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

鎖定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是為貫徹執行《“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印發的通知。由國務院於2017年2月3日印發並實施。
中文名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
發佈機構
國務院
發佈日期
2017年2月3日
實施日期
2017年2月3日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政策全文

“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
“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國發〔2017〕1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國務院
2017年2月3日
(此件公開發布)
“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中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是重要的服務性行業。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並與“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規劃相銜接,制定本規劃。
一、總體要求
(一)發展環境。
“十二五”時期,我國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快速發展,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不斷完善,較好完成規劃目標任務,總體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累計完成投資13.4萬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6倍,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高速公路通車裏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沿海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天然氣管網加快發展,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網絡初步形成。鐵路、民航客運量年均增長率超過10%,鐵路客運動車組列車運量比重達到46%,全球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十位的港口我國佔7席,快遞業務量年均增長50%以上,城際、城市和農村交通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場站一體化銜接水平不斷提升。高速鐵路裝備製造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電動汽車、特種船舶、國產大型客機、中低速磁懸浮軌道交通等領域技術研發和應用取得進展,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高,交通重大工程施工技術世界領先,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實現全國聯網,新能源運輸裝備加快推廣,交通運輸安全應急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鐵路管理體制改革順利實施,大部門管理體制初步建立,交通行政審批改革不斷深化,運價改革、投融資改革紮實推進。
專欄1“十二五”末交通基礎設施完成情況
指 標
單位
2010年
2015年
2015年規劃目標
鐵路營業里程
萬公里
9.1
12.1
12
其中:高速鐵路
萬公里
0.51
1.9
——
鐵路複線率
%
41
53
50
鐵路電氣化率
%
47
61
60
公路通車裏程
萬公里
400.8
458
450
其中:國家高速公路
萬公里
5.8
8.0
8.3
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比重
%
60
69.4
70
鄉鎮通瀝青(水泥)路率
%
96.6
98.6
98
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率
%
81.7
94.5
90
內河高等級航道里程
萬公里
1.02
1.36
1.3
油氣管網裏程
萬公里
7.9
11.2
15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
公里
1400
3300
3000
沿海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數
1774
2207
2214
民用運輸機場數
175
207
230
注:國家高速公路里程統計口徑為原“7918”國家高速公路網。
“十三五”時期,交通運輸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錯綜複雜。從國際看,全球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新的增長動力尚未形成,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區域合作格局深度調整,能源格局深刻變化。從國內看,“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生產力佈局、產業結構、消費及流通格局將加速變化調整。與“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網絡佈局不完善,跨區域通道、國際通道連通不足,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和城市羣交通發展短板明顯;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相對滯後,城市內外交通銜接不暢,信息開放共享水平不高,一體化運輸服務水平亟待提升,交通運輸安全形勢依然嚴峻;適應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鐵路市場化、空域管理、油氣管網運營體制、交通投融資等方面改革仍需深化。
