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固着蛤

鎖定
固着蛤(Auroradiolites Rao et al.), 2015的鑑定特徵是外殼層為完全緻密結構,韌帶脊粗壯且左殼明顯突起,僅報道於白堊紀中期(Aptian-Albian)地層中。
在約1億年前的地球海洋中,生活着一羣帶貝殼的軟體動物。它們雖然也屬於雙殼動物,但形態上與現代的雙殼動物差別巨大,而且,它們不會自由地漂盪在海洋中,而是將雙殼中的一半附着在基底上,由另一半自由開啓。特殊的生活方式,讓科學家將其命名為“固着蛤”。 [1] 
中文名稱
固着蛤
英文名稱
rudists
定  義
馬尾蛤目(Hippuritoida)的成員通常被稱作固着蛤。它們是單或羣體的雙殼類軟體動物,通常以一個殼的頂端附着在基底上生活,高度特化的外部和內部形態使之易於與不管化石或現生雙殼類所有其他代表區分。自晚侏羅世羅拉克亞階至晚白堊世末期馬斯特裏赫特期廣泛分佈於古地中海區,最北是瑞典南部而最南為馬達加斯加之間帶狀沿展的緯度地區。在我國僅見於西藏和新疆南部。
應用學科
古生物學(一級學科),古無脊椎動物學(二級學科),軟體動物門(三級學科)
拉丁學名
Auroradiolites Rao et al., 2015
動物界
中文學名
固着蛤

固着蛤物種學史

地理分佈示意圖 地理分佈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沙金庚研究員、饒馨博士等人與英國公開大學及日本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合作者,在拉薩地塊南緣的日喀則弧前盆地桑祖崗組首次發現並報道了Auroradiolites化石。同時,還報道了阿富汗中部的10枚Auroradiolites化石。並在這些新紀錄的基礎上,總結了Auroradiolites的地質地理分佈:Auroradiolites僅報道於伊朗,阿富汗中部和東部,巴基斯坦,印度北部拉達克,西藏拉薩地塊,以及日本北海道地區。在白堊紀中期,這些化石產地均位於特提斯洋東段的北岸,和太平洋的西岸,證明Auroradiolites是白堊紀中期亞州西南部/太平洋固着蛤生物古地理分區的標誌性分子。 [2] 
另外,還報道了申扎縣郎山組的Eoradiolites cf. hedini化石,此類化石的外殼層具有互層的緻密結構和格室結構,這種特殊的結構為探討Auroradiolites的起源演化提供了新的啓示。研究人員認為Auroradiolites和Eoradiolites cf. hedini均是由Agriopleura直接進化而來,且是兩個獨立的演化路線。 [2] 

固着蛤形態特徵

在古動物分類學中,固着蛤是軟體動物門雙殼綱馬尾蛤目的統稱。除了生活方式不同於普通雙殼類和其他軟體動物,它們的殼體外形亦有區別。與現代雙殼類動物貝殼對稱生長的特點不同,它們的兩殼一般不對稱,即附着的一面與可開啓的一面並不對稱。而且,固着蛤的外形也不是扇面,而是有些呈蝸牛狀,有些則呈杯狀或牛角狀。 [1] 

固着蛤棲息環境

固着蛤生存環境和生長狀態復原圖 固着蛤生存環境和生長狀態復原圖
演化迅速,種類繁多,但並不意味着固着蛤具有極強的適應力,相反,它們具有敏感的生態適應性,所以對生存環境有着極高的要求,一般生活在温暖淺水環境。這一特性,讓固着蛤成為識別白堊紀中期至晚期特提斯區域的生物地理分區標識物。這裏所説的特提斯,是指在地史時期存在於勞亞大陸和岡瓦納大陸之間的廣闊海洋。在那時,特提斯區域存在幾個生物地理分區,固着蛤常被用來識別這些生物地理分區,所以這類雙殼類也是重建古地理、劃分沉積相和追索大陸漂移的重要標誌。 [1] 

固着蛤分佈範圍

不僅在古生物和古地理領域佔據着重要位置,固着蛤還具有重要的能源意義和經濟價值,這也是人類尋找固着蛤蹤跡的重要原因。因為固着蛤生活的區域常伴隨着大量珊瑚和藻類,所以地殼變動後,由固着蛤、珊瑚和藻類一起建造大規模的礁體和碳酸鹽台地,構成生油的物質來源和良好的儲油載體。世界上已經發現的許多大型油田都與白堊紀固着蛤地層有關,如中東和墨西哥灣等地區。 [1] 

固着蛤主要變種

固着蛤不同的殼體形態(B-L)及其與常見雙殼類(A)的區別 固着蛤不同的殼體形態(B-L)及其與常見雙殼類(A)的區別
固着蛤身藏諸多秘密,意義重大,但科學家對其化石材料的採集卻極其困難。因為在我國,固着蛤化石僅發現於西藏和新疆的海相白堊紀地層中,且“隱藏”在堅硬的大塊灰巖中。要在灰巖中敲出完整的標本非常困難,而且固着蛤的外殼層很容易碎裂,進而與殼體剝離。化石的發掘困難,導致我國對固着蛤的研究較為薄弱,甚至曾出現近20年的空白期。2009年,在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沙金庚帶領下,一支研究隊再次踏入西藏,尋找固着蛤化石。 [1] 
經過後期的進一步研究,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化石與其他輻射蛤科化石外殼層呈普遍發育網格狀結構不同,其外殼層全部為緻密結構,所以他們斷定新發現的化石是一種新的屬。為了得到確認,他們試着聯繫了國際固着蛤研究的權威、英國開放大學教授Peter W. Skelton。最終,這一新屬被命名為黎明射蛤屬(Auroradiolites)。 [1] 
而在黎明射蛤屬被命名後,世界各國研究人員也陸續在其他地塊找到了這種固着蛤的化石。不過,資料顯示,黎明射蛤屬的分佈範圍侷限於特提斯北岸的亞洲西南部,以及太平洋西岸的日本北海道地區,地質時代為晚阿普特至阿爾布期。 [1] 
在隨後幾年的發掘工作中,沙金庚與饒馨等人又在拉薩地塊南緣的桑祖崗組發現了黎明射蛤屬的蹤跡。我們在桑祖崗組發現的黎明射蛤屬與2009年發掘的化石屬於同一種,均為雙凸黎明射蛤,而且地質時代為白堊紀中期。這説明,在白堊紀中期時,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北部、拉薩地塊和日本北海道地區均位於特提斯洋東段的北岸和太平洋西岸,因為古緯度相似,古地理環境相似,所以孕育了相同的物種。 [1] 
參考資料