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3

鎖定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了《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3》。報告顯示,中國創新能力穩步上升,國家創新指數排名在全球40個主要國家中升至第19位,比上年提高1位。 [1] 
中文名
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3
發佈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3報告背景

隨着《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頒佈,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部分指標世界領先。
其中,國家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9位,比上年提高1位。研發經費達到10298.4億元,穩居世界第3位,佔全球份額由2000年的1.7%迅速提高到11.7%,與美國、日本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到324.7萬人年,居世界首位,佔到全球總量的29.2% ;國際科學論文產出實現量質齊升,論文數量居世界第2位,高被引論文數量居世界第4位;本國人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居世界首位和第2位,佔到全球總量的37.9%和22.3%。高技術產業出口佔製造業出口的比重居世界首位,知識服務業增加值居世界第3位。

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3報告內容

報告顯示,“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確定的指標大部分已提前完成或接近完成。其中,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世界排名、研發人員的發明專利申請量2項指標已提前完成;每萬名就業人員的研發人力投入與目標(43人年)僅差1人年,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與目標(3.3件)僅差0.1件,全國技術市場合同交易總額已完成目標的90%。
科技貢獻率有待提高,企業創新進步明顯
科技進步貢獻率是指經濟增長中由科技進步導致的增長所佔的比重,是反映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程度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綜合性指標。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2.2%,比2003年提高11.3個百分點,但與規劃目標還有一定距離。如期實現該指標的規劃目標,還需要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減少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
報告指出,中國企業創新取得長足進步,企業創新指數比2000年增長2.2倍。從具體指標來看,企業研發經費快速增長,佔全社會總量的76%,佔全球企業科研經費總量的13%,比2000年提升11.5個百分點。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7.6萬件,萬名就業人員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9.2件,分別比2000年增長21倍和9倍。
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表現突出,創新能力領跑金磚國家
報告顯示,中國創新指數排名的上升主要歸功於知識創造能力的提高和創新環境改善。因在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等方面表現突出,我國知識創造排名由上年的第24位躍升至第18位。其中,萬名研究人員的發明專利授權數、每億美元經濟產出的發明專利申請數具有明顯優勢,分居第3位和第2位。
在創新環境方面,中國創新環境排名由上年的第19位提升到第14位。創新資源、企業創新分別排名第30位和第15位,均與上年持平。按調整後的新指標計算,創新績效排名第14位。
評價結果顯示,美國憑藉雄厚的創新資源和優異的創新績效,再次成為最具創新能力的國家。金磚國家中,中國創新能力繼續處於領先地位,俄羅斯、南非、巴西和印度分別位居第32位、35位、38位和39位。
中國最近20年科研經費總投入,不及美國近兩年累計量
根據國家創新指數得分,報告將40個國家按照排名順序每10個一組分成4個梯隊。結果表明,中國國家創新指數綜合得分為65.2分,處於競爭最為激烈的第2梯隊,與前一位的比利時相差3分,比緊隨其後的加拿大、盧森堡、新西蘭分別領先0.6分、0.9分和1.3分。
報告指出,中國創新基礎仍比較薄弱,最近20年的科研經費累計投入量,不及美國最近兩年的累計量,也少於日本最近4年的總投入。這表明,提升國家創新能力,我國仍需持續加大投入,並付出長期努力。

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3產生方式

為客觀監測和評價國家創新能力,科技部所屬的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從2006年開始開展了國家創新指數研究工作。前三部《國家創新指數報告》已先後於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發佈。
《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3》借鑑了國內外關於“國家競爭力”和“創新評價”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參考世界經濟論壇、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等國際權威機構的評價報告,建立了包括“創新資源”“知識創造”“企業創新”“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5個一級指標、30個二級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選取了佔世界研發經費總量98%、佔全球GDP總量88%的40個國家作為評價對象,採用國際通用的標杆分析法,基於2011年—2012年相關統計數據,測算了40個國家的創新指數。

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3數據來源

報告中所採用的評價數據,主要來源於國內外的權威數據庫,包括: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聯合發佈的《中國科技統計年鑑》,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主要科技指標》,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科學與工程指標》,以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專利統計數據》、洛桑國際管理開發學院《世界競爭力年鑑》、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