綜合判斷,“十三五”時期,我國交通運輸發展正處於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期、優化網絡佈局的關鍵期、提質增效升級的轉型期,將進入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交通運輸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新形勢、新要求,切實轉變發展思路、方式和路徑,優化結構、轉換動能、補齊短板、提質增效,更好滿足多元、舒適、便捷等客運需求和經濟、可靠、高效等貨運需求;要突出對“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和新型城鎮化、脱貧攻堅的支撐保障,着力消除瓶頸制約,提升運輸服務的協同性和均等化水平;要更加註重提高交通安全和應急保障能力,提升綠色、低碳、集約發展水平;要適應國際發展新環境,提高國際通道保障能力和互聯互通水平,有效支撐全方位對外開放。
(二)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交通運輸服務人民,着力完善基礎設施網絡、加強運輸服務一體銜接、提高運營管理智能水平、推行綠色安全發展模式,加快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更好地發揮交通運輸的支撐引領作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三)基本原則。
銜接協調、便捷高效。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提升網絡效應和規模效益。加強區域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增強交通公共服務能力,積極引導新生產消費流通方式和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擴大交通多樣化有效供給,全面提升服務質量效率,實現人暢其行、貨暢其流。
適度超前、開放融合。有序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功能佈局,強化薄弱環節,確保運輸能力適度超前,更好發揮交通先行官作用。堅持建設、運營、維護並重,推進交通與產業融合。積極推進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構建國際大通道,為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創新驅動、安全綠色。全面推廣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以智能化帶動交通運輸現代化。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市場監管體系,提高綜合治理能力。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理念,全面提高交通運輸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將生態保護紅線意識貫穿到交通發展各環節,建立綠色發展長效機制,建設美麗交通走廊。
(四)主要目標。
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部分地區和領域率先基本實現交通運輸現代化。
網絡覆蓋加密拓展。高速鐵路覆蓋80%以上的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的城市,鐵路、高速公路、民航運輸機場基本覆蓋城區常住人口20萬以上的城市,內河高等級航道網基本建成,沿海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數穩步增加,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比2015年增長近一倍,油氣主幹管網快速發展,綜合交通網總里程達到540萬公里左右。
綜合銜接一體高效。各種運輸方式銜接更加緊密,重要城市羣核心城市間、核心城市與周邊節點城市間實現1—2小時通達。打造一批現代化、立體式綜合客運樞紐,旅客換乘更加便捷。交通物流樞紐集疏運系統更加完善,貨物換裝轉運效率顯著提高,交郵協同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
運輸服務提質升級。全國鐵路客運動車服務比重進一步提升,民航航班正常率逐步提高,公路交通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公路貨運車型標準化水平大幅提高、貨車空駛率大幅下降,集裝箱鐵水聯運比重明顯提升,全社會運輸效率明顯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實現村村直接通郵、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客車,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斷提高。
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交通基礎設施、運載裝備、經營業户和從業人員等基本要素信息全面實現數字化,各種交通方式信息交換取得突破。全國交通樞紐站點無線接入網絡廣泛覆蓋。鐵路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貨運業務實現網上辦理,客運網上售票比例明顯提高。基本實現重點城市羣內交通一卡通互通,車輛安裝使用ETC比例大幅提升。交通運輸行業北斗衞星導航系統前裝率和使用率顯著提高。
