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鎖定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馬坡嶺,創始人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中心”建於1984年,1995年以其為依託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兩個中心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統一運行體制。
“中心”是國內外第一家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發的科研機構,以雜交水稻育種為重點,進行雜交水稻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種的選育;進行遠緣雜種優勢利用、水稻分子技術、轉基因應用技術以及雜種優勢機理等基礎理論研究;進行雜交水稻親本繁殖、雜交制種、高產栽培等配套應用技術研究及雜交水稻示範推廣;進行雜交水稻資源收集與鑑定、種子純度檢測和米質分析等研究與服務;進行雜交水稻技術國際培訓與開發。
截至2015年4月,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在職人員142人,其中院士1人,高級研究人員56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1人,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5人;博士生導師7人,博士24人。
中文名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外文名
China National Hytrid Rice R&D Center
創辦時間
1995年
主管部門
科技部 [1] 
現任領導
主任:唐文幫
專職院士數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地    址
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馬坡嶺遠大二路736號
知名教師
袁隆平
屬    性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歷史沿革

1984年,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是國內外第一家雜交水稻專業科研機構。
1995年,在其基礎上組建成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 
2005年8月,温家寶視察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3]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研條件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員編制

截至2015年4月,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在職人員142人,離退休人員93人。在職人員中,院士1人,高級研究人員56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1人,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5人;博士生導師7人,博士24人;中心已組建了1個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3個省級創新團隊、8個所級創新團隊,12個PI專家團隊。
院士(1人):袁隆平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鄧華鳳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1人):袁隆平 鄧華鳳 白德朗 鄧應德 許 可 馬國輝 羅孝和 尹華奇 郭名奇 唐傳道 孫梅元
湖南省首批新世紀“121”人才工程(5人):白德朗(第二層次) 許 可(第二層次) 曹孟良(第三層次) 馬國輝(第三層次) 袁定陽(第三層次)
湖北省“楚天學者”(1人):馬國輝
正高職稱(30人):袁隆平 鄧華鳳 馬國輝 羅閏良 白德朗 陽和華 廖伏明 徐秋生 彭既明 趙炳然 曹孟良 鄧應德 劉愛民 廖翠猛 李新奇 辛業芸 張其茂 許 可 吳京華 歐陽愛輝 顏應成 楊耀松 劉建兵 萬宜珍 龍和平 陳紅怡 段美娟 袁定陽 何 強 吳朝暉
副高職稱(26人):範小兵 譚志軍 裴又良 龍繼鋭 宋春芳 李亦羣 楊益善 袁為洲 王令純 張 展 張克明 張志剛 王偉平 謝 兵 張卓才 舒 服 楊 峯 吳樂平 郭武強 羅 珊 常碩其 艾治勇 李 莉 張武漢 邢俊傑 毛畢剛 [4]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研部門

截至2015年4月,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稻國家工程實驗室(長沙)、雜交水稻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雜交水稻研究培訓參考中心和長沙、三亞兩大研究試驗基地等科技創新平台。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研成就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領域

