德命令各解放區武裝部隊,向一切敵占城鎮和交通要道展開全面反攻,迫使日偽軍投降。新四軍各部隊立即向日偽軍發動猛烈進攻,8月10日~9月2日,共解放縣城30餘座,殲滅日偽軍5萬餘人,基本肅清了長江以北、津浦鐵路以東、隴海鐵路以南地區的日偽軍,使華中、山東解放區連成一片。8月26日,陳毅任新四軍軍長,饒漱石任政治委員。9月2日,日本政府簽字投降,抗日戰爭勝利結束。與此同時,中共中央為爭取國內和平,防備國民黨軍隊進攻,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9月,新四軍第3師調赴東北。10月,軍部率主力大部北移山東。留在華中的新四軍部隊,於11月組成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12月3日,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合併。
1946年1月,新四軍兼山東軍區統一指揮華中、山東的新四軍和八路軍。津浦前線野戰軍改稱山東野戰軍。同時,第5師與八路軍第359旅及河南軍區統一組成中原軍區。1947年1月,新四軍兼山東軍區與華中軍區合併,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併,組成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
經過八年全國抗戰,新四軍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發展到31萬餘人,民兵、人民自衞武裝發展到96萬餘人,共殲滅日偽軍31.7萬餘人,同時付出了傷亡8.9萬餘人的代價,建立了地跨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華中抗日根據地,為堅持和發展華東人民革命鬥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1] 

新四軍經典戰例

新四軍新塘戰鬥

新四軍戰士 新四軍戰士
1938年7月10日晨,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第2營(缺第5連)在南京至句容公路上的新塘附近成功設伏。句容縣城駐有日軍300餘人。京句公路是敵人後方交通的生命線,運輸頻繁。10日上午,汽車9輛載日軍100餘人,並附有步兵重武器,自南京向新塘駛來。兩輛在前,其餘7輛在後方一二百米跟進。日軍一進入新四軍的伏擊圈,即遭到猛烈襲擊。日軍下車頑抗。激戰約半小時後,日軍自句容縣城和湯山鎮又派出援兵500餘人,並有汽車、坦克、騎兵等,在飛機掩護下,向新四軍逼近。新四軍打掃戰場遂迅速轉移。 [2] 
此次戰鬥持續約1小時,斃傷日軍40餘人,擊毀敵汽車兩輛。新四軍無傷亡。地方武裝傷、亡1人。 [2] 