綠色安全水平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車和城市配送領域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節能減排成效顯著,交通運輸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持續下降。交通運輸安全監管和應急保障能力顯著提高,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安全水平明顯提升。
專欄2“十三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主要指標
指 標 名 稱
2015年
2020年
屬性
基礎設施
鐵路營業里程(萬公里)
12.1
15
預期性
高速鐵路營業里程(萬公里)
1.9
3.0
預期性
鐵路複線率(%)
53
60
預期性
鐵路電氣化率(%)
61
70
預期性
公路通車裏程(萬公里)
458
500
預期性
高速公路建成里程(萬公里)
12.4
15
預期性
內河高等級航道里程(萬公里)
1.36
1.71
預期性
沿海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數(個)
2207
2527
預期性
民用運輸機場數(個)
207
260
預期性
通用機場數(個)
300
500
預期性
建制村通硬化路率(%)
94.5
99
約束性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公里)
3300
6000
預期性
油氣管網裏程(萬公里)
11.2
16.5
預期性
運輸服務
動車組列車承擔鐵路客運量比重(%)
46
60
預期性
民航航班正常率(%)
67
80
預期性
建制村通客車率(%)
94
99
約束性
公路貨運車型標準化率(%)
50
80
預期性
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率(%)
10
預期性
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城市建成區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
90
100
約束性
智能交通
交通基本要素信息數字化率(%)
90
100
預期性
鐵路客運網上售票率(%)
60
70
預期性
公路客車ETC使用率(%)
30
50
預期性
綠色安全
交通運輸CO2排放強度下降率(%)
7*
預期性
道路運輸較大以上等級行車事故死亡人數下降率(%)
20*
約束性
注:①硬化路一般指瀝青(水泥)路,對於西部部分建設條件特別困難、高海拔高寒和交通需求小的
地區,可擴展到石質、砼預製塊、磚鋪、砂石等路面的公路。
②通用機場統計含起降點。
③排放強度指按單位運輸週轉量計算的CO2(二氧化碳)排放。
④*:與“十二五”末相比。
二、完善基礎設施網絡化佈局
(一)建設多向連通的綜合運輸通道。
構建橫貫東西、縱貫南北、內暢外通的“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加快實施重點通道連通工程和延伸工程,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通道建設。貫通上海至瑞麗等運輸通道,向東向西延伸西北北部等運輸通道,將沿江運輸通道由成都西延至日喀則。推進北京至昆明、北京至港澳台、煙台至重慶、二連浩特至湛江、額濟納至廣州等縱向新通道建設,溝通華北、西北至西南、華南等地區;推進福州至銀川、廈門至喀什、汕頭至昆明、綏芬河至滿洲里等橫向新通道建設,溝通西北、西南至華東地區,強化進出疆、出入藏通道建設。做好國內綜合運輸通道對外銜接。規劃建設環繞我國陸域的沿邊通道。
專欄3綜合運輸通道佈局
(一)縱向綜合運輸通道。
1.沿海運輸通道。起自同江,經哈爾濱、長春、瀋陽、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福州、廈門、汕頭、廣州、湛江、海口,至防城港、至三亞。
2.北京至上海運輸通道。起自北京,經天津、濟南、蚌埠、南京,至上海、至杭州。
3.北京至港澳台運輸通道。起自北京,經衡水、菏澤、商丘、九江、南昌、贛州、深圳,至香港(澳門);支線經合肥、黃山、福州,至台北。
4.黑河至港澳運輸通道。起自黑河,經齊齊哈爾、通遼、瀋陽、北京、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廣州,至香港(澳門)。
5.二連浩特至湛江運輸通道。起自二連浩特,經集寧、大同、太原、洛陽、襄陽、宜昌、懷化,至湛江。
6.包頭至防城港運輸通道。起自包頭(滿都拉),經延安、西安、重慶、貴陽、南寧,至防城港。
7.臨河至磨憨運輸通道。起自臨河(甘其毛都),經銀川、平涼、寶雞、重慶、昆明,至磨憨、至河口。
8.北京至昆明運輸通道。起自北京,經太原、西安、成都(重慶),至昆明。
9.額濟納至廣州運輸通道。起自額濟納(策克),經酒泉(嘉峪關)、西寧(蘭州)、成都、瀘州(宜賓)、貴陽、桂林,至廣州。
10.煙台至重慶運輸通道。起自煙台,經濰坊、濟南、鄭州、南陽、襄陽,至重慶。
(二)橫向綜合運輸通道。
1.綏芬河至滿洲里運輸通道。起自綏芬河,經牡丹江、哈爾濱、齊齊哈爾,至滿洲里。
2.琿春至二連浩特運輸通道。起自琿春,經長春、通遼、錫林浩特,至二連浩特。
3.西北北部運輸通道。起自天津(唐山、秦皇島),經北京、呼和浩特、臨河、哈密、吐魯番、庫爾勒、喀什,至吐爾尕特、至伊爾克什坦、至紅其拉甫;西端支線自哈密,經將軍廟,至阿勒泰(吉木乃)。
4.青島至拉薩運輸通道。起自青島,經濟南、德州、石家莊、太原、銀川、蘭州、西寧、格爾木,至拉薩。
5.陸橋運輸通道。起自連雲港,經徐州、鄭州、西安、蘭州、烏魯木齊、精河,至阿拉山口、至霍爾果斯。
6.沿江運輸通道。起自上海,經南京、蕪湖、九江、武漢、岳陽、重慶、成都、林芝、拉薩、日喀則,至亞東、至樟木。
7.上海至瑞麗運輸通道。起自上海(寧波),經杭州、南昌、長沙、貴陽、昆明,至瑞麗。
8.汕頭至昆明運輸通道。起自汕頭,經廣州、梧州、南寧、百色,至昆明。
9.福州至銀川運輸通道。起自福州,經南昌、九江、武漢、襄陽、西安、慶陽,至銀川。
10.廈門至喀什運輸通道。起自廈門,經贛州、長沙、重慶、成都、格爾木、若羌,至喀什。
(二)構建高品質的快速交通網。
以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為主體,構建服務品質高、運行速度快的綜合交通骨幹網絡。