1.以雜交水稻育種為重點,進行雜交水稻超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種的選育;
2.進行遠緣雜種優勢利用、作物分子技術、轉基因應用技術以及雜種優勢機理等基礎理論研究;
3.進行雜交水稻親本繁殖、雜交制種、高產高效、綠色輕簡栽培等配套應用技術研究及雜交水稻示範推廣;
4.進行雜交水稻資源收集與鑑定、種子純度檢測和米質分析等研究與服務;
5.進行雜交水稻技術國際培訓與產業化合作。 [1]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研成果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至2015年4月,主持承擔了國家攻關計劃、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總理基金以及農業部超級稻專項、轉基因專項等多項國家和部省級科研項目。取得科研成果100多項,其中育成雜交水稻組合及骨幹親本112個;獲技術專利和植物新品種權60多項;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1000餘篇,出版雜交水稻中、英文著作20多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13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60餘項。先後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農業科普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截至2015年4月,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近十多年來,袁隆平院士領銜的雜交水稻創新團隊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於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分別實現了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目標。已啓動超級雜交稻第五期研究,目標是每公頃產量達到16噸。同時圍繞超級雜交稻“百千萬”高產攻關示範工程、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 豐產工程和“三分田養活一個人”糧食高產工程等三大糧食增產科技工程開展攻關。
獲獎成果
成果名稱
獎勵級別
授獎單位
年度
秈型雜交水稻
特等發明獎
國家科委
1981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
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國務院
2013
水稻兩用核不育系培矮64S選育及其應用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國務院
2001
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質的發掘及應用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國務院
2005
秈粳亞種間優良雜交稻金優207的選育與應用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國務院
2005
兩系法超級雜交稻兩優培九的育成與應用技術體系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國務院
2005
雜交水稻新品種威優64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國家科委
1991
優良雜交稻-威優46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國家科委
1995
《雜交水稻育種栽培學》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國家科委
1996
雙季雜交晚秈汕優晚3的選育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國家科技部
1998
中國稻種資源繁種、鑑定評價與利用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國家科技部
1998
安農S-1秈型水稻温敏雄性核不育系的研究
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
國家科技部
1999
全國秈型雜交水稻區域試驗及其結果應用
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農業部
1987
雜交水稻威優64的選育
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農業部
1987
中國稻種資源繁種、鑑定評價與利用
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農業部
1997
五大作物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體系
重大科技成果
科技部、財政部、國家計委等
2001
一種油茬田雜交水稻免耕直播制種方法
中國專利20年優秀成果展金獎
中國專利20年優秀成果展組委會
2005
一種提高雜交水稻產量潛力的方法
中國專利20年優秀成果展金獎
中國專利20年優秀成果展組委會
2005
兩系雜交水稻種子生產體系技術規範
中國標準化創新貢獻獎(二等獎)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等
2007
《中國水稻品種及其系譜》
全國優秀圖書二等獎
中國新聞署
1995
《雜交水稻學》
第十一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
2003
無公害水稻研究
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國家環保局
1996
優良雜交稻──威優46
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湖南省科委
1994
培兩優特青選育
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湖南省科委
1998
香稻不育系新香A的選育及其香型雜交稻的應用研究
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湖南省政府
2004
雜交水稻新組合威優35
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湖南省科委
1989
雙季雜交早稻威優49的選育及應用
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湖南省科委
1992
雙季雜交早秈威優1126
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湖南省科委
1994
雙季雜交早秈威優輻26選育
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湖南省科委
1995
低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
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湖南省科委
1996
優IA的選育
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湖南省科委
1996
雙季雜交晚秈汕優晚3的選育
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湖南省科委
1997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穩定性及其鑑定技術研究
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湖南省科委
1998
威優647的選育及應用
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湖南省科委
2000
稻類持久抗瘟性資源的發掘與利用研究
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湖南省政府
2000
三系雜交水稻威優644的選育與應用
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湖南省政府
2001
優質食用稻農藥殘留綜合控制技術研究與應用
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湖南省政府
2002
優質、高異交率三系不育系T98A的選育與應用研究
湖南省科學進步二等獎
湖南省政府
2009
優異秈型恢復系先恢207的創建與應用研究
湖南省科學進步二等獎
湖南省政府
2009
三系資源徵集、保存、鑑定
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湖南省科委
1986
優質米栽培技術體系研究
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湖南省科委
1989
雜交水稻同工酶研究
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湖南省科委
1994
特種甘茹研究與利用
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湖南省科委
1995
威優46擴繁及配套技術研究
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湖南省科委
1996
水稻廣譜廣親和系零輪的選育
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湖南省科委
1998
雙季稻區麥—稻再生稻等輕型高效種植制度研究與應用
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湖南省科委
1998
雙季雜交晚秈威優晚3的選育與應用
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湖南省科委
1998
水稻兩用核不育系香125S
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湖南省科委
1999
三熟制雙季稻超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國家水稻工程)
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湖南省政府
2000
八兩優100的選育與應用
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湖南省科委
2000
水稻優質高產高效產業化技術研究開發與示範
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湖南省政府
2002
水温對水稻温敏核不育系育性影響的研究
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湖南省政府
2002
温敏核不育基因輔助羣體改良技術及應用
湖南省科學進步三等獎
湖南省政府
2003
袁隆平科技創新的研究
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湖南省政府
2006
高產、穩產、抗稻瘟病雜交水稻威優111的選育與應用
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湖南省政府
2007
參考資料: [5]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術期刊

  • 《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是由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辦、袁隆平院士主編的雜交水稻領域唯一科技期刊;該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核心庫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知網等網上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2000年和2007年湖南省首屆和第三屆“十佳”科技期刊,2001年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2003年榮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闢有“專題與綜述”、“選育選配”、“繁殖制種”、“栽培技術”、“基礎理論”、“國外動態”、“新組合”和“簡訊”等欄目。 [6]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4月,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功舉辦了30多期國際培訓班,主持召開了8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有13名專家先後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聘請為技術顧問,200多人次前往 美國、日本、菲律賓等國家進行學術交流和指導雜交水稻研究與生產;先後有8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2000多名專家學者和官員前來訪問、交流和培訓學習;“中心”與國際水稻研究所和美國、菲律賓等國的一些機構建立了研發合作關係;在國際組織和中國的幫助下,雜交水稻在全球快速發展,越南、印度、菲律賓、孟加拉、美國等國家已實現商業化生產應用,還有許多國家正在試種和示範;2013年國外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已達到600萬公頃。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才培養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獎項設置

根據2021年1月中心官網顯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設立了“湖南省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基金會是在原非公募基金會“袁隆平雜交水稻獎勵基金會”的基礎上,經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批准,省民政廳註冊,於1996年7月12日更名成立的。1987年11月3日,袁隆平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1986~1987年度科學獎,獎金1.5萬美元。 [7]  已評選了10屆袁隆平農業科技獎”。 [8]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學普及

根據2021年1月中心官網顯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立了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雜交水稻展覽館,2003年正式對外開放;主要包括雜交水稻展廳、袁隆平館、珍品收藏館等組成;自開館以來,已接待國內外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青少年30000多人次參觀,年均接待近2000多人次。展覽館於2010年被列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2年被列為湖南省科普基地。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海水稻展覽館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海水稻展覽館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文化傳統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精神風貌

  • 宗旨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 精神
“求實、創新、奮發、進取”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形象標識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標識寓意中心將為我國和世界糧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形象標識 形象標識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主任
副主任
陳紅怡、王偉平、袁定陽、李莉 [10]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