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家油菜武漢改良分中心

鎖定
國家油菜武漢改良分中心是農業部主管的機構。
中文名
國家油菜武漢改良分中心
外文名
National rapeseed Wuhan improvement sub center
依託高校
華中農業大學
成立時間
1999年
隸屬部門
農業部
負責人
傅廷棟
聯繫人
熊秋芳

目錄

國家油菜武漢改良分中心研究內容

國家油菜武漢改良分中心 國家油菜武漢改良分中心
1、通過實驗室建設、基地改造、原原種繁殖基地建設,種子掛藏、烘乾、倉貯、網室、曬場等配套設施建設及實驗儀器、農機具採購等,使在油菜遺傳改良的設施、條件、技術體系以及油菜綜合研究的技術平台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2、全面開展油菜種質資源蒐集、保存以及品種改良工作,為全國油菜育種科研提供新材料、新方法。
3、滿足我國油菜種業發展對原原種質量的要求,向種子生產者提供最純、最優的原原種。
4、為長江中游地區及其相似地區的油菜生產提供新的優質品種,滿足品種不斷更新換代的需要。積極引導和促進我國油菜生產的優質化、產業化、國際化。
5、培養高素質的油菜研究與開發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
6、組織和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引進國外品種(材料)和技術,並進行消化吸收與推廣。

國家油菜武漢改良分中心成績

1、通過分中心的建設,有力地增強了科技競爭能力,促進國際合作利用:利用分中心的優勢,多渠道、多層次爭取科研任務。自分中心建設以來,獲得國家科技攻關、863、973、94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100多項,其中到帳經費4000多萬元,保證了分中心科研工作的有序運轉。同時通過分中心建設進一步加強了我校油菜研究室的國際合作,取得國際合作項目等8項,經費500多萬元。充分顯示了分中心在國際科技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有力地提高了品種改良技術和水平,加快了新品種選育的進程:分中心建設對加快我國油菜育種材料和新種質的材料及新種質的發掘與創新,探索和應用新的育種理論、方法和途徑,如在油菜硼敏感基因、核不育基因、自交不親和基因、耐菌核基因、雄性不育温度敏感基因、恢復基因的定位,耐菌核病、黃籽性狀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雜種優勢的分子基礎,遠緣雜交的分子細胞遺傳學、細胞培養,轉基因等研究都做了大量工作。採用新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加快了育種進程。培育更多的高產、高抗、優質油菜新品種,滿足我國優質油菜生產發展的需要,加快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自2001年以來,分中心育成並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油菜新品種26個。
3、有力地加大了產業化的進程:分中心在湖北、河南、甘肅、安徽等省建有不同地區的示範基地10個,面積達2萬多畝,輻射了整個長江流域油菜主產區。分中心成立以來,累計推廣面積達8000多萬畝,加強了科技與市場的聯繫,實現了育、繁、推一體化,從而大大加速了成果的轉化在科教興農、科技扶貧、科技成果轉化中產生了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農業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公報,1999-2001年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13個油菜品種中,分中心育成的就有3個品種。其中華雜4號2001-2004年是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油菜品種。
4、有力地改善了科研條件,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加強:儀器設備方面,近紅外分析儀、紫外分光光度計、高速冷凍離心機等一批高新儀器設備的引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組織培養實驗室、細胞遺傳實驗室的建成,在油菜作物種質改良和優質育種等國家攻關課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實驗室和試驗基地改造等工程竣工使用後,從根本上改善了油菜品種的育種條件,種子掛藏、倉貯、曬場、水電改造等配套設施交付使用後,改變了油菜種子混收、混掛、混藏的狀況,有效地保證了科研工作的準確性、科學性。試驗地交付使用後灌溉、排漬功能明顯改善,土壤粘度降低,通透性、濾水性更好,大大提高了試驗質量。
增強了科技創新能力,在分中心建設期間獲省部級以上的成果獎勵1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申請專利10項,其中授權專利3項,鑑定成果4項。此外,還有傅廷棟院士、楊光聖教授、李再雲教授等獲得個人獎共14項。發表相關論文163篇,其中SCI 27篇,專著5部。
5、通過分中心建設,促進了研究生的培養:分中心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油菜高級技術人才。通過分中心建設,研究條件的改善,促進了研究生的培養。近五年共招收油菜方向的研究生200多名,已畢業碩士62名,博士36名;現在讀博士56人,碩士121人,目前每年有100多名油菜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在我校從事油菜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是國內培養油菜研究方向博士、碩士最多的單位。分中心也是人事部、農業部油菜科技人員培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