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家環境保護礦山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技術中心

鎖定
“中心”在突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個國家發展戰略核心的前提下,緊緊圍繞礦山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中心”目標,以礦產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礦山固體廢物堆場(尾礦庫、排土場)災害預警、預報和災害控制,礦產二次資源利用以及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為主要任務,以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發中心。
中文名
國家環境保護礦山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技術中心
成立時間
1999年8月3日
研究方向
能夠解決行業重大前沿性
行業服務
規範環境行為

國家環境保護礦山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技術中心建設歷程

國家環境保護礦山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技術中心 國家環境保護礦山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技術中心
為適應市場經濟以及國家環境保護工作的需要,瞄準世界科技發展的方向,加快科研成果轉化,以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院有限公司為依託的“國家環境保護礦山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技術中心”經國家環保部1999年8月3日以環發[1999]176號文印發了“關於批准建立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的通知”批准建立,經過3年的建設,於2002年通過驗收並掛牌。

國家環境保護礦山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技術中心研究方向

能夠解決行業重大前沿性、基礎性和共性技術難題;能夠持續不斷地將科研成果產業化和工程化;具有良好運行機制和自我發展能力,集研究開發、設計、中試、孵化和開放服務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為總體目標。“中心”還積極配合國家提倡的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行動,加大開發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綜合利用的力度,在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生態環境保護及災害治理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

國家環境保護礦山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技術中心行業服務

環境標準、規範,政策是規範環境行為,提升環境質量,保證生態環境安全的重要載體。中心積極開發相關政策、規則、標準、規範,為國家和地方政府構建管理信息保障系統服務,中心承擔國家環境保護部、國家安全管理局標準、法規和指南的制定工作,分別發佈了《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等本行業技術規範、標準政策、指南共8項,將該領域政策、標準和規範等系統化、科學化,使礦山開採和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國家環境保護礦山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技術中心硬件設施

“中心”為了實現具有集研究、開發、設計、中試、推廣與產業化、工程化於一體的能力,具有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自主創新的能力,分別建成包括礦山固體廢物二次資源利用實驗室、尾礦特性實驗室、尾礦充填室內模擬實驗室,尾礦建材實驗室,礦山植被複墾實驗室、尾礦庫安全運行自動監測系統實驗室在內的15個實驗室,這些實驗室能夠進行礦山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包括礦山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環境污染防治與生態恢復、災害控制與治理)相關的科學試驗、分析測試、產品檢驗等研究工作;中心”還擁有礦產固體廢物資源化中試線、礦產固體廢物二次資源利用中試廠、固體廢物氧化焙燒中試線;“中心”還建立了與馬鋼公司(尾礦再選、礦山生態恢復)、江西銅業公司(尾礦庫與排土場災害預警與防治)、銅陵有色公司(地下礦山開採無、少廢工程)、南京鋅陽礦業公司(全尾礦充填)等多個工程化基地。

國家環境保護礦山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技術中心專利轉化

中心近年來取得專利有:多功能破碎清塞機、一種多功能破碎清塞機的液壓系統、乳化炸藥基質連續敏化機、順流型濕式粗粒永磁筒式磁選機、一種陡坡鐵路柔性可調節式防爬樁裝置等。中心通過地域輻射,發揮成果地區的示範效應。東北地區以鞍本地區為中心,皖江地區以馬鋼為中心,西部地區以攀鋼為中心,中南地區以武鋼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已經明顯形成了四個輻射地帶。如“尾礦中弱磁性鐵礦物回收技術研究”、“高效鐵礦石反浮選捕收劑”等項目就是針對近幾年我國鋼鐵工業高質量快速發展,並且礦山行業實施“精料入爐方針”和“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的策略而研發的提質降雜、提高鐵精礦利用新技術,該成果在鞍鋼調軍台、齊大山、弓長嶺三大選廠成功應用,高爐入爐料(鐵精礦)鐵品位提高3.0個百分點,二氧化硅降低3.21個百分點,鐵精礦質量達到或超過了進口鐵精礦,選廠效益3.14億元,鍊鐵效益5.44億元,節能1.0億元,項目總效益9.58億元,同時增加了10億餘噸可利用的鐵礦石資源,該成果獲得2003年冶金科技進步特等獎,200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技術以鞍本為中心,積極向歪頭山鐵礦、調軍台選廠、齊大山選廠、胡家廟選廠、弓長嶺選廠、韓旺選廠等地推廣應用。“冶金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技術”為了加快礦山生態環境建設,在冶金礦山建立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技術示範點(區),以示範促進推廣應用而研發,通過編制礦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示範區的建設規劃、開展礦山無尾排放工藝技術研究和新老排土場、尾礦庫廢棄地生態重建、植被恢復技術的研究,提出了探索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技術的示範模式,充分顯示了模式的綜合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為老礦山的生態環境指明瞭道路。該項目已獲得2005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金屬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馬鞍山市2006年二等獎。本項目的實施,成功解決了馬鞍山市政府多年因尾礦庫粉塵污染而引發的羣體性上訪事件,為穩定一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