推進高速鐵路建設。加快高速鐵路網建設,貫通京哈—京港澳、陸橋、滬昆、廣昆等高速鐵路通道,建設京港(台)、呼南、京昆、包(銀)海、青銀、蘭(西)廣、京蘭、廈渝等高速鐵路通道,拓展區域連接線,擴大高速鐵路覆蓋範圍。
完善高速公路網絡。加快推進由7條首都放射線、11條北南縱線、18條東西橫線,以及地區環線、並行線、聯絡線等組成的國家高速公路網建設,儘快打通國家高速公路主線待貫通路段,推進建設年代較早、交通繁忙的國家高速公路擴容改造和分流路線建設。有序發展地方高速公路。加強高速公路與口岸的銜接。
完善運輸機場功能佈局。打造國際樞紐機場,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機場羣,加快建設哈爾濱、深圳、昆明、成都、重慶、西安、烏魯木齊等國際航空樞紐,增強區域樞紐機場功能,實施部分繁忙幹線機場新建、遷建和擴能改造工程。科學安排支線機場新建和改擴建,增加中西部地區機場數量,擴大航空運輸服務覆蓋面。推進以貨運功能為主的機場建設。優化完善航線網絡,推進國內國際、客運貨運、幹線支線、運輸通用協調發展。加快空管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空域資源配置,推進軍民航空管融合發展,提高空管服務保障水平。
專欄4快速交通網重點工程
(一)高速鐵路。
建成北京至瀋陽、北京至張家口至呼和浩特、大同至張家口、哈爾濱至牡丹江、石家莊至濟南、濟南至青島、徐州至連雲港、寶雞至蘭州、西安至成都、成都至貴陽、商丘至合肥至杭州、武漢至十堰、南昌至贛州等高速鐵路。
建設銀川至西安、貴陽至南寧、重慶至昆明、北京至商丘、濟南至鄭州、福州至廈門、西寧至成都、成都至自貢、蘭州至中衞、黃岡至黃梅、十堰至西安、西安至延安、銀川至包頭、鹽城至南通、杭州至紹興至台州、襄陽至宜昌、贛州至深圳、長沙至贛州、南昌至景德鎮至黃山、池州至黃山、安慶至九江、上海至湖州、杭州至温州、廣州至汕尾、瀋陽至敦化、牡丹江至佳木斯、鄭州至萬州、張家界至懷化、合肥至新沂等高速鐵路。
(二)高速公路。
實施京新高速(G7)、呼北高速(G59)、銀百高速(G69)、銀昆高速(G85)、汕昆高速(G78)、首都地區環線(G95)等6條區際省際通道貫通工程;推進京哈高速(G1)、京滬高速(G2)、京台高速(G3)、京港澳高速(G4)、瀋海高速(G15)、滬蓉高速(G42)、連霍高速(G30)、蘭海高速(G75)等8條主通道擴容工程。推進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建設,新建精河至阿拉山口、二連浩特至賽汗塔拉、靖西至龍邦等連接口岸的高速公路。
(三)民用航空。
建成北京新機場、成都新機場以及承德、霍林郭勒、松原、白城、建三江、五大連池、上饒、信陽、武岡、岳陽、巫山、巴中、仁懷、瀾滄、隴南、祁連、莎車、若羌、圖木舒克、綏芬河、蕪湖/宣城、瑞金、商丘、荊州、鄂州/黃岡、郴州、湘西、玉林、武隆、甘孜、黔北、紅河等機場。
建設青島、廈門、呼和浩特新機場,邢台、正藍旗、麗水、安陽、樂山、元陽等機場。建設鄭州等以貨運功能為主的機場。研究建設大連新機場、聊城等機場。開展廣州、三亞、拉薩新機場前期研究。
擴建上海浦東、廣州、深圳、昆明、重慶、西安、烏魯木齊、哈爾濱、長沙、武漢、鄭州、海口、瀋陽、貴陽、南寧、福州、蘭州、西寧等機場。
推進京滬、京廣、中韓、滬哈、滬昆、滬廣、滬蘭、膠昆等單向循環空中大通道建設,基本形成以單向運行為主的民航幹線航路網格局。
(三)強化高效率的普通幹線網。
以普速鐵路、普通國道、港口、航道、油氣管道等為主體,構建運行效率高、服務能力強的綜合交通普通幹線網絡。
完善普速鐵路網。加快中西部幹線鐵路建設,完善東部幹線鐵路網絡,加快推進東北地區鐵路提速改造,增強區際鐵路運輸能力,擴大路網覆蓋面。實施既有鐵路複線和電氣化改造,提升路網質量。拓展對外通道,推進邊境鐵路建設,加強鐵路與口岸的連通,加快實現與境外通道的有效銜接。
推進普通國道提質改造。加快普通國道提質改造,基本消除無鋪裝路面,全面提升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重點加強西部地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老少邊窮地區低等級普通國道升級改造和未貫通路段建設。推進口岸公路建設。加強普通國道日常養護,科學實施養護工程,強化大中修養護管理。推進普通國道服務區建設,提高服務水平。
完善水路運輸網絡。優化港口布局,推動資源整合,促進結構調整。強化航運中心功能,穩步推進集裝箱碼頭項目,合理把握煤炭、礦石、原油碼頭建設節奏,有序推進液化天然氣、商品汽車等碼頭建設。提升沿海和內河水運設施專業化水平,加快內河高等級航道建設,統籌航道整治與河道治理,增強長江干線航運能力,推進西江航運幹線和京杭運河高等級航道擴能升級改造。
強化油氣管網互聯互通。鞏固和完善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氣進口通道。新建和改擴建一批原油管道,對接西北、東北、西南原油進口管道和海上原油碼頭。結合油源供應、煉化基地佈局,完善成品油管網,逐步提高成品油管輸比例。大力推動天然氣主幹管網、區域管網和互聯互通管網建設,加快石油、成品油儲備項目和天然氣調峯設施建設。
專欄5普通幹線網重點工程
(一)普速鐵路。
建成蒙西至華中、庫爾勒至格爾木、成昆擴能等工程。建設川藏鐵路、和田至若羌、黑河至烏伊嶺、酒泉至額濟納、滬通鐵路太倉至四團、興國至永安至泉州、建寧至冠豸山、瑞金至梅州、寧波至金華等鐵路,實施渝懷、集通、焦柳、中衞至固原等鐵路改造工程。
(二)普通國道。
實現G219、G331等沿邊國道三級及以上公路基本貫通,G228等沿海國道二級及以上公路基本貫通。建設G316、G318、G346、G347等4條長江經濟帶重要線路,實施G105、G107、G206、G310等4條國道城市羣地區擁堵路段擴能改造,提升G211、G213、G215、G216、G335、G345、G356等7條線路技術等級。推進G219線昭蘇至都拉塔口岸、G306線烏里雅斯太至珠恩嘎達布其口岸、G314線布倫口至紅其拉甫口岸等公路升級改造。
(三)沿海港口。
穩步推進天津、青島、上海、寧波—舟山、廈門、深圳、廣州等港口集裝箱碼頭建設。推進唐山、黃驊等北方港口煤炭裝船碼頭以及南方公用煤炭接卸中轉碼頭建設。實施黃驊、日照、寧波—舟山等港口鐵礦石碼頭項目。推進唐山、日照、寧波—舟山、揭陽、洋浦等港口原油碼頭建設。有序推進商品汽車、液化天然氣等專業化碼頭建設。
(四)內河高等級航道。
