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中心

鎖定
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中心依託中國礦業大學和中煤裝備公司,2010年7月23日,國家能源局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批國家能源研發中心” 授牌儀式,由中煤裝備公司和中國礦業大學聯合申報完成的煤機行業第一個“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實驗)中心”正式授牌,研發中心依託公司現有的科研設備和中國礦大雄厚的科研實力為基礎,整合資源,將促進我國能源裝備企業在科技自主創新、高端專家人才培養及煤機技術重大課題攻關的良性發展和重點突破,推動相關產業的技術發展,提升我國煤礦機械研發和試驗技術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中文名
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中心
創辦時間
2010年07月
主管部門
國家能源局
類    別
國家能源研發中心
依託單位
中國礦業大學和中煤裝備公司
發展定位
我國煤機研發技術國際地位和影響

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中心研發中心-依託

吳吟副局長與葛世榮校長共同揭牌 吳吟副局長與葛世榮校長共同揭牌
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中心依託:中國煤礦機械裝備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礦業大學(簡稱:中煤裝備公司,隸屬於中國中煤能源集團),研發中心由中煤裝備公司中國礦業大學聯合申報完成。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實驗)中心正式成立於2010年7月23日,以中煤裝備公司現有的國家認定技術中心、國家認可實驗室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省級工程研究中心、中國礦大雄厚的科研實力等為基礎,實施整合資源、增量投入,新增關鍵設計、實驗用軟硬件設施,中煤裝備公司已擁有一百餘項技術專利,其中三項技術國際領先,九類技術羣國內領先,初步形成了集軟件設計平台、試驗檢測平台、創新體系建設、研發製造基地和硬件設施平台五大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煤礦裝備科技創新平台,產學研結合,與中國礦業大學聯合開展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攻關研究。

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中心研發中心-揭牌

吳吟副局長兼職中國礦大教授聘任儀式 吳吟副局長兼職中國礦大教授聘任儀式
國家能源局2010年7月23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第二批國家能源研發(實驗)中心授牌儀式,煤機行業第一個國家能源研發(實驗)中心——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實驗)中心,正式落户中國煤礦機械裝備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10月18日下午,“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實驗)中心”揭牌暨兼職教授聘任儀式在機電學院報告廳舉行。校長葛世榮,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副校長劉炯天出席儀式,黨政辦、學科處、宣傳部、科技處、機電學院等有關部門、單位負責人,有關學院的專家教授,相關專業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參加了本次儀式。會議由副校長劉炯天主持。儀式上,葛世榮校長致辭。他表示,國家能源局授予“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實驗)中心”這塊牌子,意味着我們在我國煤炭裝備、研發、實驗方面又有了一個新平台,為我校在此方面的科研、設計和教學工作提供了新的舞台,同時,吳吟副局長受聘為我校兼職教授,為我們做更宏觀更前瞻的戰略指導,有利於我校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拓展。隨後,吳吟副局長宣讀了成立“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實驗)中心”文件,並與葛世榮校長共同為“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實驗)中心”揭牌。葛世榮校長為吳吟副局長為頒發了我校兼職教授聘書。儀式後,吳吟副局長為在場師生做了題目為“走中國特色的能源低碳發展道路”的能源形勢報告,就世界能源發展趨勢、世界能源關注焦點、中國能源重大問題及中國煤炭安全問題等幾個方面對當今國內外能源形勢做了全面分析。他強調,我們要加強法制建設,健全能源管理體制的機制,科學制定發展規劃戰略,抓好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工作,加強科技創新和國際合作,以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中心研發中心-前沿

吳吟副局長為礦大師生做專題報告 吳吟副局長為礦大師生做專題報告
國家能源研發(實驗)中心的設立,是國家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之舉,第二批設立研發中心的22個承擔單位均為在國家經濟命脈中具有支柱地位的企業。對於一個國家來説,體現煤機裝備製造實力的主要標誌有兩個。一是俗稱“三機一架”,即採煤機、刮板輸送機、掘進機和液壓支架,採、掘綜合成套設備的研發、製造能力;二是高端煤機裝備,如大功率採煤機、重型刮板輸送機等的研發製造水平。與其他企業相比,中煤裝備公司一個明顯的優勢是,具備在“三機一架”方面的成套設計和製造能力,為研發中心開展系統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礎條件。這也符合國家能源局設立國家級能源研發(實驗)中心的初衷——着眼於建設綜合性的能源科技研發平台。

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中心研發中心-領域

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中心是企業從事產品設計、新產品開發及技術創新的專業機構,下設採掘機械研發中心、採掘機械裝備綜合實驗室、煤礦機械單機試驗平台三個研發試驗平台,以及採煤機、掘進機、刮板輸送機、液壓支架、礦用電機等多個專項研究所,重點開展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研究,承擔國家及行業重大科技項目,提升我國煤礦採掘設備整體技術水平,為我國煤炭資源安全高效開採提供保障。中煤裝備公司副總經理劉佔勝表示,中心建成後,將顯著提升中煤裝備公司的科技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具備承擔國家重大煤機裝備項目及解決煤礦採掘裝備領域重大科學與技術能力;
二是擁有世界最大的採掘成套裝備聯動實驗室,具備模擬井下采掘實際工況的能力;
三是形成世界最大的強力液壓支架試驗平台,具備高端、大型液壓支架研發實驗能力;
四是具有開展關鍵技術與工程化研究能力,形成產學研用合作交流平台;
五是具備開展高端智能化刮板機、大功率交流電牽引採煤機、智能型全巖掘進機及全自動薄煤層開採設備的研發製造能力。業內專家認為,該中心的建成將促進我國能源裝備企業在科技自主創新、高端專家人才培養,以及煤機技術重大課題攻關的良性發展和重點突破,推動相關產業的技術發展,提升我國煤礦機械研發和試驗技術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中心研發中心-支撐

