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安寺

鎖定
國安寺,位於龍灣區瑤溪街道皇岙村五峯山東麓,明弘治《温州府志》載:“國安院,在華蓋鄉,唐乾符四年建。”國安寺石塔,系樓閣式青石仿木構建築,為北宋元祐五年至八年(1090—1093)建,六面九級實心,原通高18米餘。
中文名
國安寺
地理位置
浙江省温州市龍灣區瑤溪街道
榮    譽
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國安寺歷史文化

最早用千佛形式表達教理的是石窟寺,俗稱“千佛洞”。如開鑿於東漢末年的克孜爾石窟、北魏的莫高窟等。千佛應用塔上,一般在磚石塔出現以後,俗稱“千佛塔”,亦稱“莊嚴劫千佛寶塔”、“賢劫千佛寶塔”。而位於大羅山東麓北宋時期的國安寺千佛塔,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座。
國安寺
國安寺(5張)
國安寺千佛塔,亦稱國安寺塔或國安寺石塔。它位於龍灣區瑤溪街道皇岙村五峯山東麓國安寺前,系樓閣式青石仿木構建築。始建於北宋元祐五年庚午(1090),八年癸酉(1093)夏竣工。1987年落架大修時,發現塔內北宋元祐庚午(1090)、癸酉(1093)紀年造碑記,可佐證,該塔建於1090年至1093年。千佛塔史籍未有記載,明弘治《温州府志》載:“國安院,在華蓋鄉,唐乾符四年建。”清光緒《永嘉縣誌》僅記載:“國安寺,在膺符鄉,唐乾符間建。”均未述及此塔。 [1] 

國安寺設計結構

國安寺石塔,塔為北宋元祐五年至八年(1090—1093)建,六面九級實心,原通高18米餘,現殘高17餘米,頂早毀。塔下有雕刻精美的須彌座。底層設迴廊,塔身遍雕佛像,共計1026尊。腰檐平緩,檐口刻出瓦壠和脊,檐下施斗拱,頂安塔剎。

國安寺文物遺存

在國安寺石塔第三層塔心方形室內發現一幅北宋《蠶母》套色木刻版畫。其殘寬約19釐米、高21釐米,陽文刻版,以濃墨、淡墨、硃紅及淺綠四色印在質地柔軟的紙上。同室石碑年代為北宋元祐六年辛未(1091),版畫的年代應為北宋元祐或稍早,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刻套印畫,現藏於温州市博物館。《蠶母》版畫的發現,把我國套色版畫的歷史提早了近兩個世紀。
畫面左上方的長方形字框內刊有直書“蠶母”二字。左側為蠶母立像,頭梳高髻,髻上插花;面頰豐滿圓潤,白皙而帶紅暈;柳眉清秀,雙目深沉,容光照人。身着寬袖對襟鞠衣,肩搭淺綠色帛巾,雙手平舉,姿態落落大方。帛巾隨風飄動,曲捲上升,間襯飄浮狀蠶繭兩顆,以示衣着來自蠶絲。
該版畫用刀穩定、準確,衣紋、帛巾線條剛勁。在色彩運用上,以黑、朱、綠三色為主調,頭髮用浸潤濃墨,效果輕柔鬆軟,光澤細膩;衣紋用細勻淡墨,轉折處若斷若續,富有節奏感;帛巾、對襟的淡綠色調,則用吉祥開框圖案。畫中蠶母高髻、鞠衣,造型豐滿,神態悠然,衣紋飄逸,妝飾與唐、五代婦女相近,線條流暢,顯現出嫺熟的刻版刀法技巧。其造型的風格特徵,與唐、五代刻印的木刻佛像極為相似。畫面以蠶母、蠶繭和吉祥等圖案為主,較為完整地反映了北宋時期蠶神的形象和蠶繭豐收的情景。
蠶母即是江浙一帶蠶農奉祀的蠶神。温州歷來是蠶桑業發達地區。南朝宋鄭緝之《永嘉郡記》載“永嘉有八輩蠶”,即温州養蠶一年八熟。北宋温州蠶桑業已成為重要手工業部門。

國安寺價值

現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