推進長江干線航道系統治理,改善上游航道條件,提升中下游航道水深,加快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設,研究實施武漢至安慶航道整治工程、長江口深水航道減淤治理工程。繼續推進西江航運幹線擴能,推進貴港以下一級航道建設。加快京杭運河山東段、江蘇段、浙江段航道擴能改造以及長三角高等級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合裕線、淮河、沙潁河、贛江、信江、漢江、沅水、湘江、嘉陵江、烏江、岷江、右江、北盤江—紅水河、柳江—黔江、黑龍江、松花江、閩江等高等級航道建設。
(五)油氣管網。
建設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儀長複線、連雲港—儀徵、日照—洛陽、日照—沾化、董家口—東營原油管道。新建樟樹—株洲、湛江—北海、洛陽—臨汾、三門峽—西安、永坪—晉中、鄂渝沿江等成品油管道,改擴建青藏成品油管道,適時建設蒙西、蒙東煤制油外輸管道。建設中亞D線、中俄東線、西氣東輸三線(中段)、西氣東輸四線、西氣東輸五線、陝京四線、川氣東送二線、新疆煤制氣外輸、鄂爾多斯—安平—滄州、青島—南京、重慶—貴州—廣西、青藏、閩粵、海口—徐聞等天然氣管道,加快建設區域管網,適時建設儲氣庫和煤層氣、頁岩氣、煤制氣外輸管道。
(四)拓展廣覆蓋的基礎服務網。
以普通省道、農村公路、支線鐵路、支線航道等為主體,通用航空為補充,構建覆蓋空間大、通達程度深、惠及面廣的綜合交通基礎服務網絡。
合理引導普通省道發展。積極推進普通省道提級、城鎮過境段改造和城市羣城際路段等擴容工程,加強與城市幹道銜接,提高擁擠路段通行能力。強化普通省道與口岸、支線機場以及重要資源地、農牧林區和兵團團場等有效銜接。
全面加快農村公路建設。除少數不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外,全面完成通硬化路任務,有序推進較大人口規模的撤併建制村和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設,加強縣鄉村公路改造,進一步完善農村公路網絡。加強農村公路養護,完善安全防護設施,保障農村地區基本出行條件。積極支持國有林場林區道路建設,將國有林場林區道路按屬性納入各級政府相關公路網規劃。
積極推進支線鐵路建設。推進地方開發性鐵路、支線鐵路和沿邊鐵路建設。強化與礦區、產業園區、物流園區、口岸等有效銜接,增強對幹線鐵路網的支撐作用。
加強內河支線航道建設。推進瀾滄江等國際國境河流航道建設。加強長江、西江、京杭運河、淮河重要支流航道建設。推進金沙江、黃河中上游等中西部地區庫湖區航運設施建設。
加快推進通用機場建設。以偏遠地區、地面交通不便地區、自然災害多發地區、農產品主產區、主要林區和旅遊景區等為重點,推進200個以上通用機場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運輸機場兼顧通用航空服務。
完善港口集疏運網絡。加強沿海、長江干線主要港口集疏運鐵路、公路建設。
專欄6基礎服務網重點工程
(一)農村公路。
除少數不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外,全部實現通硬化路,新增3.3萬個建制村通硬化路。改造約25萬公里窄路基或窄路面路段。對約65萬公里存在安全隱患的路段增設安全防護設施,改造約3.6萬座農村公路危橋。有序推進較大人口規模的撤併建制村通硬化路13.5萬公里。
(二)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
優先推進上海、大連、天津、寧波—舟山、廈門、南京、武漢、重慶等港口的鐵路、公路連接線建設。加快推進營口、青島、連雲港、福州等其他主要港口的集疏運鐵路、公路建設。支持唐山、黃驊、湄洲灣等地區性重要港口及其他港口的集疏運鐵路、公路建設。新開工一批港口集疏運鐵路,建設集疏運公路1500公里以上。
三、強化戰略支撐作用
(一)打造“一帶一路”互聯互通開放通道。
着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運輸走廊。以新疆為核心區,以烏魯木齊、喀什為支點,發揮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的區位優勢,連接陸橋和西北北部運輸通道,逐步構建經中亞、西亞分別至歐洲、北非的西北國際運輸走廊。發揮廣西、雲南開發開放優勢,建設雲南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構建廣西面向東盟國際大通道,以昆明、南寧為支點,連接上海至瑞麗、臨河至磨憨、濟南至昆明等運輸通道,推進西藏與尼泊爾等國交通合作,逐步構建銜接東南亞、南亞的西南國際運輸走廊。發揮內蒙古聯通蒙俄的區位優勢,加強黑龍江、吉林、遼寧與俄遠東地區陸海聯運合作,連接綏芬河至滿洲里、琿春至二連浩特、黑河至港澳、沿海等運輸通道,構建至俄羅斯遠東、蒙古、朝鮮半島的東北國際運輸走廊。積極推進與周邊國家和地區鐵路、公路、水運、管道連通項目建設,發揮民航網絡靈活性優勢,率先實現與周邊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
加快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通道建設。以福建為核心區,利用沿海地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提升沿海港口服務能力,加強港口與綜合運輸大通道銜接,拓展航空國際支撐功能,完善海外戰略支點佈局,構建連通內陸、輻射全球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運輸通道。
加強“一帶一路”通道與港澳台地區的交通銜接。強化內地與港澳台的交通聯繫,開展全方位的交通合作,提升互聯互通水平。支持港澳積極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併為台灣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作出妥善安排。
(二)構建區域協調發展交通新格局。
