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垓下遺址

鎖定
垓下遺址,為秦末漢初楚漢垓下決戰時項羽大本營和漢代交國、汶縣治所故地, [1]  又名霸王城。西漢時曾作為洨縣縣城址。 [2] 
垓下遺址的遺址年代主要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和漢代兩個時期, [3]  遺址主體為一座城址,平面呈不甚規則的弧角長方形,四周有城牆殘存,城牆輪廓清晰,除西城牆遭沱河故道沖刷受一定破壞外,其餘各牆保存較好,城內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城牆外有濠溝環繞,濠溝寬度15米至30米不等。垓下遺址整體為台地地貌,沱河由遺址西側繞至北側向東流去,其上南半部現為居民住地,北半部為耕地。 [3] 
1980年,垓下遺址被固鎮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  1986年7月3日,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垓下遺址
所屬時代
新石器時代至漢
佔地面積
約 15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7-0193-1-193

垓下遺址歷史沿革

西漢時,垓下遺址曾作為洨縣縣城址。 [2] 
公元前202年,項羽劉邦在垓下遺址決戰。 [5] 
20世紀50年代,垓下遺址被發現。 [3] 
1976年12月,在城址南牆外曾一次出土了3856枚楚國銅貝幣——蟻鼻錢。 [2] 
1991年5月11日,固鎮縣文物部門在城址南一公里處搶救清理處二座石室墓M2,M3 [2] 
2007年,為了明確遺址的年代和內涵,編制遺址保護規劃,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固鎮縣文物管理所配合,開始對遺址進行鑽探和第一次發掘。 [3] 
2008年—2009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固鎮縣文物管理所連續對遺址進行了發掘工作,3次發掘共揭露面積1000餘平方米。 [3] 
2021年,垓下遺址重啓發掘,並於當年成立山東大學垓下遺址考古實踐基地。 [9] 
2024年2月,在2024年國家文物局批准的安徽省7個年度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中,固鎮縣垓下遺址位列其中。 [9] 
垓下遺址 垓下遺址

垓下遺址遺址特點

遺蹟
遺蹟(2張)
垓下遺址座落在台地之上,城牆依地勢而建,夯土築成,呈不太規整的四方形。城牆的每個拐角都築成弧形,西城牆微彎,長340米,其中部被沱河舊河道沖毀。其餘三面牆均為直線形。其中南牆長240米,東牆長260米,北牆長260米。因歷代取土和風雨剝蝕造成城牆坍毀嚴重,幾乎與城內地面相平,僅微微隆起呈斜坡狀。但仍比城外平地高2.2—2.5米左右。城外東、西、南三面有護城河與沱河相通,形成城池的一道防線。 [2] 
城內南半部為居民生活區,北半部為耕作區,城內地表隨處可見到殘破的繩紋筒瓦片,雲紋瓦當片、板瓦片、碎青磚塊、陶器碎片等。 [2]  城外為農田,沱河水從垓下遺址西南向北流過霸王城西、北城牆外,直流向東,護城河與沱河相通,城南門與濠城鎮霸王街相連。 [5] 

垓下遺址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3張)
在垓下遺址發現了保存較好的始築於大汶口文化晚期、漢代增築的城牆,還發現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初期排房1組、台形基址1座,陶窯1座、墓葬11座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初期及秦漢時期的灰坑74個、溝12條漢代開鑿大型水槽1處、水井3口宋代墓葬2座等。 [3] 
1976年在城南濠城村冬菜圓,出土了一套青銅明器:鼎、盒、壺、鈁、甑、燈、灶等。
1991年5月11日,在城址南一公里處搶救清理處二座石室墓M2,M3。M2出土了玉衣片、染爐、青銅鏡、海貝殼、鐵劍、鎮墓獸;M3出土了成套的造型精美、色澤如新的釉陶器,有壺、瓶、罐鼎、樓、倉、豬圈等,並有青銅鼎、洗、鏡等出土。 [2] 
垓下遺址歷年出土的文物還有:陶器鼎、壺、罐、瓶、倉、灶、井、樓、圈等;青銅器鼎、盒、洗、鈁灶、鑣、壺、匝、帶勾、鎏金龜、鏡等;鐧錢有秦半兩、五銖錢、新莽布幣、契刀五百、大泉五十等。以及大鐵釜、雲紋玉壁、玉蟬等器物。 [2] 

垓下遺址歷史文化

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後期,項羽率十餘萬大軍退至垓下,以河為屏,堆土為營,深塹拒敵。韓信十面設伏,迫使項羽節節挫敗,疲於奔命,又令各營夜奏楚樂,四面楚歌令項羽軍心渙散。項羽見大勢已去,夜率八百子弟垓下突圍,敗至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遂烏江自刎,年僅三十一歲。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5] 

垓下遺址研究價值

在東城牆上發現有早期地震斷層遺蹟,為研究地震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垓下遺址所處的淮河中下游地區,正是中國古代東西南北文化的交匯地帶,大汶口時期城址的發現填補了此前安徽未發現史前城址的空白,作為淮河流域發現的第一座史前城址,它為探索該地區大汶口時期的考古學文化面貌與中原同時期文化的關係、中國文明起源、早期城址形態與構築技術的演變軌跡提供了新的線索。
漢代城的發現,不僅從考古資料方面佐證了垓下為西漢時期呂產所建汶侯國都邑所在地的史實,而且對研究淮北地區漢代城市的佈局、政治經濟與文化很有意義。
垓下遺址在秦末漢初屬沛郡,為軍事重鎮,劉邦和項羽在垓下及周邊地區發生了楚漢戰爭——垓下之戰,同時史書記載“霸王曾踞城而戰”,遺址出土的銅箭鏃、鐵箭鏃、楚蟻鼻錢等文化遺物對確切瞭解這段歷史頗具價值。 [3] 

垓下遺址保護措施

1980年,垓下遺址被固鎮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 
為保護文物古蹟,1985年7月19日—22日,中共固鎮縣委、縣政府邀請省、市文物主管部門負責人和省內外專家、教授、學者,在固鎮召開垓下座談會。 [1] 
1986年7月3日,安徽省省政府以皖政字51號文件批准濠城集垓下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09年,垓下大汶口晚期城址的發掘被評為2009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3] 
2013年,垓下遺址被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22年6月,垓下遺址安徽省考古遺址公園擬入選為安徽省首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公示名單。 [6]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安徽省主場活動啓動儀式6月9日舉行,安徽首批6個省級考古遺址公園集中揭牌,其中包括垓下遺址。 [7] 
2022年6月9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安徽省主場活動啓動儀式在淮北市隋唐大運河博物館舉行。 [8] 

垓下遺址遺址爭議

遺址具體位置有所爭議,有“靈璧説"和“固鎮説"。靈璧在固鎮的路邊,也有垓下遺址的保護碑,靈璧之説則緣於固鎮濠城在歷史上曾屬於靈璧管轄。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