新四軍高郵戰役

高郵戰役是新四軍對日本侵略者的最後一戰,也成為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對日寇的最後一戰。抗戰史上濃墨重彩的經典戰役。 [2] 
抗戰勝利 6000餘日偽軍負隅頑抗拒不投降
1945年12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數月,高郵日軍仍拒絕向新四軍繳械投降。12月19日至26日,華中野戰軍第七、八縱隊,新四軍華中軍區,對拒不投降的日軍堅決予以消滅。 [2] 
當時,高郵位於華中解放區南線,地處京杭大運河東岸,南控揚州,北扼兩淮,是蘇中連接蘇北的水陸交通要道。高郵城四周為湖泊河流所環抱。高郵城城牆有10米高、牆厚有7米,工事非常堅固,而且鬼子長年佔據在這裏,對地形非常熟悉。當時城內有日軍2個大隊約1100餘人,加上偽軍,總兵力約5000餘人。他們仗着城堅炮利拒不投降,對前來勸降的我軍人員殘忍殺害,並把頭顱扔出城牆。 [2] 
15個團血戰高郵城
12月19日,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政委譚震林決定發起“高郵戰役”。第7、第8縱隊及地方武裝共15個團進入指定地點。第8縱隊攻擊高郵城,第7縱隊攻擊高郵以南的邵伯,採取攻城與打援的戰法,向高郵、邵伯之敵發動進攻。7點整,粟裕下達了攻擊命令,參戰部隊在南北80裏、東西40裏的戰場上,同時向高郵城外圍據點展開了猛烈地攻擊。到20日中午,高郵城外圍據點除東門寶塔外,均被第8縱隊掃除。在新四軍的包圍中,日偽軍龜縮城裏負隅頑抗,並不斷加固城防工事。22日清晨,粟裕來到高郵城外東北角的村子,與八縱司令員陶勇一同視察了高郵城外地形,作了詳細的作戰部署。 [2] 
夏光亞當年在攻擊高郵城南門作戰任務的68團中擔任3營教導員。回憶起當年的戰役,歷歷在目。當時八縱64團、72團負責攻打西門和北門之間,66團負責攻打東門,68團負責攻打南門。為了減少戰爭傷亡,部隊還發動了強大的政治攻勢,用話筒喊話、用風箏散發傳單以及用迫擊炮打宣傳單等方式進行攻心戰,以瓦解負隅頑抗的日偽軍。 [2] 
12月25日晚,藉助天黑雲密,霧雨濛濛,粟裕司令員宣佈立即向高郵城發起總攻。面對堅固的高郵城牆,為了減少我軍傷亡,粟裕司令員佈置戰士們在東面開闊地築起了“半月型”工事,架上輕重機槍,與城牆敵軍形成平射。 [2] 
攻城時戰士們架着雲梯向城上爬,但竹梯子非常細,一次只能幾個人一起衝,上面的鬼子和偽軍用鈎鐮槍推雲梯,不少戰士連人帶梯跌落下來,攻城遇到了瓶頸。就在這時,“老虎團”三連一班挺身而出。他們將雲梯架在城垛的凸出處,狙擊手掩護,一旦有敵人用鈎鐮槍勾雲梯,就能及時將對方擊斃。後面的隊員奮勇向前,一個個不停地向上衝,終於把城樓給佔領了。 [2] 
三連一班對整個攻堅戰起了關鍵作用,戰後袁金生也榮立特等功,被華中野戰軍授予“特等戰鬥英雄”稱號。 [3] 
1.5萬人運送糧彈支前
時任高郵縣委書記、執行委員會主任的李建烈士,為支持“高郵戰役”聯合蘇中地方黨政機關積極配合,專門成立了支前總後勤部,幫助部隊安排生活,提供物資,運送彈藥,組織擔架救護隊,還提供了日偽軍兵力分佈形勢圖和諸多工事暗堡實時情報等。“戰前先後調集了1.5萬民工,500只民船,幫助部隊運送糧食和彈藥等物資,還組織了3000名民兵配合作戰。 [2] 
有了多方的支援和精密的部署,戰士們浴血奮戰,僅用一天至26日凌晨1點,新四軍控制全城。最終,日軍司令部眼看大勢已去,不得不放棄抵抗,日軍駐高郵最高司令官巖崎大佐終於繳械投降。此戰,新四軍全殲日軍高達1100餘人、偽軍4000多人,繳獲各種火炮80餘門、槍6000多支。此役徹底拔除了殘存在華中解放區內的最後的日軍據點,殲敵戰績居華中新四軍抗日戰爭之最。 [2] 

新四軍三官殿伏擊戰

1940年5月14日,新四軍挺進縱隊剛返回江都大橋吳家橋地區,日偽軍300多人分三路從仙女廟出發,向大橋地區猛撲。 [2] 
日寇一支運輸部隊從嘶馬向大橋進發。江都縣抗日自衞總團1中隊奉命進行襲擊。謝有才中隊長率領部隊埋伏在嘶馬和大橋之間的沙畦、三官殿一線。當敵軍運輸隊進入伏擊圈,戰士們奮勇爭先向敵人衝殺而去。 [2]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大部分日軍被消滅。這次戰鬥共斃傷日偽軍40餘人,俘虜20餘人,繳獲各種重武器近百件,彈藥近萬發,軍用物資能裝60輛大車,極大支援根據地抗戰,新四軍此役大獲全勝。同時2中隊戰士埋伏在大橋鎮南郊,襲擊了三江營來犯之敵,繳獲日軍3匹大洋馬。這是抗戰初期繳獲敵資最多的一次戰鬥。 [2] 