強化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交通支撐。按照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要求,西部地區着力補足交通短板,強化內外聯通通道建設,改善落後偏遠地區通行條件;東北地區提高進出關通道運輸能力,提升綜合交通網質量;中部地區提高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通道能力,提升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東部地區着力優化運輸結構,率先建成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體化網絡。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羣交通體系,形成以“四縱四橫一環”運輸通道為主骨架、多節點、網格狀的區域交通新格局。重點加強城際鐵路建設,強化幹線鐵路與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的高效銜接,加快構建內外疏密有別、高效便捷的軌道交通網絡,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推進國家高速公路待貫通路段建設,提升普通國省幹線技術等級,強化省際銜接路段建設。加快推進天津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建設,加強港口規劃與建設的協調,構建現代化的津冀港口羣。加快構建以樞紐機場為龍頭、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世界級航空機場羣。完善區域油氣儲運基礎設施。
建設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統籌推進幹線航道系統化治理和支線航道建設,研究建設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優化長江岸線利用與港口布局,積極推進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港區建設,強化集疏運配套,促進區域港口一體化發展。發展現代航運服務,建設武漢、重慶長江中上游航運中心及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和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實施長江船型標準化。加快鐵路建設步伐,建設沿江高速鐵路。統籌推進高速公路建設,加快高等級公路建設。完善航空樞紐佈局與功能,拓展航空運輸網絡。建設沿江油氣主幹管道,推動管網互聯互通。
(三)發揮交通扶貧脱貧攻堅基礎支撐作用。
強化貧困地區骨幹通道建設。以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為重點,加強貧困地區對外運輸通道建設。加強貧困地區市(地、州、盟)之間、縣(市、區、旗)與市(地、州、盟)之間高等級公路建設,實施具有對外連接功能的重要幹線公路提質升級工程。加快資源豐富和人口相對密集貧困地區開發性鐵路建設。在具備水資源開發條件的農村地區,統籌內河航電樞紐建設和航運發展。
夯實貧困地區交通基礎。實施交通扶貧脱貧“雙百”工程,加快推動既有縣鄉公路提級改造,增強縣鄉城鎮中心的輻射帶動能力。加快通鄉連村公路建設,鼓勵有需求的相鄰縣、相鄰鄉鎮、相鄰建制村之間建設公路。改善特色小鎮、農村旅遊景點景區、產業園區和特色農業基地等交通運輸條件。
(四)發展引領新型城鎮化的城際城市交通。
推進城際交通發展。加快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羣城際鐵路網,推進山東半島、海峽西岸、中原、長江中游、成渝、關中平原、北部灣、哈長、遼中南、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等城市羣城際鐵路建設,形成以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為骨幹,普通公路為基礎,水路為補充,民航有效銜接的多層次、便捷化城際交通網絡。
加強城市交通建設。完善優化超大、特大城市軌道交通網絡,推進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的城市軌道交通成網。加快建設大城市市域(郊)鐵路,有效銜接大中小城市、新城新區和城鎮。優化城市內外交通,完善城市交通路網結構,提高路網密度,形成城市快速路、主次幹路和支路相互配合的道路網絡,打通微循環。推進城市慢行交通設施和公共停車場建設。
四、加快運輸服務一體化進程
(一)優化綜合交通樞紐佈局。
完善綜合交通樞紐空間佈局。結合全國城鎮體系佈局,着力打造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積極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優化完善綜合交通樞紐佈局,完善集疏運條件,提升樞紐一體化服務功能。
專欄7綜合交通樞紐佈局
(一)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重點打造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昆明、烏魯木齊、哈爾濱、西安、鄭州、武漢、大連、廈門等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強化國際人員往來、物流集散、中轉服務等綜合服務功能,打造通達全球、銜接高效、功能完善的交通中樞。
(二)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全面提升長春、瀋陽、石家莊、青島、濟南、南京、合肥、杭州、寧波、福州、海口、太原、長沙、南昌—九江、貴陽、南寧、蘭州、呼和浩特、銀川、西寧、拉薩、秦皇島—唐山、連雲港、徐州、湛江、大同等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提升部分重要樞紐的國際服務功能。推進煙台、濰坊、齊齊哈爾、吉林、營口、邯鄲、包頭、通遼、榆林、寶雞、泉州、喀什、庫爾勒、贛州、上饒、蚌埠、蕪湖、洛陽、商丘、無錫、温州、金華—義烏、宜昌、襄陽、岳陽、懷化、瀘州—宜賓、攀枝花、酒泉—嘉峪關、格爾木、大理、曲靖、遵義、桂林、柳州、汕頭、三亞等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優化中轉設施和集疏運網絡,促進各種運輸方式協調高效,擴大輻射範圍。