據(中煤裝備公司副總經理)劉佔勝介紹:(中國能源報 採訪
打造“三機一架”的成套研發平台
中國能源報:此次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中心落户中煤裝備公司,將發揮貴公司的哪些技術研發優勢?
在促進中心平台建設上,我們目前已經規劃了一系列整體思路:首先,整合現有的研發、製造、試驗設施;其次,以集團公司平朔、大屯等煤炭生產基地為使用驗證平台;再次,以增量投入為研發中心配備關鍵軟硬件設備,建立先進的產業技術研發試驗設施及實驗平台;最後,產學研結合,與中國礦業大學聯合開展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攻關研究。
所有的規劃思路和建設目標都圍繞形成煤礦裝備成套系統化、自動化的宗旨展開在此方面,國內眾多研發機構和企業在單一的設備諸如採掘機、刮板運輸機等領域的技術和設計製造能力上,已經具備相當高的實力和水準,但隨着一個個億噸級煤炭基地的相繼建成,對煤礦機械設備的綜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更全面、更具備成套、系統化能力的產品和研發平台,避免出線煤礦機械製造方面的“短板效應”,各個方面齊頭並進,才能真正建成“本質安全型”的礦井,實現“無人則安”的無人工作面。
另外,隨着國內煤炭行業近年來的飛速發展,煤機制造產業的整體實力也在一步步增強,舊有的許多國家標準,需要進一步完善。特別是在煤炭裝備的成套、系統化設計製造標準方面,幾乎是空白,因此參與制定相關行業標準也將成為研發中心未來的努力方向。
中國能源報:在即將開始實施的“十二五”能源科技專項方面,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中心承擔了哪些課題研發任務?
經過前期的一系列準備和初步工作,我們承擔的“十二五”能演科技專項課題主要有:自動化綜採工作面設備及總體配套研究、薄煤層自動化刨煤機成套設備與技術、年產800萬噸一次採全高智能化綜採成套裝備研究、年產1000萬噸放頂煤智能化綜採成套裝備研究、自動化掘進技術及成套裝備研究和電力傳動技術等六大項目。
具體的建設目標是,第一,具備承擔國家重大煤機裝備項目的能力,解決研究我國煤礦採掘機械裝備領域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第二,形成世界最大45000kN強力液壓支架試驗平台,具備高端、大型液壓支架的研發實驗能力;第三,具備開展工程項目的關鍵技術研究能力,形成與國際、國內煤機裝備企業、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等進行合作與交流的平台;第四,具備開展高端智能化刮板輸送機(裝機功率3600kW以上)、大功率交流電牽引採煤機(裝機功率2500kW以上)、智能化掘進機及全自動滑行刨煤機的研發製造能力。
另外,為適應市場需求,以及國內煤炭行業發展的最新發展趨勢,“十二五”期間我們還將加大煤炭洗選設備的研發力度,並將逐步進行試驗大型煤化工設備的研發製造。
基礎研究欠缺 呼喚產學研緊密結合
中國能源報:我們瞭解到,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中心是中煤裝備公司和中國礦業大學聯合申報完成的。請問貴公司在研發中心的建設方面,有何具體分工?
劉佔勝:我們與中國礦業大學的合作一直以來都在深入持續地進行,一些重大的基礎理論和實驗工作需要依託中國礦大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來完成。
“產—學—研”結合是我們企業一直堅持的原則。因為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最新研究成果需要以企業的生產試驗平台為依託,實現市場化轉化,企業也需要不斷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提出新的技術攻關方向,將信息反饋給高校和科研機構,以促進科研成果的及時轉化,並實現不斷更新。而中煤裝備公司和中國礦大一直都是秉承這樣的合作原則,進行着良好的互動。
從企業的角度講,隨着行業實踐經驗的不斷加深,也需要及時在推進技術升級的同時,獲得技術在科學理論上的支撐,這方面的欠缺已經給過我們教訓。去年底,公司下屬企業生產的刮板運輸機在用户使用的過程中出了問題,開始以為是質量問題,但技術人員到礦上反覆檢測分析,並未發現在質量上有任何紕漏。後來才弄清楚,問題出在當初設計時的選材上。從2004年首台套刮板運輸機的投產開始,我們在升級換代時都只是在其2×700千瓦的裝機功率基礎上進行等效放大,至現在的達3×1200千瓦。在等效放大過程中,忽略了其能夠承載的受力大小的分析,因此在產品的選材上就沒有隨之進行提高品質,直至問題出現。
自主創新需改變模式
中國能源報:國家設立國家級能源科技研發(實驗)中心的一大初衷,還在於推進國家能源科技的自主創新。在此方面,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中心有何考慮?
劉佔勝:中煤裝備公司歷來重視企業的自主創新,公司目前的科技投入比率均超5%,與2004年公司重組之初相比,增長了523%。截至2009年底,公司已有117項國家專利獲得認可並投入市場化開發,初步形成了從原始創新,到集成創新,再到消化吸收,最終實現再創新的良性創新模式。
此次依託國家能源煤礦採掘機械裝備研發中心,就是寄望於站在全行業的高度,引領煤礦裝備科技的全面自主創新,特別是成套系統化設計製造能力,這是我們目前的主要努力方向,
在我們的創新體系中,消化吸收這個環節並不是單純地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而是一種更加徹底的引進吸收模式,不光是引進技術,更重要的是要“引智”,把國外公司的先進技術專家和管理經驗,全盤吸收,為我所用。這種模式最大好處是可以避免以往很多領域引進、吸收之後,在實現再創新之前,面對國外又出現的最新技術,不得已再引進更新技術,從而陷入“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