新四軍軍隊標誌

新四軍軍服

新四軍軍服 新四軍軍服 [4]
新四軍軍服主要品種有軍帽、軍衣、軍褲、軍大衣、標誌符號等。軍帽分單帽和棉帽。常見的單帽為直筒式帽牆,平面圓帽頂,帶弧形帽檐和帽圍,帽圍前端成坡狀,後端齊帽頂。帽圍兩端靠兩粒小鈕釦結合在一起,在帽牆前面正上方帽圍結合的部分綴釘一枚“青天白日”圖案的圓形金屬帽徽(國民革命軍陸軍帽徽)。棉帽帽檐與單帽相似,帽圍平時繫於帽頂,冬季可以放下,下端可達脖頸,用一粒扣和搭繩繫住,起到護脖、護耳的作用。 [4-5] 
有一種説法,1941年“皖南事變”後,八路軍和新四軍取消了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徽。事實上,八路軍、新四軍一直到抗戰結束,也沒有取消青天白日帽徽。皖南事變後,確實有新四軍官兵出於義憤不戴國民黨帽徽,但是八路軍、新四軍領導機關並沒有明令取消帽徽。1946年6月,全面內戰開始,八路軍、新四軍番號相繼取消,並不再戴帽徽。但也不是一下子全部取消,直到1947年,還有“青天白日”帽徽的。 [6] 
1937年10月新四軍成立後不久,軍長葉挺和副軍長項英指示設計新四軍臂章。美術工作者呂蒙等人設計的新四軍臂章上一個身背斗笠、左手持槍右手指向前方的戰士,並在左下角標明“抗敵”二字,此臂章用木刻當印版,着藍色印在白布上,發給指戰員佩戴。這就是最初的新四軍臂章。1939年原來的印製臂章不夠用,又設計新臂章,以行進中的一隊新四軍為圖案,上方標有新四軍英文縮寫“N4A”:N是英文NEW(意為新)的開頭字母,4(代表中文“四”字),A為英文軍(Army)的開頭字母(也是軍的代號)。右下方標明“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度用”。1940年版畫家馬達又設計了新臂章,正中是一戰士雙手持槍拼殺,上方加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字樣,左下方為“抗敵”二字,右上方標明“1940”。1941年初,皖南事變後,在魯藝華中分院任教的美術工作者莊五洲受命重新設計新四軍臂章,借鑑1939年“N4A”臂章,並參考八路軍臂章樣式,“N4A”底襯白色橢圓,在上方左右兩角各加了一個五星,中間標明“1941”,整個臂章為黑白兩色,以紀念皖南事變中的死難烈士。不久,1941年的“N4A”臂章被簡化為僅有“N4A”字樣的藍白色臂章。新四軍也有中文“新四軍”字樣的臂章,與當時國民革命軍臂章形制、圖案一致。而且不僅在抗戰初期,在抗戰中後期都佩戴過。抗戰勝利後不久,新四軍英文縮寫臂章不再使用,啓用中文“新四軍”字樣的臂章,此臂章一直使用到1947年新四軍番號撤銷。 [6] 
新四軍臂章

新四軍軍旗

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經過國共兩黨談判,在南方堅持鬥爭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隸屬國民革命軍序列。在這一時期,新四軍的絕大多數部隊並沒有被授予“國民革命軍陸軍軍旗”。抗日戰爭初期,新四軍使用國民革命軍陸軍軍旗。 [10]  但新四軍部隊實際上很少打國民革命軍陸軍軍旗。 [9] 

新四軍軍歌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
血染着我們的姓名。
孤軍奮鬥羅霄山上,
繼承了先烈的殊勳。
千百次抗爭,風雪飢寒;
千萬裏轉戰,窮山野營。
獲得豐富的鬥爭經驗,
鍛鍊艱苦的犧牲精神。
為了社會幸福,
為了民族生存,
一貫堅持我們的鬥爭,
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
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揚子江頭淮河之濱,
任我們縱橫的馳騁。
深入敵後百戰百勝,
洶湧着殺敵的呼聲。
要英勇衝鋒,殲滅敵寇,
要大聲吶喊,喚起人民,
發揚革命的優良傳統,
創造現代的革命新軍。
為了社會幸福,
為了民族生存,
鞏固團結堅決的鬥爭。
抗戰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
抗戰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
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7-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