(三)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
推進一批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提升對周邊的輻射帶動能力,加強對綜合運輸大通道和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支撐。
推進丹東、琿春、綏芬河、黑河、滿洲里、二連浩特、甘其毛都、策克、巴克圖、吉木乃、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吐爾尕特、紅其拉甫、樟木、亞東、瑞麗、磨憨、河口、龍邦、憑祥、東興等沿邊重要口岸樞紐建設。
提升綜合客運樞紐站場一體化服務水平。按照零距離換乘要求,在全國重點打造150個開放式、立體化綜合客運樞紐。科學規劃設計城市綜合客運樞紐,推進多種運輸方式統一設計、同步建設、協同管理,推動中轉換乘信息互聯共享和交通導向標識連續、一致、明晰,積極引導立體換乘、同台換乘。
促進貨運樞紐站場集約化發展。按照無縫銜接要求,優化貨運樞紐佈局,推進多式聯運型和干支銜接型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建設,加快推進一批鐵路物流基地、港口物流樞紐、航空轉運中心、快遞物流園區等規劃建設和設施改造,提升口岸樞紐貨運服務功能,鼓勵發展內陸港。
促進樞紐站場之間有效銜接。強化城市內外交通銜接,推進城市主要站場樞紐之間直接連接,有序推進重要港區、物流園區等直通鐵路,實施重要客運樞紐的軌道交通引入工程,基本實現利用城市軌道交通等骨幹公交方式連接大中型高鐵車站以及年吞吐量超過1000萬人次的機場。
(二)提升客運服務安全便捷水平。
推進旅客聯程運輸發展。促進不同運輸方式運力、班次和信息對接,鼓勵開展空鐵、公鐵等聯程運輸服務。推廣普及電子客票、聯網售票,健全身份查驗制度,加快完善旅客聯程、往返、異地等出行票務服務系統,完善鐵路客運線上服務功能。推行跨運輸方式異地候機候車、行李聯程託運等配套服務。鼓勵第三方服務平台發展“一票制”客運服務。
完善區際城際客運服務。優化航班運行鏈條,着力提升航班正常率,提高航空服務能力和品質。拓展鐵路服務網絡,擴大高鐵服務範圍,提升動車服務品質,改善普通旅客列車服務水平。發展大站快車、站站停等多樣化城際鐵路服務,提升中心城區與郊區之間的通勤化客運水平。按照定線、定時、定點要求,推進城際客運班車公交化運行。探索創新長途客運班線運輸服務模式。
發展多層次城市客運服務。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推進公交都市建設,進一步提高公交出行分擔率。強化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地面公交等運輸服務有機銜接,支持發展個性化、定製化運輸服務,因地制宜建設多樣化城市客運服務體系。
推進城鄉客運服務一體化。推動城市公共交通線路向城市周邊延伸,推進有條件的地區實施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鼓勵發展鎮村公交,推廣農村客運片區經營模式,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車,提高運營安全水平。
(三)促進貨運服務集約高效發展。
推進貨物多式聯運發展。以提高貨物運輸集裝化和運載單元標準化為重點,積極發展大宗貨物和特種貨物多式聯運。完善鐵路貨運線上服務功能,推動公路甩掛運輸聯網。制定完善統一的多式聯運規則和多式聯運經營人管理制度,探索實施“一單制”聯運服務模式,引導企業加強信息互聯和聯盟合作。
統籌城鄉配送協調發展。加快建設城市貨運配送體系,在城市周邊佈局建設公共貨運場站,完善城市主要商業區、社區等末端配送節點設施,推動城市中心鐵路貨場轉型升級為城市配送中心,優化車輛便利化通行管控措施。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服務網絡,統籌交通、郵政、商務、供銷等農村物流資源,推廣“多站合一”的物流節點建設,積極推廣農村“貨運班線”等服務模式。
促進郵政快遞業健康發展。以郵區中心局為核心、郵政網點為支撐、村郵站為延伸,加快完善郵政普遍服務網絡。推動重要樞紐的郵政和快遞功能區建設,實施快遞“上車、上船、上飛機”工程,鼓勵利用鐵路快捷運力運送快件。推進快遞“向下、向西、向外”工程,推動快遞網絡下沉至鄉村,擴大服務網絡覆蓋範圍,基本實現鄉鄉設網點、村村通快遞。
推進專業物流發展。加強大件運輸管理,健全跨區域、跨部門聯合審批機制,推進網上審批、綜合協調和互聯互認。加快發展冷鏈運輸,完善全程温控相關技術標準和服務規範。加強危險貨物全程監管,健全覆蓋多種運輸方式的法律體系和標準規範,創新跨區域聯網聯控技術手段和協調機制。
(四)增強國際化運輸服務能力。
完善國際運輸服務網絡。完善跨境運輸走廊,增加便利貨物和人員運輸協定過境站點和運輸線路。有效整合中歐班列資源,統一品牌,構建“點對點”整列直達、樞紐節點零散中轉的高效運輸組織體系。加強港航國際聯動,鼓勵企業建設海外物流中心,推進國際陸海聯運、國際甩掛運輸等發展。拓展國際航空運輸市場,建立海外運營基地和企業,提升境外落地服務水平。完善國際郵件處理中心佈局,支持建設一批國際快件轉運中心和海外倉,推進快遞業跨境發展。
提高國際運輸便利化水平。進一步完善雙多邊運輸國際合作機制,加快形成“一站式”口岸通關模式。推動國際運輸管理與服務信息系統建設,促進陸路口岸信息資源交互共享。依託區域性國際網絡平台,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技術標準、數據交換、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和區域運輸規則制修訂,全面提升話語權與影響力。
鼓勵交通運輸走出去。推動企業全方位開展對外合作,通過投資、租賃、技術合作等方式參與海外交通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積極開展軌道交通一攬子合作,提升高鐵、城市軌道交通等重大裝備綜合競爭力,加快自主品牌汽車走向國際,推動各類型國產航空裝備出口,開拓港口機械、液化天然氣船等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國際市場。
(五)發展先進適用的技術裝備。
