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储蓄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一个国家在扣除消费支出和政府购买后剩余的总收入 [1-2] [7]。其数值可通过公式S=Y-C-G计算,其中Y代表国民可支配收入,C为最终消费支出,G为政府购买支出 [3] [6]。根据经济体系构成,国民储蓄可分解为私人储蓄(家庭与企业税后收入扣除消费的剩余)与公共储蓄(政府税收收入扣除支出的结余)之和 [5] [9]。在封闭经济模型中,国民储蓄等于国内投资,两者通过金融体系实现平衡 [4] [8]。截至2025年05月07日,学界已围绕财政赤字、劳动报酬变动、人口结构转型等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展开多项研究 [1]。
- 计算公式
- S=Y−C−G [1] [3] [6]
- 组成结构
- 私人储蓄+公共储蓄 [2] [5] [7]
- 相关等式
- S=I(封闭经济中) [4] [8]
- 统计方法
- 国民储蓄总量等于国内各机构部门储蓄之和,各机构部门储蓄等于其可支配收入减去最终消费支出 [1]
- 影响因素
- 财政政策/人口结构变动 [1] [6]
- 政策意义
- 国民储蓄等于私人储蓄与公共储蓄之和 [3] [9]
定义与组成
播报编辑
国民储蓄由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共同构成 [5] [7]:
- 私人储蓄:指家庭和企业支付税收和消费后的剩余收入,计算公式为(Y−T−C),其中Y为总收入,T为税收,C为消费支出 [3] [6]
- 公共储蓄:指政府税收扣除支出后的财政结余,计算公式为(T−G),当T>G时为预算盈余,反之为赤字 [4] [9]
核心计算公式
播报编辑
国民储蓄存在两种等价表达式:
- 1.总量计算式:S=Y−C−G,直接体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3] [8]
- 2.分项组合式:S=(Y−T−C)+(T−G),揭示私人与公共储蓄的叠加关系 [4] [6]
经济模型中的定位
播报编辑
在封闭经济体系下,国民储蓄与投资存在恒等关系S=I [4] [8],该原理表明:
- 金融中介机构在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 政府预算赤字会减少公共储蓄,若未获私人储蓄补偿将降低国民储蓄总量 [3] [9]
研究领域聚焦
播报编辑
截至2025年,学术界主要关注以下方向:
- 财政政策传导:赤字规模与储蓄率的反向关联机制 [1] [6]
- 人口结构影响:老龄化对储蓄倾向的抑制作用 [1]
- 收入分配效应:劳动报酬增长与储蓄率变动的相关性 [1]
- 国际比较研究:不同经济体储蓄模式的差异化特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