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西汉戴圣编著的《礼记·中庸》。成语采用复句式结构,释义为“国家将要灭亡时必定会出现某种征兆”,其中“妖孽”指代妖魔鬼怪等反常现象。该成语常与“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对举使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将自然异象与国运相关联的认知观念 [1]。在语法功能上,主要作为宾语、定语应用于书面语语境,其近义表达包括“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等变体形式。
- 拼 音
- guó jiā jiāng wáng,bì yǒu yāo niè
- 注 音
- ㄍㄨㄛˊㄐㄧㄚㄐㄧㄤㄨㄤˊ,ㄅㄧˋㄧㄡˇㄧㄠㄋㄧㄝˋ
- 出 处
- 《礼记·中庸》 [1]
- 结 构
- 复句式
- 语 法
- 作宾语、定语
- 近 义
-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释义与出处
播报编辑
成语本义指国家灭亡前会出现端永罪异常征兆,其中“妖孽”在古汉语中特指妖魔鬼怪或反常现象。该表述源自《礼记·中庸》第二十四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仔企。此处“祯祥”与“妖孽”形成对仗,分别预示国家兴衰罪旬良的不同征兆 [1]姜市炒禁耻蜜项誉少汽遥定蒸连项。
语言学特征
播报编辑
- 1.语音构成:包含八字四音节,拼音为guó jiā jiāng wáng,bì yǒu yāo niè,注音符号标注为ㄍㄨㄛˊㄐㄧㄚㄐㄧㄤㄨㄤˊ,ㄅㄧˋㄧㄡˇㄧㄠㄋㄧㄝˋ
- 2.语法功能:
- 作宾语: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司马懿破公孙渊》载“主公当避凶就吉,今‘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正应此兆”
- 作宾语、定语:常见于古籍中的判断句式
- 3.语用特征:
- 属于书面语体系中的中性色彩成语
- 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历史评述或文学创作
历史应用
播报编辑
明代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司马懿破公孙渊》引用该成语,通过"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主公当避凶就吉"的记载,佐证公孙渊政权的覆灭征兆。清代文人笔记中常以此成语解释朝代更替前的异常事件,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司马懿破公孙渊》载:"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主公当避凶就吉"。
相关阐释
播报编辑
- 1.文献注解:东汉郑玄注《礼记》时,将"妖孽"解释为"物类反常的现象,古人以为是不祥之兆" [1],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引申为"气逆物变"的自然异象
- 2.现代转译:英语通用译法为"When a country is about to perish, there are bound to be omens of evil fortune.",准确传达出成语的警示含义
- 3.文化衍生:在成语接龙游戏中延伸出“孽海情天→天下无难事→事在必行”等用法,体现其在汉语词汇体系中的关联性
学术争议
播报编辑
部分现代学者指出该成语蕴含"天人感应"的唯心史观,如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批判其将社会变革简单归结为自然征兆的认知局限。但学界普遍认同其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语料价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