推進先進技術裝備自主化。提升高鐵、大功率電力機車、重載貨車、中低速磁懸浮軌道交通等裝備技術水平,着力研製和應用中國標準動車組譜系產品,研發市域(郊)鐵路列車,創新發展下一代高速列車,加快城市軌道交通裝備關鍵技術產業化。積極發展公路專用運輸車輛、大型廂式貨車和城市配送車輛,鼓勵發展大中型高檔客車,大力發展安全、實用、經濟型鄉村客車。發展多式聯運成套技術裝備,提高集裝箱、特種運輸等貨運裝備使用比重。繼續發展大型專業化運輸船舶。實施適航攻關工程,積極發展國產大飛機和通用航空器。
促進技術裝備標準化發展。加快推進鐵路多式聯運專用裝備和機具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積極推動載貨汽車標準化,加強車輛公告、生產、檢測、註冊登記、營運使用等環節的標準銜接。加快推進內河運輸船舶標準化,大力發展江海直達船舶。推廣應用集裝化和單元化裝載技術。建立共享服務平台標準化網絡接口和單證自動轉換標準格式。
(更多內容請點擊參考鏈接閲讀) [1]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內容解讀

國務院近日印發了《“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這是“十三五”期間22個國家級重點專項規劃之一。在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運輸部1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李樸民、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司副司長鄭劍、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副司長張大為對規劃進行了解讀。
打造“三張網”
《規劃》提出要打造“三張網”,一是構建高品質的快速交通網,也就是以高鐵、高速公路、民航等為主體,構建品質高、運行速度快的骨幹網絡;二是強化高效率的普通幹線網,也就是以普通高等級公路、普速鐵路、內河航道等為主體,形成普通幹線網絡;三是拓展廣覆蓋的基礎服務網,也就是以農村公路、支線鐵路等為主體的服務網絡。
張大為表示,要着力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首先以基礎網絡作為支撐,尤其是基礎網,中西部地區面臨的任務十分艱鉅。除了完善國內交通網絡以外,“一帶一路”國際大通道的建設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規劃在基礎設施、運輸服務、智能交通、綠色安全四個方面,設置了24項主要指標,其中包括民航航班正點率、建制村通客車率、鐵路客運網上售票率、公交站點覆蓋率、交通排放強度等與羣眾感受密切相關的指標,構建了定性定量結合、預期性和約束性兼具的目標體系。規劃還提出了包括完善設施網絡、加強戰略支撐、優化運輸服務、提升智能管理、促進綠色發展、強化安全保障、新領域新業態和深化改革等8項重點任務。
“我們已經壓減了90%以上的交通行政審批事項,並在交通項目的核準方面實現‘零審批’。”鄭劍介紹,以交通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發改委交通投資管理工作的重心,從事前的審批逐漸轉向過程服務和事中、事後的監管。例如加大投融資的改革力度,推出8個社會資本投資鐵路的示範項目,明確國家高速公路網新建PPP項目的批覆方式,構建涵蓋規劃審核、項目審批監管、資金安排等各領域、多層次、可操作的規章制度,推進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釋放發展紅利
鄭劍表示,規劃的指標體系裏設置了一系列有時代特徵、能夠讓老百姓有切身感受的效果性指標。規劃選取了步道自行車路網、郵輪遊艇、通用航空等交通消費升級的重點工程為抓手,釋放發展紅利,讓老百姓實實在在體驗到交通與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成效。
“我們提出了提升全國鐵路客運動車服務比重、實現村村直接通郵、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客車、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斷提高、全國交通樞紐站點無線接入網絡廣泛覆蓋等具體要求。”鄭劍説。
規劃大幅增加了運輸服務方面的內容,強調高效服務、便利服務、智能服務,在不斷滿足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的同時,更好地滿足不斷增長的新興交通需求。在旅客聯程運輸、城際城市客運、城鄉客運等事關出行體驗的各個環節都提出了具體要求。
李樸民説,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交通運輸要準確把握新形勢和新要求,堅持交通運輸服務人民,更好地發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通俗地講,就是交通運輸發展要從“走得了”升級到“走得快”、“走得好”。
加強融合發展
“從羣眾的獲得感和體驗感來説,綜合交通運輸主要體現在客運站場、貨運站場,樞紐要體現便捷性、高效率,也就是實現客運零距離換乘、貨運無縫化銜接。”張大為説,不同交通方式融合發展是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必然要求,要構建一批現代化的綜合客運樞紐、貨運樞紐包括物流園區,從基礎設施的銜接上加強各種交通方式融合。
張大為表示,在運輸組織管理上加強各種交通方式融合發展,加快發展旅客聯乘聯運和貨物多式聯運,這是融合發展的主攻方向。要構建比較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加強不同交通方式信息互聯共享,為消費者提供比較便捷方便的交通運輸服務。
交通運輸領域是投資量比較大的領域,面臨的資源環境、土地等約束也越來越大。張大為説,只有促進不同交通方式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加強管理,才能有效降低社會物流成本。要促進不同交通方式融合,就要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管理體制機制協同,包括法規統一體系、標準統一體系等,這既是難點,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